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在偏振光下对包尸布摄像,并用电子计算机对照片作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处理,发现在图像的眼部留有公元30年代铸造的钱币痕迹。拥护者认为,图像上古钱币留痕的发现,为确定包尸布的产生年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但是怀疑者用各种方法证明,公元初犹太人的殡葬仪式中并没有把钱币放在死者眼部的习俗。他们还指出,在巴勒斯坦一带典型的安葬仪式都是洗净了尸体后用包尸布包裹躯体,并不夹带任何随葬品。
1978~1981年,由30名美国科学家及工程师组成的研究小组,使用各种最新仪器对包尸布作进一步的研究。
纺织学家发现耶稣包尸布具有古代耶路撒冷地区的特征。在古代的中东地区常以亚麻布做尸衣、尸布。耶稣包尸布是一种用古代手纺麻纱织成的亚麻织物,而当时欧洲已经用轮式纺车纺线。除亚麻外,在织物中还有一些由亚洲棉花纺成的棉纱线。而棉花在欧洲出现得比较迟,如荷兰迟至7世纪,西班牙于8世纪才开始种植棉花。同时,耶稣包尸布用中东有名的人字形斜纹式编织法织成,这些线纱还经过古代中东特有的技艺漂白。由此可以推断,耶稣包尸布虽然有可能产自欧洲,但更可能是近东的产品。包尸布的最大神秘之处,便是布上赫然出现的基督立体像。基督徒们认为这是“圣迹”,而科学家们则在思考基督的脸像为什么会投影在“圣布”之上?
美国航空宇宙局组织的关于圣布的科学调查团团员之一,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物理学家柏利科里作了一次实验。他把分析出来的物质涂在一人的脸上,然后把这个人的脸用实验布包住。其结果证实,“圣布”上的基督像并不是所谓“圣迹”。在科学论争之中,有部分宗教史专家认为,包尸布上的印迹并不是耶稣基督,而是“小基督”。而所说的“小基督”是指那些早期基督教小团体内具有超凡能力的成员或首脑。
结论仍没有得出,基督包尸布的真假之争可能会永远继续下去。
9.“彩衣笛手”之谜
“1284年6月26日约翰和保罗节,哈默尔恩城的130个孩子,被身穿斑斓彩衣的笛手带走,从此杳无踪影……”
这是在德国哈默尔恩城的“无鼓街”的一个木牌上发现的。从中可以看出,那天在哈默尔恩发生了一件悲惨的事件。孩子们为什么出走?走向哪里?谁带走了他们?这件事至今仍是一个谜。
根据传说,哈墨尔恩在1284年遭过鼠疫袭击。那一年,来了一个身穿五颜六色衣服的陌生人,他答应以商定的款项为酬劳,将城里的老鼠赶走。他吹起笛子,老鼠便都跟着他到威悉河里淹死了。但忘恩负义的市民不遵守诺言,拒不付钱。那彩衣人的报复十分可怕。他又吹笛子,130个孩子便跟在他身后,经该城的东门朝着哥本山而去,那里大地开裂,将孩子们吞没殆尽。
这便是“彩衣笛手”的传说,如今它已传遍全球,在各民族中流传,成为许多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作曲家灵感的源泉。
在文史界,有人认为“彩衣笛手”纯粹是一个流传于民间的类似神话的传说故事,这个民间故事之所以盛传不衰,是因为“彩衣笛手”的传说中包含了一个道德哲理,它又是一个政治讽喻寓言。研究专家们指出:“彩衣笛手”的故事神乎其神,不幸的结局更使这个民间传说增加了感染力,这个传说故事启示后人讲究信用,不可忘恩负义,并且讽刺了那些只会夸夸其谈而不信守诺言的伪君子。它并不是以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作为依据。如同欧美许多文学作品中的古老传说一样,“彩衣笛手”的故事成为后代许多人创作的素材。
在哈默尔恩城的博物馆里布满了与该城奇异传说有关的纪念文物。其中有一个15世纪的手稿记载了“彩衣笛手”的事情。手稿把他描述为一个约莫30岁的漂亮男子,他吹奏银笛令人倾倒,孩子们听到笛声便跟在他身后出城去了。一个名叫路德的妇人和一个10岁的少年目睹他们离去。悲痛的父母四处寻觅,再也没有找到他们。
另外一篇手稿说,在1300年,哈默尔恩市民在教堂内装了一面纪念之窗,在这面已毁于17世纪的窗上记载着:“所有的孩子们历尽艰险,到达哥本山,然后音讯杳然。”
一些学者专家用多年心血考究后认为:“彩衣笛手”并不是子虚乌有的杜撰故事,它在历史上是实有其人其事的。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1284年6月26日,这位名叫施皮格尔伯格的“彩衣笛手”,带领130位少年向东迁移,到波罗的海沿岸的波美拉尼亚一带去了。他是一位蓄有胡须、和蔼可亲的老者,曾任德国地方移民官,在1284年前后经常往来于哈默尔恩城和波美拉尼亚之间,他的两个弟弟也是当地负责转运移民的行政官员,曾经在哈默尔恩城附近定居过。
很显然,也许当时确实发生过130名少年失踪的事件,那么,他们又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为何杳无音讯?
