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龄早有准备,周道台说明来意后,王有龄沉吟片刻,说道,这件事我本来不该插手,周兄有求,我也会尽心协助,只是这其中的好处,我分文不能收,周兄若答应,我就立马去办。周道台听后,以为王有龄不信任自己就一再表示自己的诚意。几经推辞,周道台只得答应了。王有龄即刻起身到巡抚衙门,向巡抚汇报自己的朋友胡雪岩愿意借资帮浙江购船,并指明让周道台负责办理。巡府知道又有油水捞了,就爽快答应了。事后,周道台觉得王有龄仗义大方,很是惭愧,就亲自去王府道歉,两人终成好朋友。
就这样,胡雪岩帮助王有龄化解了干戈,将敌人变成了朋友。
生意场上难免树敌,但在树敌之后,能想到办法,化敌为友也是一件乐事。毕竟,和气才能生财,交天下友,方可取世间财。
以德报怨者人助之
流传3300多年的羊皮卷《塔木德》有言:“你不把一个伤害你的人当做仇人,他就可能变成你的朋友。”这句话道出了人际交往的真谛:如果你能以博大的胸襟宽容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不仅有助于“化敌为友”,还能提升自己的人际魅力,为自己赢得更为宽广的人际圈。
以德报怨是容人的极致,更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它说起来简单,却很难实践,但凡是能够宽容对待自己敌人的人往往也能够得到对方的帮助。如果连自己的敌对方都支持自己,又何愁事业不成?
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懂得以德报怨,宽容为怀的名君。李渊在位时,李世民的才能便在众位龙子中极为显着,他在开国与统一战争中功劳显赫、威震朝廷,被册封为天策上将,这个职位除了没有太子的名分,基本上和太子平起平坐了。而其兄李建成在开国和统一战争中,功劳远不及李世民,但因是嫡长子才被封为太子。他担心弟弟会取代自己,就连同弟弟李元吉处处与李世民为难。当时李建成的马魏征也早已看出李世民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就力谏太子除掉李世民,他也积极帮助太子建立功勋,树立威信,收买豪强,使之成为自己争权的外援。但不料,李世民抢先一步于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发动了玄武门政变,先发制人,杀死了李建成和支持他的弟弟李元吉。
李世民取得了太子的地位后,李世民的亲信长孙无忌因魏征帮助太子李建成谋害李世民就极力主张杀掉魏征,将魏征送上了囚车。但李世民却因仰慕魏征的才德,不忍将其杀害,就问他为什么要在他们兄弟间挑拨离间。魏征却说道:“如果太子李建成早听我的劝告,也不会有今天的下场。人各为其主,我忠于我的主人李建成,这有什么错呢?管仲不是还曾射中小白(齐桓公)的带钩吗?”回答的甚为直爽,长孙无忌听后,气得骂他死到临头了还嘴硬。李世民认为魏征有才而又敢于直言,自己身边正缺少这样的人,就亲自将他从囚车中放了出来,不但没有处置魏征,反而任命他为管事主簿,后自己即位又将其提拔为谏议大夫。在处置李建成和李元吉追随者的问题上,李世民也听从了魏征的建议,对他们出以公心,不计旧仇,并派魏征成功安抚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魏征见李世民如此宽容大度,胸怀天下,就对其忠心耿耿,竭尽全力辅佐,为李世民出了不少治国安邦的良策,在后期李世民的儿子争权夺利时,魏征更是挺身而出,极力担当责任,避免了“玄武门之变”的再现。
侯君集是李世民的爱将,他擅长领兵打仗,对唐朝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功勋卓着,可以说大唐半个天下都是由他打下来的,唐军中能够和他比的没有几人。因而,他难免会拥功自傲,犯些小错误,对这些李世民虽有耳闻,但侯君集是开国功臣,开国时与自己一块出生入死,在战场上更是拼死杀敌,因而,只要没有什么大碍,他都不予追究,对侯君集宽容有加。但性格与时代发展不相符的侯君集却糊涂地走上了谋反的道路。在天下统一后,李世民为感谢杜如晦、魏征、房玄龄、李靖、侯君集等24位功臣就让阎立本为他们一一画像,挂在凌烟阁,以示崇德报功,不忘兄弟之情。现在侯君集却出来造反,依法当斩,对这位“朋友变成敌人”的兄弟,李世民悲痛不已,他不忍心将其斩首,但若不斩又不能服众,他痛哭失声,对侯君集说:“你造了反非杀你不可,但你是我的好兄弟,我不能不想起你、怀念你,我在凌烟阁,看到你的画像,教我情以何堪?你死了,吾为卿,不复上凌烟阁!”
