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用“辽”字作为政区名则已久远,战国至魏晋时代在辽河以东设置辽东郡,辽河以西设置辽西郡。辽金置辽阳府,元置辽阳行省,明置辽东都司。清初设辽东将军,康熙四年(1655年)改称奉天将军,清末又改奉天省。1929年始改辽宁省。但究竟为什么叫“辽宁”?它的意思又是什么?目前学术界仍有争议,歧异有二,一说以自然地理取义;一说以历史政区命名。
1929年2月5日改奉天为辽宁省。《盛京时报》于改名前2月3日载:“据官得消息,关于东三省名称变更,其中奉天省奉中央方面拟改为关东省一节,现经奉方以关东省仍属不适,特电请中央打消。改为辽宁省,以符名实,而合制度……查奉方请改辽宁二字,盖取辽河之东为辽东区域,辽河之西为辽远河区域之义。”这是对辽宁省名由来的最早解释。奉省改名后,为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审定的《中华最新形势图》辽宁省图幅中说明:“辽宁,旧称奉天,以奉天二字含有帝制意味……,改今名,取辽域安宁之义。简称辽,别名辽东。”此后,大都采用此说。
政区说则主张“辽宁”之名来源于历史上政区,说“寻其命名之旨,盖循往代辽东、辽海之旧,而存一字,而明代于辽水以西之地,以广宁为重镇,与辽阳水相望,故取宁字,而合称辽宁。此二字以概辽水以西之地。亦犹合江宁、苏州二府称江苏,合安庆、徽州二府为安徽为义正多相类也。”(金毓黻1944年《辽宁省释名》载《东北要览》)。不同意这种说法的则认为,三百多年前的明代辽水以西广宁为重镇。清康熙三年,设广宁镇,次年改锦州府,更广宁为县。辽宁改名之时广宁已不是辽西重镇了。如果说以重镇来概括一省之地,那么作为省会的沈阳从清初到改省名时,都是全东北和本省的首府,也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取沈阳,而取广宁;又不取广宁的“广”字,显然是说不通的。
“中流砥柱”今何在
成语中的“中流砥柱”确有所指。它位于黄河三门峡大坝下方70米处的黄河河道中心,因屹立于急流之中,其形如柱,故名。“中流砥柱”出水面高约7米,柱上岩石坚硬,柱顶被水冲刷得溜光、锋利,远远望去,好似一尊佛人盘坐在河中修身养性。它的四周黄流滚滚,波涛声声,气势磅礴。相传,大禹治水凿了三门(鬼门、神门、人门),但水流湍急,仍然险不容舟,后又在三门之下筑了6岛(鬼岛、神岛、人岛、炼丹炉、梳妆台和中流砥柱)终将恶水锁住,使下游水流趋缓,造福了两岸人民。1957年,国家批准兴建三门峡烂河大坝,鬼、神、人岛和梳妆台因工程需要被炸掉,炼丹炉和中流砥柱在周恩来总理的建议下保留了下来。
屹立在浪尖上的“中流砥柱”为历代帝王将相和诗人墨客所向往,他们总是涉足一览并留下许多诗篇和佳话。它还被作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而闻名于世。
从“人杰地灵”说起
人们常用“人杰地灵”来表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与人的成长究竟有多大的关系呢?
众所周知,生活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过去认为这种差别主要是由地形和气候造成的。然而,最近科学家经过认真的研究发现,地形和气候只对皮肤的颜色、身材的高矮、对牛奶的嗜好以及宗教文化有影响,而对人的聪明程度和性格特征丝毫没有作用。
皮肤的颜色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关。皮肤越黑,抵御癌的侵袭能力就越强,但生成生命所必需的维生素D的能力也就越弱。由于太阳光的照射强度和照射时间的不同,生活在各地的人们的肤色各式各样。
所有的动物都有一个相似的现象:越生活在北面,体形就越高大,就能更好地御寒。
原因在于动物(或人)在生长发育时,体积比表面积增长得更快,这一点对于寒冷地区十分有利,体积越大就能产生更多的热量,而表面积越小,损失热量就越少。
是否爱好喝牛奶与气候有关。亚洲、非洲和印第安人没有喝牛奶的习惯。约旦、阿拉伯、希腊或苏丹人只会喝酸奶。在北欧90%的人体内含有消化新鲜牛奶的食物酶。因此,牛奶在他们的生活中十分重要。另一个原因是牛奶中含有构成骨骼不可缺少的成分--钙,南方人可以从新鲜蔬菜中获得钙,而北方人就不得不从牛奶中获取钙质。
地形与气候对文化和宗教也有影响。宗教的材料来自于周围环境,人们用身边的材料建造庙宇,也用他们所遇到的自然现象编织神话故事。
“历书”、“日历”的由来
历书又称“皇历”,唐文宗曾下令历书必须由皇帝本人“审定”,并只许官印不准私印。从此人们就把历书叫做“皇历”。
实际上禁令并不能禁止私印历书,现存的最古老的私印历书是唐僖宗时期的,叫做《中和二年历书》,书前有“剑南西川成都府樊赏家历”字样,是一个残本。
日历,甲骨历就是日历,不过真正的日历产生在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起初是一天一页,记载国家、宫廷大事和皇帝言行,后来发展为把月日、干支、节令等等内容事先写在“日历”上部,下部空白留待记事,颇似现在的“台历”。印刷术发展以后,日历逐渐发展,花样翻新,品种增多,虽经1000多年的发展变化,至今仍然保持着古老日历的格局。
