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326800000019

第19章 我的四个农民亲人

祖父

我没有见过祖父,连照片或画像也没有见过。我还没有出世的时候,他就死去了。为此,我不无遗憾,甚至最后成为长久困扰于心的一个悬念,一个解不开的死结。现在填档案,少不了要填这样一栏——籍贯。籍贯就是“祖居地”,人事部门的权威解释为祖父的居住地。照此推理,能不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失去祖父的人,是不是就像一枚落叶,失去了含在泥土深处的根?

我家所在的村庄里,有几个年长的老人,根子太爷、民权姥爷和三爷,当然还有我的祖母。他们头发一样的苍白稀疏,看来应与我的祖父差不多大小。从他们断断续续的讲述中,我还是寻觅到了一些有用的线索。尽管只是些支离破碎的印象,我还是以村庄里仍健在的这几个老人为范本,给我的祖父大致构建了一个模样。

祖父是有一张山里老农民的脸的。黝黑,粗粝,苍老。山里庄稼人都有着这样一张老脸,程式化,令人过目不忘。譬如根子太爷的脸,额头的皱纹,沟壑分明,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牛粪蛋或者麻绳在南瓜上勒出的印痕。因为长年累月在山上做粗活,岁月的风霜便雕刻了这样一张磨盘脸。我想,祖父的面容大约就是这模样了。那种苍老是不同于我的父亲那样的苍老。父亲直接遗传了他的东西,模样应该和他大同小异。但是我父亲老年时,生活条件改善了,脸有些发福。祖父是做私塾先生的。上午去村里的私学堂教半天学,下午下地干活,脸色除了山里老农共同的特征之外,应该略显斯文和清秀才是。

祖父的个子也不会高。祖父不到五十岁时,背就驼了,像一张过早失去韧性的弓。祖父的背虽然驼了,但身子骨硬朗结实。祖母讲,祖父行路,背驼起来,一双手就成了拄路棍了。祖母的这话,似乎有些夸张,但形象,我所见过村庄里最老的几个人的背影都是这个样子。他们钻进秋天的玉米地里,会很快地淹没殆尽,陷在春天的水田里,尚没有牛和犁高。要是他们一直起腰板来,就像撑在老屋的一根根虫洞斑驳的朽木柱子。

祖父过了中年,便落下了咳嗽的毛病,早上晚上地咳,教细娃们背诗文时也忍不住地咳,咳得一篇诗文也断断续续,难成句读了。找太医把过脉,吃了几服药也难见好转,便不再吃了。我想这应与他时常抽些土烟叶有关。祖父也许有一根很长的竹鞭烟杆儿,就像民权姥爷的一样,烟嘴吮得油亮,抽烟的时候,一手扶着烟杆儿,一手不时往烟窝里撒烟丝。长吸一口,啪地清一口痰,再心不在焉地与谁接两句龙门阵,那样子似乎很惬意。

和村里许多的老人一样,祖父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老人。在村里的老人们看来,一切都是有章可循的。这些章法就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雷打不动。不按规矩办事,是要吃亏的。所以他们之中的许多人,除了行事一成不变外,还往往是死脑筋,认定一个目标,就是一头牛也拉不回来。比如,板田犁一遍就行了,而下种田至少要犁四道工,才对得住秧苗。比如,玉米收了,收稻子,稻子完了,才扯豆秧,这个顺序是不能乱套的。又如,冬地必须赶在年前挖完,腊月二十后,就不上山了,待在家里做年粑,再穷的念头,年还是要过新鲜的。年一过,一切又按照去年的路子,一天天不慌不忙地过下去,日子还悠长着呢。谁都心安理得,谁也不曾想过去改变。从近处看,我们家所有的人都是按祖父的意思行事的。站在村外看,我们村里的事情,是按一群老男人的设计发生的。而站在更高处看,村庄是被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牵着鼻子走的。那些老人其实微不足道。

