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成果认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区域一体化相比,东亚地区的地区主义相对落后。萌发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东亚区域主义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仍然徘徊在融入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还是走向东亚共同体的十字路口。在本书中,提出了东亚区域合作的方向与路径,认为东亚共同体建设首先要增强各国政府的区域意识与政治共识,其中ASEAN+3,特别是中日韩三国国民之间达成共识是极其重要的基础。坚持以ASEAN+3框架为基础以及平等协商、循序渐进的东盟原则,同时发挥中日韩等大国的核心协调作用,并在ASEAN+3框架的基础上发展和协调好与东亚共同体关系密切的区域外政治、经济大国的关系,保持东亚共同体的开放性。美国作为东亚最重要的域外国家,东亚应该欢迎美国发挥建设性作用,但不能主导东亚的区域合作进程。而东亚大国与东盟之间也要避免因注重形式和主导权竞争而形成区域合作的新障碍。这是实现东亚整体崛起与提升东亚国际地位的唯一正确路径选择。
本书的部分成果,比如《东亚区域合作的模式与路径选择》、《中国参与区域合作与推进FTA建设的战略思考》等分别获得中国国际贸易学会2010年度和2011年度“中国外经贸改革与发展”征文优秀论文奖。《台湾简牍研究六十年》作者郑有国,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全书共16.7万字,于2011年10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简牍学就是以简牍这种载体的文字文物为研究对象,运用考古、历史、文字、文献学、档案目录、版本等多学科的知识方法,发现并整理、研究其形式、内容,补证史实,进而探索中国书籍制度形成之原;推而上之,讨论中华文化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之形成。《台湾简牍研究六十年》在论述台湾简牍研究的分期、贡献和历史地位基础之上,详细介绍了劳干、吴福助、马先醒等学者的简牍研究成就,展现出简牍学研究在台湾的发展状况。《近代中国船政大事编年与资料选编》作者刘传标,福建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任、研究馆员。本书系2007年福建社会科学院一级课题成果。全套共3册,约290万字,2011年11月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根据清代档案、民国档案《政府公报》、《中华民国史料丛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及官员的奏折、电报函稿、回忆录、传记等资料,并选用多家档案馆、博物馆珍藏及私人珍藏的3000余幅历史照片。收录上自清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造船业的诞生,下至1949年,计110年间的中国近代造船业、航政等方面资料,按不同历史时期,编纂为上下篇:上篇为“清季船政大事编年”,下篇为“中华民国时期船政大事编年”。介绍了近代中国造船工业的诞生、发展过程。
该书展现了鸦片战争后百余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过程;展现了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和船政人“不空谈、务致用”的过程。从木壳木胁船身无装甲,到铁胁木壳,铁胁双重木壳无装甲,到钢胁钢壳装甲舰;从明轮到暗轮,从螺旋桨到双螺旋蒸汽机;从卧式单汽缸蒸汽机,到卧式2汽缸蒸汽机;从排水量200吨,到万吨;从零部件全部依赖进口,到部分仿制,到部分零部件自制,到全部自行设计建造;造船工艺从铁钉连接捻缝,到全电焊工艺……
作者萧成,本名肖成,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全书44.8万字,于2011年10月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无论如何,近10来年应该是海峡两岸关于台湾文学研究自开展以来最重要的发展阶段之一。福建作为台湾研究的前沿阵地,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宏伟蓝图布局中,台湾文学研究也不断加强与深化;与此同时,海峡彼岸的台湾文学研究之所以成为当下的一门“显学”,与台湾当局竭力推进的“去中国化”和“渐进台独”的主张有着更为直接与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研究观念和学术环境的巨大变化,造成了一种对话的氛围,而“对话”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学术研究和批评所能采取的最好方式。它可以使台湾文学研究的范围得以不断推进与扩展。另一方面,以往未曾彻底解决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也一再浮出水面,甚至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如果忽视这些一再重临的问题,那我们的研究将不可避免地不断重临研究的起点。在这种情况下,从整体上对近10年来台湾文学的研究进行专题性研究就显得相当重要。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属于综合论述,主要进行日据时期台湾文学与当代台湾文学的总体观察;第二部分为作家作品论,着重对台湾现当代著名作家作品进行专门解读,期待台湾文学研究出现新的研究视野与阐释方法;第三部分的“书人与书事”是对于涉及台湾文学研究的著作与学人的关注。当然,对于海峡两岸台湾文学研究界一再重临的这些问题,以前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似乎并没有那么迫切,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及新的情势不断变化的需求中,就要求我们不能再搁置或回避,应该直面并解决。只有承认这点,我们才能确切地谈论研究中“尊重与复归历史”的问题,以及“尊重与复归历史”这一学术立场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回归”和“重复”,或进行一般性的对于海峡两岸关于现当代台湾文学研究的现象描述,而是试图运用专题研究的方式深入探究我们在台湾文学研究中不得不一再重临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姿态探寻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可能性。《“知天”与“爱智”——中国“哲学”
与西方哲学致思趣向歧异》简介作者黄平,福建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全书共21.2万字,2012年1月由鹭江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对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研究的专著。虽然不论是中国古代先贤还是西方古代哲人都一样有着对生命及其所处境遇的关注与思考,但是这种关注与思考从一开始就极不相同。中国的先贤们在“知天”中探究天、命、道,而古希腊的哲人们则在“爱智”中探究自然、神灵与始基。正是从这里开始,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走上了两条极不相同的道路。
全书除“引言”外,共有5章。在“引言”中,着重讨论关于“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以及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致思趣向上歧异发生的原点。分析了关于“中国有无哲学”这个问题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两次争论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个问题本身在逻辑上的错误之处,指出这个问题实际是一个假问题;并且认为“知天”与“爱智”中西文化发生歧异的原点。
本书由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黎昕研究员、历史研究所所长徐晓望研究员主编。作者包括黎昕、徐晓望、许维勤、林在明、许莹莹、罗肇前、潘建、麻建敏、张建青、周道华、刘小新、陈舒劼、黄洁琼、刘传标。全书共26.3万字,于2011年12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平潭开放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2011年4月,国务院在批复《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设立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展两岸区域合作综合实验,努力把平潭建设成为两岸同胞合作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同年12月中旬,国务院正式批准《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同意平潭实施全岛放开,在通关模式、财税支持、投资准入、金融保险、对台合作、土地配套等方面赋予平潭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更加优惠的政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对福建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标志着平潭开放开发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本书由陈元勇、陆小辉、黄国良编著。全书共20万字,于2011年12月由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信息化高级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实现普遍应用和推广的过程,包括了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又包含在原始社会发展到资本社会进而向信息社会发展的过程。农村信息化的内容主要有农村资源环境信息化、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农业生产信息化、农村科技信息化、农村教育信息化、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农村管理信息化等。在农村信息化条件下,信息及知识越来越成为农村社会、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等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越来越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之一。
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4年以来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大力强调要以农村信息化推动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由此,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这是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最直接的表述,可见信息化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农村信息化是福建新农村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助推器,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该书由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华基、刘义圣合著。全书共21万字,2011年10月由长春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