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31600000001

第1章 破国:燕师南逼京师危殆

第一卷破国第一章:燕师南逼  京师危殆

六月三日,天气微热。毕竟是夏暑之将至,这春来一直愁容不展、阴雨绵绵的江南天总算是有所收敛——喜气上脸,白天白灿灿的,太阳当空,照出明朗的秀水青山来。夜暮来临时,红霞遍染,江波流金,百虫吟唱,色彩与声音调和得像一出戏貂禅般,甚是喜人。

只是现在南京城内,却少有人高兴得起来。因为战争急报不断传来,朱棣叛军攻克杨州、高邮、通州等江北重镇,势如破竹,近日已从瓜州渡江,将南军全线击溃。不须多久,就会攻到南京城来。稍有点知觉的人都能感觉到形势的严重。两个月前还繁荣昌盛,载歌载舞的南京城,现在已乱成了一锅粥。

为避战祸,许多百姓、商贾都纷纷挟着家私逃出城去。在朝为官,特别是在削藩一事上给建文帝出过主意的官员更是不安,他们对建文帝来说是忠臣,对朱棣来说则是为祸社稷、离间皇亲国戚的奸臣佞党。不难想见,素以“威猛勇武”声名远震的朱棣一旦破城,将对他们处于怎样的极刑。所以,除了受诏到西南各处去募兵勤王的官员外,一部分官员也开始随着流民外逃。

京都危困,人心惶惶。

面对这种局面,年仅二十五岁的建文帝朱允文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对。省躬殿内大臣们意见纷纷,有的主张马上离都,退往浙江;有的认为退往浙江太近,只会促使燕军马不停蹄,继续南下,不如一退退到湖南去;有的认不清时势,竟还抱怨不休,归罪于力主削藩的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等人,怂恿建文帝将这些“佞臣”绑缚送交敌营,以平这名为“靖难”的叔侄之争。

其实早在此之前,建文帝也一度看不清时势,竟应朱棣非礼之请,罢去齐、黄二人的职位,只差没将这二人交出去罢了。只是,事实证明,朱棣志在夺取大明江山,所谓的“靖难,清君侧”不过是巧立名目,欺瞒天下黎民罢了。

所幸朝堂上还有一位德高望重,忠贞爱国,敢于择善固执、怒犯龙颜的直臣:方孝孺。方孝孺乃当代名儒,时任翰林院侍讲,在内阁参议政事,每每言必中弊,是政治改良的先锋,为建文帝所器重。得悉建文帝竟应朱棣之请,罢去齐、黄二人职位,方孝孺大急,入朝面圣,引汉景帝误杀忠臣晁错为喻,极言此举亲者痛、仇者快,只会使得将士寒心,君臣离德,当务之急应团结臣将,募兵平乱,万不可屈于乱军淫威。

是于,建文帝这才让齐、黄二人官复原职,重新稳定了前方将士抗击燕军的心志。若不然,早在去年,燕军便已渡江攻破京师了。

且说此时,大臣们意见不一,甚至有些人提出了迎降的主意。朝堂之上混乱一片。最终还是方孝孺一言定乾坤。他力主固守京师,以待援军。

方孝孺坚持固守的理由是:朱棣起兵北平,外有北元余孽鞑靼和瓦刺虎视眈眈,内有我大明东南西三部地区军民环伺,孰强孰弱其实再明白不过。但自朱棣起兵日起,四年来,我军失利不断,以致如今,京师危困。这实在是一个反常的现象。究其症结,问题出在人才建构上——太祖在世的时候,为廓清寰宇、削除叛党而大兴诏狱,先后办理过“空印”、“胡惟庸”、“郭桓”、“蓝玉”四大案,连坐不下十五万人,其中固有罪当处斩者,然而由于执行官的公报私仇,还有部分小人的恶言诬陷,无辜受牵连者实难计数。野史所言:“元功宿将,因此四狱,相继尽矣”,其实非虚。

朝庭自此人才调零。倒是那坐镇北平的燕王,借御边之名、藩王之权,招募壮丁,结纳流寇,修整武备,特训骑兵,麾下聚集不少英才能人,诸如姚广孝、朱能、华天弃等,虽则无德,其机谋算计却远胜于我朝文德之士。然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我朝皇帝仁明孝友,登基以来,纠错平反、轻谣减赋、宽政爱民,德被苍生,深得百姓爱戴。出外募兵的诸大臣又贤能有信,不久之后,浩荡归来,倾全国之力,不信不能一举荡平这股乱军。所以我们固守京城,以待援兵,实是当前最佳的选择。如若弃此就他,离京而去,则必根本动摇,定会人心大失。那么只怕我等从此将千里逃亡,无有终日了。