对“历书”的由来,说法颇不一致,如有的说历书之所以叫“黄历”,传说是黄帝时的历法,唐朝诗人卢照邻的《中和乐·歌登封章》中有“炎图丧宝,黄历开璇”句;也有的说黄历是指清代朝廷颁发的历书。两者相差的时间就远了。
公历的由来
公历俗称“阳历”,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由“儒略历”修订而成。儒略历是公元前46年,古罗马统帅儒略·恺撒决定采用的历法,每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历年中的平年为365日,四年一闰,闰年366日,年分12月,单月31日,双月30日,只有2月平年29日,闰年30日。恺撤的继承人奥古斯都从2月减去一天加在8月(因8月的拉丁名与他的名字相同),这样,2月平年为28日,闰年为29日。又把9、11月改为小月,10、12月改为大月。由于年平均长度比回归年长11分14秒,累积到16世纪末,春分由3月21日提早到3月11日。于是,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10月4日命令以次日(即原10月5日)为10月15日。为了避免以后积累误差,置闰的法则改以公元纪年为标准:被4除尽的年为闰年,但逢百之年只能被400除尽才能为闰年,闰年2月份增加一日,这就是现今通用的公历。
阴历和阳历的由来
阳历是根据太阳来的。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作为计算时间的单位,即一个“回归年”,计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了使用方便,就将365作为一年,这就是阳历的一年。
阴历是从月亮来的。以月亮的圆缺变化的周期作为计算时间的单位,即阴历的月,计29.5306天,因此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阴历一年是354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阴历。
年、月、日的由来
在寒冷的冬天,人们总是盼望太阳出来。因为太阳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可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和太阳有什么关系呢?它和年、月、日又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太阳是个炽热的大火球,它有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太阳用它的光和热温暖着这九大行星,而九大行星也不停地围绕着太阳旋转,我们称这种旋转为公转。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叫一年,一年等于365天。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叫一天,一天等于24小时。为了计时方便,我们又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这就是年、月、日的由来。
正月的由来
“正月”是指农历的一月。在我国古代的历法中,每年的第一个月,各个朝代不尽相同。夏朝以一月为第一个月;商朝以十二月为第一个月;周朝以十一月为第一个月。每个朝代改正一次月份次序,就将改正后的第一个月叫“正月”。“正”是改正的意思。到汉武帝时才正式确定农历一月为正月,一直沿用至今。
正月又称“征月”,是因为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正”与“政”的读音相同,犯忌讳,就下令将“正月”念成“征月”。
回历的由来
古阿拉伯人原来没有历法,仅根据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来记录年月,如“建造克尔白之年”、“马里卜大坝倒塌年”、“象年”;或以某个大酋长的出生、死亡来记录年代。
阿拉伯各国目前通用的历法,中国传统的译法称做“回历”,也有译做希吉拉历、回回历、伊斯兰纪元等。“希吉位”一词的阿拉伯文原意是“移居”、“迁徒”,它是指先知穆罕默德宣传伊斯兰教时,遭到麦加人的反对和迫害,于是率领一部分信徒逃出麦加,迁至麦地那的事。那一天是公元622年7月16日,也就是回历纪元的开始。
关于哪一年起正式使用回历记事,众说不一。有人说是穆罕默德在世时就已开始。有人说是穆罕默德死后的第二任哈里发欧默尔时代才开始使用的。后一说法是阿拉伯史学家比较一致的看法。