祖父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土地和庄稼,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庄稼汉。同时,他又做过私塾先生,算半个读书人。两种角色叠加在一起,就是他的身份了。做私塾先生,并不能算是祖父的职业。他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只是比村里那些细娃早识得几个方块字而已。那时的私塾,都是先生教,学生背诵、抄写,如是三番地重复,直到把厚厚的一大摞书都念薄念烂,即所谓“读书破万卷”,用祖父的话说就是把诗书都念到肚子里去。祖父固执地以为,祖宗把多如牛毛的经书流传给后代,就是有用的宝贝,只要好生下工夫,就能中秀才举人,做官老爷,最差也能混口饭食,一辈子守着黄泥巴是没有多大出息的。祖父激励弟子们读书,除了成天灌输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一类的昏话外,另还有惩罚手段,就是拿一把油亮的竹板,专打那些学业不思长进的细娃的屁股。这叫软硬兼施。然而祖父的弟子们却很难理解其良苦用心,软硬不吃,祖父教了半辈子私塾,村里好多的人都挨过他的板子,却没有一个念书念出头来的。

祖父就是这样一个人,自己把自己囿于一个既定的框框里,认死理,用村里人的话说就是一根肠子通到屁股眼。这种性格的缺陷最后导致了他的悲剧。那一年秋天,我的父亲被抓了壮丁,祖父成天恍恍惚惚的,脊梁更驼了,咳嗽的毛病也愈加的厉害。为了还王大户家的几升玉米,祖父决定给人家拖几天大石。祖母见他的情况很糟糕,就劝他不要去了。拉大石是很危险的。祖母说,这个秋天她的眼皮老跳。凭她的经验,眼皮跳,十有七八会出事的,最近我们一家已经出了许多事情了。对于祖母的这些话,祖父当然是听不进耳朵里去的。在祖父的心目中,女人家的话,是没有分量的,包括我的祖母予他的忠告,从来都是不值一提。祖父终于还是去了王家的工地。那一个下午,我想祖父一定反复琢磨过祖母曾经的许多道理,但最后也一定没有想得明白。那一个下午,祖父被砸死在一块大石之下。祖母得到这个噩耗的时候,老半天都只是念叨一句话,喊你不去,你咋就不听一回嘛!

关于我的祖父的印象,止于那一个悲痛的下午。他的一生,我后来大致概括成入党申请书里这样一行文字:

祖父,沈国宾,农民,1948年秋意外去世。

祖母

与祖父不同的是,祖母的生活方式源于经验。

祖母有一张阡陌纵横的脸。这样的脸这样的沟壑,在我们细娃看来,就像村里的青石板路一样最能让人信赖了。有几回我问祖母,也有像细娃们一样做错事吃后悔药的时候吗。祖母当然否认。祖母的自信自有她的道理,她说,那是因为她吃的盐巴比我们吃的饭还多,过的桥比我们走的路还长。祖母这话,我信。现在想来,祖母额端的皱纹就是几十年的饱经风霜,是岁月镌在脸上,永生也抹不去的人生经历。

我见到祖母的时候,祖母已是快八十岁的老人了。腿脚不灵便,一双眼睛也不太好使。尽管如此,祖母对老屋的熟悉程度,可谓了如指掌。她知道玉米放在阁楼的第二个竹囤里,米坛的米还能对付几天。也知道大锅熬猪食,小锅做饭,这是绝对不能搞混的。还知道鸡笼有八只鸡,天擦黑时回来了六只,还有两只鸡雏许是迷了回家的路……

祖母就站在门口,顺着风刮过来的路上长声呼唤。祖母的呼唤,又尖又细,有一种牵扯谁的力量。这一唤,那几只贪玩的鸡雏,便顺着屋外的石板路跳跃着回来了。祖母尚没把鸡雏安顿好,猪圈里又吵起来了。祖母便数落那猪,吃了睡,睡了吃,还总是一副喂不饱的饿痨样。祖母把大锅里的苕藤汤铲在提桶里,一路摸索着穿过四道门,再下几步石级,前面就是猪圈了。等把猪儿伺候安静了,又沿路折回,掀开堂屋的大门,翻过门槛,给神龛上的灯添上几滴油。末了,从发髻上取下一根银针,往灯花里一晃,灯豆又挑亮了许多。如此烦琐的路线和动作,不用眼睛,仅是凭借准确的空间感,就能完成得丝毫不差!

