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认为,人的智商几乎都在一个水平线上,真正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情商。因此,父母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商,例如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竞争力、自制力等。
越是对未来有信心的孩子,就越可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因此,父母应该培养、保护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进入良性循环。
一位富人将要远行去国外,临走之前,他将仆人们叫到一起并把财产委托给他们保管。主人根据每个人的才干,给了第一个仆人5个塔伦特(注:古罗马货币单位),第二个仆人两个塔伦特,第三个仆人1个塔伦特。
拿到五个塔伦特的仆人把它用于经商,并且赚到了五个塔伦特;同样,拿到两个塔伦特的仆人也赚到了两个塔伦特;但拿到一个塔伦特的仆人却把主人的钱埋到了土里。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主人回来了。拿到五个塔伦特的仆人带着另外五个塔伦特来见主人,他对自己的主人说:“主人,你交给我五个塔伦特,请看,我又赚了五个。”
“做得好!你是一个对很多事情充满自信的人。我会让你掌管更多的事情。现在就去享受你的土地吧。”同样,拿到两个塔伦特的仆人带着他另外两个塔伦特来了,他也得到了主人赠予的土地。
最后,拿到一个塔伦特的仆人来了,他说:“主人,我知道你想成为一个强人,收获没有播种的土地。我很害怕,于是就把钱埋在了地下。”听了他的话,主人很生气,于是把他仅有的钱也夺了去。
“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上述故事出自《新月·马太福音》,体现的是“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马太效应”。“马太效应”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一个人一旦在某一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取得了成功,就会产生积累优势,进而有更多的机会取得进步。同理,一个孩子越有自信,就会得到越多的优势,也就越有可能取得成功。因此,为人父母者如果把“马太效应”运用到教育孩子上,肯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孩子缺什么不能缺自信
一个有自信的孩子思想较乐观、做事主动积极、勇于尝试、乐于接受挑战、不断努力,从而获得成功。他们会常告诉自己:“我能”,“我是最棒的”。而一个缺乏自信的孩子,任何事情上都表现得较柔弱、害怕、有恐惧的心理,不敢面对或尝试新的事物,不敢主动与人交往,从而失去许多学习的机会。长期缺乏自信心会让孩子产生“无能”的感觉,甚至可能自暴自弃、任性、自尊心强、依赖、孤独、胆小、不合群、独占欲强等。因此,对一个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缺什么不能缺自信。
20世纪30年代,一位叫玛格丽特的英国小姑娘在父亲的严厉教导下成长。父亲常常给她灌输一种思想: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力争一流,永远走在别人的前面,而不能被人落下,即使是乘公共汽车,也要永远坐在第一排。父亲从不允许女儿说“太难了”、“我不能”之类的话。
由于父亲这种近乎过分的教育理念,使玛格丽特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后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她时时记住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自信的态度,做好每一件事,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第一排”的誓言。
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5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勇往直前的信念,仅仅一年就修完了5年的课程。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试成绩竟然名列榜首。玛格丽特不光学习优秀,在音乐、体育、演讲等方面也都出类拔萃。她当年所在学校的校长对她的评价是:“玛格丽特无疑是我们学校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会做得很出色。”
多年以后,玛格丽特成为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她连续4年当选保守党领袖,并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她雄踞政坛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
父母错误做法:用尖酸的语言打消孩子的信心
每个孩子从幼儿开始,自信心的培养和建立将直接影响日后心智的发展。许多年轻一代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都认识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很重要的,遗憾的是,有些父母不但在这方面做得不足,他们有时候甚至会用尖酸的语言打击孩子的自信。
例如,看到孩子的成绩单(即使孩子的成绩已经很不错了),总是说:“考试考这么点还好意思让我签名,看人家……”孩子第一次做饭做糊了,有的父母甚至会说:“就知道你不行,怎样,被我说中了吧!”孩子想学钢琴,有的父母会说:“看人家学钢琴,你也学,可人家能得奖,你呢?”总之,很多父母常常对孩子讲类似这种尖酸刻薄的话,殊不知,这些话就像刀子一样,刀刀刻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让孩子产生“我不行”、“我真没用”等念头。自然,自信心也在这一瞬间被打消了。
