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青年时还充满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孜孜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之中,并一度被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胡宗宪看中,于嘉靖37年(1558年)招至任浙、闽总督幕僚军师,徐渭对当时军事、政治和经济事务多有筹划,并参预过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他在诗文中热情地歌颂了抗倭爱国的英雄,曾为胡宗宪草《献白鹿表》,得到明世宗的极大赏识。本以为能施展抱负,但后来胡宗宪被弹劾为严嵩同党,被逮自杀,徐渭深受刺激,一度发狂,精神失常,蓄意自杀,竟然先后九次自杀,自杀方式听之令人毛骨悚然,用利斧击破头颅,“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又曾“以利锥锥入两耳,深入寸许,竟不得死”。还怀疑其继室张氏不贞,居然杀死张氏,因之下狱,度过七年牢狱生活。后为好友张元忭(明翰林修撰)营救出狱。出狱后已53岁,这时他才真正抛开仕途,四处游历,开始著书立说,写诗作画。晚年更是潦倒不堪,穷困交加。常“忍饥月下独徘徊”,杜门谢客,其中只在张元汴去世时,去张家吊唁以外,几乎闭门不出,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境遇中结束了一生。死前身边唯有一狗与之相伴,床上连一铺席子都没有,凄凄惨惨。命运的困蹇更激发了他的抑郁之气,加上天生不羁的艺术秉性,“放浪曲蘖,恣情山水”,一泄自己内心的情感,悲剧的一生造就了艺术的奇人。
徐渭平素生活狂放,对权势不妩媚。当官的来求画,连一个字也难以得到。在当世凡前来求画者,须值徐渭经济匮乏时,这时若有上门求画者投以金帛,顷刻即能得之。若赶在他囊中未缺钱,那么你就是给的再多,也难得一画。实在是一位性情中人。
徐渭的写意花卉惊世骇俗,用笔狂放,笔墨淋漓,不拘形似,自成一家,创水墨写意画新风,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历来被世人称道。当然他的才气还表现在戏曲的创作之中。他的杂剧《四声猿》曾得到汤显祖等人的称赞,在戏曲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文书画处处弥漫着一股郁勃的不平之气和苍茫之感。
徐渭的书法与沉闷的明代前期书坛对比显得格外突出。徐渭处于祝允明之后,他和祝允明一样学书的路子毫无例外是属于二王一脉,他倾慕王羲之的人品书艺,作为同乡人,他对王羲之的法帖心摹手追,但给他的影响最大的是宋人,其中取法最多的米芾。他在《书米南宫墨迹》一跋中激动地说:“阅米南宫书多矣,潇散爽逸,无过此帖,辟之朔漠万马,骅骝独见。”没有广泛的研习,是不会作出“潇散爽逸”的恰切评述,可见他对米芾的深悟透解。徐渭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但很难为常人能接受,笔墨恣肆,满纸狼藉,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自负,他自己认为“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又曾在《题自书一枝堂帖》中说:“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书。然此言亦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这也难怪,“知者”又有几许?
