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襄公二十二年,孔丘出生。孔子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君权跌落,而卿家族主政的贵族等级秩序颠倒的时代,这极大地影响和决定了他的学说内容。
鲁襄公三十一年,鲁襄公死去,鲁昭公继位。
鲁昭公继位时已经十九岁了,但是犹有童心。就是说,还跟个小孩似的。这说明智商肯定有问题,傻乎乎的,弱智。
鲁昭公八年,楚灵王建设的章华台落成了,召鲁昭公等诸侯前去观摩祝贺。鲁昭公虽然有孩子气,但是却长着一副大胡子,楚灵王为了搞笑,就找了个大胡子的侍臣陪着他,在宴会上。极尽幽默。随后,楚灵王一高兴,赐给了鲁昭公一件绝佳的美弓。给了以后,楚灵王又后悔了,但是,直接要又不好意思,就派人偷着对鲁昭公说:“这个宝贝弓,齐晋好几个大国也都想要呢,您可得收藏好了,别叫他们来打你,抢你的弓。”鲁昭公吓坏了,赶紧把这宝贝弓还给楚灵王了。
是凡“灵”字,都不是好字,楚灵王就着这种乖张不正经的灵字的代表。
鲁昭公十三年,楚公子弃疾弑杀其君楚灵王,自己继位,是为楚平王。
鲁昭公二十五年,出事了。季氏(也就是季孙氏)与郈氏斗鸡,季氏把鸡羽毛上涂上芥末(想迷对方的鸡眼),郈氏则干脆在自己的鸡爪子上装了青铜套,一下子把季氏的鸡给蹬了。季氏掌门人季平子一下子怒了,恨郈氏,就硬去侵占了郈氏在曲阜的宅基地。郈氏掌门人昭伯也恨了季平子。还有一桩事,臧氏的子弟臧会触犯了家法,逃藏在季氏的家里,臧氏掌门人臧昭伯知道了,就抓了一个季氏的人,也关在自己家里。季平子怒了,就把臧氏的家臣也抓来,关在自己家里--不知道您搞明白了没有,总之,这鲁国的人一点也不文雅。
于是,臧氏、郈氏因为这关人和斗鸡宅基地的事,都恨了季氏,于是跑到鲁昭公那里告状,告季氏的状。鲁昭公很有正义感,于是就带着人去伐季氏,攻进了季氏家院,驱车策马,结队蹲射。季平子猝不及防,被打得没处跑,登上了一处高台,向下面的鲁昭公请罪,说:“您因为听了谗言,不查我的实际情况,就怪责我。如今来诛罚我,我,我请求把我放逐到沂水之外,可以吗?”
鲁昭公不同意。
季平子说:“那,就把我囚禁在费邑。”
鲁昭公还是不答应。
季平子说:“那给我五辆车,让我出亡他国吧。”
鲁昭公还是不同意。旁边子家说:“您都不同意,您想怎么样啊?”
鲁昭公说:“我想让他死去!”
子家说:“您还是别这样的,答应他说的这些吧。现在,政事出自于季氏,那已经很久了(季氏长期多代担任鲁国执政官,且三分公室和军队,家族极其势大),他们的徒众甚多,你逼急了他,就不好办了。”鲁昭公不听。旁边的郈伯也帮着鲁昭公说:“不行,非得杀了他,让他抢我宅基地!”
这时候,叔孙氏就听到消息了。叔孙和季氏、孟孙,正是这三桓,其中季氏家族势力最大,叔孙氏的家臣们就商量:“没有了季氏和有季氏,哪个对我们家族有利。”大家想想都说,那还是有季氏有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嘛)。于是,叔孙氏的家臣就带着武装,跑到季孙的大院里,去抄后路攻打鲁昭公。这时候,孟孙氏同于同样的原因,也攻进来了,季孙也展开反攻,打得鲁昭公落花流水,一直跑到了齐国。
(这一年孔子三岁。)
鲁昭公见到了齐景公(其实齐景公也面临着国内卿族如田氏势大的问题,并且几十年后田氏就控制了君族),齐景公说:“来了不容易啊,我给你一千个社叫你去住着吧,可好。”
随从子家说:“您把周公的祖业丢了,在这儿当他的人臣,划算吗?”