心理专家建议:让自信伴随孩子成长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曾经说过:“自信是导向成功的第一要诀。”的确,人一旦没有了自信心,就等于自己给自己判了死刑。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自信尤为重要,而一个孩子能不能取得成就,成为天才,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父母对他有没有信心,他对自己有没有自信。因此说,作为父母一定要注意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那么,该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呢?心理专家李子勋给为人父母者以下几条建议:
1.尊重孩子的自尊
孩子的自信来自自尊,一个没有自尊的孩子不可能有自信。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与孩子讨论一些家事,让孩子感觉自己的能力、平等的地位以及父母对自己的信任。切忌随意惩罚或殴打孩子,说那些伤害人格、自尊的话。
2.告诉孩子“你能行”
有些孩子生活里常自我预言“我很没信心”、“我是没用的”等,这种消极的心理会让他没勇气尝试新的事物。父母应该从旁引导、积极的表扬、肯定和鼓励,让孩子淡化“我无能”的心理,建立“我也行”的心理。
3.培养孩子的特殊才能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来培养他的一些特长,透过特长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如除了学业,鼓励孩子多参与课外活动、社区义工活动等。这不但可以让孩子培养自己的兴趣,而且让孩子有机会接触那些需要别人关爱与帮助的人,这些都可以增进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4.随时巩固孩子的信心
孩子只有在不断鼓励中,加上自己不断的努力,才可以建立起自信心。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应该耐心地给予孩子时间与空间,先了解他们的原因,再从旁引导及鼓励。当孩子可以重新站立起来时,父母更需随时,并恰当的鼓励他们。
一个人拥有了梦想,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并不断创造生命的奇迹。所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保护、培养孩子的梦想,这样才能让孩子梦想成真。
莱特兄弟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看到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的头顶飞过。兄弟两个很好奇,为什么大雁能够飞的那么高,那么快,而人不能呢?
父亲明白了他们的疑惑之后,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儿子说:“如果你们想飞,你们也会飞起来的。”两个儿子努力地试了试,并没有飞起来。
父亲说:“你们看看我是怎么飞的吧!”于是他飞了两下,也没有飞起来。停了一会儿,他肯定地对两个儿子说:“可能是因为我的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就一定能飞起来,去你们想去的地方。”儿子们牢记着父亲的教导,并一直不断努力。长大以后,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真的飞起来了。
人类最可贵的就是拥有梦想,因为拥有梦想,才会对未来充满激情,才会不断创造生命中的奇迹。这就是“梦想法则”。莱特兄弟正是因为拥有想飞起来的梦想,长大成人后才发明了飞机。然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的父亲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最初当孩子的想法冒出来的时候,他并没有嘲笑孩子的想象力,而是予以把保护和支持,使得莱特兄弟对梦想更加坚定和努力,并最终梦想成真。
保护和引导好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的梦想多源于想象,贝鲁泰斯曾经说过:“想象是人生的肉,若没有想象,人生只不过是一堆骸骨。”如果父母在孩子年幼的时候,不注重培养和发展他的想象力,那么他非但不能成为诗人、小说家、画家,而且也难以成为出色的法官、建筑师、科学家。因为缺少想象力的孩子肯定没有梦想,没有梦想就不会有努力的目的和方向。反之,父母如果能够保护和引导好孩子的想象力,则孩子很可能就会做出一番成就来。
妈妈正在厨房准备午餐,她听到自己的儿子在后院蹦蹦跳跳,弄出了很大的动静,便大声问他:“宝贝,你在干什么?”
孩子兴奋地回答:“妈妈,我正准备跳到月亮上去呢。”
这个时候,你猜孩子的妈妈怎么说?
她并没有给儿子泼冷水,没有批评说“小孩子不要胡说话“、“赶快进来洗干净手准备吃饭”之类的话打击孩子的异想天开,而是很兴奋、很幽默地对孩子说:“这真是个不错的想法,但是,宝贝,可别忘记回来吃午饭喔!”
后来,这个孩子真的成了第一位登陆月球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丹。
父母错误做法:将孩子的梦想扼杀在摇篮里
阿姆斯特丹是幸运的,因为他的美丽梦想幸运地被他的妈妈保护了,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故事。但是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孩子的梦想总是轻易地被父母扼杀在摇篮里,从此再没有飞翔的欲望,成为了一个十分平庸的人。
例如,有的父母听到孩子的梦想是拿到诺贝尔奖时,会哈哈大笑地说:“年少轻狂啊,你知道得这个奖有多难吗?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中国人获得,你觉得自己……”还有的父母,听说孩子的梦想是当一名出色的蛋糕师时,就嘲笑孩子没有出息,不会有前途。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但正因为父母的这种有意或者无意的嘲笑,便将孩子的梦想扼杀在摇篮里,使孩子失去了为梦想努力的激情和勇气。
心理专家建议:不要嘲笑孩子的梦想
教育专家孙云晓老师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说道:“不管孩子想做什么,都是很了不起的想法,父母应当支持才对。成年人千万不可嘲笑孩子的梦想,无论孩子的想法有多幼稚,都应当珍惜和尊重。”的确,一个真爱孩子的父母应当精心培养、保护孩子的梦想,让梦想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而不应该去嘲笑和指责。那么,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培养、保护孩子的梦想呢?
