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造成的巨大危害,从以下描述中可以看出来:全市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生命线工程全部破坏,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所有厂矿全部停产。所有医院和医疗设施全部破坏,大量伤员无法得到救治。唐山电厂、陡河电厂厂房倒塌,设备损坏,烟囱断裂;变电站、输电线路严重破坏,总计影响已投人运行和正在建设的发电设备,约占京津唐电网发电量的30%.京山铁路破坏十分严重,地震时正行驶在京山线的7列客、货车和油罐车脱轨。铁路桥梁严重破坏达45%.蓟运河、溧河上的两座大型公路桥梁塌落,唐山与天津和关外的公路交通被切断。
唐山区全区有71座大中桥、160座小桥和1000余道涵洞及280千米的柏油路,这些交通要道都遭到严重破坏,公路交通基本阻断。市区供水管网和水厂建筑物、构造物、水源井破坏严重,供水中断。开滦煤厂的地面建筑物和构造物倒塌或严重破坏,停电使井下生产中断,近万名夜班工人被困在井下,矿井内大量漏水,震后一两天内,多数矿井的生产设备被淹没。
7.印尼地震
2004年12月26日早上8点左右,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发生了8.7级强烈地震,引发南亚、东南亚地区发生连环地震海啸。这次印尼苏门答腊附近海域的地震,发生在水深超过1千米的深海,震级高达9级,是近50年来全世界发生的特大地震,也是印度洋地区历史上发生的震级最大的地震,而且符合断层面相互垂直错动等产生海啸的条件,因此,产生了巨大的海啸。震中为无人居住的海洋,故地震本身造成的伤亡不多。但地震产生的海啸,袭击了几百、几千千米外的不设防的海岸带。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因而造成了严重有灾难。这次印度洋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来西亚、孟加拉国、緬甸、马尔代夫等国,遇难者总数将近30万人,近千万人沦为难民。
8.汶川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附近、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79千米处。根据中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达8.0、矩震级达8.3(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矩震级达到了7.9),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地震烈度可能达到11度。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多个亚洲国家和地区。北至北京,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台湾、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地震近一年之后,四川省人民政府在2009年5月7日报告,汶川地震在四川共造成68712人遇难,17921人失踪。此次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灾区的卫生、住房、校舍、通讯、交通、治安、地貌、水利、生态、少数民族文化等方面受到严重破坏。
3.地震有哪些危害
地震是危害最大、发生频率最高的地质灾害,破坏性地震会严重阻碍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对人民的生命财产也会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尤其是强烈的地震更会给人类带来数不尽的灾难。目前,全世界由地震灾害造成的平均死亡人数达8000~10000人/次,平均经济损失每次达几十亿美元。据联合国统计,20世纪全世界因地震死亡的人数达260万,占全球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死亡总数的58%.从以上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地震在自然灾害中的危害最大。
一般来说,地震如果发生在渺无人烟的地方,则不会造成什么伤害,但是如果发生在有人生活的地方的话,特别是发生在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城市,则会造成房倒屋塌,甚至建筑物与重要工程也会遭到破坏,人们的生命安全也得不到保障,从而给人们造成严重灾害。1976年唐山大地震,在几十秒钟的时间内将一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变成了废墟,伤亡人数达数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救灾花了6亿元,重建用了50亿元,而且在这之后长时间内,全国人民都产生了恐震心理。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造成543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等省的灾区直接经济损失共8451亿元人民币。
我国是地震高发地区,而且这些地震强度大,成灾率高,这是造成地震灾害特别严重的原因。同时,我国民众防震意识不高,有些地震灾害本来可以避免,但由于处理不当反而会增加伤亡的人数。另外,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基础设施抗震性能较差。新中国建国前20年中,多数建筑物和工程未考虑抗震设防,加之城市各种管线纵横交错,埋设不合理,有的材料强度不够,有的年久失修,使我国多数城镇防震抗震的能力脆弱,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广大农村多属土石结构建筑,抗震能力更差。据估计,地震若发生在我国工业城市及人口稠密的地区,8级左右或7级左右以及5~6级的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00亿元、数十亿元和数亿元人民币。
4.如何减轻地震灾害的程度
现在,人类还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来阻止地震的发生,也远远不能精确地预报地震。但是,人类并非在地震面前无所作为、坐以待毙,我国必须坚决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御”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走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地震救灾与重建的综合防御道路,在最大程度上减轻地震灾害。
1.地震监测预报
