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只有恰当的语言表达,才能达到顺利沟通的目的,使交谈的局势和结果对自己有利。即使初次见面的人也不例外。有的人问话一出,便立即打开了对方的话匣子,双方相见恨晚,成了好朋友;有的人问话一出,却使对方无言以对,使场面变得很尴尬,双方只得以说“再见”收场。
可见,说话这种艺术,对“拉近”双方的距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好的语言表达不但使人爱听,也能使别人乐于接受你。
曾经有一家饭店招聘服务员,有两位年轻人前来应征。
第一位应征者这样招呼光临的顾客:“您好,您吃鸡蛋吗?”
顾客摆了摆手,似乎答不出来,对话就此结束了。
第二位应征者这样招呼光临的顾客:“您好,请问您吃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
顾客笑着回答:“一个鸡蛋。”
可见,第二位应征者的说话策略相当成功。短短几个字的对话,二个应征者的高下之分便立刻凸显出来了,这便是语言的魅力,说话的艺术。会说话的人,人生和事业才能走得更远更加成功,无论是政坛还是商场,掌握了说话的艺术,便多了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而这把钥匙并非来得轻而易举,它需要你动点脑筋用点“心机”去钻研才能获得。
9.把握批评的火候,不要伤人自尊
西方学者马斯洛在研究人的生存需要的五个层次时,把尊严放在了较高的层次里,保护自己的自尊心不受伤害是每个人深层次的需要。很多的时候,人们在批评别人时其实是对别人尊严的挑战,很容易激发别人的反感和憎恶,所以在批评别人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对方的自尊心,运用巧妙的批评方式,才能让对方乐于接受。
人人都有自尊心,这是不言而喻的。懂得保护别人的自尊心是做人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获得别人信任和尊重的一个基本前提。保护别人自尊心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在批评别人时委婉含蓄,点到即止,这是做人“心机”的一个极高境界。
宋真宗时一个叫张咏的官员,便是深谙此道的高手。张咏和寇准是多年的好友,当他知道寇准将要当上宰相时,便对其部下说:“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这句话真是一语中的。张咏和寇准是多年的至交,他一直很想找个机会劝劝老朋友多读些书。因为身为宰相,将关系到天下的兴衰,应该有更丰富的学识素养。
恰巧时隔不久,寇准因事来到陕西,刚刚卸任的张咏也从成都来到这里。老友相会,格外高兴,寇准设宴款待,在郊外送别临分手时,寇准问张咏:“何以教准?”张咏对此早有所考虑,正想趁机劝寇公多读书。可是又一琢磨,寇准已是堂堂的宰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能直截了当地说他没学问。张咏略微思考了一下,便慢条斯理地说了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当时寇准弄不明白张咏这话是什么意思,可是老友不愿再多说一句,言讫而别。回到相府,寇准赶紧找出《汉书·霍光传》,他从头仔细阅读,当他读到“光不学亡术,谏于大理”时,恍然大悟,自言自语地说:“此张公谓我矣!”书中所描述的霍光,正是当年任过大司马、大将军要职,地位相当于宋朝的宰相,他辅佐汉朝立有大功,但是居功自傲,不好学习,不明事理。这与寇准有某些相似之处。因此寇准读了《霍光传》,很快明白了张咏的用意,感到从中受益匪浅。
寇准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为人刚毅正直,思维敏捷,张咏赞许他为当世“奇才”。所谓“学术不足”,正是指寇准不大注重学习,知识面不宽,这就会极大地限制寇准才能的发挥,因此,张咏对寇准多读书以加深学问的批评是既客观又中肯。然而,说得太直,对于刚刚当上宰相的寇准来说,面子上不好看,而且传出去还影响其形象。张咏知道寇准是个聪明人,给了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的赠言让其自悟,何等婉转曲折,而“不学无术”这个连常人都难以接受的批评,通过一种委婉方式,使当朝宰相也愉快地接受了。张咏这一“借书言事”的妙招着实让人敬佩,他不但保护了身为宰相的寇准的尊严,也使老朋友能够从批评中醒悟,从而获益良多。寇准作为北宋名相与张咏的这一巧妙的批评劝谏不无关系。
作为普通人来说,自然是无法达到谏言宰相的程度,但“借书言事”,巧妙批评的道理却是相通的,无论是对于朋友、师长还是亲人,在批评对方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其尊严,是做人成功的保证之一,说话方圆舌有钩的精妙之处也正是在此处吧!
