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基本上分为共动性斜视与非共动性斜视两大类。所谓共动性是指两个眼睛无论转动到那一个方向都保持一定的角度。非共动性斜视常发生在中风之后或是糖尿病、脑瘤、鼻咽癌的患者身上,由于其两眼眼球的运动不再协调,故患者有时会歪斜着眼睛甚或在眼睛看某一个方向固定不动。我们在本文中主要谈的则是共动性斜视,并偏重斜视中最清见之内斜视与外斜视的介绍。
①内斜视就是所谓斗鸡眼,在幼儿期为最常见的一种斜视。内斜视在分类上分为调视性及非调视性内斜视,调视性内斜视是因眼睛为了看清楚东西而产生过度的调节作用,在调节的同时产生的集聚作用会使眼球向内。
②调节性内斜视又可分为屈光性及高近集聚力两种。屈光性内斜视通常是由患者的远视屈光性所造成,所以只要配上远视眼镜就可慢慢缓解而恢复。高近集聚力内斜视的小孩看远方尚可,看近则变成很强的斗鸡眼,这些小朋友早期给予近方远视眼镜或双焦眼镜也可缓解其内斜视。
③外斜视是指一眼看正前方时另一眼黑眼珠往耳朵方向跑,这种斜视在婴儿及孩童期较为少见,其发生率是随着年纪增加而增加。外斜视在初期的时候为间歇性发生,随着年纪渐长而逐渐进展成永久性。
④间歇性外斜视占外斜视患者一半以上,患者常表现出一种比较特殊的症状就是在强烈阳光下单眯一只眼睛。通常家长会注意到间歇性外斜视的幼儿在看近物时是正常的,可是看远的时候则出现外斜视,而且在疲倦时这种现象尤其明显。由于大部分外斜视都是交替性的,所以很少造成弱视,但有些患者若因单眼视力不良而产生的固定性外斜视,就会有弱视。
(3)斜视会造成什么问题?
斜视产生的问题可分为心理上与生理上两方面,在生理方面:由于斜视造成同一物体在两眼视网膜的成像点有差异,因此患者会觉得看到了两个影像,此称之为"复视",由于复视会让患者觉得很不舒服,因此若是在幼儿时期发生,幼儿的大脑即会主动的去除掉斜视眼传到大脑的影像,这种作用称之为"压制",被压制的那一个眼睛视力就不会随着年龄发育,而逐渐变成弱视眼,于是患者也就丧失了双眼正常视力所提供的立体感。
在心理上:一方面由于斜视会影响外观,容易造成孩童因害怕被取笑而形成自卑退缩的个性,另一方面由于患者为代偿斜视所造成的视觉差异,会出现斜颈,歪头与缩肩等不良姿势,常会影响患者之人际关系并间接的影响其人缘而让患者苦恼不已。
(4)斜视如何治疗?
斜视之治疗依斜视的形态可以配眼镜、点眼药水、视轴训练与开刀方法着手:
①眼镜矫正:属于调节性内斜视的患者配了远视眼镜以后,斜视即会消失或减轻,但由于佩戴的眼镜对于视力并无增进的效果,故小朋友通常都不喜欢戴,这个时候父母就要下点功夫劝导孩童使其养成习惯。
②点眼药治疗:强效的缩瞳剂可以减少眼睛的调节力,因此可以减轻内斜视之程度,不过由于此一类的药水通常会引起许多后遗症,目前已较少采用。
③视轴矫正:目前矫正斜视有一种机器(弱视镜)可以刺激视网膜的中心点,使弱视眼的视力增加,并增进双眼影像融合的效果,其对于轻度的斜视与斜视手术后之残余斜视有矫正的效果。
④手术治疗:大部分的斜视患者最终还是需要手术矫正。
(5)斜视应何时接受手术?
由于我们的视觉机能在出生以后渐渐发育,到了大约6岁左右即告稳定,因此若太晚开刀矫正斜视而让眼球之发育成熟,则双眼的立体感将永远无从建立,因此目前为大部分眼科医师接受的原则为:
①先天性内斜视:由于此类型斜视之患者若不立即治疗则产生弱视的概率很高,因此通常在出生18个月后即应接受手术矫正。
②非先天性斜视:若患者年纪较大则手术前的检查可以较完备,且全身麻醉的危险性也较婴儿为低,因此一般建议的手术时机为满3足岁,如此一来在手术后仍有2-3年的时间让视觉机能发育,其愈后可以有较佳的效果。
③如果患者的年纪已大于6岁,由于视觉机能发育的最佳时机已过,斜视的矫正目的仅在于外观的改进,故手术的时间可以排在任何时候。
一般来说斜视手术的原则是对于作用较强的眼外肌,利用肌肉后展术将肌肉由原来的附着点往后附着,使其收缩力变弱。而对于作用较弱的肌肉,则利用肌肉截短术使其收缩力加强。
至于手术时要开一眼或开二眼则视眼科医师所受的训练而定,有的医师认为若斜视眼偏斜的角度不大,单单在斜视的那眼以肌肉后展术与截短术合并使用,即可使偏斜的眼球接近较中央的位置,而当偏斜的角度较大时才考虑两眼皆进行手术。但有的医师则在偏斜角度不是很大时也作两眼的手术,且效果不错。故开一眼或二眼端视眼科医师的决定。
另外由于每个患者本身肌肉的张力不同,相同的斜视偏斜角度接受相同的手术,有的人会眼球正好摆在正中,有的人会矫枉过正,有的人则会矫正不够,因此在手术前眼科医师会与患者或家属充分的沟通,也就是若有需要可能需再次的手术。