据史料记载:当130位孩子失踪时,施皮格尔伯格也一时不知去向。1284年7月8日,在孩子们失踪后的第十一天,有人在德国的什切青港(今属波兰)亲眼看见施皮格尔伯格。什切青港是当时移民的必经之地,距哈默尔恩城大约400千米,10天左右的行程。13世纪时,当时人口稠密的德国城镇有不少移民,地域广袤的东部被称为“福地乐土”,那里盛产小麦、蜂蜜、肉类,因而人们迫切希望向东迁移。当地居住的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也欢迎来自德国的移民,因为他们的到来可以增强防卫力量,用于阻挡俄罗斯的侵扰与掠夺。于是,受王公贵族的支持和怂勇,当时德国东迁的移民不断增加。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施皮格尔伯格带领130个孩子向东迁移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不足为怪。不幸的是在东迁途中,他们所乘坐的航船在波罗的海岸附近沉没了,施皮格尔伯格与130位少年一同罹难,无一人生还。
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用于探究这一历史悬案的谢博尔特为了解开“彩衣笛手”之谜,翻阅了哈默尔恩博物馆的大量历史史籍和纪念文物。他认为,要了解事实真相,还必须弄清楚笛音捕鼠这一事件的真实性。科学实验证明,“彩衣笛手”用笛子诱捕老鼠的作法是完全可行的,他利用高频率的笛声使老鼠的神经紧张而产生紊乱,从而诱使它们纷纷拥入河中自杀。历史上,英国就有人使用过一种锡笛,捕鼠人利用锡笛发出的高频率的抖颤声将成千上万只老鼠驱入陷阱内。在中世纪时代,欧洲大陆鼠害横行,因此,出现了一个巡游捕鼠的人,利用高频率的笛声把老鼠引向河中淹死,是完全可能的,不足为奇。
直到现在,每年夏季6月26日的宗教节日,哈默尔恩城还上演有关“彩衣笛手”的戏剧。
“彩衣笛手”的真相究竟如何?当年那些孩子到底走向了哪里?现今,这个未解之谜每年吸引着数十万游客到哈默尔恩观光旅行,其中不乏穷究“彩衣笛手”谜底的有心人。
10.希瓦罗人为什么要缩制人头
西方人想消灾避祸,会敲敲木头或施一些什么魔法对付威胁自己的人,而事实上有不少抵挡敌人的原始方法和仪式有时又似乎能奏效,或者以前曾经奏效,也许正因为大家知道有人施用这些方法,所以能起到恫吓敌人的作用。希瓦罗族印第安人就是如此。
1450年前后,尤潘基率领的印卡部队攻打基多王国南厄瓜多尔的一个省份,当时军中传说这一次征战非比寻常。本来印卡士兵全部训练有素,能征善战,但这一次的对手是一帮特殊的希瓦罗族战士,因此印卡部队不免有点踌躇。希瓦罗人精于缩制敌人人头,并不以砍下敌人脑袋留做战利品为满足,还要把这人头干缩成拳头那样大小,让死者不散的灵魂永世不得超生。
印卡人倒不怕脑袋被人砍掉,拿去当战利品炫耀,因为他们也常常这么对付敌人。三千年前这种习俗在南美洲司空见惯,不足为怪。但印卡人相信灵魂藏于头脑内,所以最怕灵魂受制受害。希瓦罗人所以要缩制人头,为的正是要牵制敌人的灵魂。希瓦罗人缩制人头时要举行某种仪式,以使脑袋里的灵魂不能向杀死他的人报复。
尤潘基打赢了那场战争,可是并不能使希瓦罗人降服。希瓦罗人原居于丛莽,打了败仗随即隐匿丛莽中。
