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提供服务而使成本最小化
经济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很多的热点问题,都和经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经济学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时刻在牵引着我们。因此,懂点经济学没有什么坏处,它会让你更清晰地看出现象背后的种种奇妙的经济关系,让你更加懂得生活。
一般来说,市场的产生至少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参与者都是自利的,二是有平等的交易,三是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其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只有符合这三个条件,才能形成市场。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们则可以来解释爱情有没有市场这一问题。
首先,爱情是自利的,爱情的产生是以对方满足了自身的某些需求为前提的。
在选择恋爱对象的时候,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标准,并以此来寻找并追求最符合自己的人。只有当对方给你带来了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满足以后,才能引起爱的冲动。同时爱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只有当爱与被爱产生了互动,才会形成爱情,这样就说明爱是需要回报的,体现了它的自利性。
其次,爱情是一种交易。爱情交易的是容貌和钱财,而这些都是爱情主人的私有财产。就拿婚姻介绍所来说吧,人们总是要把自己的优势写得清清楚楚,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交易,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老夫少妻,也是交易的结果。
再次,爱情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有研究表明,爱的激烈的化学反应最多维持一年半的时间。时间再长,双方的感情就会趋于平淡,演绎为亲情,感觉不再那么强烈。但是为什么很多人一生只结一次婚呢?这是因为离婚和结婚的“成本”都是很大的,没有几个人能够玩得起反复结婚、离婚的游戏。况且,再婚就像一个二手车市场,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人们对再婚者的预期都会打折扣,从而减少了再婚者的数量,导致市场萎缩。因此,一般人不会轻易选择离婚。
综上所述,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爱情其实也是一个市场。
有这样一句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爱情是可贵的,是有巨大的价值的,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爱情有没有市场呢?我们如何来对其进行判断和分析呢?
经济学原理
爱情有时也是一种“买卖”,剥离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其背后的经济因素。
爱情也是一个市场
俗话说,一分价钱一分货,商品卖得便宜,则会给人留下价廉质次,产品低档的印象。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两元店里也不乏功能齐全、质量优良的好商品。那么相比而言,两元店之所以能够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琳琅满目的商品,其廉价的秘密就在于对各项成本的消减。
首先,从进货环节来看,两元店的大部分商品是由一些工人薪资水平很低的工厂生产制造的。而且,两元店会一次性从工厂大量订购,承诺不向工厂退货,并采取现金支付的方式,这样十分有利于工厂避免市场风险,因此,在价格上更加低廉。此外,两元店有时还会以现金将破产企业的库存商品全部购入,而此时的进价则是低得足以令人咋舌。
其次,降低物流成本。两元店一次性大量进货而不退货,就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物流的成本,并且两元店不接受订单,不销售没有库存的商品,都是为了避免在物流上的支出。
再次,在销售环节上,两元店几乎从来不做什么宣传,也不发什么宣传单,店内的岗位也不多,而且还常聘用兼职人员,从而大幅度缩减宣传成本和劳动成本。
而且店内商品统一售价,无需在商品上粘贴价格标签。
总之,两元店从各个环节努力地降低成本,从而既保证售价的低廉,又使自己依然能够从中获利,这就是两元店商品廉价的秘密之所在。
在市场上,我们会发现有很多的两元店,其各种商品均以两元的价格售出,而同样的商品在其他的商店里则可能会被卖到5元,8元,甚至10元。那么,两元店的商品之所以便宜的秘密究竟在哪里呢?
