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危险有时表现得并不很明显,吃老本的人有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衰退。有许多聪明人在这方面栽跟头,他们认为自己的成绩是显而易见的,提升和奖赏都应降临到自己头上,这种自满情绪是很危险的。下边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美国的一个大公司中,有两个人在争夺第一把交椅。一个是当时的第二号人物,一个是第四号人物。第二号人物当时业绩辉煌,他确信凭自己的成绩担任总裁毫无问题,没有必要去进行任何竞选活动。而此时那位本来处于劣势的第四号人物,除了积极工作外,还聘用了一位公共关系专家,到处活动、演讲,拜访公司下属的地区分部经理,和每个董事详谈,与董事长套近乎。谈话中的侧重点并不放在以往的业绩上,而是极力描述如何开拓更美好的公司前景。渐渐地,他头上显露出总裁的光环,那位目瞪口呆的第二号人物最后愤而辞职。
任何时候,成绩只能说明过去,过分注重老本,用以往的成绩说话远没有用未来的工作计划更有分量。千万别沾沾自喜地吃老本。
16.完美只在追求之中
不能完美,是遗憾也是动力,这交织着遗憾与希望的动力促使人永远斗志昂扬地活着。
某先生在单位负责编一份通讯性质的小报。每周出一期,从组稿到校对到送打印室印刷每一个步骤都认真而努力地进行,可是每次小报印好以后在他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总能发现一些或大或小的纰漏或勘误,大到错误的日期或语句,小到个别的错字或标点。这些他极力捕捉着却又总能逃开他的眼睛的错处便成为一个个遗憾,使他时时感到那种因不能达到完美而产生的失望。
不能完美,并不只是在这一件事上,在很多方面,诸如学习、工作、爱情、婚姻等很多方面都是不能完美,不能达到那种饱满而美丽的境界。每个人小时候以为有足够的幸福和快乐,他的青春就可以亮丽可以缤纷,可是总是感到幸福和快乐都还欠缺,不能象理想中那样浪漫而流利,也许这世上本不存在完美。
没有完美的结果,也没有完美的过程和路途。没有简洁而快捷的永远幸福的方法,在人生中很难有机会可以策马扬鞭一直走过坦途,走过风和日丽,走进理想的殿堂。苦痛和伤楚都是人生中的必然,是人生中必得经过的路途。
人一但活在这世上又不能不追求完美,对某些没意义不重要的事情可以马马虎虎敷衍了事,但对一些事情又必须全力以赴去追求完美,追求那种永远也达不到的完美。虽然结果不能达到,但在追求的过程中一定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至少可以得到一种充实的感觉,支撑着人类永远生机勃勃、精力充沛地活着。
完美不能苟求,完美只是人们做事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把完美当作动力才是最完美的事情。
17.不满足是前进的引擎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永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以更大的热情去获取更大的成功,不断地给自己加压,不断给自己创造成功的机会,永远不让发动机熄火,才能使自己的生命之车驶至尽可能远的奇境。
齐白石本是个木匠,靠着自学,成为画家,荣获世界和平奖金。然而,他始终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不断吸取历代名画家的长处,改变自己作品的风格。他60岁以后的画,明显地不同于60岁以前。70岁以后,他的画风又变了一次。80岁以后,他的画的风格再度变化。据说,齐白石一生中,画风至少变了五次!即使他已80高龄,还每日挥毫不已。有时,来了客人或身体不适,不能作画,过后也一定补画。正因为齐白石在成功之后仍然马不停蹄,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为成熟,形成了独特的流派与风格。