欧默尔在位期间,阿拉伯帝国开拓疆上,钱粮开支浩大,各地事务繁多,没有日期的记录是不行的。因此,他此时考虑编纂历法是可信的。据传,公元637年,阿拉伯人征服波斯人,俘获了一位波斯王子,名叫胡尔木赞,这位王子精通天文和波斯历法。根据欧默尔命令,胡尔木赞把波斯历法阿拉伯化,采用纯阴历,一年分12个月,按月亮的有无计算月份,共计354天。
夏时制的由来
夏时制也称经济时制。它的含义是:当夏季来临的时候,把时针适当拨快;到秋季来临的时候,再把时针适当拨慢。这实际上等于把夏季作息时间适当提前,目的是充分利用日光,节约能源。这个办法是20世纪初英国人威利特首先提出的,但是被英国议会否定了。几年以后,即1916年3月,德国首先采用了夏时制。隔了几天,奥地利、荷兰、丹麦、挪威、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瑞典等国也相继采用夏时制。此后实行夏时制的国家越来越多。现在欧洲各国,苏联、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已采用夏时制。我国地处北温带,从春分到秋分,在这近半年的时间内,每天太阳照射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因此我国也采用夏时制,促使人们早睡早起,以充分利用日光、节约能源。
实行夏时制可以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专家提供的资料,德国1916年第一次采用夏时制,当年节约燃料费用达两亿马克。由于采用夏时制,英国1970年,节电约30亿度,人均54度。匈牙利1983年节电1.2亿度,人均11.2度。苏联欧洲部分,1979年单是家庭照明用电节约30亿度,人均15度。我国采用夏时制,据专家们用四种办法测算,全国每年约可节电15亿度左右。
世界七大洲名称的由来
亚洲和欧洲:全称亚细亚洲和欧罗巴洲。这两个词都来源于古代的闪米特语言。“亚细亚”的意思是东方日出之地,“欧罗巴”是西方日落之处。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希腊语“阿非利加”一词是阳光灼热之意。非洲地跨南北两半球,赤道从中部穿过,绝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
大洋洲:原名澳大利亚洲。“澳大利亚”一词源于西班牙文,意思是南方的陆地。大洋洲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的南岛、北岛和伊里安岛以及散布在太平洋上的一万多个岛屿。
北美洲和南美洲:合称美洲,全称亚美利加洲,以巴拿马运河为分界线。意大利探险者亚美利哥曾到美洲探险,后来地理学家以他的名字称这块大陆为亚美利加洲。
南极洲:由于该洲绝大部分地处南极圈内而得名。气候酷寒,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很厚的冰层,故又称“冰雪大陆”。
世界著名瀑布名称的由来
莫西奥图尼亚瀑布、安赫尔瀑布与伊瓜苏瀑布是驰名于世的三大瀑布,它们的名称均有一定的来历。
莫西奥图尼亚瀑布位于赞比亚与津巴布韦交界的地方,距赞比亚利文斯敦城不远。赞比西河流经这里时,被千丈峡谷阻住去路,河水被四个小岛隔为五股瀑布同时下跌,水流犹如万条银蛇,互相翻腾缠绕,水雾迷漫。激流下泻的隆隆声响,有如风吼雷鸣,很远的地方就可以听到。人们看到这种壮观的奇景,遂把它称为“莫西奥图尼亚”,意为“声似雷鸣的雨雾”。然而一百多年前,一个名叫利文斯敦的英国殖民者来到这里,强行把英女王的名字加给这个瀑布,命名为“维多利亚瀑布”,而本来美丽动听的名字“莫西奥图尼亚”却从地图上勾掉。河北岸的美丽城市的名字,也被殖民者利文斯敦的名字所取代。只是在赞比亚获得独立之后,莫西奥图尼亚瀑布的名称才获得新生。
位于南美委内瑞拉境内的安赫尔瀑布也是世界著名的瀑布之一。它的落差为975米(一说为1005米),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飞流从高空滚滚而下,坠落无底深渊,溅起珍珠玉翠,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可是这个赫赫有名的大瀑布由于隐藏在深山密林之中,从陆路根本无法抵达,所以在40多年前,它还不为世人所知。到了1937午,美国一个名叫吉米·安赫尔的飞行员,驾驶飞机飞临瀑布上空,透过蓝天白云,这才发现了这个银帘、白练般的瀑布。从此这个瀑布的声名大震,探险者和游客纷至沓来。为了纪念瀑布的最先发现者,人们就把它命名为“安赫尔”。
雄踞于阿根廷与巴西交界处的伊瓜苏瀑布,是世界最宽的瀑布。伊瓜苏河流经此处时,分为275股急流和瀑布,宽3-4公里,高达60-82米。瀑布跌落声响远及25公里,浪花飞溅,形成30-150米高的雾幕,并形成连绵一片、浑然一体的巨大水障。很早以前,印第安人就把这个瀑布形象地称为“伊瓜苏”,瓜拉尼语意为“大水”或“大量的水”。欧洲殖民者侵入后,擅自把它改名为“圣马丽亚瀑布”。然而这个带有殖民色彩的名称却寿命不长,很快被人们摒弃,而伊瓜苏瀑布的名称依然流行于世,为世界所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