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的一个饮食习俗是:北方人爱吃饼,南方人似乎更爱吃糕。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记载的各式糕点有19种之多,比如糖糕、蜜糕、栗糕、麦糕、豆糕、花糕、糍糕、雪糕、蒸糖糕、蜂糖糕、闲欢糕、重阳糕等等。其中,当以重阳糕最为著名。‘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自古就有饮菊花酒和登高之俗。后来,有人由爬山登高想起了吃糕,取其“高”与“糕”同音,这种糕是由糖、油、麦面(或大米面)杂揉为之,并加大枣制成的。因专在重阳节吃,故被命名为“重阳糕”。明代江南民间每逢重阳节的黎明时分,以片糕搭在儿女前额上,并说祝词:“愿儿百事俱高(糕)。”至今,许多地方娘家照例要给女儿馈赠这种食品,表示“步步登高”之意。一般的送2个大花糕,9个小的耍糕,取“二九相逢”之意。农村流传的民谣:“中秋刚过了,又为重阳忙。巧巧花花糕,只因女想娘。”反映的正是这种食俗。重阳节吃糕,除了“糕”与登高之“高”两字谐音,也还有别的含意。明人谢肇膌的《五杂俎》说:“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祝曰:’愿儿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日吃糕之意。”可见,此外的“糕”还有“高升”、“高攀”等良好祝福之口彩。到了当代,重阳节已演变为向老人祝寿的民间佳节。
饺子的口彩
“初一饺子初二面”,这是中国北方的传统习俗。
每年除夕吃过年夜饭,家家户户即开始包饺子。当子夜12点钟声一响,新年伊始,便合家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起饺子:以迎接新年的到来。这种“更岁饺子”,是中华民族古老饮食文化的一枝奇葩。
我们今天吃的水饺,在汉代叫“馄饨”,晋唐时期叫“牢丸”,宋元叫“角子”,直到明代才开始称为“饺子”。“饺子”一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半夜子时(即除夕夜晚)吃,正好交了子时,所以叫饺(交)
子。古人论时,12个地支划分昼夜24小时,一个时辰管2个小时,子时就在半夜12时至次日1时。另一说是:宋朝商品经济发展了,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货币,叫“交子”,人们习惯把钱币包在饺子里吃,当然只包几个,主要是卜算吃者的福气。谁能幸运地在饺子馅里咬到钱币,就意味着他能赚大钱。因为饺子里包了“交子”钱(以金属代替纸币),所以就叫“饺子”了。“饺”与“交”谐音。由此看来,食品饺子的名称也含有古人企望新年财运亨通的口彩习俗。
此外,国人还通过包饺子的不同花样,寄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常见的是弯月状饺子,它形似元宝,用以恭贺新年发财。柿子、棉桃形状的饺子,是分别借助这2种植物的外形与读音来祈祝“事(柿)事如意,心花怒放”。捏成玉米、麦穗、羊、鸡等形状的饺子,寓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如果包到最后馅少而面有多余时,就将面擀成厚皮,内夹少许肉馅,捏成车轮状,以象征“滚滚向前,年年顺利”。还有人在饺子里包花生米(又名长生果)、红枣、糖块,以祝福老人健康长寿,希冀新年生活像红枣、糖块那样红火、甜蜜。
吃鱼要留头和尾
鱼是我国宴席饭桌上不可缺少的传统佳肴。但这鱼怎么吃法,讲究颇多。在南方的一些地区,鱼是整个宴席的最后一道菜,它基本上是端上桌摆摆样子,谁也不去吃它。这是意味着:这条鱼是今年剩下的,应留给明年。
民间在举行婚宴时,也离不开全鱼。但吃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只能吃鱼中间身体的一段肉,鱼头和鱼尾应完好地保留下来,最好是连中间的那根鱼骨头都不要弄断。因为这是祝福新婚夫妇白头谐老、“有头有尾”的意思。
如果在水上吃鱼,那就更有许多讲究了。大鱼上桌时,必须将鱼头放在船老大或者是驾驶舵手面前,鱼尾则放在舢板小老大处,捕鱼人吃鱼的中段,其他人只能吃放在自己面前的鱼。在渔船上吃鱼,要先吃上半片,吃完后,把鱼骨头拿掉,再吃下半片,只能顺着吃,切忌把鱼翻过身来吃。因为,渔民们在“三面朝水,一面向天”的渔船里,最忌讳的就是翻船一事。
猪舌与口彩
中国人历来讲究口彩,对猪内脏也不例外。闽西南的客家人就有“食猪肝,做大官”的俗谚,显然是借用了“肝”与“官”的谐音。再说猪的舌头,因“舌”在一些地区方言中,与“折本”的“折”或“蚀本”的,‘蚀“音近,所以为人忌讳。不叫猪舌叫什么呢?北京人叫”口条“,广州人唤”猪朋“,南昌人称”招财“,无锡人喊”赚头“,上海人则叫”门腔“,就是不说出那个”舌“字。不仅不想”折本“或”蚀本“,反而要”招财“要有”赚头“,更要唯利(朋)是图,可见中国人的求彩意识何等浓厚!