经济学原理
通过有效的手段大大地削减各项成本的支出,则可以以最低廉的价格赢得一部分市场。
是否有追加的成本决定着价格的高低
刘先生想要装修自己的房子,于是拿着图纸去找装修公司。甲公司根据房屋的面积、材料的要求等计算下来,说需要60000元,讨价还价之后,老板拿出明细单给刘先生看,说最多便宜5000元。刘先生觉得贵,于是又找了另外一家装修公司。
乙公司按其要求一计算,说至少需要55000元,刘先生还说太贵,能不能优惠一些,乙公司老板拿着明细单说最多只能便宜5000元。相比而言,乙公司更加便宜一些,于是刘先生把装修工程交给了乙公司。
在这个交易过程中,刘先生获得了消费者剩余,心理上感觉到了实惠,那么乙公司是不是就亏本了呢?肯定不会,否则他也不会接这个活儿。其实原因就在于乙公司的材料主要是从厂家直接进货,成本降低了很多,使得成本低于他所报的价格,并从中获得了生产者剩余。
一般来说,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而生产者剩余则是生产者实实在在得到的好处,它等于生产者出卖商品所得到的价格减去生产者实际支付的成本。
没有人会做亏本的买卖,即使标底很低,还是有一定的获利空间。
消费者在进行消费的过程中,不仅要“货比三家”,还要“价比三家”,有时候一份活儿你要交出去做,即使你的标底很低,但还是会有人愿意做,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
经济学原理
生产者剩余是生产者在交易中获得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其实际支付的成本总是低于所报的价格的。
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
对于饭店来说,其需要支出的成本分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就是用于固定投入的成本,它不随顾客的数量增减而发生变化,如店面、桌椅、厨具等;可变资本是指用于可变投入的成本,它会随着饭店接待顾客数量而有所变化,如各种食物的原料、燃料、工人的工资等。可变成本会随着饭店消费量的增大而增加,也会随着消费量的减少而降低。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共同构成了饭店的总成本。
而饭店之所以在淡季依然开门营业,在于饭店支出的成本中固定成本是占大部分的。店面也租了,桌椅也买了,各种机器、用具也都配齐了,即使你不用,这部分的成本都还是要支付的,各种用具照样还是会折旧的。因此,放着也是放着,还不如继续开门营业,只要收入能够支付可变成本,就不会赔本。如果饭店选择在淡季关门,而又在旺季开门,则可能导致员工无法保证稳定的收入而大量流失,可能导致饭店在旺季也无法经营的后果。此外,这样的做法还会给自身的声誉带来负面的影响。
设在景点附近的饭店的生意,会因为景点旅客的多少变化,分旺季和淡季。旺季的时候,旅客众多,生意红火;而在淡季的时候,旅客稀少,生意也会变得很冷清。既然一天也接待不了多少客人,为什么饭店不选择在淡季关门,来节省支出呢?
经济学原理
固定成本是不变的,既然已经支出,商家就不会选择让其闲置,只要收入能够支付可变成本,就可以继续经营下去。
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有这样一个案例,1964年,纽约发生了一起谋杀案。一位酒吧的女经理在公园附近被杀害,而当时附近的住户中有38人看到女经理被杀的情形或听到她的呼救声,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事后,媒体纷纷谴责人们的冷漠。从心理学上讲,这叫做“旁观者效应”——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当有其他目击者在场,人们的责任感就会削弱,成为袖手旁观的看客。如果和经济学联系到一起,则是符合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的。随着目击者人数的增加,人们的责任心却是递减的。我们经常所说的“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其实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一个人干活,干好干坏都由自己承担,这时人们往往会竭尽全力;而当干活的人数增加,个人分到的责任变小,就会出现偷懒现象。很多“搭便车者”总想着自己不出力或者少出力,而指望靠别人的努力得到好处。因此,干活的人多,其效率却不一定高,就会出现1+1<2的结果。这就是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因此,两个人挖一条水沟需要两天,四个人合作却不一定能够一天完成,可能是四天,也可能永远完不成。再返回到见义勇为的事情上,如果一个人在场,他肯定会出手相救,两人也会救,但是随着目击者增多,大家反而觉得自己的责任很小,于是都在观望,最终没有人出手相救。
见义勇为是我们所提倡的一种高尚的美德,但是很多时候,当发现有人遇到危险,一些人却往往只是相互观望,见死不救这样的行为与经济学又有什么关系呢?
经济学原理
由于参与者以及目击者人数的增加,分配到每个人身上的责任与义务就会减轻,因此在行动上就会不那么积极,从而使效率降低。
并不是投入越多,受益就越多
其实,这其中有一个关于人们对于激励所做出的反应。一般来说,潜在的死亡威胁会激励司机谨慎驾驶,而一个装着安全带,配有软仪表盘等安全装置的车,对司机来说发生事故致死的概率就会降低,造成损伤的程度就会减小。然而正是因为如此,司机开车时,反而没有以前那么小心谨慎了,因此,事故也就越来越多了。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些安全措施、安全管制的实施,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减少车祸而有效地降低司机的死亡率。然而,事实上事故却因此而增多了,虽然每次事故造成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是整体死亡率还是保持不变的。而且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那就是因为司机开车鲁莽,行人的死亡率反而增大了,这些行人没有从安全带上得到任何的好处,反而带来了危险。这样的结果是值得人们反思的。
因为车的配置越来越安全,司机则认为多冒些险没什么,于是开车反而变得越来越鲁莽;相反,当驾驶汽车变得越来越危险的时候,可能司机就会小心多了。这就好比在汽油价格处于低位的时候,人们就会购买更多的汽油是一个道理,当事故的代价不大时,人们就会越发地不在意它的发生了。
在车上设置安全带,原本是为了保证人们的安全。但是据调查发现,因为设置了安全带,发生车祸的次数反而增加了,有更多的人因此而受害。为什么保证人们行车安全的安全带反而成了害人的罪魁祸首呢?
