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大学原副校长黄国建教授,独当一面,负责南校区的领导工作。他带领一批专家,经多方协调,努力工作,使该校区的功能日趋完善,充分发挥了培养人才的功能。到目前为止已经有5届毕业生走上了社会,为人民建功立业。
甘做人梯为育人
这五年来,由于我国船舶工业空前发展,江苏科技大学培养人才的任务十分繁重。在校学生达到2万余名,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许多老专家参与了各级、各层次、各校区的教学督导工作。据统计,2009年以前,教学督导组的老专家有85人;2009年以后,仍然有56人。五年中,老专家听课人次累计达到3万余人次。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师需求量急剧增加。但是,从新进校的青年教师来看,他们学历普遍较高,而缺乏实际教学经验。2006年,老专家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成功举办了30多人参加的“青年教师教学方法研讨班”。
在班上,老专家们做示范,青年教师试讲。通过比较、分析和讨论,相互切磋,得到了共同提高。使青年教师明确了究竟应该怎样上课、如何才能上好一堂课、什么才叫一堂好课等认识问题。该班深受青年教师的欢迎。从四年过去的今天来看,当年参加该班的青年教师,已经成长为教学骨干。
老教授朱德书是教学督导组的组长,他将自己的教学方法、经验和体会编印成《与青年教师、大学生谈成长成才》的讲座教材,受到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的欢迎和好评。彭如海教授等老专家,负责对张家港校区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他们手把手地指导青年教师,使新校区的新教师迅速担起教学任务的重担。这些老专家的精神,就是人梯精神,让青年教师踏着他们才华学识的肩膀,去攀登更高的知识高峰。
心系民生传知识
江苏科技大学随着发展,学科增多了。老专家们充分运用雄厚的科学知识,为民生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老专家潘一乐是全国人大代表、博士生导师,蚕桑养殖专家,他虽已退休多年,但心系民生的精神不退。近年来,他在镇江江中小岛上建立了110亩杂交桑种子基地,年产新鲜桑葚16.5万公斤;杂交桑种子600余公斤,推广了优秀蚕桑品种,给小岛的经济增添了活力。
前几年,江苏科技大学提出“立足船舶,情系国防,面向全国,融入江苏”的办学方针,老专家们作出了积极的响应。2009年,由13位专家参与的讲学团,到多家船舶企业开设船、机、电、材管理等讲座,并为企业举办了“船舶建造培训班”,受到船企的欢迎和好评。
由于社会发展变化,大学生对人生、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有一些疑惑之处,尤其是世界金融危机之后造船业刚刚复苏,不少今年入学的新生对船舶工业发展趋势难以辨清,造成专业学习目标模糊,老专家们通过与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建立了大学生成长驿站,老专家们与新生们展开了谈心和思想交流活动,解除了疑惑,看到了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良好前景,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性,增强了学好专业的信心。因此,一些老专家成了新生们的良师益友。
不断进取着新书
学习是人生的终生任务。在江苏科技大学的老专家中,有不少在“老有所为”的实践中,体现着老有所学。这些老专家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本身就是一部很好的学习材料。近几年来,在江苏科技大学的老专家中,兴起了着书的热潮。据统计,期间老专家出版的书有17部。
谢作水教授当年是哈军工毕业的。他在潜艇强度学术研究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退休之后,不仅担任着学校老专家协会的理事长,而且还出版了关于潜艇方面的3部着作,填补了我国潜艇教材方面的空白。
尹邦彦教授退休前是江苏科技大学外语学院的学者。退休之后,不甘寂寞,精心着书。到目前为止,他已出版《汉语熟语英译词典》一部,并获得了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他还出版了《中国历代名人名言》(双语对照)一书。钟家麒教授退休后,编着了《工程图学》(中英双语)及其配套的《工程图学习题集》(中英双语)。更使人敬佩而又痛惜的是,景荣春教授在长期病魔缠身中,在他生命结束前完成了6部力学系列教材。
原来搞管理工作的老专家也不甘退休而“失业”,精心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退休后仍在江苏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工作的陈耀群高级工程师,近五年来,也出版了《海疆见闻》(国防生科普读物)、《新闻采写基础与创新》(教学用书)和2010年出版的《星辰集》(散文集)。当年叱咤讲坛的老专家,如今甘当灯下白头人。
宋代大文人陆游有一名句:“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这是人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每一个人来说,是公平、公正、公开的。江苏科技大学的老专家们,深谙这个人生哲理。而他们更懂得人生可贵的是有一股豪气和一颗年轻的心。用这些来实现老年人的人生社会价值,使夕阳更壮美!
