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对市场敏感问题,任何部门在该问题未明确解决之前,不得公开发表倾向性意见。
5大政策是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新定义,对后期股市运行具有纲领性意义。
2005年5月,政府又经充分酝酿,启动了中国股市自建立以来的最大的一次制度变革,即股权分置改革。中国股市最大的不确定因素随着政策的明朗化正在消除。
7月,中国证监会对证券公司分而治之,7成券商被划为风险类和高危类,面临退出市场的命运
11月,《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发出,将坏公司清理出股市的指向明确。
12月,《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发布,上市标准更加严格,坏公司将更难混入股市。
2006年政策导向更以股票价值重估为主线展开:股权分置改革,引进权证、融资、融券等创新活动,增加资金,增加品种吸引各种投资者,另外还进行了《证券法》、《公司法》两法的全面修订和实施,新法在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强化公司高管约束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证券法的修改更是在消除“单边市”(注解:单边市是指市场走势出现一边倒的情况。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股市趋势的节奏基本上由一家或几家市场主力决定,他们在续盘阶段一直掌握着市场脉搏的运动,在哪开仓、在哪打压、在哪出仓,市场运动井井有条,而市场的另一方(大多数为得不到市场信息的中小散户)则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没有任何还手之力。单边市中的成交量通常比平时大很多,这是由于市场价格幅度的扩大引来短线资金的积极参与。)的政策障碍、分业经营和管理、拓宽资金入市等方面,为股市日后发展留出了足够的政策空间。由于修订工程巨大,很多业内人士视修订过程为两法再造。证券法修改把过去那些不正确的条款(例如不许国营企业炒股,不许融资融券等)去掉了,从而为中国证券投资市场开拓了一个很大的投资空间,同时又着手解决了很多券商不良资产问题。在2006年上半年完成两部法律修订的基础上,两法的配套文件共31件也将作出相应制定和修改。
进入到2006年5月,中国证监会更是频频发出了“中国资本市场已进入恢复性增长的新历史时期”的政策暗示。
“近几个月来,资本市场已进入恢复性增长的新历史时期。”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周正庆5月14日在上海这样表示。“这个新的历史时期”,用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的话描述就是: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市场发展正处于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无独有偶,就在5月上证综指重回1600点时期,中国证监会4任主席也罕有地形成了“中国资本市场还得加快发展,加快创新”的共识,即坚持发展和创新,坚持正视发展和创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未来的中国资本市场必将迎来更为灿烂的明天。(注解35,“四任证监会主席纵论中国期市四大关键词”,《中国证券报》,2006年5月30日。)
回顾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市场与政策博弈的最终胜出者往往都是政策。2005年,《证券导报》在万国测评的帮助下,集中展示了100多条政策大事,并特别找出的10余次中国股市大的转折点无一不是和政策有关的:
--1990年12月19日上交所成立,股市开放,上证指数从99.98点一直上涨到1992年5月25日的1429.01点,涨幅达1329.30%;
--1992年11月17日上海联农股份有限公司人民币股票上市,当日曾跌至386.85点,收盘393.52点。此后一路上行,至1993年2月16日,收在1558.95,涨幅296.16%;
--1993年2月16日,上海老八股宣布扩容,指数从1558.95点一直下泄到1994年7月29日的最低325.89点,跌幅达79.10%;
--1994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商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昭示93年上半年熊市后管理层的坚定信心,引起8月狂潮,俗称“三大政策”。上证指数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涨至1994年9月13日的1052.94点,涨幅达215.33%;
--1995年5月16-18日,停止国债发行,出现3天井喷行情;
--1996年1月22日,指数最低514.16点,此时民间认为宏观调控即将结束。1996年5月2日央行首次降息。此轮行情至1996年12月11日,上证从516.46点涨至1258.69点,涨幅143.71%;
--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指出对于目前证券市场的严重过度投机和可能造成的风险,要予以高度警惕,要本着加强监管、增加供给、正确引导、保持稳定的原则,做好8项工作。从而引发市场暴跌。由1200附近下跌至865.58点。此后一路上扬,最高至1997年5月12日的1510.18点,涨幅74.47%;
--1999年5月19日井喷。经过两年调整,在美国股市网络股盛行,机构以《人民日报》社论为背景展开了大幅单边逼空行情。指数由18日的1059.87点到1999年6月30日1756.18点,涨幅65.70%。此后持续了两年大牛市;
--2001年6月14日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26日国有股减持公司浮出水面。上证由14日最高2245.43点,下跌至2002年1月22日的1348.79点,跌幅39.93%;
--2004年1月31日,“国九条”发布,短暂行情持续到2004年4月9日最高1778.22点。进入11月,利好不断。
境外合格的投资者(QFII)也似乎早已嗅到了抄中国股市大底的机会。2005年12月6日,有中国官员透露,不少尚未进入境内市场的机构正积极申请QFII资格,60亿美元的新增额度肯定“不够用”。摩根大通中国证券市场部总监李晶更是表示,100亿额度会在2005年年底全部用完。
