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破获了一策划宫廷政变的集团,在这个集团的名单上,有武则天御前女官--上官婉儿的名字。武则天大怒,立即将婉儿召来,下旨一道,处于黥刑,即在脸上刺印。武则天在行刑前对婉儿怒斥道:“昔日你祖父上官仪结党谋反,被打入天牢,我念你才华出众,重用你为御前女官,不料你恩将仇报,竟欲谋杀我,真是气煞人也!”上官婉儿听了坦然笑道:“陛下可曾记得奴婢三次挡驾之事吗?”武则天细想一下,是有几次传旨御花园摆宴,临起驾时都被婉儿呈奏转驾回宫,便微微颔首承认确有此事。婉儿接着奏道:“陛下可知那时御花园已是杀机四伏,当时我参与谋反,正是为了暗中保驾呀。”武则天听后深悔错怪了婉儿,怎奈皇帝是金口玉言,黥刑照旧执行,不过行刑时改用朱砂在额前刺梅。婉儿本来长得不错,新刺的这朵小巧玲珑的红梅花,恰置两道蛾眉正上方,犹如二龙戏珠十分好看,但这终究是个犯罪的标记。聪明的婉儿却从额顶梳下一缕青丝,恰好遮住那个朱砂记,美其名为“刘海”。宫中妃嫔们看了,觉得竟比头发全部向后梳要秀美得多,显得楚楚动人。于是,纷纷仿效。
后来,从宫中传到民间,直到今天,“刘海”成了不少年轻姑娘喜爱的习俗。
事败为何叫“砸锅”
人们常用“砸锅”来比喻办事失败了。这中间,“砸”显然是指“垮了”、“坏了”,而“锅”则并非烧饭做菜之锅。“锅”喻事,本源于戏曲界的“两下锅”、“三下锅”、“钻锅”等术语。
清末民国初年,我国北方的京剧曾同山西梆子、直隶梆子(今河北梆子)同台演出,而剧目、表演等又仍各自保持原状不相混合。人们就将这种班社俗称为“两下锅”戏班,类似的情况在南方也有发生--流行于云贵一带的滇剧,其腔调包括襄阳、胡琴、丝弦三种,原来也是一个戏班只唱一种腔调,后因人事凋零等原因,逐渐变为三种腔调杂演,有时是一本大戏兼用三种腔调,有时则一本戏的一折兼用三种腔调,人们就将此欲称为“三下锅”。
另外,京剧演员为了扮演自己所不会的角色而临时去钻研、排练,本行也俗称为“钻锅”。在这里,“锅”已经成了“戏”的代名词。旧时,人们常用“砸饭碗”来喻指失业,而戏要是唱得不好演不下去,自然也就称“砸锅”了。至于艺人及戏班遭到外来的骚忧和破坏,戏园子被冲,戏班子被砸,则更是彻底“砸锅”了。
军队喻为长城的由来
最早将军队喻为“长城”的是1500年前的南朝著名将领檀道济。
据《宋书》和《资治通鉴》记载,檀道济一生征战,所率军队常使敌军闻风丧胆。昏庸的文帝偏信馋言,于元嘉13年(公元435年)杀死了檀道济等将领。道济临行前愤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意为破坏了自己的万里长城。从此便有了把军队比喻为长城的说法。
女性的种种称谓的由来
巾帼:自古以来,人们常常把妇女中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因为巾帼原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其典故最早见于“晋书”。说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司马懿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头饰遗下,以辱笑之。
裙钗:古代妇女的衣着服饰,用以作女性的代称,常在小说、戏剧中应用。与“须眉”(男子代称)相对,如“红楼梦”第一回:
“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
女流:旧时对妇女的泛称。含有轻视的意思,如“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看她虽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女郎:年轻女子的代称。著名乐府“木兰辞”诗中便有“同行十三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句,带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
女士:对有知识有修养的女子的尊称。即“女而有士行者”之意,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诗经”里就有“厘尔女士”的记载。
女史:这是古代对有学问的女子充当官员的一种称职,一般掌管廷内王后礼仪的典籍文件工作。
博士、硕士和学士的由来
学士、硕士、博士的称呼,在中国古已有之。但这并不是说我国古代就有学位制度。
博士在古代是一种官衔,要求担任这个职务的人“掌通古今”,有渊博的知识,以便充当皇帝的顾问,从事编纂著作或教授学生、培养人才。它的官阶品位并不高。
学士,最早只是指在学读书的弟子。魏晋以后,成了以文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品位也不高。唐太宗时设文学馆,以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学士的地位大大提高了。自宋至清,学士的品位一直很高。清朝的大学士官阶为正一品,是文官之首。
至于硕士,不过是对博学多闻、德高望重之人的一种尊称,既非官衔,更非学位。
日本明治年间,从西方引进学位制度时,借用汉语中的博士、硕士、学士这些词汇来翻译英文DOCTOR、MASTER,BACHELOR这些学位称呼。到清末民初,中国人又从日本把这种译法搬了回来。这样,博士、硕士、学士的称呼在中国才同现代学位制度挂上了钩。
何谓“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简称。三千大千世界原是古印度传说的一个范围广大的世界的名称。
据《长阿含经》等书记载:我们所生活的这世界,中央是须弥山,有六山八海环绕着,海中有四大洲,海外更有铁围山。同一个日月照耀着这块大地,同一个佛教化着这个世界,称为一个小世界。合一千个小世界为中世界。合一千个中世界为大世界。又由于大世界中有大、中、小三个世界,又称为三千世界。佛教传入中国后,大千世界这个词就沿用至今。
“开卷有益”的由来
“开卷有益”是一句鼓励人们读书的话,意思是说,只要你常常打开书本读下去,就一定会有所收获的,但你是否知道它的出处呢?
