即使是宝贝,放错了地方也只能是废物。
——[美国]富兰克林
雕像《大卫》被世人看作完美的化身,如果仔细观察他的双腿,你会发觉这个完美的代言人同一般常人站立的角度是不同的,许多人说这是大师的独特审美,显得大卫更有力度,其实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实际上,当初米开朗基罗用来雕刻此作品的石材是曾被其他人用过的,那块石头上已经有了一个洞,可是后来,米开朗基罗用他明朗的思路和精确的构思、技巧,不但把这个洞巧妙地错开了,并加以利用改造,于是,就诞生了我们今天看见的优美的男子“大卫”。
米开朗基罗用他的行动向后人证明了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道理,那就是当一个事物有某种欠缺的时候,不必急于去修补或是弥补它,而应该从另一角度发掘它的可取之处,闪光之点。
完美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会有优点,也有缺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辩证的观点来看问题,要独具慧眼从缺陷中发现他的独特的优势。如果我们只是盯着自己的缺陷,就很难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要知道,你要记住并发扬的永远不是你的缺点,而是你的长处。
有一年,市射击队到省里参加汇报比赛。所谓比赛其实就是供省队挑选人才。当所有射手都赛完后,省队主教练将所有的靶纸都收集起来,一张张的仔细端详。这时他发现了一张很有意思的靶纸,这张靶成绩并不理想,子弹大多偏离了靶心,但教练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细节:几乎所有的子弹都偏向同一个方向——右上方。这说明这位选手的技术动作肯定大有问题,但同时,非常集中的着弹点又说明射手的稳定性非常好,而稳定性对于一个射击选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后,那位选手出人意料地进入了省队,并且为中国奥运代表团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他就是许海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缺陷有时也有它的价值。我们就要努力地从自己的缺陷中发现长处,变缺陷为优势。任何事物都是利与弊同在的,因此,当你发现自己在某方面有所欠缺,大可不必因此耿耿于怀,恰恰相反,这也许正是你的与众不同、不凡之处。
在12岁时,爱迪生因为一次意外耳朵几乎聋了,只能听见巨响和大声喊叫。可是,爱迪生并没有因此怨天尤人,而是以一种乐观的态度来看待,为自己的耳聋感到庆幸。耳聋使爱迪生断绝了一种社会交际,就是闲谈,这使他有机会去考虑各种问题。他说:“我们现代生活中的神经紧张,多半是从听觉而来。因为人们听到了很多无知的谈话、很多无意义的声音。”他甚至把他生活的幸福、事业上的成功归功于耳聋!他说:“聋对我并不是一种障碍,反而是一种帮助。”爱迪生这样说,绝不是自欺欺人或聊以自慰,而是实话实说。
耳聋使爱迪生做出了一般正常人可能做不出或相对困难的发明。如电话,贝尔最先把电话的设想变现实,但声音太弱。对爱迪生来说,就几乎听不见了。于是爱迪生就去改良它,直到他能听见为止。爱迪生把经他改良的碳素送话机卖给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又卖给了贝尔,结果成功了。
留声机的发明也是耳聋帮的忙。还在他试验电话时,他就发现传话器里的膜板随着说话声相应振动。他便想进一步研究这种振动幅度有多大。他找了根短针,一头竖在膜板上,一头用手指轻轻按着。再对准膜板讲话,手指头便感觉到短针在颤动。讲话声高,颤动就快,声低,就慢。他突然想到:“说话的声音使短针颤动,那么,这种颤动反转过来也一定能发出原来的声音。”接着,他便进一步试验,设计,制作具有这种原理的机器。留声机就这样发明出来了。爱迪生说:“假如我不是耳聋,留声机也就不会有现在的制作水平。为了制成一张完善的钢琴乐曲唱片,我费了二十年的时间。”
生理缺陷本是人生的憾事,可在爱迪生身上,却变成了优势。爱迪生这样鼓励那些同样耳聋的人:“我知道有些人为耳聋烦恼,虽然他们聋的程度不及我的一半。如果耳聋能驱使他们去看有益的书,他们一定会发现世界是一个快乐的所在。”
一个人有某些方面的不足,完全没必要妄自菲薄,也许你的“短处”,正是别人所没有的“长处”。
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左臂,他很喜欢柔道,就拜日本最有名的柔道大师为师。
小男孩很认真,可学了 3 个月,师傅只交了他一招。有一天,小男孩终于忍不住心中的疑惑跟师傅说“师傅能不能教我点别的?”。
师傅说:“你的确就会这一招,但这一招对你来说已经足够了”。
几个月后,师傅第一次带小男孩参加比赛,小男孩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轻松地赢了前两轮,第三轮有些困难,但小男孩敏捷地使出了他那一招,又赢得了比赛。小男孩就这样迷迷糊糊地闯入了决赛。
决赛的对手比小男孩高大强壮,也似乎更有经验,比赛进行到第二轮,小男孩显得有些招架不住,这时裁判叫了暂停,还想就此终止比赛,但小男孩的师傅不答应,坚持说:“继续下去”。
第三轮比赛开始了,对手放松了警惕,小男孩开始使出他那一招,制服了对手,赢得了冠军。
回家的路上,小男孩和师傅仔细回忆每场比赛的每一个细节,小男孩就问师傅:“我怎么就凭一招就赢得了比赛?”
师傅回答说:“原因有两个,第一,你几乎掌握了柔道中最难的一招;第二,就我所知,对付这一招唯一的办法就是抓住你的左手。”
巨大的劣势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优势,别轻言放弃,而应想办法将其利用,变无用为有用。当然,这需要“点石成金”的智慧。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要把自己放在最擅长、最合适的领域,才能将劣势变为优势。例如,让爱因斯坦种田,他未必会比一个农夫种得好,此时他显然处于劣势;但回归到科学界,他便是一个时代甚至超越时代的人物。由此可见,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环境,对一个人或事物实在是太重要了。
美国的柯达公司在制作感光材料之时,需要人进入暗室作业,但是问题来了,视力正常的人进入暗室通常不知所措,难以适应。面对这种情况,有一位高层人员忽然有了灵感:“惯于在黑暗当中生活的只有盲人,我们何不请盲人来试试做这项工作?”
这一方法果然奏效,盲人在暗室里远胜过常人,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任何一样东西,都可能是“甲之砒霜,乙之熊掌”,关键在于你怎么发挥、利用它的特点。我们只要细致地分析自身各种能力之间的差异,并忽略或者巧妙地避开它的弊端,就能将劣势转变成优势。
行动指南32:将弱点转化为优点的6个步骤
⑴孤立弱点,将它研究透彻,然后设计一个计划加以克服;
⑵详细列出你期望达到的目标;
⑶想象一幅将你自己的弱势转化为强势的景象;
⑷立即开始成为你希望的强人;
⑸在你的最弱之处,采取最强的步骤;
⑹请求他人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