1.鼓励孩子幻想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经常鼓励孩子进行幻想,哪怕有时候孩子的幻想具有常识性的错误,例如孩子想让鱼在天空飞翔,让鸟在海底生活等,父母没有必要非要去纠正孩子,因为,孩子之所以会想出一些成人想不出的主意来,正是因为缺少常识的限制。
2.对孩子的想象给予赞扬
有梦想的前提是,要有想象的积极性,所以,当孩子有想象的表现时,父母要及时对孩子表示赞扬,让孩子感到愉快,这样,孩子就会更加喜欢想象。此外,孩子是天真的,他们的想象也是天真的,不能用大人的“合理性”来衡量孩子的想象,孩子的想象不管何等离奇,都是正常的、可贵的。
3.正确引导孩子的梦想
你的孩子可能梦想变成超人或者奥特曼拯救整个世界,作为父母不必好气又好笑。这个时候,就应该在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上,逐渐转移其兴趣与梦想。比如:对于梦想成为奥特曼或超人的孩子,我们可以将“超能力”具体化,即乐于助人的品质、强健的体魄和聪明的头脑,只有加强这些方面的学习和锻炼,才能拥有生活中的“超能力”。
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有时可以不必对孩子进行过多指责,如果能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则能使孩子正确认识错误,并及时改正。
一个小女孩很任性,深秋时节母亲带她去串亲戚,她非要穿裙子。母亲怎么劝都不行,父亲毫不留情地对她说:“穿裙子可以,但是今天你不能喊冷,而且我们也不会给你带衣服。”结果宴会上小女孩儿冻得瑟瑟发抖,嘴唇都冻成了紫色。从此以后,她再不“为了风度不要温度了”。
一个小男孩儿总是不爱惜家里的东西,隔三差五地就把椅子弄坏了。一次,他把新买的椅子给弄坏了,他的父母毫不犹豫地决定,让他在接下来的一周里站着吃饭,让孩子感受一下自己的错误行为带来的劳累之苦。经过这次之后,孩子的行为果然收敛很多。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应是他的过失所招来的自然后果。”这就是卢梭的“自然惩罚法则”,含义是:当孩子在行为上犯了错误时,父母不应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指责,而应该让孩子自己承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给孩子以心理惩罚,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心情的不愉快甚至是痛苦,从而让孩子自我反省,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像上述案例中的两个孩子犯了错误之后,父母没有对他指责教育,而是让他们在“自作自受”中体验到痛苦的责罚,强化心灵的痛苦体验,孩子从中可以吸取教训,改正错误。
用爱的责任惩罚孩子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世界上几乎每个孩子都吃过“堑”,然而吃“堑”之后,有的孩子变得愈发聪明了,有的孩子却在重复着同样的错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后者没有让当事人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正如在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对孩子总是事前提醒,事后责骂,千方百计地去补救,结果是大人操碎了心,磨碎了嘴皮,孩子却没有一点感觉,甚至还会觉得父母的交代是多此一举。下次呢,该犯的错误还继续接着犯。
卢勤在《告诉孩子,你真棒》一书中曾经提到过一个故事:
王晶(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卢勤的好朋友)的做法与其他父母大不相同,当女儿做错事的时候,就让女儿“自作自受”,自己承担错误的后果。先去“吃一堑”,然后“长一智”。
有一次,王晶女儿的学校排练节目,8岁的女儿走得匆忙,忘了带伴奏磁带。
王晶发现了,却没做声。她想,女儿常忘东西,提醒她一次,她的依赖心理就增加一分,那么以后就还得提醒一百次、一千次,不如让她受点挫折,让事实来教育女儿。黄思路快到校门口才想起来,打电话给妈妈,请妈妈赶快送磁带给她。
当时,王晶正好放暑假在家,完全有时间给女儿送去。但她没这样做,只对女儿说:“你自己犯的错误,不应该惩罚妈妈。你自己想办法解决吧!”
黄思路没有办法,只好向老师说明情况,把节目顺序调一下,然后骑车顶着烈日回家去取伴奏带。王晶说:“我让她多跑了这一次,后来她却少跑了无数次,因为她记住了这个教训。”
后来,有人问黄思路:“回过头来看,你觉得妈妈的做法对吗?”
黄思路笑着回答:“我觉得对。自作自受使我知道无论我做什么事情,后果是要自己承担的。所以我做事就很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