于是,鲁昭公没有接受齐景公的“封赏”。
鲁国毕竟是礼乐治国,强调君亲仁德的国家,三桓虽然把国君打出去了,但是碍于传统的熏陶,心里还是哆嗦,也不敢做的太过分。叔孙氏掌门人叔孙昭子,没有参加这次内讧(去打的是他的家臣),他从外地出差回来了,季平子见到他,问他:“我怎么办啊,你帮我想想。”说完,朝着叔孙昭子就顿首磕头。叔孙昭子说:“你怎么办啊,人谁不会死,你以驱逐了自己的国君而成名,将来子孙们怎么看你啊!”季平子也急了,说:“只要你能让我重新事奉国君,对我真好比白骨重新使之生肉。”
于是,叔孙昭子作为调停人,就跑到齐国去了,见到鲁昭公,说请鲁昭公回来。可是,随后,季平子和孟孙还是后悔了,不希望鲁昭公回来了,于是,这事也就没有办成,只把叔孙昭子活活气死了。
鲁昭公二十六年春天,齐景公发兵进攻鲁国,夺了鲁国的郓邑,让鲁昭公去那里住着去了。并且,齐景公计划随后发兵,直接送鲁昭公回曲阜复位。于是,鲁国内的三桓等人,赶紧花钱贿赂齐景公的大臣们。于是,齐臣子将就对齐景公说:“我们替鲁君办事让他回国,总是出怪异:宋君宋元公为了鲁君能回国的事,去找晋国人帮忙,结果他半路上就病死了。叔孙昭子也来办鲁君回国的事,结果他也好好的,没有什么病就死了。看来,上天已经放弃了鲁君了,或者鲁君哪里惹怒了鬼神。您最好也别急着办了。”
齐景公一听,吓坏了,生怕自己也无疾而死,于是不再说送鲁昭公回国的事。
鲁昭公二十八年,鲁昭公看看齐国这里呆着没希望,就去了霸主晋国那里。向晋君表示,希望送自己回国。季平子赶紧去贿赂晋国六卿,晋国管事的也是六卿,国君同样无权,于是六卿对晋君一说,晋君也就作罢。
这种各国卿族权力压过君族,是分封制所必然导致的,分封是卿有很大数量的封邑,有地有人有军队,自己再发展经营地好,就能压过国君。孔子总想办法改变这种国君吃亏的居民,仁啊礼啊,但不改变其体制,是没有用的。
于是,鲁昭公又回到了鲁国,住在齐景公帮他抢的郓邑。齐景公给他写来书信,文中自称“主君”,鲁昭公看了,颇觉羞辱。于是一怒之下,又离开了郓邑,跑去了晋国。
鲁昭公三十一年,晋国国君晋定公终于又要送鲁昭公回国了,并且召季平子来先说合这个事。季平子来了,穿着布衣,光着脚,在晋六卿的引见下,见到鲁昭公谢罪。但是,六卿受了季平子暗中的好处,依旧对晋定公说:“咱们要把鲁公送回鲁国,但是鲁国内的民众都不愿意啊。”晋定公遂罢休。
次年,鲁昭公三十二年,鲁昭公终于不折腾了,死于晋国。
鲁昭公在流亡过程中还一度骑马--这是史书上关于中原人骑马的首例。估计他像唐僧一样,骑着马,在徒众追随下流外八年,客死晋国。
鲁人立昭公的弟弟继位,是为鲁定公。
同年,晋国执政官赵简子问史官兼占星家史墨说:“季氏对他的国君这么坏,季氏会灭亡吗?”
史墨说:“不亡。从前季友对鲁国有大功,被赐以费邑做封地,做了上卿,随后季文子、季武子,每代都增加了他的产业。自从襄仲杀了嫡子而立了庶子,鲁君就失去了自己的国政了。政治在于季氏,已经有四代国君了。民众不知道自己国君是谁,国君怎么拥有和控制民众。所以国君应该慎重对待自己的器与名,不可以假借给别人。”
意思是,爵位也好,名位权力也好,鲁君都轻易地给了三桓,于是民众眼里只有三桓没有国君。鲁君太轻易地给三桓下放权力了。
鲁定公五年,季平子死了。他的家臣阳虎很有雄心,就把接班的掌门人季桓子(季平子的儿子)给囚禁了,然后以季氏家族的力量,竟然阳虎执起了鲁国之政。
鲁定公八年,阳虎打算把三桓的嫡子都杀光,另改用自己所喜欢的人来做三桓新的掌门人--实际也是自己控制的傀儡。他把囚禁的季桓子装在车上,要运到城外去杀,季桓子说服车夫而载着他逃跑。逃入孟孙家。三桓联手共攻阳虎,阳虎战败,回到自己的阳关城据守。
鲁定公九年,阳虎战败,逃至齐国,又逃到了晋国,投奔了赵简子。
鲁定公十年,鲁定公和齐景公在夹谷会盟,孔子负责鲁国这面的仪式主持,孔子这时候已经五十岁了,刚刚当上官。盟会上,齐国人要袭击鲁定公,孔子连跳再蹿上了台阶,把齐国的捣乱分子给大骂一顿,齐景公心惧,方才放弃劫持想法。
鲁定公十二年,孔子派徒弟子路去堕毁三桓的城墙,收缴三桓的甲兵。孟孙氏不肯堕城,于是讨伐进攻孟孙,未能战胜。齐景公给季氏掌门人季桓子送来女乐,后者接受,孔子因此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