母亲从地里收工回来时,祖母便不再忙家里的活了。手头闲了,口头又忙上了。趁母亲还没有做好晚饭前的那一段工夫,祖母就掌出一盏油灯,拉上我们几姊妹,又从“吃饭别垒尖尖,做活路别梭边边”开始,教训起我们这些后生来。接下来的话题往往与劳动有关。什么种庄稼要赶时间,“正月耍,二月忙,惊蛰早,清明迟,春分插秧正适时”。惊蛰一拢,春分就近在眼前了,得赶在第一场雨之前包田坎,犁田,铲地,点包谷,若是懒了,你就等到秋天收包谷秆秆吧。又如犁田四犁四耙少不得,“犁得深,犁得烂,一碗泥巴一碗饭”。再如“黄瓜爱水,丝瓜爱藤”,“淹不死的白菜干不死的葱”等等。这些东西在我们这些吃闲饭的细娃看来,似乎是大人们的事情,总是很难让我们有兴趣,睡意便很快上来了。祖母就换了话题。灯花爆,要来客人。眼皮跳,要倒霉。耳根热,恐怕是哪个人在背后头说你坏话。腰杆疼,大雨不定啥子时候就要来了。祖母讲这些事情的时候,一脸的严肃。我们便听得将信将疑又心惊肉跳的。而母亲却只是在灶台后微笑,仍旧兀自做着一家人的晚饭,直到后来摆了一桌子。

这些陈谷子烂芝麻,祖母总是讲得有鼻子有眼。祖母说,可莫小看这些东西,书里读不来,拿钱买不来哎。祖母的这话,似是而非,然而后来发生的许多事情,似乎确也印证了她的忠告里暗藏的某些玄机。其间祖母还讲了两件事情,更让我对她脸上的千沟万壑所昭示的人生经验深信不疑。

这第一件是说她头回做女人生娃的事。祖母说,生大姑的时候,没有经验,又没有接生婆,便怕得要命。先是断断续续地痛,后来痛得不行,便咬住祖父的手,用劲憋,那要命的痛似乎有一半就传递到祖父的身上了。与祖父手忙脚乱地折腾了老半天,硬是把大姑给憋出来了。后来生我父亲的时候,祖母就照头回生产的情景,依葫芦画瓢,父亲也就很顺当地来了。到了生我老爸时,祖母生娃也生出了经验,用她自己的话说,就像吃枇杷吐枇杷核一样稀松平常了。

另一件是说那一年过粮关的事。那一年,村里的人饿得不行,都一窝蜂到山上挖野菜充饥。祖母也带着母亲和老爸上山挖。祖母在娘家的时候,跟着外曾祖母上山掘野菜是常有的事情,识得很多种野菜,像红葱苗,叶上花,黄叶苔,蕨鸡菜,猪鼻孔,酸浆草,枸地芽……怕有十来种呢。还有那些叫不出名来的菌蘑,有像小伞的,有像肉皮球的,又耐看又好吃。我们一家也就活下命来了。那一年,村里死了很多人,据说有好几家就是吃了有毒的野菜菌蘑死去的。

类似事情还有许多,多数我已不记得了,能记得的只是那时给我们的一次不同于一次的惊讶,而且这惊讶丝毫不逊于小人书里的那些神话传说于我们的影响力。祖母就是这样一个专门制造出其不意的老人。于是便渴望收藏到关于她的更多的一些信息。比如她的名字。祖母大字不识,似乎也没有自己的名字。生产队里有时开大会或者分口粮点名的时候,队长一念到“沈王氏”,母亲就在人群里应到“走不来,在家呢”。我便猜想,那个叫“沈王氏”的大约就是我的祖母了。只是不明白我的祖母为什么叫那样一个别扭的名呢?许多年以后,我才闹明白,其实祖母在娘家的时候是有一个乳名的,嫁来我们家后,那名就再也没人唤过,也便淡忘了。那个叫“沈王氏”的是她后来的名字,也不知道是谁取的,总之大家都这么叫。而且这个名字很大程度上不属于她自己,而与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亲人有关,一个是外曾祖父,一个是我的祖父。这两个男人姓氏里的一笔一画,连在一起,就是祖母的一生。