美籍中国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因发现“J”粒子而获得197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他继续发奋攻关,于1979年又获重大成果--发现了“胶子”。他为什么能接连获胜呢?这是因为他在获奖后不但没有放松自己,反而自我加压。他每天只睡四至六小时,硬是挤出时间用在科学研究上,决不因获奖而增加社会负担或放慢前进的步伐。
面对现实,自暴自弃,甘居人后;还不如来个“先飞”、“多练”,由勤而熟,由熟而巧,通过以勤补拙,成为“巧鸟”。
生物遗传工程著名专家童第周17岁那年考入宁波师范学校的预科班,第2年后,他又考入一所教会中学。这所中学对数理化、英语课的要求很严格,而这几门功课童第周的基础最差,有的课甚至根本没学过。当时有人讥笑他说:我保证你不出3个月就得回家种地。果不其然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他的总平均成绩是45分,按学校规定,总平均成绩不及格的人必须退学或降级。
童第周本来比同班同学的年龄大好几岁,再降一级怎么行呢?他硬着头皮去央求校长,校长最后勉强答应让他试读半年。自此,童第周每天天不亮就悄悄爬起来在路灯下朗读英语;晚上,熄灯的铃声响了,别人睡下后,他又悄悄地来到校园的路灯下,复习当天的课程。监学被他的顽强的学习毅力打动了,破例地允许他在学校熄灯铃打过以后在路灯下学习。就这样,童第周赢得了时间,赢得了学习上的突飞猛进。第二学期的考试成绩公布了:他的总平均分超过了70分,几何还考了个百分。
童第周经过刻苦勤奋的学习,在28岁那一年终于以复旦大学生物系高材生的优异成绩留学比利时。
张博从小就酷爱学习,他嫌自己记忆力不强,为了做到博闻强记,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重新抄写,像这样要抄它六七次直到能背诵时,方才作罢。由于经常抄写,他右手握笔管的地方长成了老茧。冬天手指开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好几次才能屈伸。后来他把自己的书房叫做“七录斋”。勤奋学习,坚持不懈,终于使他成为明末著名的文学家。张博写作思路敏捷,各个地方的人向他索取诗文,他从来不打草稿,都是当着来客的面,一挥而就,因此,名噪一时。
梅兰芳在刚学戏的时候,面对一个很不利的条件——眼皮下垂,迎风流泪眼珠转动不灵活。“巧笑情兮,美目盼兮”,唱旦角的眼睛不好,那还成吗?亲戚朋友为他顾虑,他自己也常发愁。后来,他偶然发现观察飞翔的鸽子可以使眼珠变灵活,于是他每天一早起来就放鸽子高飞,盯着它们一直飞到天际、云头,并仔细地辨认哪只是别人的,哪只是自家的,终于练就了舞台上那一双神光四射、精气内涵的秀目。
对许多人来说,要想成功,笨鸟先飞是最好的方法。只要多付出,不怕苦,一样可以做得很好,或许只是能否坚持。
18.安逸会软化斗志
“逆境展示奇才,顺境隐没英才”。没有风雨,彩虹是不会显现的。
在艰苦的环境中,为了摆脱困境,人们会努力奋斗,不会轻易错过一次次难得的机会,从而实现奋斗的目标。在安逸的环境中,往往最易弱化一个人的斗志,让他成为环境的奴隶。在安逸的环境我们仍要抓住机遇,奋斗前进,这样,才能使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B君是个人人公认的优秀青年,不但学识丰富,而且冲劲十足。
从学校毕业后,他试着创业,但不到半年便结束了,后来经朋友介绍,到单位做事。
这个单位待遇不错,事情也少,根本没有压力,才经历过创业失败痛苦的B君,第一次领略到日子的快意。不过短短三个月,同学见到他,都说他变“福泰”了……。
一晃眼,三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十五年过去了,同学见到B君,都惊讶地说B君“变了”,变得温吞、颓废、暮气沉沉,年轻时的那种鲜活、锐气全都消失不见。
“真的变了吗?”
B君不敢相信,照着镜子,他不相信他“变了”。
B君的改变或许是由因缘凑巧,因为他刚刚碰到创业失败的痛苦,信心受到很大打击,或许他已身心俱疲,碰到待遇好工作少无压力的单位,心中巨石放下,压力骤除,当然要好好“休养生息”一番,如此一日过一日,不知不觉自己就被这安逸的环境改变了。
如果B君没有创业的失败这个前因,是不是就会有“变”的结果呢?这个是无法验证的问题,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环境会使人改变!
