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芦溪,一个群山环抱的古老小镇,一棵古榕从河的这一边伸到那一边,华盖一般遮在整座桥的上空,桥上一排猪肉摊,桥下女人在浣衣,桥头有一香火缭绕的小庙,女人们正合手祭拜,整个情景充满着浓郁的小镇风情。
离镇区不到两公里的地方,是一个叫作蕉路的村庄。沿着河边的乡村公路行走,两边多是一些新建的砖楼,色彩艳丽,从一座老旧的石桥转入河的另一边,是一排低矮的房屋和树木,绳武楼就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从外面看来,绳武楼没有气派,甚至显得有些粗陋,就像一个木讷而且其貌不扬的人,很难令人一见钟情,但是当你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发现他的内心世界如此丰富美丽,也许你就会深深地爱上他了。绳武楼就是这样一个人,当振成楼、二宜楼、田螺坑土楼群声名大作游人如织时,它还是默默无闻,少为人知。当地有关文博部门发现它之后,积极向国家申请保护。有一天,平和县博物馆馆长朱高健听说省里几位文物专家到厦门考察并即将离开厦门的消息,连夜赶到厦门,苦口婆心把这几位专家请到平和,直抵绳武楼。这些见多识广的专家似乎有些漫不经心地走进绳武楼,他们一下子就惊呆了,再也不想走出来,一住就是15天,又是勘察、测量,又是摄像、拍照,又是绘图、制表,忙得不亦乐乎。他们连连惊呼,这是一座民间艺术宝库,完全可以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和县政府立即拨出3万元作为首批申报经费,2000年12月,绳武楼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绳武楼跻身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绳武楼就像一个一夜成名的土楼明星,但是它还是一如往昔,洗尽铅华地默立在闽西南乡村。
绳武楼是一座圆楼,楼门门楣上的石梁已经断裂,但是石刻的三个大字:绳武楼,孔武有力,看起来还是颇有气势。绳武二字典出《诗经*大雅》“绳其祖武”,意为继承先祖业绩。绳武楼外径43.8米,墙厚1米,占地1506平方米,建筑面积1266平方米,楼体分内、外双环,外环三层,内环一层,楼中共有72个开间,其中一、二层被等分为12个各有上下两个开间和一个天井的独立式住屋单元,三楼则为环楼通廊,分24个开间。这种单元式住屋与通廊式开间相结合的空间布局,既有公共性又有私密性,两全其美。
绳武楼的独特价值和无尽魅力在于内部装饰的精美绝伦,屋瓦上、门窗上、墙壁上,到处是泥塑、石雕、木雕和壁画,仅仅木雕就有600多处,既有人物花草、文字对联,又有飞禽走兽、装饰物品,诗画结合,动静相宜,竟无一处雷同,被专家称为“木雕博物馆”。据说早几年,楼里的人并不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价值,有的人甚至觉得它们被油烟熏染得黑乎乎的,实在太难看,便拆毁了事。有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摸进楼里,撬走一块门窗到外面卖了一笔大钱,这个数字经过民间传播,形成了多种版本,每个版本都是天文般的数字,楼里的人终于明白,楼里随便一块木匾拿到外面都是值钱的宝贝,他们这才开始注意保护,防火防盗防小偷。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婆在床边放了一把砍柴刀,瘪着嘴向全楼人郑重宣布:要是小偷再进来偷我的门窗,我就一刀砍死他!
绳武楼由清朝太学生叶处侯在嘉庆年间(1875年)投资兴建,由于处处精雕细刻,镏金漆彩,历经数十年才建成。现在,只要我们在绳武楼里抬起头,就能看到墙头的一对花鸟石雕,或者屋檐上的一件水草木雕,尽管岁月无情烟熏火燎,但是依然无法掩饰它的风采,花还是那样雍容富贵,鸟的眼神还是那样神采奕奕,水草还是那样一舒一卷地拂动着。这些日常生活随处可见的花鸟水草,在这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弥漫着一种审美气息。
但是现在绳武楼只剩下几户人家,大都是一些老人孩子,白天,他们下地干活去了,土楼就变成一座空荡荡的城堡。虽然是国宝级文物,却无人看管,更没有经费进行一些必要的修葺,据当地村委介绍,绳武楼曾经雇请2个管理人员,白天巡查,晚上管门,月薪60元。可是经费缺乏,去年欠了管理员3个月的工资,今年他们都不干了。?由于芦溪离县城50多公里,山路崎岖,而且当地又没有其他可配套开发的旅游资源,所以来看绳武楼的人很少,不过绳武楼离南靖田螺坑土楼群却只有十来公里,且有一条不错的公路连通,却是囿于行政区域的限制,无法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旅游区。看来,绳武楼这座闽南民间艺术宝库、这座木雕博物馆注定还要寂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