父亲

我的父亲不是农民,确切的身份是一名国家干部。父亲时常穿一件四个兜的中山服。父亲穿上身,很挺。上班穿,进城开会穿,下乡时也穿。印象中,那时候,国家干部都是像这样一身打扮,至少我所见到的那些下村里来检查生产的公社干部都是如此。四个兜,一支钢笔,一把笔记本,再加上一口半生不熟的官腔,身份就出来了。那时,父亲是我们家唯一能有着如此体面的人。

父亲每月十五号一过,就要到乡场上的粮站里跑一趟,买回来一袋白花花的大米。除了结清公社伙食团的账之外,会剩一些,就带回家来。母亲把父亲捎回来的米,做成米饭。香喷喷的米饭,对于经常饥肠辘辘的乡下人家而言,就与过大年吃年糕啃油猪头一般了。母亲说,我们碗里的米饭,叫“商品粮”,是要像父亲那样翻过了门槛的体面人才有资格吃上的。我们都是沾了父亲的光。其时,我并不知道母亲所谓的“门槛”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商品粮”的确切含义,更不知道那“商品粮”与母亲自己种出来的粮食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那白米饭的饭香的确太有杀伤力了,于是便隐约萌生了这样一个愿望,将来也做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体面人,穿不穿四个兜的衣服不要紧,重要的是每月去粮站里能扛回来一袋白花花的大米来!

谁知道这个孩提时代的信口开河,后来竟然如愿以偿了。1983年的秋天,我也终于离开了村庄,考上了师范学校,成了一名令不少农村娃向往的“国家干部”。那个秋天,我和父亲把几袋玉米交到公家的粮站。粮站给了我一本黄皮的本子,父亲每月去粮站买米就揣着这样一个本子的。父亲说,从今天起,靠这个本子也可以吃上“商品粮”了。我吃上“商品粮”了?我的裤脚上沾着的泥土尚新鲜着哩!那把我的母亲和几个姐姐挡在“商品粮”之外可恶的门槛又在什么地方?这几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那一刻,我想到孙猴子的摇身一变。原来,一个农民吃上“商品粮”,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大约与孙猴子的摇身一变差不了多少。当然也不像母亲说的每月扛回家一袋大米那样简单。农民把地里的粮食,便宜地卖给国家,国家再便宜的卖给城里的人,这便是“商品粮”了。廉价的粮食,成为沟通庄稼人和城里人的一种物质载体。当我的思绪切近这一个层面时,我蓦地感到一种绵延的疼,来自于我和我的父亲母亲的骨子深处。我不忍再继续这样的思考。

我之于“商品粮”的感情色彩的微妙变化,并不影响我对于父亲的理解。我的父亲骨子里仍旧是一个农民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吃“商品粮”的身份,与骨子里的农民成分的矛盾,决定了他之于劳作和粮食的态度。