基本上,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相对的,也是相生的。在“相对”的阶段中,人改变环境,让环境来顺应人,或人被环境改造,人则来顺应环境。一旦渡过“相对”的阶段,人与环境便会进入“相生”的阶段,彼此“和平共处”。但这种“相生”是好是坏则因环境,因人而异。
以严苛的环境来说,“生于忧患”,为了生存,绝大多数人都会激起斗志,以期改变环境,自己的性格也会因此而呈现坚毅、强韧的特质。但也有人改变环境不成(或根本无意改变),反而成为环境下的弱者,并呈现消沉、软弱、悲观、自卑、自怜等负面的性格特质,久而久之,这种性格特质就定型而难以改变。
事实上,严苛的环境比较能使人保持清醒及自觉,反而是安逸的环境对人的影响较大,而这也正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人是好逸恶劳的,这个说法相信没有人反对,因为这是人性中很重要的一个特质,所以人每天孜孜不倦,为的就是要追求一个安逸的环境,而年轻人在找工作时,也总把“钱多事少离家近”当成首要考虑。但安逸的环境却很容易腐蚀一个人的斗志,麻痹一个人的自觉,瘫痪一个人的自省能力。当然也有人的警觉性特高,很快就脱离那个环境,但绝大多数人都会陷入这样的机制中——“满意”这安逸的环境,继而有些许的“矛盾”,继而被环境“招降”,最后与环境合而为一,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于是一个暮境,就会造成一个暮气沉沉的人,一个颓废温吞的环境,就会造就一个颓废温吞的人,这也是和环境由“相对”(被环境改造)而“相生”的结果。这种由“相对”到“相生”的过程,是因为人类“好逸恶劳”的特质,所以是“无声无息”的,令人无所抗拒,而且是不自觉的。
如果B君能在第一次创业失败后,能够自己再给自己一次机会,总结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并且能清醒的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面临失败就意味着成功即将到来。每一个人向自己的理想前进时,没有一蹴而就的,都是从无数次失败中爬起来的。又由于刚从学校毕业,理想的斑澜,使B君充满无限憧憬。但仅仅一次失败,他在这经不住风雨的毅志中倒下了。如果他能在找到一份待遇较好的工作后,消除身心的疲惫后,痛定思痛,让自己充满信心和勇气向自己定下的目标,勇往直前,相信会结出一片硕果。然而他却被生活的安逸所淹没。人生时时有机会,处处有机会。一个善于抓住机会的人就会成为机会的主人,否则就沦为机会的奴隶——没机会。
1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用知足常乐的态度对待生活,而不是对待事业。
“知足常乐”是国人奉行的一种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平衡的方法,但现在经常被一些人庸俗化为对待事业和工作的一种态度,从而得过且过,不思上进。
成功就是人生价值的最大化,换句话说,就是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天赐潜能。那么天赐潜能到底有多大,这谁也说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你只有去做、去尝试,才有机会认识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要不断地给自己树立新的目标,使自己不断地奋斗。
人就是要跟自己过不去。人要对自己有一点刻薄,才有可能使自己取得进步,获得成功。让自己艰苦起来,让自己受勤奋的折磨,这样的人才会有动力,而且富有成就感。
很多人就是在不断地否定自我、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取得成绩的。比如当初创立公司时的目标并不高,想着只要能够赚个几十万就收手不干了。没想到,很快地就实现了这一目标。如果满足于第一次实现的目标,公司的规模怎么能扩大呢?国际一流公司的标准是不容易达到的。
根据专家的观察,人们失败的两个最主要的原因,一个是畏难中途放弃,另一个就是满足于已有。
拿破仑·希尔说:“天下真不知有多少人一无所成,原因就是他太容易满足了。要求进步的第一步,就是绝对不可停留在现有的地位。不满足于现状可以帮助你不断获得新的成功。”
20.把小事做细:细节决定人生成败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做好小事情,是做好大事情的前提。
中国人想做大事的人太多,而愿把小事做完美的人太少。
一个做事不追求完美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而要做事完美,就必须注重细节。我们都很佩服已故总理周恩来的胆识和谋略,但我觉得他那种关照小事、成就大事的本领,更值得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学习和借鉴。
当年,尼克松访华的时候,就敏锐地发现,周恩来具有一种罕见的本领,他对琐事非常关心,但又不拘泥于琐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