别的部落民族战士砍下敌人脑袋旨在炫耀胜利,而希瓦罗人却须举行仪式来把敌人的脑袋缩小,务使敌人的灵魂困于干瘪头皮(当地人称这样缩小的人头为tsantsa)内,不再为患。否则,死者的灵魂(称muisak)即会到处寻找杀害他的人报仇。希瓦罗人相信不把死者灵魂用这种方法禁锢起来,自己一定永远不得安宁。因此,如果说希瓦罗人怕什么,他们就怕敌人那逃掉的灵魂。
希瓦罗人割取的大都是近邻阿希亚利族人的脑袋,因为这两个部落形同水火,世世代代互相仇杀。如果找不到阿希亚利人,希瓦罗各部落之间也会互相攻打,但是战斗中只限厮打,双方严格遵守一条规定,就是不得砍脑袋。
希瓦罗人将猎回的人头缩制通常要好几天的工夫,或者是在武士回乡后举行缩制仪式,或者就在凯旋途中进行缩制人头的工作。在缩制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要伴以跳舞和大吃大喝。缩制好的人头,两眼上下眼皮缝在一起,以使充满敌意的灵魂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嘴也缩了起来,不让灵魂逃脱,然后在隆重仪式中用布包好干人头,放进陶罐,通常埋在得胜战士的茅屋下面。
到了19世纪中叶,印第安人发现干缩人头有利可图,不但可作为自己战胜的标记,还可卖给欧洲和北美洲的收藏家。有一阵子,外来人对干缩人头的需求甚殷,必须寻找新的来源。因此,许多卖给世界各地博物馆的干缩人头都是赝品,是由一些不择手段的人割下厄瓜多尔和巴拿马医院停尸房好些无人认领尸骸的脑袋,仿希瓦罗人干缩人头的方法造出来的。不过通常都可辨别真假:真正希瓦罗人制作的干缩人头只有拳头大小,其面部的轮廓和相貌都和缩小前无异(当然要见过这个死者的原来相貌才可判断),绝不会因缩制而面目全非。
我们具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近至20世纪60年代,仍然有希瓦罗人在缩制人头;尽管厄瓜多和秘鲁政府处罚得非常严厉,但他们也偶尔干一干这种勾当。20世纪的人类学家能够将他们缩制人头的情况,相当精确地加以描述。
11.“吸血僵尸”之谜
很多人在小说中或电影里看到过有关“吸血鬼”的阴森、恐怖、残暴的故事。在西方的传说中,“吸血鬼”又被称为“吸血僵尸”。据说它们是罪犯和自杀者的游魂,常常在夜晚离开坟墓,变成蝙蝠,吮吸人血,在黎明前返回墓穴。而被吸了血的受害者死后也会变成“吸血鬼”。
有关“吸血僵尸”的传说起源于中世纪罗马尼亚的暴君德拉库拉,在欧洲已辗转流传了数百年之久。历史上的德拉库拉实有其人,他曾于1448年、1456~1462年、1468年数度统治罗马尼亚南部地区。但在传说中,他已成了吸血僵尸的化身。当时罗马尼亚人时常受到土耳其和匈牙利人的威胁,在对付土耳其人时,德拉库拉以毫不畏惧和作战英勇而著名,但同时他也以种种丧心病狂的暴行而臭名昭著,即使他周围那些杀人不眨眼的武士,也认为德拉库拉的凶残令人目瞪口呆,他们都胆战心惊地称他为“穿心刽子手”,因为他喜欢用又尖又长的长棍把人活生生地穿起来。德拉库拉多年掌握政权,手下经常有大批的俘虏,他习惯于随意挑选50名左右的人出来,砍下他们的手脚,然后把这些没手没脚的人成串地穿在尖长的木棍上,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哀叫不止直至死去。据说在一次疯狂活动中,他竟然以这种方式杀害了三万人。