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类型,有的人擅长形象记忆,有的人善于随时记忆,有的人擅长归类记忆,有的人擅长语词逻辑记忆,有的人喜欢运动记忆,等等。这种记忆类型上不同,一方面与人的职业活动有关,同时也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有关。而记忆表现在同学们学习活动中的差异,则与具体学科的特点和性质有关。
在记忆品质上,主要表现在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和备用性等四个方面上。有的人记得快,但忘得也快;有的人记得多,但用时想不起来。这种“快”和“多”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的记忆也不能算优秀。还有的人,虽然记得慢,但却记得牢;也有的人虽说记得少,但能灵活运用。这样的记忆就比较好,完全用不着因为记得慢一点,少一点而沮丧。而对于记忆不好的,则需要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以改善记忆品质。
1.积极主动地来记忆
记忆不是消极地接受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信息,以及被动地在大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人们已经形成的个性也可以影响记忆。比如需要、动机和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不仅影响对知识经验的吸收,也影响对知识经验的保持。凡是符合人需要的材料和信息就明显记得迅速、记得牢固,这是因为需要迫使他全神贯注地去探究、去吸取相关知识。
2.加强自己的个性修养
记忆确实和人的个性有关系。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要加强自己的个性修养,培养良好的记忆品质,正确认识自己的记忆类型,以免受到个性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并学会依据自己记忆的特点,在学习中提高记忆水平和效率。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常常听到学习不好的同学独自叹息:“成绩如此差,既无智,有无能,这辈子算是完了!”可是,我在看来,这些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并不属于那种“无能之人”,因为有些时候,他们也会表现得超乎寻常地聪明。我想知道,学习不好就意味着智能低下吗?
专家解析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智能。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发展心理学教授豪尔·加德纳博士,在人类认知才能的发展方面已进行多年的研究。他在1983年出版的《心智架构》一书中,发表的“多元智能论”,强化他对人类认知的跨文化观点。因为这些智慧就像是所有人的共通语言,且有一部份是受到每个人所处文化的影响。他们是人类用来学习、解决问题,及创造的工具。
八种智能的简介如下:
语言智能,是指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
逻辑-数学智能,是指人能够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
空间智能,是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如航海家、飞行员、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所表现的能力。
身体——运动智能,是指人能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身体的技能。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和手艺人都是这方面的例证。
音乐智能,是指人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的能力。
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自我认识智能,是指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知识计划和导引自己人生。
自然观察者智能,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
然而,在传统教育影响下,上述八种智能中只有两种受到了高度重视,即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而优生与差生之说,也是以这两种职能作为标准而作的片面判断。长此以往,导致这两种智能发展比较好的同学总是以为自己很聪明,而这两种智能不发达的同学只要上学就会觉得自己很笨。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状况下,必然不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因此,单纯的文化课的学习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智能状况。所以,青少年学生一定要认识到,学习成绩差并不表示你的“智能低下”。
1.教师在安排活动时要兼顾八种智能
多元智能的理论,提示各教育阶段的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要同时兼顾八种领域的学习内容,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全语言、批判思考、操作、合作学习、独立学习等),同时提供有利于八种智慧发展的学习情境,让每个人的八种潜能都有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
2.青少年学生应该注重智能的综合发展
在学习的过程中,青少年学生在注重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之外,还应该注重其他职能的发展。这样才能够让自己得到综合发展和提升,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初二学生刘涛有这样的疑问:我们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感觉到,人的心理状态与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但是他们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具体关系,我也说不清楚。因此,我想知道,学术界在这方面问题的相关研究中,都有哪些心理因素会影响到问题的解决呢?
专家解析
普通心理学谈到了这个问题,认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有些心理因素能促进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解决,而有些心理因素却对问题的解决有着阻碍作用。这些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策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好的策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而能给人获得解决问题启发的事物叫原型。作为原型的事物或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之中。
动机强度。动机是促使人问题解决的动力因素,对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动机强度并不总是与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效率成正相关。太低的动机强度自然不能调动个体问题解决的积极性,不利于充分活跃个体思维活动,但过高的动机强度也会引发很大的心理压力,反而抑制思维活动。
定势作用。定势是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习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定势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克服定势的消极作用的办法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旦发现自己以习用的方式解决问题发生困难时,而应走出旧的思路。
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
迁移影响。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比如,学会了骑自行车再学骑摩托车就要容易些;学会了骑摩托车反而影响学骑三轮车。这些现象都是迁移的表现。
情绪状态。一般说,高度紧张和焦虑会抑制思维活动,阻碍问题解决,而愉快、兴奋状态则为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提供最好的情绪背景。
个性特征。从事问题解决活动的是人,是有个性特征的人,人的个性特征对问题解决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个有远大理想、富于自信、有创新意识、勤奋、乐观、勇于进取和探索的人,能克服困难去解决许多疑难问题。
的确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心理因素,一般而言,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从以下三个维度考虑
所谓三个维度,即指问题解决时所需要的静态的思维定势、功能固着和情绪状态,动态的原型启发、知识迁移和认知策略,具有调控作用的动机强度和个性特征。他们之间并非孤立起作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3.从多方面提高自己
通过以上的分析,青少年学生应该认识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很多方面。这因此也就要求青少年学生们,一定要从多方面来提高自己,策略、动机、情绪、个性特征等各个方面都要兼顾到,这样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在我们的身边,总有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他们往往把学习不好归因于“天生脑子笨”,哀叹自己“天生不是学习的料”。我感觉这种想法似乎不很合理。因为我根本就没有看到他们努力学习过。我想只要他们努力进取,积极学习,就肯定能够取得好成绩。但是我也不知道我的看法是否正确。请问,一个人的学习成绩到底是不是由他的先天因素来决定呢?