方孝孺这话可谓直指太祖朱元璋屠戮功臣之过,又挑明了战争的利害关键所在。一言中的,也一言震住了全场。他的大胆与精细使得全场鸦雀无声。有意迎降和主张将齐泰、黄子澄等大臣绑缚送交敌营的,本来就心虚,自不敢多言;主张退避的,恐怕真个被方孝孺料中——千里逃亡,无有终日,自不敢多言;那些不表意见的人,多是力主削藩,但由于战事失利,祸及京师,怕皇帝降罪,自也都不敢多言。

全场里就只有方孝孺的声音。建文帝知道,自己只好、也只能听从——国事如此,唯直臣可倚了。幸好刑部尚书暴昭此时站出来,声明支持方孝孺的意见,那些一时之间持观望态度的大臣这才忙不迭的随声附和。

主张既定,那么首先要做的便是将城外未曾逃走的居民迁入,坚壁清野,不让叛军在附近找到粮食、抓到壮丁。其次就是封城,选派将领,调出五都督府衙的军队分守京都九门,全城戒严,不准闲杂人等出入城门,以免叛军探子混入刺探虚实或内贼与外匪互通消息,里应外合。

这其中,以面北的金川门、中华门、康顺门最据要冲,直撄叛军兵锋。须得选派最重要的将领据守。

时在京中,能征善战、立有显赫战功的不过二人。

一是长兴侯耿炳文,此人早年随太祖攻打陈友谅,前后数十战,无一败迹,堪称元功宿将中的硕果仅存。在燕军初叛时曾被拜为平燕大将军,领十三万南军与叛军战于真定,不幸初战失利,只能退守,不能冲锋。建文帝急于削藩安天下,闻其战而无功,非常不满,便将他召回京师,以颇负虚名的李景隆替之,结果李景隆带领号称百万的大军,轻急冒进,竟被朱棣不足十万的燕军全面击溃。建文帝这时才认识到耿炳文稳实作战策略的重要。所以,建文帝便选派他去镇守中华门。

另一个是盛庸,他本是济南道上的一个布政使,因为组织义勇,联合地方卫所军人,成功的打败了进犯山东的燕军,所以继李景隆之后被拜为平燕大将军。盛庸拜将后,取得了东昌战役的胜利。然而毕竟南军主力已在李景隆指挥的郑村坝、白沟河两大战役中损失殆尽。盛庸虽贤,精于战事,但朝庭一时之间兵微将寡,他又能奈何呢!所以,当听闻敌军绕道山东,直捣京师,已经连续攻破几个江北重镇时,建文帝便将之从济南急召回京,商量应对之策。此时形势所需,便选派他去镇守康顺门。

中华、康顺二门有重将把关,不怕敌军进攻,可是金川门呢?有谁能胜任这镇守之职呢?建文帝思之再三,实在想不出京中还有谁能像耿、盛二将军一样精于战事,军功显著。没办法,他最后只能征询于专管军籍、军政的都督府,没想到等了半天,五大都督府的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竟荐不出一个将军来。最后还是左都督府的都督徐增寿吞吞吐吐、勉勉强强的荐出一个名字来。

一听他报的这个名字,建文帝就气不打一处来,为何?原来,徐增寿举荐的竟是败绩累累、声名狼籍的国公李景隆。

要知道,大明百万南军,便是被这位曹国公带垮的,建文帝自觉没有将之削爵处斩已经是仁之义尽了,没想到,竟还有人敢在此时、竟在此时举荐这个人。

鉴于这个推荐荒唐至谬,建文帝当然不会一笑而过,他一定要问出个子丑壬卯来。徐增寿给出的回答却让他大为一怔。徐增寿是这样说的——“曹国公自拜平燕将军以来,屡有败绩,这确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放眼今时今地,论资历,他在洪武二十四年曾与凉国公、魏国公一起出镇陕西,抵御元蒙余孽,功勋卓著。洪武二十七年,又被拜为平羌大将军,出师甘肃,胜战而归。在当朝之中,确实无人能比。论才能,他自小便得大将李文忠大人的教诲,精通兵法、熟悉战阵。论气势,他以一国之将,屡败于叛军,心中哀愤,自被召回京后,便闭门思过,深以反省,发奋图强,总思有朝一日能报仇雪耻。这诚是哀兵可用啊!皇上。臣经过慎重考虑,觉得镇守金川门的人选,此人最合适。斗胆举荐,还请皇上三思”。