表面上好像季桓子(是当时鲁执政者)贪于女乐,于是孔子看不惯而离开鲁国。实际是孔子要堕毁三桓的首邑的城墙,目的在于削弱三桓家族势力,还政于鲁定公,从而起到加强君权的作用,这种跟三桓对着干的做法,注定了孔子的下岗。孔子抱着这样的崇君的学说到各国游走,各国实际掌握着实权的卿族,也不可能容他,注定周游一圈也是失败。
鲁定公十五年,鲁定公死,儿子鲁哀公继位。
鲁哀公五年,齐景公死,次年,齐国卿田乞弑杀了齐景公的继承人孺子。
鲁哀公十四年,齐卿田常弑掉齐简公(齐景公的另一个儿子,齐国的情况和鲁国一样,甚至更惨,鲁国三桓还不敢弑君)。孔子知道做也是没用的,但是作为下岗大夫,出于责任,还是劝说鲁哀公伐齐以讨田常的弑君之罪。鲁哀公叫他跟三桓说去,三桓固然不管,遂罢休。
鲁哀公十六年,孔子死。
鲁哀公二十二年,越王勾践灭掉吴王夫差。
鲁哀公二十七年,季康子(季氏掌门人,同时是鲁国执政官,名季肥,“食言而肥”,就是鲁哀公讽刺他的话)死掉。鲁哀公想趁这机会联络外国诸侯讨伐三桓(试图给自己挽回点权力),于是,三桓反进攻鲁哀公,鲁哀公逃到越国,遂死。儿子鲁悼公继位。
鲁悼公之时,三桓更加强大,鲁君如同小侯,卑于三桓家族。
鲁悼公十三年,赵魏韩三个卿族灭掉卿族智氏,三卿掌握了晋的大权。随后三家分晋,进入战国时代。
鲁悼公三十七年,鲁悼公死,儿子鲁元公继位。鲁元公二十一年死,儿子鲁穆公继位。
鲁穆公时代已是战国时代,三桓这时已经衰弱,鲁穆公也顺应和借鉴当时战国流行的法家改革思想,引入郡县取代家族分封,一定程度地恢复了些君权。
鲁穆公三十三年,鲁国这里出现一个爱国主义的女子。当时有一个鲁国漆匠的女儿,她有一天无缘无故地大哭。人家怪问她缘由,她说:“我忧虑于我们国君又老又悖,孩子又小又愚,而国内愚蠢和伪诈之人越来越多啊。”
听者无不大笑:“这事用你来操心啊。”
不久,鲁穆公果然死掉,鲁国果然大乱,齐、楚趁机出兵攻之,鲁国男子扛起青铜武器战斗,妇人转输给养,不得休息。这漆匠女,在混乱中不知死活。
儿子鲁共公继位,二十二年后死掉,儿子鲁康公继位,九年后死掉,儿子鲁景公继位,二十九年后,儿子鲁平公继位。这个时候,战国七国皆已称王。
鲁平公二十年,鲁平公死掉,儿子鲁文公继位,当年,楚怀王客死于秦国。鲁平公二十三年时死去,儿子鲁顷公继位。
鲁顷公二年,秦国白起拔取楚国都城郢都,楚顷王东迁都到陈城。楚的东迁,给鲁带来了压力,楚向西打不过秦,就到鲁国这里找补偿。鲁顷公十九年,楚国伐取鲁的徐州(山东滕县)。鲁顷公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灭鲁国,鲁国并入楚国领土。鲁顷公废为平民,鲁国绝祀。鲁顷公死于柯(就是鲁庄公曹沫和齐桓公盟会并劫持后者的地方,山东阳谷县)。
以上就是鲁国的整个故事,时间跨度是春秋时代以及战国时代,鲁国灭亡时,已经是战国时代的中期了。
太史公曰:我听孔子说:“甚矣鲁道之衰也!”我看庆父以及叔牙还有鲁闵公时期,鲁国何其乱啊。鲁隐公鲁桓公的相杀,襄仲杀了嫡子,三桓作为臣子而打跑了鲁昭公。他们的揖让之礼都还有,但是行事为什么这么暴戾呢?(这也只能说明,礼乐不能治国,不能维系贵族统治秩序的和谐,说明孔子理论的破产。)
笔者案:以阶级斗争学说来解释鲁国的历史,肯定是解释不了的,这里,都是贵族阶级内部是事。阶级斗争学说不能解释太多的历史阶段,信也。
这种家族政治、贵族政治,在中国后来的历史上再没有了,而诞生于这种政体下的孔子思想,到了未来的朝代,固然不可能还是孔子的原装思想了。若说复兴儒家,不知复兴哪个时段的儒家思想。这个尚且解决不了,谈何复兴儒家。
不论重事功的齐国、晋国,还是重礼乐亲恩的鲁国,都出现了卿权架空吞噬君权的现象,只不过鲁国稍微文雅一点,比齐晋的流血少一点,姜子牙和周公的预言其实都不准确,他们开创的分封制使得齐鲁的命运都有了共性,而搞复杂的礼还是简易顺俗的礼,只是第二位的问题,并不是预测命运的大区别点,也不是改变国运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