父亲一生都是不曾离开过劳作的。他在成为国家干部之前,几乎学会了村庄里所有的庄稼活手工活。挖地,犁田,挑粪,下种,锄禾,收割等等,每一件父亲都做得稔熟。就连木工的刨子,竹编匠的腕刀,石匠的凿子,他也会拿来弄两下的。尤其拿手的是插秧。父亲酷爱书法,而且是一个能将插秧当作书法来对待的人。每个春天,父亲都要下田露几手。站在田角,两手倒背,眼前四犁四耙的水田便是裁剪好的纸,稻秧便是挥舞在手的那笔那墨了。此时的父亲,一副成竹在胸的书生意气。山里的稻田,有成豆腐块的,有像一轮弯月的,更多是山角地边的“斗笠田”,就是一只斗笠都能遮住的田角,曲曲弯弯,不成块。栽豆腐田,最有气势。豆腐田四四方方,适合栽“端沟”。父亲栽“端沟”,不用牵线的。父亲说栽“端沟”就像写楷书,除了用眼,还要用心,一笔一画都要到位。凭借他一双训练有素的眼睛,以及对线条的敏锐,那些秧窝就像列队下广播操的小学生,个个都是规规矩矩的,自然是村里小伙们争相摹仿的现成范本。在父亲的眼里,那些心浮手躁的小伙插的秧田,简直就是一塌糊涂的墨砣砣。要是遇弯弯田,父亲便不用打腹稿了,依势而栽,一路蜿蜒下去,那秧路就像草书作品里笔意的走势一样,酣畅淋漓,如行云若流水。一丝不苟,又不拘泥,这便是父亲之于劳作的基本态度。

按月领粮的父亲,虽然对于饥饿的感觉,没有母亲强烈,但他骨子里对粮食的亲近情感,绝不亚于我的母亲。父亲是非常节俭的。母亲去世后,父亲接替母亲,包揽了我们一家大人小孩的剩饭剩菜。父亲每次打整我们碗里的剩饭时,那种旁若无人的平静表情,让我这个标榜为城里人的后生总是无形间矮去半截。有一次,我实在不忍让客人看到父亲吃剩饭而难堪,就悄悄地将半碗面条倒进了潲水桶里。客人走后,父亲一本正经地给我上了一课。父亲讲,过粮关那阵子,他在地委党校学习,吃米糠,吃得肚子结了,痛得不得了。找了好几个伙食团,才搞了二钱清油,抹在屁眼上,才通了。末了,父亲咕噜了一句,糟蹋五谷,是要遭五雷轰的!

父亲病休后,没有随我们进城,回了老家,当了近二十年真正意义上的农民。父亲六十九岁的时候,离开老屋走了。下葬时,有一个很庄重的仪式,由村里最德高望重的一个老人往墓室里播撒谷粒,祈祷老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金黄的稻子、玉米和豆粒,簇拥着父亲走完了最后的路。那一刻,我的脑子里始终重复着父亲的那句如雷贯耳的话,糟蹋五谷,是要遭五雷轰的!

母亲

女性从事农业,从来都是被美化的。比如春晓的桑之沃若,秋夜的机杼声声,充满了美丽和幸福。这便是农耕时代的诗情画意予我们的某种假象。把这一切都剥离开来,剩下的便只有捆绑在更深处的苦难了。一个辛苦紧连又一个辛苦,辛苦与辛苦之间,是我们的祖母、母亲和姐妹们忙碌穿梭的身影。婚姻、生育和离世,更像三座大山,等待她们终其一生去翻越。甚至有时为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幸福,这些女性亲人们也要付出十倍于男人的辛苦。

比如我的母亲。像村里其他的女人一样,母亲出嫁到我们家时,也雄心勃勃地制订了几样置办家业的计划。母亲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说起她的宏伟计划。她说,这辈子要是能拥有一块自己的田地,养一头牛,再造一座宽敞的青瓦房,她便什么也不想了。母亲说这话的时候,兴奋自是溢于言表,似乎幸福就像造访我们家的某个远方客人,已在村头向我们一家亲切地挥手一般了。

