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台湾地区的知识界和媒体开始向民众大量介绍、宣传世界环境教育发展动态与理论,对当时的环境自力救济、生态保护运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台湾地区的环境教育制度化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7年在环保主管机关“行政院环境保育署”内设立教育宣传科,专门负责环境教育。同年10月2日颁布“现阶段环境政策纲领”,目标是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以求世代永续利用,并追求保障国民健康、安定、舒适的环境质量,维护国民生存及生活环境免于受公害的侵害。其中第二章第七条强调“推动环境教育倡导,提升国民环境意识,加速培训人才,发展环境保护科学与技术”,第三章第九条中特别强调要“加强环境教育及研究发展”。1992年,实施“环境教育要项”,这是一个比较系统化地推动环境教育的制度化机制。1997年,台湾“国科会永续发展研究推动委员会”制定《永续台湾的愿景与策略研究计划及建议》,强调要加强终身教育之永续发展内涵,善用民间环境团体的社会力,以努力提升新世代之环境素养及社会正义理念。1998年,台湾“教育部”拟定“永续发展环境教育行动策略”草案(1998~2004年)。张子超:《建构政府部门环境教育指标之研究》,《现代环境教育》,2007年第2期。2000年5月,台湾“行政院国家永续发展委员会”制定“21世纪议程——‘中华民国’永续发展策略纲领”,其中在第十七章“教育发展”中强调指出,鼓励以开放教育模式来进行校内及校外,室内及户外环境教育。透过九年一贯的课程改革,融入环境教育的教导、落实学校自主经营、激发学校内在自生力量。一些高校开设环境教育相关课程,比如台湾师范大学2000~2001年开办了“大专环境与永续发展教育通识课程”(也就是大陆通常所说的公共课,下同)。2002年,台湾地区实施《环境基本法》,其中第九条“环境教育”指出“各级政府应普及环境保护优先及永续发展相关之教育及学习,加强倡导,以提高国民环境知识,建立环境保护观念,并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台湾地区“环保署”和“教育部”拟订“加强学校环境教育三年实施计划”(2007~2009年),以指导各级学校、教育、环保机关推动校园环保工作。为保障环境教育有法可依,巩固并扩大环境教育的效果,经过多年的酝酿、修改,2011年6月5日,台湾地区的《环境教育法》将正式实施。《环境教育法》规定,环境教育之对象为全体国民、各类团体、事业、政府机关(构)及学校,目的在于透过环境教育的普遍实施,增进环境伦理、培养环境公民、达到永续发展。该法还规定,各级主管机关(在直辖市为直辖市政府;在县(市)为县(市)政府及中央目的事业主管机关(“行政院环境保护署”)应编列预算,设立环境教育基金,办理环境教育相关事项。环境教育基金来源为:从环境保护基金,每年至少提取5%支出预算金额,以补(捐)助款拨入;从废弃物回收工作变卖所得款项,每年提取10%之金额拨入;从收取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或自治条例之罚款收入,每年提取5%拨入;基金利息;人民、事业或团体之捐助;其他收入。目前,台湾地区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立法推动环境教育的国家和地区之一,在环境教育领域走在领先行列。
二、台湾地区环境教育发展的主要经验与做法
(一)制定和完善环境教育的法规、政策
20多年来,台湾地区制定的环境教育相关的法规、政策归纳起来主要有:“‘行政院’现阶段环境政策纲领”(1987年)、“环境教育概念纲领草案”(1989年)、“‘教育部’环境教育要项”(1990年)、“‘教育部’迈向21世纪永续发展的环境教育行动策略”(1998年至2004年)、“加强学校环境教育三年实施计划”(“教育部、环保署”1998年)、《环境基本法》(2002年)、“台湾21世纪议程——‘国家’永续发展愿景与策略纲领”(2004年)、《环境教育法》(2010年)。其中,1987年实施的“‘行政院’现阶段环境政策纲领”是台湾地区第一个环境教育的正式规范性文件。