徐渭死后二十年,“公安派”领袖人物袁宏道偶于友人陶望龄家翻到一本徐渭的诗文稿,“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但在灯下读了几篇,不禁拍案叫绝,惊问此人是今人?还是古人?竟拉起陶望龄一起彻夜阅之,“读复叫,叫复读”,以致把童仆惊醒。而后袁宏道不遗余力地搜罗徐渭的文稿,研究徐渭,大力宣扬徐渭,认为徐渭诗文“一扫近代芜秽之气”,认为徐渭书法“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在王雅宜、文征明之上”;又云“不论书法论书神,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书林藻鉴》)。袁宏道还写下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小传--《徐文长传》。可以说他是徐渭第一个知音者,而后来追随者不计其数,其中有八大山人朱耷、甘当“青藤门下牛马走”的郑板桥等,近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在提到徐渭时曾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这足以说明徐渭对后人影响之深。
徐渭的寂寞真可以用他自己的一首《题墨葡萄诗》来概括:“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李时珍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壁,晚年号濒湖山人,明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在医药学方面的巨大贡献,一直为国内外人士所称颂。李时珍出身于世代业医的家庭,祖父和父亲李言闻都是医生。由于受家庭的影响,李时珍自小便对草木虫鱼的学问产生兴趣。他聪明好学,小的时候已能把难懂的《释鸟》、《释兽》等文章背诵如流。
热爱医学
李时珍虽然自小就热爱医学,但由于当时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他的父亲便希望他能参加科举,获得功名,光宗耀祖。李时珍14岁那年考取了秀才,但参加乡试一直不如意,三次应考失败。他便决心按照自己的意愿学医,并向医药学方面发展,而他的父亲亦同意了。从此,开始了他的医生生涯。
李时珍一方面刻苦钻研古人的医药学著作,一方面行医看病。由于他医术精湛,封藩在武昌的楚王聘他为王府奉祠正,掌管良医所事务。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他又被引荐到北京太医院工作。虽然他在太医院的官职很低,但却有机会接触平时看不到的书籍和药物,大大丰富了他的知识,为他日后编写《本草纲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他在太医院工作了约一年,就托病辞职了。
嘉靖四十年(1561年),李时珍回到蕲州。至此,他完全摆脱了官场的生活,专心编写《本草纲目》和为百姓治病。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李时珍去世,享年75岁,死后葬于蕲州瓦硝坝故居附近的雨湖南岸,他的墓址至今仍在。
李时珍一生著作甚丰,在医药学方面,除《本草纲目》外,还有很多影响深远的著作,例如《濒湖脉学》一卷,成书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论述脉象27种,对于脉的体状、相类、主病,都作了较详尽的介绍;《奇经八脉考》一卷,成书于隆庆六年(1572年);《食物本草》二十二卷、《集简方》、《白花蛇传》、《五脏图论》、《命门考》、《命门三焦客难》、《濒湖医案》等书。李时珍自幼聪颖善对,还没上学就跟着父亲熟识了好多字。他刚入学时,私塾先生望着被树木环抱的远山,出了上联:“远声隔林静。”李时珍当时虽然只有八岁,但见朝霞分外明媚,过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脱口对道:“明霞对客飞。”先生大为吃惊,决心加倍关照。
有位药铺主人,膝下有一个女儿,聪慧而美貌,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才华出众的男子结为伴侣,决定用药名作上联征婚:“玉叶金花一条根。”许多求婚者望联兴叹。其中有一位姓马的青年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时珍帮忙。李时珍少年助人为乐,脱口对道:“冬虫夏草九重皮。”铺主见马公子比较英俊,又交给他上联,限一天对上。这上联是:“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马公子只得二请李时珍对出下联:“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铺主看后非常高兴,随即再出上联“白头翁牵牛耕熟地”,限半天对出。马公子无奈三求李时珍。李时珍为了成全这桩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红娘”作下联。铺主十分满意,当即答应订婚。当地郝知府对医药略知一二。一次中秋赏月时,风吹灯笼熄,原来是灯笼破了三个窟窿,便口占上联:“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是防风。”因一直续不出下联,只好找李时珍对出下联:“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又有一天,郝知府去拜访李明珍。走进院后,看到从竹不禁赞叹:“烦暑最宜淡竹叶。”李时珍随口对道:“伤寒尤妙下柴胡。”郝知府看到几株玫瑰,不胜感叹:“玫瑰花小,香闻七八九里。”李时珍笑着答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郝知府是外地人,见李时珍如此投机,又吟出一联:“做官者四海为家不择生地熟地。”