12月15日,日兴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兼投资总裁比尔·威尔德表示,尽管近期QFII额度在原有40亿美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60亿美元,但若按在中国A股(注解:目前中国股票在市场上发行主要有A股、B股、H股,都是按英文字母作为代称的股票来分类的。A股是以人民币计价,面对中国公民发行且在境内上市的股票;B股是以美元港元计价,面向境外投资者发行,但在中国境内上市的股票;H股是以港元计价在香港发行并上市的境内企业的股票。此外,中国企业在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地上市的股票,分别称为N股、S股和T股。由于A股、B股及H股的计价和发行对象不同,国内投资者显然不具备炒作B股、H股的条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沪市挂牌B股以美元计价,而深市B股以港元计价,故两市股价差异较大,如果将美元、港元以人民币进行换算,便知两地股价大体一致。以字母代称进行股票分类,不甚规范,根据中国证监会要求,股票简称必须统一、规范。可以相信,随着中国股市的进一步发展,A股、B股、H股等称谓将成为历史。)市场占2%的比例来计算,QFII应该有600亿美元额度。
花旗的一位研究人员说,在和客户接触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海外投资者对于投资A股_市场兴趣与日俱增。现在外资持有的H股已超过1000亿美元,由此看来,100亿美元的QFII额度其实是很少的。
与此同时,市场传出,海外有600亿美元正排队申请进入中国股市。一家QFII代理券商表示,境外机构普遍看好中国股市,生怕赶不上抄底中国的机会。若再次出现恐慌性下跌,只会给自己管理的基金带来买入更为廉价的、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资产。而当前正是购买廉价A股筹码的时候。同时,要满足现有QFII的新增资金需求,恐怕再增加200亿美元的额度都不够。
这种配额的需求饥渴,源自外资金融机构对于中国股市的普遍乐观。QFII为何看好中国A股市场?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陈昌华说,即使从技术角度看,A股市场下跌空间也很有限。H股已从2002年的低位价格升了近一倍,调整机会肯定比中国境内的A股要大。此外,有14万亿元的国内个人储蓄存款做为后盾,即便中国经济增长放缓,A股消化负面因素的能力也比H股要大得多。更何况,中国经济没有任何缓慢下来的迹象。
瑞士银行在发布2005年《A股成为焦点》的研究报告中也列举了看好中国境内A股市场的4大理由:(1)A股市场与国际上股市平均估值差别日益缩小;(2)支付对价(注解: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在股市中流通的股票只是一部分,有很大一部分是不能上市流通的。2006年,中国管理层发动了旨在根本性解决股票全流通的股权分置改革,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大股东要支付其它股东的对价。由于前者所持的国家股/法人股在不流通时,它们的价值比流通股要低的多,现在要让这些股票上市流通,原来持有的流通股价值因为不流通股上市而被稀释、降低,流通股东当然不同意。一个解决的办法就是大股东在不流通股上市后向持有流通股的股东支付一定对价以作补偿。)降低了投资者持股成本;(3)股票流动性大幅提高,一旦投资气氛好转,资金供应环境十分理想;(4)相信出台支持股权分置改革的一系列政策将发挥效应。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2006年年初在向客户推荐投资组合时,已将中国A股和B股比重由原来的4%调高到了15%,这既显示了QFII进入中国股市的迫切心情,也显示了中国管理层吸引外资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决心。(注解36,“股改加速需要QFII的支持”,《广发银通投资专刊》,2005年第9期总9期。)
多数专家、机构都认为,2006年是中国资本市场由熊转牛的一年。2005年12月31日,在深圳举办的2006年投资策略报告会中,平安证券明确提出,A股市场已进入一个长期上升周期。(注解37,《和讯博客》,2006年4月26日。)
笔者从2004年年中就开始坚持认为,目前中国证券市场正处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关键性时空之中,我们将这一时空称之为“资本投资时代前夕”。中国股市在1300点附近虽然还需要反复整固,不过,这种整理对于场外投资者来说可能意味着特大级别的行情到来之前的最后建仓机会。(注解38,程超泽,《大拐点:站在中国大牛市的起点上》,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2004年。)
二、攻击第一波
股市在1300点上下反复震荡的走势在2005年11月之后终于悄然发生了变化,一股压抑了4年多的做多激情终于在2005年年底开始的行情中得到了一次淋漓酣畅的释放。2005年12月14日,上综指以4连阳形态轻松站上半年线,深成指更演绎出了罕见的缩量小7连阳。12月29日,一根向上跳空的小阳线将长期压制市场的年线一举拿下,股指继续以小阴小阳的温火慢攻方式再次行进到万众瞩目的1300点关口。
2006年春节以来,市场围绕1300点再次经历了整整2个月的反复整固,在此期间,上证指数分别于3月1日、3月23日、3月29日先后3次收盘站上1300点,但这3次冲击千1300点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当天攻克1300点,第二个交易日又迅速失守,频繁而短暂的快攻,主力反复试探性突破意图显露无疑。
2006年4月21日,上证指数收盘一举突破1400点,收于1416点。全天走势恢弘,人气旺盛,久违的牛市氛围赫然重现。自1990年开市以来,在经过了长达9年的漫长征战后,直到1999年6月,沪综指才真正站上1400点。在2004年10月1400点大关被有效击穿后,至今已有一年半。到2006年4月这一次,1400点再度归来,沪(上海)、深(深圳)两市共成交共500亿。研究表明,在源源不断进入两市股市的资金中,包括了新发基金、房地产资金、私募基金、居民存款、QFII资金以及境外热钱等:
(1)新发基金。统计显示,4月份首发基金数达11只,募集额396亿元,创历史新高。例如,进入2006年5月,3天内,广发策略优选基金发行量就超过了60亿元。业内估计,行情好,基金发行还将升温。
(2)房地产资金。在国家对房地产调控随时降临的阴影下,在逐利本性的引导下,屯积在地产行业的资金开始大规模撤出流向股市。中原证券策略分析师张冬云认为,房地产资金的规模大得惊人。
(3)行情催生出不少新成立的私募基金扑向股市。
(4)QFII资金和境外热钱的流入,这类资金的具体规模难以测算,据了解其规模也相当的大。
(5)居民储蓄,在良好赚钱效应的刺激下,不甘低利息的银行存款资金开始流向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