纲领要求从8个方面加强环境教育研究发展,即:于中小学课程中调整加入适当之环境教材,增进国民重视环境之意识;在专科及职业学校中,增加环境科技之课程,培育环境保护工作基层人员;充实大学、研究所相关科、系之教学、研究设备及相关课程,培育环境保护中、高级人才,延揽海外高级人才,加速环境科技之研究;整合学术、应用研究单位及公民营企业之研究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办理环境保护专业人才职前及在职训练,建立专业资格制度;举办区域性或“全国性”之环境保护宣传或竞赛活动,提升国民之环境意识;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活动,吸引并引进技术及经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台湾地区为了推动环境教育,增进全民环境伦理与责任,在2010年5月18日通过立法并于今年6月5日正式实施《环境教育法》。该法规定“各政府机关、公营事业机构、高中以下学校,以及政府捐助基金累计超过50%的财团法人”,其职员及学生,每年都须接受4小时以上的环境教育课程。并设立环境教育基金,支持环境教育事业。为保障《环境教育法》的落实执行,对违反《环境教育法》的行为,采取对自然人、法人、机关或团体有代表权之人或负责环境保护权责人员处以接受1小时以上8小时以下之环境讲习,停工、停业处分,处新台币5000元以上罚款,处新台币5000元以上15000元以下罚款,并令其有代表权之人或负责环境保护权责人员接受1小时以上8小时以下的环境讲习等不同形式的处罚。台湾地区通过制定和完善环境教育的法规、政策,为行政规范化推广全民环境教育并取得成效提供了制度化的政策与法律保障。
(二)建构完整的环境教育体系
台湾地区从开始推行环境教育,就注重建构完整的环境教育体系,这点在1987年实施的“‘行政院’现阶段环境政策纲领”中就有明确的要求。1992年台湾地区发布的“环境教育要项”,再次进行了强调。在“环境教育要项”提出推进环境教育七大项具体措施中,第一项就是“建立完整的环境教育体系”,包括:台湾“各部、会、局、署”应视环境保护之需要,设置或指定专责单位或人员,办理或督导所属机关或所属公、民营事业机构或单位,加强推动环境教育工作;地方各相关机构,设置或指定专人负责订计划积极进行,并负督导、考核、评鉴之责任;地方指定专责单位或人员,依地区特性结合学校、家庭、社团或团体,发展本土性之环境教育资源,以推动环境教育;各地社会教育机构应共同推动地区之环境教育活动,作为社会环境教育的根基;各级学校应设置环境保护小组,以规划及推行学校环境教育,并与家庭、小区相结合,以成为小区环境教育之据点;由“环境保护署”统筹环境教育工作,以建立完整之环境教育网络。由此可知,台湾地区环境教育是包含学校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两大组成部分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为推动各级学校环境教育,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专门颁布了环境教育的课程文件,并设有专门支持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的资金。针对各级学校的环境教育,有不同要求和深度。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侧重亲近自然的教育,在生活课中设有关于观察昆虫和植物的内容。《走向自然》是小学生户外教育手册之一,旨在从小形成环境保护意识。中高年级提倡结合课本内容对周边生活环境进行调查,如垃圾回收再利用、生活用水和水质污染的关系等,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与环保密切相关,直接感受人类环保的责任与义务。技术职业学校应于各相关课程中加强环境保护的内容;大专学生应接受一般环境通识课程,以增加环境知识;理、工、农、医等科系学生应选读共通环境课程;师范院校学生除应修读一般环境通识课程外,还应在各学科相关课程中加强环境教育的内容。每年编列“加强学校环境教育实施计划”等,针对高中、初中、小学的学生特点编写的环境教育教材、宣传读本有30多种。2008年,台湾教育部门委托相关部门建立起了绿色大学发展的基本数据,推广绿色大学的理念。在2009年初,台湾教育部门从37所大学中选出了13所,定为“绿色大学示范校”,正式开始全面推动绿色大学创建工作。在校园环境管理方面,台湾的绿色大学从节水、节电、应用新能源、提高建筑物能效、绿色采购等方面入手,倡导节约资源和能源,打造低碳校园。例如暨南大学建立了校园内水处理系统,设有污水处理厂,委托相关企业管理经营,并将处理后的生活污水,用于花圃浇灌、操场洒水、绿地用水及人工湖、喷水池等。