李时珍笑道:“行医人一脉相承岂分桃仁杏仁。”郝知府拿起李时珍为他开的处方,自言自语:“纸白字黑,酸甜苦辣五味皆有。”李时珍手中毛笔尚未放下便说:“杆硬尖软,采晒炒切炙百合俱全。”就这样,宾主唱和属对,沉浸在妙思雅兴之中,不觉天色已晚,郝知府起身告辞出门说道:“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李时珍笑道:“春风来时尽着花,但闻藿香木香。”《本草纲目》由明李时珍独立编撰而成。它以《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基础,再取《神农本草经》直到宋朝唐慎微编着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止的历代《本草》,加以补充整理,荟萃而成。传说李时珍专心编写,曾“读书十年,不出户庭”。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时珍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他走遍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地,访医采药,又参阅各种书籍达八百多种,用了二十七年,终于在万历六年(1578年)撰成。《本草纲目》完成后,李时珍又用了十多年时间,作了三次大的修改,至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才正式刊行。
《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近二百万字,插图一千多幅。卷一卷二为本草序列,卷三卷四为百病主治药,卷五至卷十二将所收集的1892种药物划归为水、火、土等十六部,部下分类,凡六十类。它的划分,纯以药物的天然来源及属性为纲,十六部药物下,同一部药物,又以相似的类别为目,分为六十类目。每种药物又分列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这一本草条目的分类及叙述方法,使读者一目了然,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书中不仅考证了明代以前本草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也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法。本书还记载了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除去大量附方、验方及治验病案外,还有一些有用的医学史料,其中属于首次记录的治疗技术有冰块冷敷退热法、蒸汽消毒法以及辛烈、香窜原料、熏烟消毒法等。
《本草纲目》共收中药1892种、医方11096个,其中较旧《本草》增加了中药374种、医方8160个。《本草纲目》总结了明代以前药物学的知识和经验,还旁及天文、地质、化学、植物学等方面,是中国医学“钜着”,更堪称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至今仍为世人所重视。
潜心研究
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的著作《本草纲目》一书中,记有庐山数十种药物。其中李时珍特别对瑞香花作了较详细的记载。这是因为李时珍对瑞香有着特殊的感情。李时珍在庐山期间,来到锦绣谷,在这山花烂漫,奇草丛生的花卉群中,他发现有一种青绿的小灌木,高三、四尺,娇嫩的枝叶衬托着艳丽的花朵,形态异常娇媚。这就是瑞香花。对瑞香,前人有过记载,如《格古论》中说:“瑞香高者三、四尺,有数种,有枇杷叶者、杨梅叶者、柯叶者、毯子者、挛枝者。惟挛枝者花紫香烈。枇杷者结子。其始出于庐山。”
李时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实地,在锦绣谷等处遍寻瑞香,全面观察探究。不仅对其根、叶、枝、杆,一一记载,对其气味、药性也亲口品尝体验。最后得出了结论,认为瑞香花不光是被人们题咏、欣赏的“风流花”、“夺香花”,更重要的是瑞香具有重要的药物价值,既可治疗头昏牙痛,也可以主治“急喉风,用白花者研水灌之”。李时珍对瑞香的考究,使他爱瑞香如痴,每观之欲醉。瑞香花也由于李时珍扬名,更加瑞祥于世人。
李时珍,花了近三十年的功夫,着成了举世闻名的巨著《本草纲目》。这在我国医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瑰宝。直到现在,不但是我国人民经常应用的医药书籍之一,而且已有七种文字版本流传于世界。李时珍以他对人类的卓绝贡献,受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崇敬。
李时珍出生于世医之家,生活在劳动人民之间。22岁就弃儒从医,潜心医业。三十岁立志重修本草。从此,他以惊人的毅力,不但阅读了上千种书,而且爬山涉水,采访四方,走遍了江西、江苏、安徽、湖南、广东、河南、河北,行程万余里,进行实地考察。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次就是明嘉靖四十四年(1561年)上武当山。
这时,李时珍因治好了楚恭王儿子的病,被留在楚王府,并且任命他做“奉祠正”,兼管“良医所”(掌管王府祠庙祭祀礼仪及负责王府锋药的小官)。楚王迷信道教,在山中建军了许多茶庵,还经常派人去办理斋醮。这些人回到武昌王府,不免要把武当山的胜景夸耀一番,这使李时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他带着徒弟来到襄河时,听说武当山古木参天,草木葱茏,意识到是个天然药草宝库时,他竟不顾长途跋涉的劳累和肠胃病处长发的危险,在均州草店稍加安顿后,便带着一个治病用的荞麦粑作为干粮径直上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