10.批评讲究艺术,做到“良药不苦口”
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是到了现实生活中却不完全是那么回事了。几乎人人都爱听赞美之词,不愿意听评批之语,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们大多不懂批评的艺术,在批评别人时容易伤及别人的自尊心,因而批评的效果大打折扣了。有“心机”的人能做到批评时“良药不苦口”,让人如沐春风。
一般来说,不到万不得以的时候,谁都不愿轻易批评别人。因为这往往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虽然你满腔真诚,苦口婆心,换来的结果往往并非如你所料的达到目的。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批评不讲艺术,只图一时口舌之快,到头来别人非但不领你的人情,反而会对你产生厌恶和反感。做人的“心机”之一便是批评别人时让人欣然接受,要想做到这点,就得讲究批评的艺术,以下几点基本原则,是批评艺术的集中体现。
(1)批评要态度鲜明,忌含糊
在决定批评内容前,先要知道自己的批评是针对哪一种行为表现的。确定了这一点,才不至于把话说得含含糊糊,也会使对方觉得你是在负责任地批评他。
批评切忌表达含糊不清。有的人因担心被人视为刻薄尖酸,用一些很委婉的语言来表达批评,如将“喜欢斗殴”说成“为赢得论点及吸引注意面诉诸体力手段”;将“说谎”说成“难于区分幻想与实际”;将“作弊”说成“有待进一步学习公平竞争的规则”。这样说,虽让人听得不那么刺耳,但失去了批评的语气,显得像是在调侃。
(2)换种批评方式,效果可能会更好
不直接批评对方,而用打比方、举例子的办法提醒对方,促使对方解除疑虑或恐惧,提高认识改正缺点。
有时,无声的行为更甚于有声的批评。例如有一个大老板开办了许多大商店。他每天都要到商店去看看。一天他发现一个顾客在柜台前等着买东西。谁都没注意到他。售货员站在柜台的另一边正在聊天。这时,这个大老板没说一句话,迅速站到柜台后面,给顾客拿了要买的东西。他的这种行动便是对售货员的无声批评。
(3)批评的重点不在错误
一般的批评,只是把重点放在对方的“错误”上,却并不指明对方应如何去纠正,因此收不到积极的效果。积极的批评,应在批评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利对方改正。被批评者也会更加认识到你批评得很有道理,从而使对方心悦诚服。
(4)设身处地替对方想一想
设身处地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让被批评者站在批评者的角度,让他想一想:“如果你是我,你想想,我出了这样的错,你批评不批评?”让他换个位置来认识自己的过错。二是让批评者站在被批评者的角度,假如我是他,我对自己的过失是否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甚至会主动检讨而不希望被人严厉呵斥?