专家指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先天因素,先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身心素质。指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发育和营养正常、人格是否健全。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良好的体质,才能跟得上学习与生活的步伐;只有健全的人格,才能正确地判断人和事。
智力基础。主要是指:①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包括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力等。这些因素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的因素,尽管先天的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只要方法得当,后天的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甚至会超过先天的作用。②智商状况,智商状况对学习的影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智商状况的影响因素主要决定于以下两个方面:遗传因素和后天的营养状况。
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学生的情感、兴趣、态度、意志的调节能力。这几个方面既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但二者的影响力相差无几。
由此可见,先天因素决定了一个人的心智正常情况,而一个学生要想完成学业,显然不可能是智障者,所以,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除极少数存在先天性缺陷的人,一般并不存在聪明与不聪明之分。要知道,世界上只有不会学的学生,而没有会学却学不好的学生。实践也证明,很多同学学习成绩不理想,大多是其学习方法不正确,而极少是先天因素。换个角度说,即便是一个真正的愚笨之人,也有可能或多或少地学到一点科学文化知识。所以,问题的核心在于你是如何学习的,如果你的学习方法没有问题,那么,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是完全可能的。那么,如何做才能够使自己的成绩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呢?
1.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尽管聪明的学生更容易取得好成绩,但是如果他没有把聪明用到学习上,或者他根本就不愿意学习,那么,同样学习不好,沦为差生。而对于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同学来说,只要他肯努力学习,并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那么,他学习的成效就会立竿见影。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更为重要。所以,对中学生来说,成绩的一时好坏没有什么关系,掌握知识量上的差距也算不了什么,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才是关键。
2.加强后天的努力
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后天努力,而学习方法又是其中的关键因素。除此之外,青少年学生还应该保证学习时间、加强身体锻炼、搞好同学、师生关系等,如果能够把这些问题处理得当,对学习成绩的提高会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我是一名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平时,我对任何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总喜欢问个为什么,但是我不知道怎样才是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要弄清楚这些问题会花去很多时间,因此,家长和老师对我很有意见,认为我不好好学习。看着其他同学都在学习,我有时也想,干脆不要想太多问题,只学习书本知识就够了。可我还是忍不住要去想。请问,怎样才能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呢?
专家解析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
如何才能获得好方法呢?要有良好思维习惯。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智力成熟期,是培养良好思维习惯的关键时期。高一是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的衔接点,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高二是关键期;高三是飞跃期。
中学阶段思维习惯可塑性很大。然而,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思维的深刻性发展变化并不是与知识量成正比,而是与思维习惯有关。着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把成功的秘诀抽象为: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讲空话。那么,同学们如何才能培养良好思维习惯呢?
1.养成好问的好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来自于头脑中的疑虑。同学们由于社会阅历浅,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头脑中有许多的问号,所以频频向家长提问。这是好现象,因为这种好奇心和好问心理可以刺激大脑积极思维,达到提高智力的目的。
2.养成大胆实践的好习惯
大胆实践能刺激大脑的积极思维。实践分两种:一种是直接实践,这种实践主要是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各种知识,如交际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第二种实践是指间接实践,这种实践是学习已有成果的活动,如听课、读书、看电视,等等。对同学们来讲,两种实践活动互相补充,缺一不可。通过实践,可以获取知识,发现“疑问”,促使自己积极思考。
3.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想要发现问题,除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外,还要善于观察,因为观察是获取信息的基本途径。观察也是创造的基础,瓦特就是在观察热水汽顶起壶盖的现象,发明了蒸汽机。因此,同学们要注意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平时注意观察生活、观察社会现象。
4.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发现问题时,不要急于向家长或老师寻求答案,而要先独立思考,或者可以查阅工具书或资料寻找答案。这样做既可激发自己在学习上的探究心理,培养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掌握了学习方法,使自己终身受益。
5.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要想自己头脑灵活,随机应变的能力更强,那就要养成在解决问题时多角度思考的习惯,以训练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
6.养成善于批判的好习惯
这里的批判不是对某人或某事的批判,而是批判思维,也就是对某一种理论、观点敢说“不”,敢提出质疑,不迷信权威。这种思维既要有勇敢的精神,又要有打破思维定式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如已知答案了,也要再问一问为什么。经常这样做,就会养成一种习惯,在得到答案以后自己就会质疑。
7.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联想和想象是思维的“翅膀”,联想、想象能力的高低标志右脑开发的水平。
右脑开发得好,就富有创造力。在学习中每阅读完一篇文章后,都要想想文章描绘了什么图画等,以训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我是一名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学习中我很苦恼,因为每次上作文课,我都写不好作文。尽管我费尽心思,绞尽脑汁,也还是写不出血肉丰满、精彩生动的文章来。语文老师说我的想象能力差,思路狭窄,如果想写好作文就要提高想象力。那么,请告诉我,学习中如何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