在台湾地区,校园内处处可见到雨水收集设施、太阳能板、水生生态池、蝴蝶园等环境友好型硬件设施。许多学校会把组织学生亲身参与环保活动作为环境教育的重要一环。开设“环境创意教学工作坊”。定期组织学生清理小河垃圾,参与垃圾分类、清理社区的空罐、空瓶活动等。从小培养学生对生态和环境问题的敏感性、辨别力、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积极推动社会环境教育方面,编印环保教育普及读物200多种,宣传各项环境保护法规政策,以推动社会环境教育。“环境保护署”专门制作了一系列短片放置网页上宣传引导环保意识。联合各公民营机构、学校、小区、家庭、宗教场所、各环保团体及环保义工推动环境保护教育活动。鼓励民间包括企业参与环境教育,在22县市办理“环境创意教育工作坊”,开展环境保护模范小区评选活动,补助地方政府办理环境教育辅导小组。建立各种具有教育、保育、研究等功能的教育中心和实践基地,如环境教育中心、环境学习中心、自然中心、自然步道、保育学校、生态农场、户外环境教育中心、田野之家、自然学校等。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台湾地区在推动社会环境教育的过程中,社区组织和环保志(义)工均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宣传环保知识,邀请居民共同参与小广告清除、资源回收、厨余堆肥、生态保护、绿色消费、打扫卫生等一系列环保实践行动推广环境教育。
(三)加强环境教学研究,培养环境教育专业人才
为了推动环境教育,台湾地区比较重视环境教学研究,培养环境教育专业人才工作,形成了扎实的环境教育研究基础。作为政府与民间的中介机构,分布于台湾岛内高校中的12个环境教育研究中心,负责发展环境课程、传播环境资讯、师资职前和在职培训与学术研究。6所师范大学建立了专门的环境教育研究所,有教授专职从事环境教育科研、教学、实践指导等。环境相关研究所以培养综合性跨学科的高级人才为主,除专业课程外,兼修社会、经济、法律和文化等与环境有关的内容。以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中心为例,中心的教授、副教授都是留洋的环境教育博士,每个人负责几个项目,每年招收10至20名的环境教育硕士研究生。60%的学生毕业后进入中小学任教,40%进入各个部门或社会团体从事环境教育工作。陈南:《台湾环境教育考察见闻》,http://www.ggee.net。这些高校的环境教育研究中心和环境教育研究所的教授以及环境、教育主管机构的专家编撰环境教育的课程教材,办理环境教育机构及教育人员认证,加强环境教育相关学术研究报告、环境教育图书、媒体信息的出版、推广、交流等。规划在职训练的环境教育课程与教材,加强培训各部门环境教育的师资队伍。台湾地区还成立了环境教育学会,举办环境教育研讨会,以促进学术交流,交流教育心得,提升环境教育研究和教学质量。
(四)加强环境信息的传播宣传与沟通
各级环境教育主管机关和涉及环保、生态保护机构通过报刊、杂志、网络、广播电视、影片与电视短片、宣传栏、环保生活化手册等方式宣传现行各项环境保护法令政策与各种环境议题。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主动借重大政策、开发计划规划程序,对涉及民众与权益关系人的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议题依法召开说明会、公听会或听证会。加强防灾教育的倡导与演练。设置自然教育中心(教室)或环境保育展示中心,传播环境信息。同时,充分利用先进的互联网络技术平台,成立“e时代的绿色学校”,透过学校师生、家长的合作,共同参与关怀土地、生命、生态系、地方与国际社会的活动与推广活动。台湾地区“教育部”开办“台湾绿色学校伙伴纲路计划”网站,协助学校落实校园环境教育。目前,该网站有4011个学校单位、18764个伙伴加入成为绿色学校伙伴。刘铭龙等:《台湾环境白皮书(2010年版)》,台北“行政院环境保护署”2010年。一些网站比如像思摩特网就专门开辟环境教育的版面来进行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教学经验交流和倡导永续发展行动。
(五)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开展环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