当这个变态虐待狂的杀人欲望在1476年达到令人发指的高潮时,他自己也离死期不远了。当时,皇宫里不断运出大批尸体以及成堆的断头残肢,外面几乎每个十字路口都有被刺死的人。就在此时,因罗马尼亚人拒绝向土耳其进贡,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指挥军队来此兴师问罪。两军交战,德拉库拉被杀,战胜的土耳其士兵砍下了他的头颅,带回君士坦丁堡。从此,德拉库拉以“吸血僵尸”的恐怖形象在欧洲世代流传。但实际上德拉库拉不是一具僵尸,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杀人魔王。
在“吸血僵尸”德拉库拉的传说基础上,1897年爱尔兰作家B.斯托克创作了小说《德拉库拉》,在这本令人毛骨悚然的小说中,斯托克以绘声绘色的文字描写了作为“吸血僵尸”的德拉库拉父子食人血的情节。斯托克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到处放映,引起极大的轰动。这更使“吸血僵尸”的恐怖故事在全世界不胫而走,广泛流传。
当然,这并不是说世界上没有吸血者。历史上,吸饮人血的人确实存在,例如匈牙利的特兰施伏尼亚伯爵夫人伊丽莎白。伊丽莎白出生于1569年,她的家族是欧洲最富有的名门望族之一。在她的近亲中,居高位者有匈牙利首相,有主教大人,还有后来成为波兰国王的特兰施伏尼亚亲王史提芬。15岁的伊丽莎白于1575年结婚,她的丈夫曾以作战英勇而号称“匈牙利的黑英雄”。因丈夫常年征战,不甘寂寞的伊丽莎白和一个因面色苍白而被别人称为“吸血僵尸”的贵族青年私奔。1600年,黑英雄不明不白地死去,伊丽莎白把婆婆赶出家门,把孩子远送他方,以便自己为所欲为。她喜欢割破女仆的血管,把鲜血注入一个大桶里,然后以血沐浴。她的男女亲信四处搜索,以招收女仆为借口,疯狂地在乡村寻找未婚少女,把她们诱骗到城堡,杀害后给大桶添加新鲜血液,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罪恶行径竟一直持续了10年。到后来,伊丽莎白越来越肆无忌惮,她不再埋葬被抽干血液的尸体,叫人把尸体丢到野外喂狼。一个凄惨的寒夜,狼群似乎因为怕冷来晚了,早起的居民偶然发现了还没有被狼吃掉的四具尸体,这件事一下子传得沸沸扬扬,后来有人报告了国王。1610年12月30日,国王命人深夜搜查了城堡,在城堡的大厅里,人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地上躺着的有被抽干了血的少女尸体,有仍然活着被捆绑留作备用的少女,士兵们还在城堡的地下挖掘出50具少女尸体。后来,伊丽莎白因出身于贵族、享有特权可免除死刑,被囚禁在密封不见天日的暗室里,四壁只有一条狭窄的缝隙,可递给她食物和水,4年后伊丽莎白死去。她的16名亲信和仆人、巫师索尔科等都被判处死刑,其中有两个被人们活活烧死。
令人惊异的是,吸血者并不仅仅出现在古代,近代也有类似事件发生。1924年,在德国汉诺威有“吸血僵尸”之称的哈尔曼,被指控谋杀了24名男孩。哈尔曼在德国受审时,法官认定,大多数受害的小男孩是被他咬破喉咙而致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