最成功的交友是化敌为友,最要命的树敌是化友为敌。宽容是最大的美德,宽容自己的敌人,化敌为友,不仅得到了新朋友也少了敌人,何乐而不为?且化敌为友的友,因曾经有过对峙,对彼此都有一定的了解,常能对自己提出独到的见解,助自己一臂之力。
化敌为友是一种明智的处世之道,是处理怨恨的最高尚、最智慧的方法,人生最成功的交友就是化敌为友。胡雪岩在生意上虽历经波折,但最终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成功不但靠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得到朋友的支持,擅长消除干戈,因而,即使是与他势不两立的敌人也总是会转化成他的朋友,在他有了危难的时候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更为复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也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多对眼前的问题进行分析,客观地去看待问题、处理事情,学会化解矛盾,努力改变他人对自己的敌对态度,化敌为友才能走得更好。
5.与同行多交流、多联手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能力往往是有限的,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还需有人帮。而想要得到他人的帮助就需要提前进行感情投资,得帮人时且帮人,为自己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同行搞好行业关系,需要寻求合作时才能与同行联起手,凭借大众的智慧赢得成功。胡雪岩就是一个乐于助人、善于做好同行关系的人。在商圈中胡雪岩从不吝于助人,但他讲究从实际入手,帮人帮到实处,帮在急难处,帮可帮之人。因而,同行对他的评价都很高,他的事业也不断腾达。
搞好同行关系,寻求联手合作
商圈中的竞争,尤其是同行之间的竞争,往往是非常激烈的,同行之间为争夺利益而反目成仇的绝非少数。而事实上,任何一个经商之人,他的知识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只凭一人之力是很难成功的。胡雪岩正是深谙此道,他认为“同行不妒,什么事都办得成”。因而,他懂得如何在同行中周旋,注重与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胡雪岩生意的成功很大部分要得益于同行的真心合作。因为他明白商而成帮、互助互惠的道理,他会广泛地联络同行,与同行搞好关系,互惠互利,寻求共同发展。湖州南浔丝业“四象”之一的庞云缯就是胡雪岩在商业上的要好合作伙伴和交往甚密的朋友。
在鸦片战争以后,各国列强把中国当做了他们的原料产地,南浔辑里湖丝大量外销,胡雪岩也于同治年间开始从事丝业。光绪年间,左宗棠给胡雪岩写信道:“近与俄人谈及伊国意在销售湖茶及川丝、大黄等物,若能办通,亦中国一利源也。”胡雪岩从中看出了商机,决定把丝业做大。但是,丝业对他来说是外行,为了能把生意做好,他就去寻求居住在湖丝产地而且是丝业行家的庞云缯的合作。庞云缯,字芸皋,祖籍绍兴,是丝业中的佼佼者,有记载云,其“童年十五习丝业,精究利病……镇中张氏(指张源泰)、蒋氏(指三松堂蒋家)初与公合资设丝肆,大售,众忌其能,斥资以困之。公遂独操旧业……数年舍去,挟资归里,买田宅,辟宗祠,置祀产,建义庄,蔚然为望族”。可见,庞云缯不仅擅长于丝业还是一把经商的好手。两人协商后,便强强携手,不仅规模庞大、投资量大,而且有广泛的人脉关系和市场,在丝业市场上影响巨大。在庞云缯的帮助下,胡雪岩的丝业几乎达到了垄断地位,蔡冠洛在《清代七百名人传》上说:“光墉所营丝茶叶……丰财捷足,操纵江浙商业”,《光绪实录》也有记载:“光墉所营以丝业为巨擘,专营出口,几乎垄断国际市场”。但胡雪岩也没有亏待协助自己的庞云缯,他将自己经营药业的经验传授给了庞云缯,并帮助他在南浔开了一家镇上最大的药店——庞滋德国药店。
身为商人的胡雪岩虽以经商获利为最终目的,但他心中有同行,做事时能够考虑到同行的利益,对同行及下属商人能帮则帮,该让就让。浙江慈溪人严信厚幼时曾在宁波恒兴钱肆当学徒,后来又到上海宝成银楼任职。同治初年,他就是经胡雪岩的推荐才得以进入李鸿章幕府,并被发任李军镇压捻军的驻沪襄办饷械的。
“一个好汉三个帮”,在商业中也是这个道理。虽然同行之间存在竞争,但与同行间更多的则是进行交流与合作。赢得同行的好感,在自己赢利的同时也兼顾同行的利益才是经商之人的明智之举,才能在需要帮助时得人相助,才能获得长远利益。
合作才能走得更远
古今中外无一人可以单独称王,只有团结协作、齐心协力才能够最终成功。刘邦用张良、韩信、萧何,得以创建帝业;刘备用孔明、关羽、张飞、赵云,得以三足鼎立天下,宋江本是一遇大事便不知如何是好的主子,幸得梁山100多位兄弟“哥哥休要惊慌”的辅佐才得以在800里水泊生存下来;唐三藏西天取经,没有孙悟空一路的降妖伏魔,猪八戒、沙和尚的鞍前马后,岂能取得真经,普度众生?在现代社会愈演愈烈的行业竞争中,同行与同企业之间的竞争乃是同行关系的主旋律。很多人都是天生的红眼病,嫉妒心强,看不得别人好,为了排挤对方,他们总是不惜一切代价与手段,搞无谓的圈内争斗,以致两虎相争,相互内耗,两败俱伤。其实,任何时候,人都离不开人,只有团结合作,才能走得更远。在经营事业时,更是如此,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市场的份额是有限的,只有合作起来才能变有限为无限,在不断开拓发展中寻求蓝海。双赢合作才是在竞争中应达到的最佳状态。同行竞争可以,不能做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