从斋菜看口彩
在湖南衡阳的衡山福严寺,斋菜做得干净清爽,精细考究。据寺主介绍,这些菜肴都有寓意,内含口彩。
首先上席的是8盘热菜2道汤。头一道菜叫”跑泉虎爪“,因福严寺内的跑虎泉而得名。金黄的腐竹覆盖在外,揭开腐竹皮,里面是榨菜丝、豆干条、凤尾菇丝等。另有一盘菜称作”系人解铃“,是用板栗和油炸白薯块组成,意为把佛的恩德传播出去,名扬天下。有一盘是用腐竹皮包着豆腐块先炸后烩的菜,外形如油炸酥鸡块,菜名叫”豆儿佛衣“,雅号为”豆皮昆鸡“,意即供身穿麻布佛衣的客人品尝的。有道菜蒸的扣碗子,外形像蒸肉,实为糯米粘合的炸豆腐丸子,称作”白玉莲台“,象征观音菩萨的莲花宝座。还有这些菜名:大葱炒黑木耳,叫”青素麟脂“;葱白炒香菌,叫”洁心不染“;熘白菜帮,菜名更为典雅,又有佛味,叫”贝叶题诗“。最后2道汤:一是”福田种玉“,即白糖炖银耳汤,上面漂着一层莲子;另一是”南海渡舟“,即清淡的白菜凤尾菇片汤。从宗教的意义上说,吃了这餐斋饭,就会像生长莲子的荷花那洋,出污泥而不染,再搭乘上佛门的船只安全渡过南海,见到观音菩萨。
一桌斋菜包容的佛理,完全是通过口彩的形式,由色香味俱全的菜肴生动形象来宣传的,真可谓别出心裁,妙不可言。
中国菜肴美名扬
中国的饮食文化举世闻名,中国菜肴不仅讲究色、香、味、形,而且其名称也富有诗情画意,颇多艺术情趣,同时又内含雅俗共赏、皆大欢喜的口彩意义。例如:
玉树金钱(冬菇菜心)
龙凤相会(鸡丝鱼卷)
寿星拄拐棍(黄豆牙拌开洋)
凤入竹林(竹笋鸡丝)
乌龙戏珠(海参鸽蛋)
仙姑睡牙床(蛭仁酿鸡茸)
掌上明珠(鸭掌酿鸽蛋)
花红月圆(虾仁鸽蛋)
三世发财(三丝发菜)
月宫仙女(鸽蛋菜心)
游龙戏凤(鱿鱼鸡片)
龙游月宫(鸽蛋鳝鱼)
凤爪龙珠(鸡爪虾丸汤)
这些形象生动、构思巧妙的菜名,活灵活现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诸多神话传说和世俗理想,具有浓郁的喜庆祝福意义,而不少菜名正是利用了菜肴造型及其名称的转意谐音,借取另一种吉利事物名称,达到祈福求祥的口彩目的。
时至今日,佳肴美名不仅能为家常聚餐或礼仪宴席平添雅兴喜气,而且在特定场合还具有沟通双方心境的”政治作用“哩。1993年4月,中国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汪辜会谈“,在海峡两岸长达40多年的政治对抗现状中,终于迈出了关系缓和、合作加强的崭新一步。为庆祝这次历史性会谈的成功,在董宫夏莲厅,汪道涵宴请了辜振甫一行。晚宴的9道菜,各有雅名:情同手足(乳猪与鳝片)、龙族一脉(乳酪龙虾)、琵琶琴瑟(琵琶雪蛤膏)、喜庆团圆(董园鲍翅)、万寿无疆(木瓜素菜)、三元及第(三种海鲜)、燕语华堂(官燕炖双皮奶)、兄弟之谊(荷叶饭)、前程似锦(水果拼盘)。串联起来就是一段令人叫绝的口彩妙文:你我”情同手足“,同是”龙族一脉“,今夕是”燕语华堂“、”琵琶琴瑟“和鸣,谱一曲”喜庆团圆“,祝大家身体健康,”万寿无疆“,海峡两岸的”兄弟之谊“能”前程似锦“、”三元及第“。这9道菜为中国菜肴史增添了精彩的篇章。
起槽响水·迎郎神·收蚕
”起槽响水“是旧时汉族生产风俗,流行于浙江西部地区,是造纸时举行的仪式。以竹为原料,制成丝状,放在槽中,用水浸烂制纸。开槽一定要选逢四的日子,以表示”四季发财“、”财通四海“的吉利意思。也有的在”七月半“或中秋节开槽。开槽那天称”起槽响水“。是日,槽主还要摆一桌”起槽酒“,酒后由槽主分工给伙计们。