二、事件专访
1.事件专访的含义
事件专访虽然也是采访人,但采访者和采访对象的主观意向都不在于人本身,而在于采访对象所经历过的或比较知情的某件事。从采访者角度来看,目的无非集中在以下两点:请采访对象提供事件的过程或真相;请采访者发表对事件的意见和评论。
2.事件专访的写作要求
事件专访的写作应把落脚点放在采访的事件上,通过人来反映事件。事件专访要能透过采访者,介绍事件产生的原因,揭示事件的意义、存在的价值或经验教训等,以对事件的专访达到解决问题或突出事件的效果。
3.事件专访写作范例
科技的能量有多大
——中国科协副主席吴阶平访谈录
一间书房,沿壁书橱摆满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和中外科技、医学专着,精神矍铄的主人正在撰写书稿,此情此景恰好映衬了吴阶平教授那“献身,创新,求实”的心境。
听说记者要他谈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问题,这位74岁高龄的中国科协副主席颇有感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在大家都会说,然而,科学技术的能量到底有多大,恐怕没有多少人能讲得明白,因为这是很难计量的啊。
吴阶平教授是我国泌尿外科学奠基人之一。作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他对其他领域科技的发展也很关注。
据他介绍,科技在古代发展是缓慢的,与经济的关系也不密切,但是近代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第一次产业革命后,情形就不同了。
这次产业革命的发祥地英国因此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它在世界各国中工业产值的比重猛升到39%,煤和铁的产量更占到了50%,外贸总值达32%,商船总吨位则是荷兰、美国、德国、俄国的总和。之后,科技的进步使美国、德国崛起,英国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科学技术对生产力日益增长的影响,却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视。有人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表示它: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技。
到了20世纪后半叶,由于科技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突破,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群以及相应的高技术产业的出现,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更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吴老列举的一个个事例,确实令人叹服:
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一个农业小组,1961年育成的“墨西哥小麦”,使墨西哥的小麦平均亩产由60公斤提高到200多公斤。这个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组织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在1965年又育成“菲律宾水稻”。这一品种的生长期仅105天,热带地区一年可三熟,单熟亩产600公斤,三熟亩产可达1500公斤。
在我国,20世纪60年代突破了高秆变矮秆后,水稻平均亩产由1949年的126公斤增加到三四百公斤,而70年代育成的籼型杂交水稻,又进一步把水稻单产提高到500公斤以上,最高的可达到近1吨。
如果说这些事例还易于为人们所理解的话,那么吴阶平教授介绍的另一些科学技术对发展经济的神奇的能量,则远远超出了公众的想象范围。
法国的高速铁路实验车,时速竟超过了一般飞机,达到515.3公里。
已经开发的光纤技术,只用几磅重的玻璃纤维,传输的信息可以相当于一吨铜缆传输的信息量。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有个自行车公司,只有20名雇员、1台计算机,生产18个型号、1000多种不同款式的自行车,从赛车、公路车到山地车无所不包,而且有119种颜色和图案。当顾客购买自行车时,先到商店去量一下自己的身体尺寸,然后由商店把尺寸传送到工厂,3分钟就绘制出顾客所要自行车的蓝图,3小时就生产出顾客需要的自行车。
有人曾做过计算,由于科技的应用推广,同样价值投入的产出比,如果钢筋是1的话,那么小轿车为5,彩色电视机为30,计算机为1000,集成电路更高达2000。也是由于科技发展的缘故,现在电子计算机的存储器所用的原料,可以比相同重量的普通铁锅便宜,但加工增值后,其售价则不亚于相同重量的最昂贵的白金。
吴老由此指出,科技的能量究竟有多大,现在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技”的公式表示已经不够了,新的公式应该是:“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高技术。”就是说,科技对生产力三要素所起的作用不只是用乘法按倍数计算,而是按几何数量增值,呈指数增长。我国目前人均创造的财富,一般农业劳动力年仅一两千元,传统产业工人为一两万元,而高新技术产业人员可达一二十万元,就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吴教授把话锋一转,“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巨大能量并不能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它必须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才行。”美国这个科技大国,近20年来受到日本的强烈挑战,例如在25种半导体科技产业中,日本已有18种领先于美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虽然重视科技的研究却忽视应用,而日本一旦掌握了科技成果,便迅速把其转化为产品,进而迅速形成高水平的,在国际市场上有巨大竞争力的产业,这是发人深思的,而且特别值得我国引以为鉴。
