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无法正确认识他们的财富,同时也不能正确认识他们自身的力量。对于财富,他们总以为金钱是万能的,而对于自身的力量,他们总是认为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
——[英国]培根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在天安门广场,出现了这样一对母子,儿子40多岁,推着一辆三轮车,母亲就坐在车里。他们的装束很土,风尘仆仆,和周围游客的光鲜亮丽格格不入。
一位游客很好奇,便问推车的男子:“你们从哪里来?”
男子说话声音很轻,却带着自豪:“山东,我骑三轮车来的。我娘这一辈子最大的心愿是看看毛主席住过的地方,可是家里太穷。眼看娘86岁了,再不出来,怕将来没有机会了,我一咬牙就蹬着车来了,骑了整整七天呢。”
游客非常吃惊,问:“那你们睡哪儿呢,吃什么?”
“俺娘睡车里。我铺褥子睡在车旁,呼噜一会儿,又来了精神。临出来时,媳妇煎了80个饼,还够回去的路上吃呢。”
老太太一脸满足地笑着,仿佛坐的是豪华林肯。
在生活中,经常发现有很多人抱怨囊中羞涩,生活没有快乐,也不能为父母尽孝。可是,看到这对母子,才发现:贫穷永远不是要求别人施舍和救济的理由,也永远不是不能做任何事情的理由。
事实上,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思想:认为自己命该贫穷,认为贫穷就要靠别人的“施舍”才能生活的这种观念。如果一个人在贫困时能抱定“虽然我眼下一无所有,但是我将努力去奋斗……”的想法去努力,他最终一定会成为真正的胜者。相反,如果一个人所持的是一种“反正我也是一贫如洗,再怎么努力奋斗也无济于事”的态度,那么他就必将贫困潦倒终生,一事无成。
有一年的冬天,路边有个乞丐跪着向行人乞讨。然而,人们似乎对这样的事已司空见惯,都是熟视无睹,匆匆而过。
这是寒冬里最冷的一天,街上没几个行人,乞讨者跪在路边瑟瑟发抖。可是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天,他仍然一分钱也没要到。他一边搓手,一边眺望大街,期盼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出现更多有同情心的施舍者。
这时,有一位商人路过。跪在地上的乞丐凭直觉猜测这一定是个有钱的好人,于是他不断地在地上叩头,叫声也更加凄楚:“好心的先生,给点钱吧,给点钱吧!”
他哀切的叫声引起了商人的注意。他停下了脚步,对乞讨者说道:“起来!我不会把钱送给跪着要钱的人。”
乞丐摇晃着站起身来,伸出右手,眼巴巴地看着面前的商人。
“不给!”商人再一次很干脆地表示。
乞丐面有愠色。
“知道我为什么不给你钱吗?”商人又说道。
乞丐摇了摇头。
商人说:“道理很简单,第一,我不欠你的钱,没有义务给你;第二,你会站着走,完全可以自食其力,没有理由跟别人伸手要钱;第三,就算要钱,也应该保持人格,不能靠贬低个人人格博取别人同情。你这么做一方面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蔓延;另一方面,你在不把自己当人看的同时,也看低了他人的人格……”
“不给就不给吧,说这么多干吗?”乞丐很不耐烦。
“我不给你钱,我也不给任何人钱,但是我可以把钱借给你,你可以用这笔钱做些小生意,以后条件好了你再还给我。”商人把钱和名片一起递了过来,“我相信你一定能凭着自己的劳动挣上钱,并把这笔钱还给我。”
等商人走后,乞丐站在原地,脸上淌下两行热泪。自从开始在街头行乞以来,还一直没有人这样对他说过话,人们对他除了辱骂就是嘲笑,这样推心置腹的交谈还是第一次。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在这条街上,那个乞丐再也没有出现过。
时间又过去了两年。
一天,一位衣着考究的男士手里拿着一张名片敲开了一户人家的大门。开门的是那位借钱给他的商人。而这位敲门的男士就是当年那个跪着要钱的乞丐,他现在已经是一家超级市场的老板,这次是专程为还钱的。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贫穷总是乞求他人的怜悯,而没有了突破贫穷的胆量。从乞丐到老板,发生这种巨大变化的原因在于他被人唤醒了生活的斗志。对于每一个陷入贫穷的人来说,靠着别人的同情心度日如年,远不及唤醒自己的生存本能来得要紧。
没有人注定永远贫穷,只是生活暂时遭遇困难而已。生活在贫困中的人首先要认识到,在看待贫困时必须保持健康的心态,家境贫寒本身并不可悲,而你在心理上选择了自卑,那才是可怕的事情。
行动指南19:理性消费的5W原则
⑴Why(为什么要买)
任何家庭购买物品都有三大理由:第一是生活必需品消费,如吃穿;第二是维持家庭生存的消费,如房租、水电费等;第三是供给家庭成员发展的消费,如教育投资、文化娱乐消费等。这三种消费对每个家庭而言都是合情合理的,但具体开支就要分清轻重缓急。这些消费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余的则可以酌情考虑后再消费。
⑵What(买什么)
这个当然是根本需要来决定,合理的家庭消费结构必须根据收入情况来确定,总的原则是:量入为出,略有结余。
⑶When(什么时间去买)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当你急需一样物品的时候再去购买,就有被宰的可能。但是,任何商品都有它的生命周期,商品的款式和质量都在不断地提高和改善,因此,生活中的消费应当注意节奏的把握,尽量避免在过时消费品上花钱。不急用的物品,也不要“赶热闹”盲目消费。
⑷Where(到什么地方去买)
货比三家永远不会吃亏,如果不愿意多跑几家进行比较,就动用自己的脑子思考:土特产品在原产地购买,不仅价格低廉,而且也货真价实;进口货舶来品在沿海地区购买,往往比内地花费要少。更简单的就是品牌专卖店,绝对的全国统一价。
⑸Who(什么人去买)
买食品、服装和床上用品等,做妻子的往往比丈夫精明;而购买家电、家具等耐用消费品则做丈夫的比妻子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