那时候,是集体生产。田地是生产队的,牛也是。我们家缺少男劳力,母亲和三个姐姐成天起早贪黑地忙碌,也挣不了几个工分。工分少,分得的粮食自然就比别家的少了。母亲和三个姐姐是不能掌握自己劳动价值的。她们每天出工的价值,掌管在队长、会计、出纳、保管和记分员的手里的。每天天黑收工前,几个人就蹲在一堆,对地里的人的出力情况打分。无论母亲和三个姐姐怎么使力,每次都是八分九分,而那些偷奸耍滑的却总是满分。母亲恨恨不已后,就想,要是自己有一块地,就不受别人欺负了。春天种,夏天管,到了秋天自己付出的心血也看得见摸得着了。养一头牛也很划算。除了算半天劳动日的便宜以外,下了牛犊,还可以与队里对半分成。母亲说这叫喂“葩葩牛”。而我们家从来就没有摊上过喂“葩葩牛”的好事。队里的那几头牛,是在队里吃得开的几户人家转着喂的。母亲也试图做过努力,缠着队长把一头身体并不健壮的老母牛牵回家喂了三个月。那头牛很不争气,牛犊没怀上,还生了一身癞疮,队长又把那牛从我们家的牛栏里牵走了,母亲便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造青瓦房,似乎是我们家的一种奢望了。我的祖父祖母辛苦了一辈子,到了死去的时候,都还赖在祖上留下来的老屋里,没盖过一片瓦!这让母亲很沮丧。

母亲其实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女人。种一块属于自己的田地,喂一头能拉犁使田的牛,都是出于生存的第一需要。为了谋划一家人的嘴巴问题,母亲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鸟,一刻也不曾停止过飞翔。集体生产的时候,要分到自家的庄稼地是不现实的。母亲就把老屋周围的自留地整理得很有生气。檐口的青韭黄葱,屋顶的南瓜冬瓜,入夏的椿芽豆角,深冬的萝卜白菜,一畦是一畦。就像我们身上的衣衫,虽是补丁连补丁的,经过母亲的细心理料,一样地赏心悦目。母亲变换着花样给我们做吃的。什么青韭粑,南瓜饼,椿芽蛋,萝卜干,在我们那个偏僻的村庄里简直闻所未闻!其貌不扬的菜蔬,升格成了与包谷、米饭一样崇高地位的活命粮食,这便是母亲的杰作。

做一座房,这在村庄里算是一个人家最大的愿望了,何况这个愿望出自于一个善良羸弱的山里女人,自然是需要从长计议。母亲每天收工回家时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不是背一背猪草,就是扛回来一捆柴火。如遇柴捆里有端正结实的木棒,就挑出来,阴干,以备造房子时派个什么用场。母亲说,造房子是需要许多木棒的。粗一些的,可以做柱子,稍细点的,也可以做格棂,当柴火一把火烧了实在可惜。其实母亲很久就在谋划她的新房子了。老屋后的自留山上,早已让母亲经营得青葱一片。长势飞快的杨树桤木,硬朗结实的丝栗圆柏,更多的是旗杆一样挺拔的柳杉和千丈。等到母亲和我们谈起她的造房计划时,后山那些树大的已出林,小的也有碗口大了。然而造房并不像我们细娃搭积木老鸹做窝那样简单,况且那些大树也不会自己跑到我们家里,变出一架威武的房子来。母亲还得筹划买瓦和请木匠,这都是要现钱的。母亲就喂了一头猪和几只羊。猪杀了吃半边,卖半边给食品站,羊全卖给彝区来的贩子。一家人打紧开支,余下的就积攒下来。

等到母亲攒够建瓦房的材料和工钱时,生产队已经把庄稼地下放给各家了。我们家也分得了好几块田地。那是一个秋天,母亲的心情很好,就开始张罗她的新瓦房。老屋没有拆,新房就倚靠在老屋旁边建。工匠是本村的,人熟,价钱也好谈。瓦是用拖拉机从坝上的一家瓦窑运来的。置办了几桌像样的酒菜,请了亲戚和邻居帮忙搬运。一群人忙了几个月,旧历年眼看就要拢了,我们家的新房也差不多有了大致的模样。然而就在那个冬天,母亲开始染疾,年一过,母亲便去了。母亲死时,只说了一句话,要是这个病再晚一些得,她还要买一头牛喂的。

母亲这话,让我很不是滋味。我知道,母亲的死,与她的三个愿望有关。母亲临终时那一句充满无限遗憾的话,无疑向我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一个人是可以为了一些简单的幸福耗尽一生,甚至为之死去的,哪怕这幸福仅仅止于拥有一块田地,喂一头牛,或者造一座简陋的房子!