双方均为对方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在作出批评与接受批评方面就容易协调起来了。批评者也就能视对方过错认识程度的深浅而把握批评程度的分寸。
(5)批评要注意场合
某些批评本来是公正有理的,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效果不错。但如果选的时间、地点不对,效果却截然相反。如果某人常常在同事面前被老板批评,他一定会感到羞辱窘迫,甚至是不满、愤怒。事后他最先想到的是同事们会有什么看法和想法,而不会注意到老板批评的内容。这样不但批评没有效果,反而会让他产生其他想法。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批评取得更大的效果,就应该注意说话的时间、地点,该一对一批评的就不能有第三者在场。当着不相干的第三者或众人之面直接批评某人,不仅使被批评者沮丧或气恼,还可能会使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到尴尬,担心“下次会不会轮到我”,从而与你在心理上产生疏远感,等于是批评一个,得罪一群人。
(6)批评口气要尽量委婉
被质问会给人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会把对方逼到敌对、自卫的死角。
被训斥会让人觉得低人一等,被藐视,感觉人格上受到污辱,会使对方感到很压抑、反感。
而口气温和、委婉,会使对方心理上产生内疚感,从而愉快地接受批评。批评时,态度要诚恳,语气要温和。得体的语调、表情或其他的身体语言,可以避免彼此意见沟通时的敌意。
以上几种批评的方法若运用得合理恰当,能给批评方和被批评方都带来相对平和的心态和较好的结果,反之不但会伤了和气,还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分歧。批评的目的是为了问题的解决,因而批评方式的采用是为了批评目的而服务的。只有批评方式恰当而合理,真正做到了“良药不苦口”,别人才会欣然接受。
11.莫让他人相形见绌
说话若想不得罪别人,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不能在失意人面前谈得意之事,虽然这可以满足你一时的成就感,却可能让别人记恨和嫉妒一辈子,莫让他人相形见绌,是一个有“心机”之人拥有好口才和好人缘的开始。
日常的交谈中在表现自我的时候,需要有谦谦君子的心态,学会安抚他人的心灵,也就是说,不可以使对方产生相形见绌的感觉。
一位女士的宝贝女儿,从剑桥毕业回国之后,在特区一家金融机构供职,每月数万港元薪水。这位女士当然相当自豪,她面对亲朋好友时,言必称女儿的风光,语必道女儿的薪俸。偶然被女儿发觉,极力制止母亲,说总夸自己的女儿,突出自家好,人家会有什么感受,不要因此伤害了他人。
女儿的话在情在理。可见在叙述自我时,要防止过分突出自己,切勿使别人心理失衡,产生不快,以至影响了相互之间的关系。
有位朋友,讲了这样的故事:
说有两位要好的女友,甲靓,乙平平。她们一起去参加舞会,舞场上的许多男士频频与甲共舞,却在不知不觉中冷落了乙。甲下意识地感觉不妥,于是托辞身体不适,奉劝朋友们邀请乙,男士们尊重了奉告,乙被男士们卷入了舞池,乙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甲以友情为重,不想女友被忽视,于是机智采取一种平衡手段,使乙的心灵得到抚慰,这必定会使他们的友谊更加深一层。
英格丽·褒曼在获得了两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后,又因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精湛演技获得最佳女配角奖。然而,在她领奖时,她一再称赞与她角逐最佳女配角奖的弗沦汀娜·克蒂斯,认为真正获奖的应该是这位落选者,并由衷地说:“原谅我,弗论汀娜,我事先并没有打算获奖。”
褒曼作为获奖者,没有喋喋不休地叙述自己的成就与辉煌,而是对自己的对手推崇备至,极力维护了对手落选的面子。无论谁是这位对手,都会十分感激褒曼,会认定她是倾心的朋友。一个人能在获得荣誉的时刻,如此善待竞争的对手,如此与伙伴贴心,实在是一种文明典雅的风度。
以上故事告诉我们,你的一言一行都要为对方的感受着想,学会安抚对方的心灵,不可以使对方产生相形见绌的感觉。与此同时,自己的心灵也会因安然自慰,而有一个极好的心情。
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人大谈自己的得意之事,这是不好的。对方不仅不会认为你是“了不起”的,你甚至会被对方认为是不成熟的、卖弄过去好时光的人等等,所以,尽可能不要提自己的得意之事。
然而,每个人都想被评价得高一点。明知不可谈得意之事,但却情不自禁地大谈特谈,这是人性中比较麻烦的一面。所以,完全不谈得意之事当然不可能,但同样是谈得意之事,不妨注意一下谈的方式。
注意之一是,至少在别人未谈得意之事之前,自己也不要谈。也就是说,单方面大谈得意之事不雅,所以先让对方发表演讲之后,那种坏印象也就淡薄了。所以聪明的人就先煽动对方:“您的见闻广博”,促使对方发表得意之事,然后若无其事地说:“我也知道这样的事”。如此这般,穿插自己的得意之事。
做人要有“心机”,不但要懂得做人不仅不可强出头,而且在与别人在一起时不可让别人相形见绌,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