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趵突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我国的商代,长达3 543年。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宋代曾巩为其定名为“趵突泉”。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趵突”不仅字面古雅,而且音义兼顾。不仅以“趵突”形容泉水“跳跃”之状、喷腾不息之势;同时又以“趵突”模拟泉水喷涌时“卜嘟”、“卜嘟”之声,可谓绝妙绝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泉源上奋,水涌若轮,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元代著名画家、诗人赵孟頫比之为“平地涌出白玉壶”,清代诗人何绍基喻之为“万斛珠玑尽倒飞”,清朝刘鹗《老残游记》载:“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历城县志》中对趵突泉的描绘最为详尽:“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冬夏如一。”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则认为趵突泉是“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
然而,由于济南市的地下水超采等问题,1990年代趵突泉经常陷入季节性停喷的窘境,到2001年更是创下了连续停喷890天的历史纪录。
随着济南市近年来保泉力度的加大,以及2003年入夏降水的增多,自2003年9月后,趵突泉已经基本上恢复了四季泉水不断的景象。后来在2007年5至6月有过一次断涌。在济南7?18暴雨后,趵突泉再次恢复了四季泉水不断的景象。
2010年9月23日,趵突泉地下水位升至30.01米,创1966年以来最高水位记录。
随着水位的上升,曾是济南八景之首的“趵突腾空”景象重新涌现,三窟迸发、喷涌而出的泉水腾空达到40厘米~50厘米。
然而,即使趵突泉复涌,也没有办法达到其最好的状态,而且,寄希望于一时的暴雨,也不过权宜之计,要真正恢复济南泉城的旧观,重现趵突泉的辉煌,还需要从根本上控制对地下水的开采。
顽强而又脆弱的月牙泉
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名“月泉晓澈”。
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一湾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蔚为奇观。历代文人学士对这一独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观称赞不已。
月牙形的清泉,泉水碧绿,如翡翠般镶嵌在金子似的沙丘上。泉边芦苇茂密,微风起处,碧波荡漾,水映沙山,蔚为奇观。
对于月牙泉百年遇烈风而不为沙掩盖的不解之谜,有许多说法。有人认为,这一带可能是原党河河湾,是敦煌绿洲的一部分,由于沙丘移动,水道变化,遂成为单独的水体。因为地势低,渗流在地下的水不断向泉中补充,使之涓流不息,天旱不涸。这种解释似可看做是月牙泉没有消失的一个原因,但却无法说明因何飞沙不落月牙泉。
今人对月牙泉起源的解释有四种。
一是古河道残留湖。认为月牙泉是附近党河的一段古河道。很久以前,党河改道,大部分古河道被流沙淹没,仅月牙泉一段地势较低,由于地下潜流出露,汇集成湖。湖水不断得到地下潜流的补给,因而不会枯竭。20世纪50年代测量,月牙泉水面东西长218米,南北最宽处54米,平均水深5米,最深处7米有余。
二是断层渗泉。认为月牙泉南侧有一东西向的断层,断层上盘抬高了地下含水层,下盘降到附近潜水面时,潜流通出成泉。
三是风蚀湖。即原始风蚀洼地,随着风蚀作用的加剧,当达到潜水面深度时,在新月形沙丘内湾形成泉湖。由于环绕月牙泉的沙山南北高,中间低,自东吹进环山洼地风会向上方走,风力作用下的沙子总是沿山梁和沙面向上卷,因而沙子不会刮到泉里,沙山也总保持似脊似刃的形状,这才形成沙泉共存的奇景。
四是人工挖掘。认为月牙泉形状与半轮新月惟妙惟肖,好似人工刻意修饰的结果,加之古籍中有“沙井”的记载,既然称井必须是人力劳作的结果。
月牙泉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唐代这里有船舸庙宇。泉南岸原有一组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东向西计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百余间。各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以上,所绘壁画数百幅。重要殿堂均悬置匾额、碑刻,如“第一泉”、“别有天地”、“半规泉”、“势接昆仑”、“掌握乾坤”等,书法雅俊,堪称上品。当时这里亭台楼阁,庙貌辉煌,宫厅柱廊,临水而设。林木蓊郁,泉光与山色相映,古刹神庙,绕以常年香火。历代骚客游玩,吟诗咏赋,挥毫者不乏其人。史载,汉元鼎四年,汉武帝得天马于渥洼池中,后人疑月牙泉即汉渥洼池,遂立一石碑曰“汉渥洼池”。“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龙”,由是,奇特的月牙泉更增添了传奇色彩。
其实,月牙泉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月牙泉本身的地质结构、低洼地的地形条件和较高的区域性地下水位等三个方面的因素。20世纪40年代末期,敦煌城及其南部地区地下水位还高出目前水位10米左右。在较高水位条件下,四周地下水在地形较低的洼地溢出,形成了月牙泉。较高的区域性地下水位是月牙泉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月牙泉保持数千年长期不干的基本保证。