“迎郎神”是旧时汉族职业风俗,流行于中南、华北、华东等地区。各戏班在封箱后要举行此种仪式。
是日,由武生和捧角赴郊外田野迎接老郎神。迎神途中,如遇见猪,则以为“诸(猪)事大吉”,是好兆头,猪喜好坐窝,预兆一年无奔波之苦,演戏顺利;如遇兔子,则以为是不吉之兆,预示一年将东奔西跑,不得安宁;如若一无所见,更为忌讳,此时必须饮鸡血,改“凶”为“吉”(鸡),以此为破法,讨个吉利。
浙江嘉兴地区过去每年农历清明前要举行一种祈求蚕丝丰收的仪式,谓之“收蚕”。届时人们到田里采来野花,将其揉碎,并将灯芯草剪成碎末子。到蚕房把野花碎片和灯芯草末子,撤在有小蚕的布子上,又将布子挽在秤杆上,再用鹅毛轻轻地将野花片、灯芯草末子,连同小蚕都拂在蚕簟里,仪式完毕。此仪所用“秤杆”和“灯芯”,含有“今年养蚕,一切称(秤)心(芯)”之寓意。
嘉兴农村插秧求口彩
在浙江嘉兴,插秧的第一天称为“开秧门”。旧时农家此日爱办喜事,以迎接一年农事的开端。一般是“早晨鲞鱼中午蛋,晚上一顿小酒会”。并且“上午团子下午糕,点心送到田横头”。吃鲞鱼头,寓意为种田有“想(鲞)头”,即有希望获得丰收。鲞鱼头放在桌上,鱼头要向南,预兆天晴,会有好运;忌讳鱼头朝北,朝北则兆雨,不吉利。团子和糕,象征团团圆圆,年成步步高(糕)。
秧门,指拔秧时所扎秧把,两把秧合拢处留个缺口,俗称“秧门”。年年开秧门,象征农家兴旺发达。如果扎秧把无秧门,就被视为不吉利。插秧人插到田头时,手中多余的秧把要整把整把地插在岸边水田之中,称为“多秧”,这是“多粮(秧)”的口彩。
渔民的吉语
我国古人对颠倒、翻转、反背之事都很忌讳。渔民因长年劳作在海上,对翻船之事更是讳莫如深,所以日常生活的诸多习俗都竭力避免“翻”、“反”之类的形态。渔民晾家具,晒鱼筐,只准口朝上,不准翻过来底朝上。连睡觉也只准侧身或仰脸睡,不准趴着睡。这是因为男人在水里淹死,其漂尸样子便是脸朝下屁股向上的,与趴着睡姿态相似。
渔民既然忌讳“翻”、“反”等事,那么从生产到生活,从海上到陆地,处处事事都尽量图吉利。凡是犯忌讳的事和活不做不说,即使有些非说不可的犯忌话,也一定要改变形式用好话来表示,这些好话称之为“吉语”。
比如在船出发前,如果有怀孕的妇女无意中从此经过,大家最高兴,会一齐高喊“满载满载”;如果有不是怀孕(俗称“空肚子”)的妇女有意无意经过这里,特别是从船头绕过或从网具上跨过去,这是最晦气的了。当事人若是聪明的妇女,马上就会高声说:
“小脚踏踏网,马鲛勒鱼尽船装。”或说:“小脚拦拦路,这趟必定富。”这样晦气就被破掉了,船员们一齐叫好,十分高兴地出海了。再如,在行船时,如果见有漂浮水面的尸体,这按理是最晦气之事了,但这时全船人必须一起大喊:“元宝!元宝!”就又化凶为吉了。
浙江省舟山地区,在造屋上梁时,栋梁中间贴上横披,两头用银钉嵌铜钱订上红布2块,两边配挂五色彩带,以示金、木、水、火、土五行吉利,并悬挂内盛谷物种籽的麻袋,然后设供于堂内祭祀。祭毕,按时辰上梁,鸣放鞭炮,将麻袋抛下,由子女分别接住,以取“传宗(种)接代(袋)”之口彩。
造船同造屋一样隆重、讲究。新船下水时,须邀请身强力壮、父母双全的青壮年几十名,披红挂绿,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将新船徐徐推入海中,这种仪式叫做“赴水”,当地方言读成“富庶”,以求吉利。
江南地区渔民出海捕鱼时,讲究举行仪式,唱仪式歌。
出海要祭船、敬龙王。由船老大点着俗称为“财神把子”的火把,把船上每样东西照一遍,同时口中念念有词:“吉星高照,招财进宝,太平无事,一本万利,大发财源,事事如意。”:
起锚时要说:“起锚步步高,取彩今年好。”打桩系网时则唱道:“就有豆腐酒,大网张开口。打得好,张得好;打得深,张万斤,大斗打,小斗摇;这块地,出金苗。这块泥,是好泥;打好戽,张虾皮。这块沙,好块沙;打好戽,张对虾。举得高,张旺销;高起斗,家家有。出斗掼,张十万;齐出劲,都高兴。”打桩扣网,要在水面上系个漂浮物作标记,叫“旗泡”。旗泡下水时要说:“旗泡沾沾光,一万八九千。”起网时,唱道:“格劲拉,大把掐;掐得准,上得稳。朝仓倒,个个笑。装满载,大发财。发大财,家家好。”有的地方一拉网时则唱道:“一拉金,二拉银,三拉一个聚宝盆。”起网后,取得第一条鱼时,不管什么鱼,都要拿它从船头到船尾,从仓里到仓外到处掼,边掼边唱道:“掼得好,张得巧;掼到哪,张到哪;满船掼,张十万……”上述渔民们相传已久的仪式歌词,既有协调劳动动作、整齐劳动节奏、鼓舞劳动热情的实际作用,也包含由巧妙押韵而衍生吉利字眼的口彩意义。
苏绣与口彩
中国的“四大名绣”是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
其中,苏绣即苏州的刺绣,它名列前茅,享誉中外。苏绣的题材,除了花鸟、山水、人物外,多为吉祥图案。
常见的有满地娇、万花锦、万字流水、连线、锁子等。
而刺绣品的命名更借谐声和形象,寓以口彩,来表达纳福迎祥的愿望。
比如,将枣子、花生、桂圆、石榴的刺绣图案叫“早生贵子”;将蝙蝠、桃子、两枚铜钱的刺绣图案叫“福寿双全”;把鸳鸯和藕称作“鸳鸯佳偶”;把莲花和金鱼称作“连年有余”;以梅花、喜鹊代替“喜上眉梢”;以猴、马寓意“马上封侯”;还有“称心如意”、“龙风呈祥”、“百年好合”、“麒麟送子”、“五福临门”等传统图案。
由于刺绣者总是女性,所以图案寓含的祈吉纳福意义也都带有女性特征。譬如母亲为孩子绣肚兜,绣上各种吉庆瑞符,如五子登科、麒麟送子、喜鹊登梅、莲生贵子等等。为丈夫或情人所绣的肚兜,则绣上蝶恋花、鱼戏莲、比翼鸟、鸳鸯对等,表达对忠贞爱情的祈愿。而妻子为将出门的丈夫,或母亲为出远门的儿子,绣赠的各种手巾、腰带、鞋、荷包、扇套、伞衣等更是寓之祈吉求祥的心愿。
形形色色的寿诞口彩
八仙菜是汉族祝寿时所设的寿宴,流行于青海河湟等地。因此席必上8种食物,并各有寓意,故得此名。八仙菜包括:全鸡,取其“终(全)身吉(鸡)祥”之意;韭菜爆肉,以韭的根深、肉的滋补,表示福寿绵长;八宝米合以糖枣,取其“老来红(枣)”,晚年生活“甜蜜(枣)”之意;莲藕炒肉与笋子炒肉,藕象征洁白,笋象征耐寒,表示激励晚节;葛仙汤,借用晋人葛洪罗浮山炼丹之掌故,暗示稳操长寿之诀;馄饨,取“混沌世界是人类母胎,永荷真元”之意;长寿面,预祝老人寿比南山。八仙菜并无固定成例,因地因人而变,但均有口彩象征寓意。也有的地方上5碗,则引征“洪范五福”。
青海河湟等地区,汉族民族流行一种“八团图”寿诞风俗。这是寿器的一种油画图案。两面各画4个大圆圈,圆圈中或画花卉,或画一个篆体“寿”字,“寿”字四周画上5只凤凰,象征“五福(谐凤音)捧寿”。
旧时,华北、华东、中原等地汉族有一种祝寿礼品,叫“子孙万代图”。老年妇女寿辰,亲友多以此图的玉雕等,作为礼品来祝寿。图画多呈圆形,上面是一个大葫芦,两侧各一个小葫芦,葫芦根蔓相连,有葫芦叶数片。由于葫芦蔓儿很长很长,民俗以此象征“万代长久”之意,大葫芦下种,生小葫芦,寓意“子孙不断”组成整个画面,即是“子孙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