同类推荐
  • 幺幺的地震

    幺幺的地震

    她就是汶川大地震中那位最有名的“总理让路女孩”。她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右腿,她是一个惹人怜爱的孩子。但是,在社会爱心的滋润下,她已经一步步地从灾难的恐惧中走了出来,她的脸上又有了笑容,她的梦里又开满了鲜花……作家巧妙地借用她的一双泪眼,生动再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汶川在地震……
  • 妄言尘世

    妄言尘世

    《妄言尘世》是一本随笔集,按照余秋雨先生走出的路子,和评论家将之视为标杆的尺度丈量,有不少文章可以归结为历史文化散文。汇总完该书,一向不愿算账的我居然拨拉了一回心中的算盘。入选进来的作品全是近15年写下的,而自以为还耐读的篇章多是近七八年的收获。算起来自己走进写作的天地已有30年了。可是其间有半数时光都没涉足这个领域。而进入这个领域后又有将近一半的时间近乎练笔。由此看出,历史文化散文还真不是轻易就能摆弄成的。我有些胆大了。
  • 我们的故事

    我们的故事

    迎着晨风迎着阳光,跨山过水到边疆。伟大祖国天高地产,中华儿女志在四方……大概每一个知青战友都会唱这首歌、它是电影纪录片《军垦战歌》的插曲。一群意气风发背着行李的上海知青坐在大卡车上,他们高唱着这支歌向塔里木荒原进军。这首歌曾让我们热血沸腾、激情浩荡。我们也唱着这支歌奔赴了北大荒……本书的作者是记者出身的作家,本书的类型是他最擅长的纪实文学。书中主要描写了哈尔滨、上海、北京的六十多位知青,在“前青知时代”或“后知青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又最具个性的故事。
  • 啸天说诗三:忽如一夜春风来

    啸天说诗三:忽如一夜春风来

    在古典文学的各类文体中,“诗词”是篇幅很短小,语言很精炼,技术含量优选,从而被人们认可为很难读懂,很难鉴赏的一类文体。鲁奖得主、《唐诗鉴赏辞典》主撰稿人周啸天先生应我社之约,将其历年精心撰写的古典诗词鉴赏文章汇编出版,本书为其一。周啸天先生对古典诗词研究精深,他的鉴赏心得可谓字字玑珠,如此精彩的古典诗词鉴赏文集,必将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其传世是必然的!从奇崛险怪到雅俗共赏,“言人之所未言”?“歌诗合为事而作”?看中唐诗人如何“不平则鸣,笔补造化”和写实通俗。
  • 落泪是金

    落泪是金

    有这样一群人,从山里走来,带着贫困,走进神圣的殿堂。他们之中有的父母不堪忍受沉重的负债,带着不为人知的心酸和痛楚,永远离开了人间;有的因物质的匮乏而扭曲了心灵,也开始堕落。《落泪是金》探究了中国贫困生在通往高等学府的崎岖路上,经受着个人与家庭的艰辛和痛苦。
热门推荐
  • 十一种武器

    十一种武器

    这世上没有最厉害的武器,只有最冷漠残忍的人心。一个剑客的光芒与生命,往往就在他手里握着的剑上。高手过招,没有眼花缭乱的招式,只有一击毙命!
  • 炼狱剑魔

    炼狱剑魔

    佛欲灭我,我欲成魔!佛掌生灭,我掌灭!轮回后绝不留遗憾!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雾神

    雾神

    一名碌碌无为,前途灰暗的现代宅男,在一次画展的奇遇中,使他穿越到了异界,却也开始了他崭新的人生。这是一个陌生的世界;雾使,精灵斗者,迷一般的民族,与被灰尘所掩埋的历史。实力,却是生存下去的唯一法则!是要逃避?还是以一己之力,搅动万千风云,以雾神之威,震惊整片大陆!
  • 柯南同人之红色暗流年