这是一句成语,原出自宋太祖赵匡胤之口。据宋人王辟之所著《渑水燕谈录》记载:“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所提《御览》,系指《太平御览》。为宋初四大类书之一。该书由宋大宗钦命大臣李日方等编纂,自太平兴国元年,初名《太平总类》,或称《太平类编》。全书共一千卷,引书浩博,多至一千六百九十种。其中汉人传记百余种,旧地志两百余种,皆为当今佚书,故此,这是一部十分珍贵的大型类书。书成,即呈皇上御审。宋太宗每天阅三卷,即使有事耽误了,也得趁空闲时间补读,“不以为劳”,花了一年的时间,坚持把这部洋洋巨著从头至尾全部读完,并作题签,将其更名为《太平御览》。这就是“开卷有益”及《太平御览》的由来。
“喝墨水”的由来
北齐朝廷曾下过使命:在考试时对“成绩滥劣者”要罚喝墨水。喝多少,按滥劣的程度决定。梁武帝时规定“差谬者罚饮墨汁一斗”,《隋书·仪礼志》里也规定:士人应试时,凡书迹滥劣的要罚饮墨水一升,甚至当秀才、孝廉等在会试时,监者官发现有“文理孟浪,书写滥劣”的,也要叫他到专设的房间里喝墨水。这条荒唐的法规沿袭了几个朝代,后来虽不实行了,但用“喝墨水”多少来规定知识的多少,却保留在词汇里。
“有眼不识泰山”的由来
“有眼不识泰山”这条成语中的泰山,不是指山东省泰安境内的那座名山,而是指我国古代的一位著名蔑匠。
传说,我国春秋时代的著名木匠鲁班,对徒弟学艺要求十分严格。学艺不专,不求上进的人,他都拒绝收为徒弟。鲁班徒弟中,有个叫泰山的年轻人,木匠技艺长进不大,却对竹器制作特别感兴趣,鲁班认为此人学业不专,不务正业,就把他辞退了。
事隔数年,一次,鲁班率徒逛于集市,忽然发现货摊上摆着许多做工考究的竹制家具,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顾客争相购买。鲁班很想结识这位做竹器的高手,便向人询问,人们告诉他。这些竹器,是鲁班大师的徒弟,赫赫有名的泰山所做。
鲁班听后大吃一惊,想起当年错待泰山之事,深感愧悔,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豆蔻年华”的由来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木植物,亦称白豆蔻,圆豆蔻,未开花时,每个蕊心有两瓣相并,也有人称为含胎花。它初夏开花,花呈炎黄色,中医以其子入药。
豆蔻有两个特点,引起了诗人的联想:一是它的花蕊中央,有两瓣相并,形式“同心”,于是成了爱情的象征;二是它的花蕊重而下垂,花未开时就显得非常丰满,俗称“含胎花”,于是又成了处女的象征。
“豆蔻年华”出于唐代诗人社牧写的一首《赠别》诗。诗云: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怎不如。”诗中的“豆蔻年华”规定了明确的年龄,即“十三余”,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十三四岁的少女,正是含苞欲放的年龄,而豆蔻春未开花,“二月初”适值含苞期,用来作对比,是十分恰当的。
杜牧用豆蔻来比喻可爱的少女,与前面所说豆蔻的象征意义有一定的关联。
桃李满天下
据汉朝《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保荐过很多人。后丢官只身跑到北方,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在危难时不肯帮助他。简子听后笑着对他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了夏天可在树荫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却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倒要扎伤人。你过去培养提拔的都是些不值得保荐的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象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
简子用比喻批评子质培养人才不当。故后人就把培养人才叫做“树人”,把提拔培养的优秀人才叫做“桃李”。因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就被誉为“桃李满天下”了。
“大夫”称呼的由来
我们通常称呼医生为“大夫”,如张大夫、李大夫……,那么,“大夫”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大夫,古代是一种官职。春秋时代的大夫,有上、中、下之分,到了秦、汉又有所谓谏议大夫,唐代有御史大夫,但都不是医官。
到了宋朝,开始设置大夫以下的官阶。医官中最高级是大夫,其次为郎,又称郎中,以下便是医效,只候等。后世的人,因为大夫是医官最崇高的职位,所以把大夫作为医生的尊称。又因为医官中也有郎中一职,因而也有人把医生称作郎中。
不过,在我国古人的习惯上,不论笔记或小说里,大夫和郎中也略有区别的。一般设馆医人的医生,都称做大夫;至于草药店或上街高喊包医奇难杂症的医生,却称他为郎中。所以,以后人们称呼医院的医生,多数叫他做大夫,而不叫他做郎中,就是这个缘故。
“黑马”的由来
在翻阅报刊杂志时,人们常可看到“黑马”这个名词。“黑马”并不是形容一匹黑色的马,而是专指实力难以预测的竞争者或在竞选中出人意料获胜的夺魁者。这“黑马”一词究竟典出何处?