经济学原理
刺激引起消费,在经济学中,激励会影响人们的反应和消费行为。
巨大的激励的力量
某超市因为经常丢东西,超市的总经理陆续聘请了一部分保安人员。随着人手的增加,超市的失窃率也在不断地下降,据保安部的统计表明,超市的失窃率已经降到了1%,只要再增加几名保安,他们就有望实现超市零失窃率。很多人都建议增加保安人数,但是总经理却不同意这样的做法,这是为什么呢?
超市的其他部门经理都认为有必要增加几名保安,将超市的失窃率降到零,但是总经理却说保持一定的失窃率是有必要的。总经理为什么这么说呢?虽然保持超市的零失窃率是件好事情,但是这样的话,增加保安所花的费用就会超过失窃造成的损失,这样就会造成得不偿失的结果,反而使超市的利益遭受损失。超市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就需要使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处于持平的状态,也就是要使减少的失窃损失,和增加保安所付出的成本相等。而此时超市的失窃率为1%,也就是说超市因失窃造成的损失平均每月是1000元左右,而这些损失刚好雇佣一个保安所要付的工资。这时已经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就不用再增加保安了,如果增加保安,失窃率为零了,但是要支付的保安的工资却增加了,反而超过了因失窃而造成的损失,这样对于超市来说是不划算的。
因此,不管是人力或者物力的投入,都要服从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并不是投入越多就越好,有时候投入得越多,损失反而越大。
经常丢东西的超市聘请保安人员可以减少超市的失窃率,但是经理却不同意多聘请保安,使失窃率降为零,这是为什么呢?
经济学原理
生产要素的投入要符合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并不是投入越多就越好,只有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才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生产要素的投入要符合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小明在报考大学时,为了选一个好专业费了不少脑筋,为此全家人商量并争论了无数次,最后才决定选金融专业,原因是邻居家的孩子上的就是这个专业,现在毕业了,在银行工作,工资高,待遇好,很让人羡慕。然而到小明大学毕业以后,却因为本专业人才过剩,就业反而成了问题。之后,当小明的弟弟小勇上大学时,家人便坚决反对他上金融专业,最后小勇只好选了其他专业。结果四年之后,金融行业却又出现了人才紧缺,结果全家人后悔不已。其实,类似于“人才”这样的商品,其生产期是很长的,这样,其产量和价格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本期的价格是取决于本期的产量的,而本期的产量又受上期的价格影响。也就是说,在第一期的时候,可能是因为银行业发展较快,人才紧缺,市场供不应求,企业就会给予该专业的人才比较优厚的待遇。而第二期,因为金融专业好就业,工资高,很多人选择了这一专业,结果培养出来了大量的金融专业的人才,人才供过于求,其工资也有所下降。第三期,因为看到该专业不受欢迎,报考该专业的学生减少,人才供给量又大大减少,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因此其工资又得以提升。
总之,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人才市场会以这样的一种形式产生波动,并且总是围绕着一个均衡点,而不是毫无规律的。我们把这样的一种波动方式称为“蛛网模型”。
人才是一种商品。人才从各大院校“生产”出来以后,投入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对各种人才的需要也是在变化的。可能一段时间某种人才很受欢迎,可不久又会走向低靡。人才市场为什么会经常产生这样的波动呢?
经济学原理
商品的产量和价格,在周期时间的变化过程中,本期的价格取决于本期的产量,而本期的产量又受上期的价格影响。
商品的产量与价格的周期波动
一般来说,很多人会认为有这样的差别,是因为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受过教育的人要比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具有更大的生产能力,因此会获得更高的薪酬。而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方面,而在劳动力市场上,文凭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更起着信息甄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