建文帝听了徐增寿的陈述,心下也有了些活动。徐增寿又说道:“以曹国公的才力对付机谋百出、凶猛骠悍的燕军,虽不能轻而易举的将敌人击退,但要守住一座城门、不让乱军越雷池半步,还是绰绰有余的。皇上若担心他还会像在郑村坝、白沟河两大战役中所表现的那样——轻狂急躁,那大可派素以沉实稳健作风著称的谷王朱穗同往,有此二人坐镇,金川门可保万无一失。”

最终,建文帝接受了徐增寿的建议,除了因为觉得徐的建议有可取之处外,他也有心让这位屡遭燕军战败的将军有机会为国建功。毕竟因为削藩一事,他已得罪了许多权戚亲贵,内心难过。终不想让忠于自己的亲戚遭受冷落——这李景隆乃是太祖养子李文忠的外甥,在关系上,与建文帝除了君臣关系外,还多了一份亲戚关系。

且说建文帝听了徐的意见后,便将居家思过的李景隆召来,面授权柄。李景隆连日来,胆战心惊,惶惶不安,只怕皇上追究、降罪,在劫难逃。而今面圣,自是战战兢兢、如屡薄冰。没想到,皇上竟然再度启用他,让他协同谷王朱穗镇守京城要冲金川门。如此圣恩,堪称浩浩荡荡,李景隆自是忙不迭顶礼膜拜、涕泪纵横、山呼万岁。

且说建文帝选派李景隆和谷王朱穗坐镇金川门后,还是有些放心不下。是于,便选派年轻的翰林院编修程济去督军。

程济是翰林院中除方孝孺外最受建文帝器重的人物,今年二十五岁,五年前曾是南京国子监中最拔尖的两个学生之一,与方孝孺有过一段师生之谊,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忽然离开京师。

太祖驾崩,新皇登基,他又忽然出现在京师,向建文帝进言,说天显异象,紫微星北面有黑雾侵入,预计明年七月北方将有兵变,请建文帝早做准备,防患于未然。

此事通过廷议并经钦天监印证,被定案为“妖言惑主,无稽之谈”。建文帝本要下令将他拉出午门斩首,可是程济面对群臣喧嚷、龙颜威怒、还有杀头的罪名却泰然自若,丝毫没有半点畏惧。反而以“待看,到时如何?”为名,请求建文帝将他暂且收监——“如若时间一过,兵变未发,再斩不迟。”

建文帝于是将程济收监。

没想到的是,第二年七月,既建文元年七月,北平兵变,燕王朱棣率八百精卫扬旗举事。揭开了长达四年、震惊中外、后史称之为“靖难之役”的战争序幕。

同类推荐
  • 仙铭长生

    仙铭长生

    修仙路漫漫,其修亦远兮。历经所有难,证道长生途。修仙本是悟道,然大道三千许,何以为我道乎。且看一位平凡少年如何在修仙乱世中悟我本道之道。解仙劫,镇百届,护人族,证道长生。
  • 星天仙路

    星天仙路

    这是一个非穿越,非重生的正统修仙文。一个出生带有主角光环,却因各种原因,只能是个凡人的女主。没有后妈,没有渣爹,没有毒姐,没有退婚,没有痴傻,没有废材。有恩爱的父母,有一路上不断认识的好姐妹,好朋友,有敬爱的师长,有合适的他,有不屈不饶,勤奋努力的女主本人。有扑簌迷离的真相,有修仙路上的重重险阻,有心怀鬼胎的各路人马,有天道之下的坚持。对于修仙这件事,天星觉得,不管遇见什么,也不要放弃。没有办法就想办法,没有仙路就自己走一条仙路出来。
  • 下一世花开,等你