要做到最经济地减轻地震灾害,就必须准确地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以及地震的震级,只有做好了地震短临预报,有关方面才能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地震的危害,这也是全世界地震学家奋斗的目标。如1975年,我国海城发生了7.3级的地震,由于在地震前做出了中期预报和准确的短临预报,使震区能及时地进行地震应急措施,及时地疏导群众撤离房屋,从而减少了几万人的伤亡和40多亿元的经济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意见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全国范围内的地震长期和中期预报意见,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预报意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除发表本人或者本单位对长期、中期地震活动趋势的研究成果及进行相关学术交流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测意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及其评审结果。
如果不是从以上部门得知的地震预报,而是从非正规途径得到的地震预报,均属误传或谣传,切忌盲目相信或轻易采取转移等行动,避免造成社会的动乱。
2.震灾预防
震灾预防是有效地降低地震灾害的手段,一般包括防震减灾立法、制定预案、建筑物的抗震设防与加固、社会保险、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全面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全社会的抗震防震能力。
地震主要是通过破坏建筑物和工程设施来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因此,保证各类建筑物具有相应的抗震能力、保证建筑物的建筑质量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之一。要保证各类建筑物具有相应的抗震能力,应该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在对地区和建设场地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搞好国土开发规划和重要工程的建设,使城镇和工程建设避开易造成地震灾害的不利地段,选择安全有利的场地,并明确规定重大项目等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其次要使新建工程和建筑物依据抗震设防标准进行抗震设计和设防,尤其是重大工程和核电站、水库堤坝、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生命线工程更应如此。同时,还要做好震害预测工作,对没有达到抗震要求而又要长期使用的建筑物应采取加固措施。城镇生命线网络可以维护城市的正常功能,也可以让一座城市遭受灭顶之灾,因此城镇的生命线网络应规范架设。
《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即在遭遇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时,做到“房屋基本不倒,社会保持稳定”。
3.地震应急
通过多次地震抢险的实验证明,有地震应急预案与没有地震应急预案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如唐山7.8级地震发生之前没有应急预案和救灾计划,当地政府无力指挥这次巨大灾害的救灾工作,而通讯网络的瘫痪使灾区与外界失去联系达6小时之久,紧急出动的数万名解放军指战员又被桥断墩毁的滦河阻隔住,灾区失去了最宝贵的抢险时间,大大加剧了灾民的伤亡。与此相反,1992年10月20日甘肃省发生6.2级地震,由于震前有应急预案,并组织过演习,震后5分钟指挥人员就到达岗位,他们迅速带领各路人员、物资等奔赴灾区。当省慰问团工作组来到震区时,灾民巳经安置好。
国务院1995年颁布172号令《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的发布使我国地震应急工作进人了法制轨道,保证了防震减灾的顺利进行。目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巳经完善了当地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有了预案,不论发生什么突发性灾害,都心中有底,不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从而为抢险救灾赢得宝贵时间,减少伤亡和损失。
4.地震救灾与重建
地震发生后的重建工作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办法,在恢复生产的基础上,制定规划,组织实施,有计划、有步骤、保质保量地搞好重建家园的工作。
什么是火山喷发
火山是指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其有关的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而形成,并具有特殊形态和机构的地质体。火山活动在爆发之前,常有地震或气体逸出作为先兆。正在喷发的或在人类历史上经常周期性喷发的火山叫活火山;历史上无喷发记载,而且火山构造巳遭严重破坏的火山叫死火山;年轻而形态完好,虽然不活动,但可能处于宁静期的火山叫休眠火山。火山喷发可带来地壳深部的物质和重要信息,但强烈的火山喷发带有灾害性。
1.火山构造
典型的火山具有火山锥、火山口、火山喉管、火山颈和岩穹。火山锥是火山喷出物在通道口堆积成的锥形山体。火山口是火山锥顶漏斗状的洼地,也即火山喷口。火山喉管是岩浆喷出地面的通道。火山颈是火山喷发停止后被岩浆冷凝物充塞的火山通道。岩穹是岩浆在通道口冷凝形成的圆丘。极少数火山仅是一个浅平洼地而没有火山锥。
2.火山喷出物
火山喷出物中有火山气体、熔岩以及火山碎屑。不同的火山有不同的喷出物,即使是同一座火山,不同时期的喷出物也会有所不同。
火山气体通常从火山口或火山锥周围的裂隙中逸出,它活跃在火山活动的任何阶段。火山气体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微量的氮、氢、一氧化碳、硫氧、氯等。
火山气体的温度可达500~600°C,岩浆析出的水蒸气或地下水受热气化成的水蒸气沿裂隙上升,遇冷在地表形成温泉或喷泉。
从火山口喷到地面的岩浆叫熔岩。一般来说,熔岩内含气体比岩浆少。按照熔岩中二氧化硅的含量可将熔岩分为酸性熔岩、中性熔岩和基性熔岩。酸性熔岩的二氧化硅含量大于65%,温度为800~900°C,黏性大而气体多,流动速度一般为每小时几米或十几米。基性熔岩的二氧化硅含量小于52%,温度为1000~1200°C,黏性小,气体少,流动速度一般为每小时几千米,快的可达100千米。中性熔岩则介于二者之间,流动速度与酸性熔岩相仿。
火山喷出的岩浆冷凝碎屑和火山通道内的岩石碎屑叫火山碎屑。火山碎屑按大小分为:大于鸡蛋的火山块,小于鸡蛋的火山砾,小于黄豆的火山砂和颗粒极细小的火山灰;按形状分为:纺锤形、条带形或扭动形的火山弹,扁平的熔岩饼,丝状的火山毛;按内部结构分为:内部多孔、颜色较浅的浮石泡沫,内部多孔、颜色黑褐的火山碴。粗重的火山碎屑落在火山口附近,轻小的火山碎屑或被风吹到几百千米以外沉降,或上升到平流层随大气环流。火山喷发时灼热的火山灰流与水混合则形成密度较大的火山泥流。火山灰流和泥流都带有灾害性。
3.火山锥的类型
按照火山喷出物的不同,可将火山锥分为3种类型。火山锥全部或基本上是多层基性熔岩构成的是熔岩锥,它形状扁平、坡度缓,顶部有碗状火山口,其中规模巨大的叫盾形火山。全部由火山碎屑组成的是碎屑锥,其平面近似圆形,坡度约30°,顶部有一个漏斗状火山口。由熔岩和碎屑构成的叫复合锥,也叫层状火山锥,其坡度大多超过30°,形状比较对称,上部多熔岩,下部和边缘主要是火山碎屑,火山口呈碗状或漏斗状。有些火山锥坡上还有小型火山锥,其通道与主火山锥的通道相连,无独立的岩浆源,这种小型火山锥称寄生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