中国的科技水平在整体上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要急起直追,这是谁都知道的。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也有许多科技成果,大约每年平均有2万多项。
对我国的科技力量和这么多科技成果,发展中国家和一些中等发达国家羡慕不已,以至于想方设法挖我们的成果,抢我们的人才。遗憾的是,我们中国自己却显得并不那么珍惜。撇开不够尊重科技人才的现象不说,仅就科技成果而言,许多还处于样品、礼品、展品的阶段,真正能在经济建设中及时、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不过15%~20%。
吴老由此及彼,谈起世界上南北经济差距。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计算,1968年为1:4,1977年为1:5.5,1987年为1:20.2。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科技水平及其成果应用的状况决定的。在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因素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50%左右,上升到80年代的60%~80%。而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重却小得可怜。我们中国,这一比重也只有发达国家的1/3,而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却是发达国家的3~5倍。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大国来说,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制约发展的因素。我们的国情已不允许再用能源、材料的过度消耗来搞经济建设,必须真正地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吴阶平教授急切的心情溢于言表:“在当今世界各国增强综合国力的‘战争’中,谁能抢占到科技的‘制高点’和‘前沿阵地’,谁就能取胜。一国兴,兴于科技发达;一国衰,衰于科技落后。要让大家看到科技的能量,就要从这样的高度看问题。希望人们达成共识,并赶快行动起来。”
三、问题专访
1.问题专访含义
问题专访是一种出现频率较高的专访。专访者针对某一个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请采访对象提供有关情况或发表相关见解。问题专访一般比人物专访和事件专访有较明显的理论深度,采访对象通常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所发表的意见,应该具有一定的学术性、权威性。
2.问题专访的写作要求
问题专访旨在弄清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或现象等方面的真相,写作是要能找准切入点,通过对现象的反映和引发的一些问题,揭示出实质,发表意见。以达到采访写作的目的。
3.问题专访写作范例
专访欧阳淞:迎接建党90周年党史工作大有作为——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5月26日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至少要坚持三点原则:首先,要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次,要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再次,要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在强调这三点基本认识的基础上,需要重点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看待党的成绩,二是如何看待党的失误。
中国共产党的90年,是领导和依靠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不断谱写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壮丽史诗的90年,是领导和依靠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实现社会巨变并取得辉煌成就的90年。注重总结党的历史,不断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是新形势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既是党中央的党史研究部门,也是中央主管党史业务的工作部门,担负着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重要职责。值此建党90周年之际,围绕建党90周年的相关纪念活动以及党史工作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等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
抓住党史工作发展的大好机遇《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在党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召开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之后,全国党史工作面临新的大好发展机遇。请您介绍一下过去一年里,中央党史研究室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