    柯南同人之红色暗流年

    安寂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穿越,或者不如说,穿越到一个动画的世界,成为一个动画中没有的人物,高木涉的妹妹高木梅。如同一般的爱凑热闹的观众,安寂年也喜滋滋地去凑了一把柯南的热闹。可惜,她不拥有死亡体质,从来没有碰到过死亡事件,当然,她本身也没啥推理能力。安寂年也从来不会想到,自己会变得那么外露,喜欢上一个看起来阴冷的男人,果然,是世界玄幻了吗?
  • 男神你人设又崩了

    男神你人设又崩了

    他是迷妹心中的钢琴王子,年纪轻轻就凭借在钢琴上独特的造诣,还有那迷死人不偿命的神仙颜值收获大票迷妹一跃成为新晋流量担当!舞台上的他光芒万丈,本来以为“高冷”以及“毒舌”就是这位新晋男神的身上标签!没想到私下却是个双标狗,把一个和自己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宠上了天。“哥哥,帮我扎一下头发。”“哥哥,我的卫生巾又用完了帮我买一下。”苏子辰他的迷妹粉们,大概死也想不到被她们爱的死去活来的男神宠起人来居然会是这个样子“宝贝儿,头发你是想要扎丸子头还是双马尾?”“卫生巾你喜欢用什么牌子的,要不要我把超市里所有牌子的都买给你?”直到某一日有人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他帮妹妹在商场里拎包拿东西,明明累得跟狗一样,却还乐在其中的视频。迷妹们才大呼“男神,咱们说好的高冷呢?!”某男神“呵,高冷不存在的好吗?”
  • 霸道总裁蜜宠成瘾

    霸道总裁蜜宠成瘾

    母亲联合情人害死父亲,抢走父亲一切,叶依陌被赶出家门,本以为一生只为复仇,却不小心撞进了某个人的心里。初遇时,他的酒量不如她,他对她说“女人,我只要你的一夜,你想要多少钱都可以”女人却说一句“恐怕,我想要的你给不了我。”他霸气,冷漠,强硬,在面对她时,却是另一个人“叶依陌,让我爱上你可是要负责的。”“慕容澈,你禽兽,放开我。”却不知,他已走进他的心,他霸道的对她说:“叶依陌,我再也不会离开你了”………
  • 冥叶城

    冥叶城

    冥叶有五城,天地玄黄四副城,四城之上一主城。作为云灵大陆五大顶尖势力之一,冥叶城占地辽阔,势力庞大。四座副城气势恢宏,巍峨壮阔,牢牢地矗立于云灵大陆正北方向。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大势力,却很少有人知道主城在什么地方。
  • 年少异梦

    年少异梦

    瘦阳偏西,黄昏被枯柳扯进偏僻的古镇。对于黑白颠倒的世界、是非难辨的边陲,一个观念如何评判对错?一种思想怎么看待是非?为一己之利千方百计坑害他人有没有错?见死不救就要受良心道德的谴责?
  • 怪物猎人龙之血脉

    怪物猎人龙之血脉

    这是一个简单而又危机四伏的世界。人类,飞龙和各种怪物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共生着。跃动的生命构建起这片纷繁的天空。在这片纷繁的天空下生活着英雄一族,他们被后世的人们称作——怪物猎人。密林,沼地,岩壁,雪山。他们的脚印追寻着飞龙的羽翼。沙漠,深谷,溶洞,古塔。他们的意念伴随着心中的希冀。紧握恐惧,张开双臂,向心中的天堂托起璀璨的梦想。一瞬间,成功或死亡,活着的就是强者。“无论何时,决不放弃心中的梦想!”这就是属于猎人的誓言。巨龙的轰然倒地见证着英雄的升起。有些人注定要成为英雄,被后世的我们所传颂。他们的名字叫做——怪物猎人!(求票求收藏,大家支持残念,让本书雄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