“黑马”一词最早见于英国前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的著作中。他在1831年出版了一部名叫《年轻的公爵》的小说,书中详细描述了一场极为精彩的赛马:比赛一开始,有两匹夺标呼声最高的良种马一路领先,眼看稳操胜券;不料就在快要接近终点时,突然有匹不为人们注意的黑马飞奔前来,奋力追赶,瞬时就将那两匹良种马远远抛在后边。只见这匹黑马在观众面前疾驰而过,在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第一个到达终点,夺得了这场比赛的最后胜利。从此,“黑马”这一术语便不胫而走,常在新闻报道中出现;不过当时还只限于指在赛马场上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夺魁的马匹,而这匹马在赛前人们普遍认为它获胜的可能性原是微乎其微的。
到了19世纪40年代,“黑马”这一术语已被开始引入政界,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资产阶级政界人物的竞选活动与赛马场上的竞争场面极为相似。1844年,为了竞选总统,美国民主党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但是会议一开始便因确定谁当总统候选人的问题而陷于僵局。事情是这样的:前任总统、纽约州的马丁·范·比伦原来确信自己定可获得总统候选人的提名,当时一般人也认为非他莫属。但由于他以得克萨斯仍保留着奴隶制度为理由,竭力反对将得克萨斯作为一个州参加联邦政府,因而失去了一些民主党人对他的支持,投票结果他未能得到足够的选票而赢得总统候选人的提名。该党领袖乔治·班克罗夫特为了打破这一僵局,只好推荐当时在政界中尚默默无闻的田纳西州州长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为总统候选人。经过一番剧烈的竞选活动,波尔克竟出人意料的击败了对手--辉格党党魁亨利·克莱,当选为美国的第15届总统。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使波尔克成了美国政界的第一匹头号“黑马”。自此以后,“黑马”候选人就成为美国政治生活中一句常用的术语。
今天,“黑马”这一术语在西方世界的新闻界中已被广泛使用,其含义也远远超越政界范围。现在无论是在电影、戏剧、体育、学术界等等各个领域里,凡具相当潜力、而又能出人意料地夺得胜利的个人或集体,人们常常称之为“黑马”。
“幽默”的由来
“幽默”这个词是林语堂在20年代从英语音译过来的,最早见于在北京出版的《语丝》杂志。对这个译名,当时曾经发生过异议:鲁迅嫌它容易被误解为“静默”或“幽静”,觉得不太妥当。李青崖主张改译为“语妙”而“语妙天下”是句成语,只有言语而无动作,故不能概括出“幽默”的意义。陈望道主张拟改译为“油滑”,也只表达了一个方面的意义。后来,唐栩候译为“谐穆”,“谐”代表一面,“穆”也代表一面,合起来正巧成了“幽默”的整体,可见是比较适当的。但是因为“幽默”这个外来语已经广为流传,它的含义也已为人所知,所以就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年龄”称呼的由来
中国的传统习惯,年龄喜欢用一些特别的字来表示,这样看来似乎多此一举,但这些年龄代号却都出自一些典故。
男子十三称为“舞勺”,十五称为“舞象”。它们出自于《礼记》,《礼记》有“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也就是说,男到十三开始学乐,诵诗,舞勺。“勺”是古代一种舞蹈。舞象是一种武艺,成童舞象即十五岁即可以学习这种武艺了。
女于十五称为及笄,笄是束头发的。此词出于《礼记》“女子十有五而笄”即女子十五岁可以把头发束起来了。
三十岁称“而立之年”,这出自《论语》,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由于中国的天干地支的配合数,每六十干支为一循环,有六十花甲之说,所以,称六十花甲子。
唐诗“人生七十古来稀”,故七十为古稀之年。
此外,还有几个泛指老年人的代号:
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称为耆,七十岁老人称耄,八十岁老人称耋,九十岁老人称鲐背,一百岁老人称期颐。
“OK”的由来
“OK”一词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会说“OK”,也都知道“OK”的意思。但是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则有种种不同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