历史上的月牙泉不仅“千古不涸”,而且水面、水深皆极大。有文献记载,清朝时这里还能跑大船。20世纪初有人来此垂钓,其在游记中称:“池水极深,其底为沙,深陷不可测。”月牙泉在有限的史料记载和诗词歌赋中,一直是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在当地老百姓中有铁背鱼、七星草和五色沙三件宝的说法。直到1960年前,泉水没有大的变化,最大水深9米,湖水面积22.5亩。
然而,由于周边地区生态恶化,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水位总下降幅度达6米~7米,水域面积大幅缩减。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使得月牙泉水位也跟着急剧下降。月牙泉存水最少的时间是在1985年,那时月牙泉平均水深仅为0.7米~0.8米。由于水少,当时泉中干涸见底竟可走人,而月牙泉也形成两个小泉不再成月牙形。这使得“月牙泉明日是否会消失”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据统计数据显示,自1995年到2010年的15年间,月牙泉周边鸣沙山东山、南山山脊向月牙泉移动了8米~10米,南北两山间的区域面积缩减了7%;和20世纪70年代相比,月牙泉四周沙山坡脚移动了13米~60米,被称为“沙漠奇观”的月牙泉面临着沙山掩泉的威胁。
从2000年开始,敦煌市采取应急措施,在月牙泉周边回灌河水,补充月牙泉水位,使月牙泉暂时免于枯竭。
2004年的水位下降至1.3米,泉水面积减小到7.8亩。目前,月牙泉水位在1米左右回旋,如果不进行根本性治理,月牙泉这一世界级遗产将面临干涸枯竭的危险。
近年来,甘肃省敦煌市全力拯救“沙海明珠”月牙泉,推行了禁止开荒、打井、移民的“三禁”政策,实施了关闭机井、压减耕地的“关井压田”和补水、节水、引水等措施,有计划地为月牙泉“输液”,初步控制了月牙泉水位下降趋势。至2010年10月,月牙泉水位稳定,平均水深维持在1.7米左右。2010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经过几年的应急治理之后,“沙漠绿洲”敦煌市著名的景点月牙泉水位严重下降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并已经有所回升。目前,月牙泉水域面积重新扩至11亩,水位已累计上升了0.6米。
美丽的泉水传说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这首出自《诗经?国风?邶风?泉水》的古老歌谣,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女子的思乡之情。泉,在我们民族的记忆中,不只是生活的一种资源,往往还有我们更深层次的精神寄托。
华夏民族在对泉水的开发利用与认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泉文化”,包括对泉的开发、利用、保护、崇拜、观赏和讴歌赞美等内容,成为中华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受人点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文思泉涌”、“泪如泉涌”等。
中国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许多有关泉的美丽动人的神话来解释大自然的奥秘,从而给泉平添了瑰丽多彩的文化内涵。
“娥皇女英惜别泪,化作珍珠清泉水”,是人们赋予济南珍珠泉的美丽传说。相传珍珠泉的串串“珍珠”是当年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所化。相传舜勤于政事常巡视四方,这年,山东一带久旱无雨,娥皇、女英便带领父老乡亲早晚祈祷上天降雨、打井找水。当终于挖出了一口深井的时候,却传来了巡视南方的舜病倒于苍梧的消息,娥皇、女英心如刀割,当她们的串串泪珠洒落在地时,泪珠滴处,冒出一股清泉,泉水像一串串珍珠汩汩涌出,这就是今天的珍珠泉。
有天下沙漠第一泉之称的敦煌月牙泉,人们对其流沙永远填不住清泉的神奇现象作出的解释是:相传在很久以前,敦煌一带是一望无际的大戈壁,没有鸣沙山,也没有月牙泉。有一年这里大旱,老百姓干渴难忍,哀声遍野。美丽善良的白云仙子路过这里,看到这副景象,禁不住掉下了同情的眼泪。泪珠落地化为清泉,解救了在干渴中挣扎的百姓。而后为了不让神沙观里的神仙埋掉清泉,白云仙子又从嫦娥那里借来一弯新月,新月降至沙山的谷地化为清澈的月牙泉,任凭神沙大仙使尽妖术填沙,但那一湾清泉始终安然无恙,气得神沙大仙咆哮如雷。
杭州虎跑泉的来历相传为有二虎“跑地作穴”,泉水涌出,遂把此泉命名为“虎跑”。
陕西骊山的华清池,是我国最著名的温泉之一。华清池的主要水源来自骊山脚下,民间传说此泉得之于女娲的恩赐。
泉水对生活是如此的重要,人们不但为其编织美丽的神话故事,还为泉水之神立庙祭祀。如山西洪洞县的霍泉,早在千年以前就造福人民。据说此地之泉是由一个宝盆变成的清澈泉水,从此霍山有了霍泉。泉水让原本光秃秃的霍山披上了绿装,并以不息的泉流造福于当地百姓。当地人民为了感谢水神,便在霍泉旁建起了水神庙,每年农历三月十八都杀猪宰羊,到水神庙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又如山西临汾的龙子祠,是人们为了纪念为留下甘泉而献身的龙子所建。他们封龙子为“康泽王”,意指龙泉水泽润于民,称此泉为“龙子泉”,并在泉旁建起了“龙子祠”。再如,山西晋祠的水母殿,里面供奉着水母娘娘;河南卫辉百泉的河神庙,里面供奉着水神,等等,它们都是一方的泉水之神。
……
不管是深情的诗歌,还是玄幻的神话,当这些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就足以说明泉水对当地人的重要性。而近几十年的事实是,这些清澈泉水正逐渐变成记忆。我们不能把它归为天灾,而主要是人祸。泉水的消失,反应的是整个水循环环境的改变。只有我们真正从根本上对水资源珍惜重视起来,这些泉水才有可能真正重现生机,继续滋养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