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拜占庭的救星”这一称号,就足够让人自豪。在战后他更是将整个东罗马帝国带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使这个国家与东方的中央帝国、中亚的阿拉伯帝国并列成为当时的世界三极。
一、从督军到皇帝
利奥三世(675—741年),拜占庭帝国伊苏里亚王朝第一任皇帝(717—741年在位)。
利奥三世
自从阿拉伯帝国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后,在这个集政治宗教军事一体,并具有无限扩张野心的政权的攻击下,曾经辉煌的拜占庭帝国的噩梦时代开始了,几乎丧失殆尽了在亚洲的所有领土,仅仅剩下小亚细亚半岛上的一点边角料。716年,摩斯拉玛率领8万水陆大军再次进逼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皇帝迪奥多西束手无策。担任小亚细亚督军的利奥三世乘机夺得了权位,登上了帝王的宝座。
利奥三世精通阿拉伯语和希腊语,同许多罗马的皇帝一样,他也是行伍出身,凭着军功得到晋升的,官至安纳托里卡军区统帅,进入了小亚细亚军事贵族的新兴阶层。摩斯拉玛进逼君士坦丁堡这一次大举进攻好像是专为利奥三世的光明前途而准备的,717到718年君士坦丁堡被围困了整整一年,但凭借着君士坦丁堡优越而独特的防御条件,利奥三世沉着冷静的指挥和希腊火这个秘密武器,最终抵挡住了阿拉伯人的进攻。同时,冬天的冷酷使阿拉伯舰队部分水兵发动了叛变。
而此时,保加利亚人乘其不意向其发动进攻,最终导致了摩斯拉玛大军全线崩溃,损失多达15万人和船舰几乎全部被毁。这一仗在东西方世界的历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利奥三世也因此赢得了“拜占庭的救星”的殊荣,从而确立了伊苏里亚王朝的统治地位,同时也使阿拉伯伍麦叶王朝陷入了困境。利奥三世后来还乘胜反击,将阿拉伯人赶出了小亚细亚西部,到他得意的继承人君士坦丁五世时代(741—775年),与阿拔斯王朝进行配合灭掉了伍麦叶王朝,夺回了整个小亚细亚和叙利亚部分地区。
二、利奥三世发动“圣像破坏运动”
基层出身的利奥三世对帝国体制的弊端认识的非常清楚,加强军事力量对于四面受敌的拜占庭帝国,显然是头等大事。利奥三世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便开始将他多年苦苦思索的改革付诸行动。他对税收的征收进行全力整顿,不断改善帝国的参政状况,对军区制进行加强和完善,将部分土地和财产分给新兴军事贵族,给予士兵以安定的生活。但这一切由于同当时拜占庭帝国的教会发生了抵触,变得举步维艰。
教会的势力在基督教获得正统地位之后4个世纪,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发展,以至到了畸形发展的地步,到了7世纪,由于亚洲地区被阿拉伯人征服,这些地区的主教涌入帝国内地,使畸形发展的状况进一步恶化。有一本教会的经书竟这样说到:“人类分成两半,一半是僧侣,另一半是俗人。”僧侣的数量虽然达不到实际人口的一半,但他们所占有的土地却几乎占了帝国的半壁江山。另外,他们还拥有免税权和其他一系列的特权。
与此同时,帝国无地少地的平民也就越来越多了。为了增加帝国的税收和劳动力,为了有大量富饶的土地分给新兴的军事贵族来增强军事实力,就不得不从富得流油的教会这里开刀,不管利奥三世本人的宗教思想如何,这已成为他的唯一的出路和必然的选择了。
利奥三世正利用基督教会在宗教本身的硬伤——一神教向多神论转化,发起了向教会夺权的轰轰烈烈的“捣毁圣像运动”。
726年,利奥三世向全国教会的第一道宣战书——发布了第一道反对圣像崇拜的诏令,将供奉圣像视同偶像崇拜。随后,在全国发起了破坏圣像的运动。接着,由于教会违抗诏令,利奥三世乘机将修道院的大批土地没收,余下的土地也必须交税。修道院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大批修道士被迫还俗成为社会劳动者。修道院在教育方面的特权也被取消。利奥三世打开了局面,他儿子君士坦丁五世在位期间采取了更为激烈的行动,将这场运动推向了高峰。
利奥三世得到了这场运动的最大受益者——大部分军事贵族和宫廷贵族的支持,他们从中分到了大量的土地财产,一部分开明的僧侣和保罗派信徒也加入了过来。而众多教会高级领导者则是反对力量的典型代表。在区域分布上,这场运动得到了小亚细亚的军区和多数民众支持,但也遭到狄奥多拉了包括首都君士坦丁堡在内的帝国欧洲各省,特别是希腊地区的多数民众的反对,甚至部分地区还爆发了短时间的武装反抗。但利奥三世推行改革的决心却没有因为任何反抗而动摇,他果断地镇压了武装反抗。并于730年废黜了君士坦丁总主教泽门的职务。731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三世也开始行动了,他宣布开除利奥三世和所有圣像破坏者的教籍,而利奥三世则给以了“回报”,将教皇在意大利南部的征税权和对伊利里亚的管辖权剥夺了。
这场延续了117年之久的圣像破坏运动,最终以女皇狄奥多拉宣布恢复圣像崇拜而宣告结束。“圣像破坏运动”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失败了,但在这场运动中却没收了教会的大量土地和财产,大大增强了帝国的军事力量。从拜占庭帝国近千年的历史来看,从6世纪到7世纪的不断衰退到9世纪至10世纪的重新崛起,“捣毁圣像运动”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众多的史学家也给利奥三世的这场运动予以了积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