斜视手术后第二天眼睛看起来会比较红,让人觉得有点害怕,但这种现象在l、2周内即会逐渐改善。要眼睛完全复原大概需要4周至一个半月,患者在手术后继续复诊时,眼科医师会视矫正之效果决定患者是否要配眼镜?是否要接受视轴训练?甚或再次的手术。
④正常新生儿的眼球运动检查及眼位表现
检查新生儿时有几个小技巧值得注意,如最好是在喂奶前不久做检查,此时婴儿是较有警觉且有较好的反应,同时光线调得较为温和,如有大人的声音伴随轻微的摇晃会提起婴儿的注意力,此外药物(如散瞳剂)可帮助检查更为彻底。
刚出生的婴儿会有学者统计有一半以上为外斜视,当然有的是因眼眶的骨骼结构较分开的缘故,而大多数的新生儿的眼睛会慢慢往内聚合而终成正眼位,时间多半在6个月大的时候。另外约有三成的新生儿呈正眼位,最后是少数不到5%的新生儿为内斜视。而这些斜视在4-6个月大内仍有部分新生儿会有变化。十分值得重视。
(6)先天性内斜视特征
这是在婴儿期最常被诊断的斜视,虽然父母亲都会强调从出生时眼珠即往内转,仍有数点要排除的,如①正常的眼球内转痉挛,持续1-4秒,在新生儿常见,但有时到4个月大时,仍有些婴儿会表现出来。②其实婴儿的眼位是外斜视,父母未察觉,把其往外斜之眼球注视物体的内转运动当成内斜视,或根本分不清眼球究竟是往内斜视,或根本分不清眼球究竟是往内或往外歪斜。③有许多的新生儿有很明显的鼻侧内狐皮,遮住部分的鼻侧巩膜,看起来就像内斜视,一般称此为"假性斜视",随年龄增长,毗皮消退,自然就恢复正常外观。以上均非真正的内斜视。
先天性内斜视症候群有以下几项特征:①中等至大角度的内斜视(约30-50棱镜角度);②病史记载为出生后6个月内发生,而在一岁大时由可靠的临床医师加以确定;③无中高度远视;④无神经学上异常;⑤常伴随斜肌亢进或分离性垂直斜视;⑥常伴随潜伏性眼颤。
一般学者都建议手术治疗,但开刀的时机及方法等则仍有争论,但无论如何决定不可早于6个月大时进行,除了前文提及理由外尚有解剖学上的原因。
(7)先天性外斜视疗治
婴儿期的外斜视事实上是一未定形的事物,甚至很大角度的外斜视对新生儿来说都未必是真正有问题。的确一般在较大儿童身上发现的外斜视在婴儿期只是呈隐性外斜视或间接外斜视而已。而只偶尔有病人在一岁前表现出固定的大角度外斜视,谓之为先天性外斜视,同样的也常伴随下斜肌亢进及分离性垂直斜视。治疗仍是手术为主,而任何一位在6个月大后仍表现出外斜视的小病人,建议尽早延医治疗,并需排除器质性疾病可能性。
(8)调节性内斜视诊治
典型的调节性内斜视常在23岁间发生。但因新生儿即具部分调节能力,而在6个月大时就能正确的使用自如。而所谓的眼部调节时就能正确的使用自如。而眼部调节内转合成反射机转早至两个月大的婴儿即能表现,所以一岁以下的婴儿出现此类型斜视就一点都不足为奇了。所以有内斜视的婴儿都不能免俗的接受散瞳后屈光检验,只要远视超过两百度,眼部调节力就必须列入内斜视因素考虑之一。治疗以配镜为主,但临床经验则因婴儿年龄太小,家长配合意愿不高及检验困难度增加而效果不佳。
(9)麻痹性斜视种类与疗治
①先天性外展视神经麻痹(第六脑神经麻痹):永久性的先天性外展神经麻痹较不寻常,通常是某种症候群的其中之一项表征。而暂时性的新生儿外展神经麻痹则不时发生,大都能在出生后六周内复原,发生原因仍不明,某些学者以为与生产过程脱不了关系,也有学者以为与先天性内斜视的形成有关联。但绝大多数的婴儿最后都恢复为正眼位。
②裘安氏回缩症候群:裘安氏回缩症候群是婴儿眼球外展运动不能最常见的原因。临床表征为眼球外展运动受限,而当眼球做内转运动时,眼睑缝隙变窄且眼球有内陷现象。此症候群可单侧性发生(右:左约为1:3),抑或两侧发生(约占20%)。可同寺合并鳃裂异常,如Goldenhar症候群(耳、眼。脊椎异常)或合并神经支配异常,如"鳄鱼眼泪"(即咀嚼流泪反射)及MarcusGunn颚动眨眼现象等。
大部分的裘安氏回缩症候群病例都是内直肌与外直肌的不正常共同运动所致。有临床病理报告证实病人的外展神经核及外展神经不存在,而外直肌是由动眼神经下支神经的一条分校所支配。
裘安氏症候群的眼位可能是正眼位或外斜视,而较常见的是内斜视。婴儿头部常转向受犯侧,以期眼位保持正常,发生此现象的时间与一般立体感要开始建立的时间吻合。而一般在婴儿期尚不需治疗,但在学龄前的儿童建议进行手术以矫正头部转向及眼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