    下一世花开,等你

    不过是黄泉路旁的一朵彼岸花,因机缘巧合化为人形,带有一身通往地狱的死亡气息.......忘川河旁,彼岸花凋零,“下一世花开,我等你”。她一笑嫣然“好”我守你容颜苍枯,盼与你花处相逢
  • 万圣之祖

    万圣之祖

    逆天?不!咱今个要变天!此天是我开,此地是我劈,自今以后,我就是天,我就是道!======一介凡人,成长为万圣之祖的故事。
  • 霸气凌然

    霸气凌然

    盘古陨,洪荒出,无尽岁月悠悠逝然,无尽的岁月已让这方残缺世界进化为一方大世界,而又涎生出千万中千世界及亿万小世界,本书的主角战邪正以一个大道异数的身份于其中一方小世界中凛然崛起,机械文明,异化人中种,洪荒百族,亿万世界,不计其数的各种种族,征战、功法、元素修炼、真气......一路风雨,背叛,爱情、骨肉兄弟情,且看主角战邪剑扫天下,风雨兼程,创绝功,战神魔,携美人,破虚空,斗天地,一路精彩,一路高歌。
热门推荐
  • 君心春暖:绝世皇妃倾天下

    君心春暖:绝世皇妃倾天下

    三世的纠葛痴缠,命定的缘分让他们一步步相遇相错。可是,这确只是一场诅咒......他们的相遇,究竟是劫还是缘?昙花一现的温柔,和她千万年的执着追求,能让他们走到一起吗?春日君心暖,携手笑看天下时,我定当不负执念不负你。
  • 祖争

    祖争

    成祖之路,大道争锋。少年自微末崛起,与天争命,与人争运。为夺成祖之机缘,与万族天骄为敌,与祖路之上厮杀。
  • 无敌悍妃

    无敌悍妃

    她心思单纯,却被一直信任的大姐利用,不仅成了远近闻名的悍妇,还成了一无是处的草包……庶母毒死她生母她茫然不知,庶母暗中操控杀掉她唯一的嫡亲妹妹,她也不知……到最后,她为了心爱的相公将自己的所有钱财拱手相送,却落得一个被丈夫凌辱而死的下场。但是,幸好老天有眼,让她回到了十四岁,一切都得以重来!
  • 进入修炼系统

    进入修炼系统

    开局一把刀,一刀99级,武器装备全靠爆,杀鸡能爆神装,
  • 罗山思踪——温州大学学术沙龙(第一辑)

    罗山思踪——温州大学学术沙龙(第一辑)

    书稿以场记的形式记录温州大学近两年举办的学术沙龙内容。主题有:1.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性。2.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地方治理模式追寻;3.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温商的机遇与挑战;4.当代具象表现主义绘画漫谈;5.社会进步与体育发展;6.:道德力与社会进步;7.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
  • 棉花糖之旅

    棉花糖之旅

    在一次,李乔遇到白皓,却莫名成为“玲珑”公司副设计师,白皓一次又一次的帮助李乔,然而心狠手辣的欧叶,一次又一次的陷害李乔,李乔的闺蜜夏珍,在一次意外中受伤,张凯和洛熙不知干啥,他们的爱情会这么顺利吗?
  • 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上)

    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上)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主要有政坛伟人、发明始祖、经济导师、军事将帅、科技精英、谋略奇才、企业富豪、思想先驱、外交巨擎、文坛巨匠、艺术大师。阅读这些世界名人的个人简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风采与成功智慧,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能够激励我们的理想和志向,指导我们的人生道路和事业发展。
  • 极恶生

    极恶生

    恶—故厄,名丑。生—活的,存在的。恶既入死,生则取义。没错!这就是我的理解。卧底是天底下最不好干的工作,既要防着敌人又要躲着自己人。我其实是被骗进来的,我毕业后本想找份工作养活自己,结果被那个老小子给阴了不得不听他的。我叫蒋礼,是个痞子。是个扮演坏人坏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听听我的故事。
  • 鼎秦

    鼎秦

    简介这方面…简介是不可能有简介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有简介的,主角太贱我又不会写。就是给个群号这种东西,才能维持的了码字这样子。而且读者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我超喜欢书中那贱贱的主角的。群号:669231341双开,另一本书《大宋昏君》火热连载中。
  • 半生福

    半生福

    茫茫大陆,许是一世繁华,种种都无结果,他说:遇到你是我终生的幸福。她说:我也如此。但愿不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