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含义及影响健康的因素
健康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创造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及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1978年9月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强调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指标。”的确,没有健康的人生一切都会黯然失色,快乐和幸福犹如水中月、雾里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所以人们应该重视健康的价值,尤其是在建设和谐小康社会进程中更要重视健康的价值,牢固树立“健康第一”、“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的现代健康理念。
人类对于健康的需要和认识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更新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概括起来可以将健康大体区分为“神灵医学健康模式”、“自然哲学医学健康模式”、“生物医学健康模式”、“现代医学健康模式”等4个健康发展的模式。在古代,人们认为生命系神所赐,患病是神的惩罚,保护健康和治疗疾病主要依赖于求神问卜,祈求神灵对人的保佑,此阶段为“神灵医学健康模式”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于疾病与健康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存在血液、黏液、黑疸、黄疸4种体液,如果各体液配合正常,人就健康,配合不正常,人就生病。”我国传统医学的阴阳五行和内因、外因的病因学说,已将健康、疾病与人类生活环境相联系,凭经验来调节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这段时期为经验医学时期,称为“自然哲学医学健康模式”。到了16世纪中叶,自然科学有了明显的进步,生物科学和医学有了重大的发展,使人类有可能以生物学的观点进一步阐述生命现象,从器官和细胞来寻找疾病的组织损害或生物分子结构与生化代谢方面的变化,并逐步探明生命过程中许多内在复杂的联系。从这一角度来认识疾病与健康的关系,做出诊断,提出治疗的对策。这一阶段为“生物医学健康模式”阶段。这种健康模式在人类与疾病做斗争以及指导、促进和保护人类健康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然而,生物医学模式是将人作为生物进行研究的,在处理人体健康与疾病时,仅重视生物理化因素及躯体疾患,常将人体结构及功能的完好程度作为衡量人体健康的重要指标。尤其是进入20世纪,特别是5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的健康与疾病不单纯受生物因素的影响,即便是以生物因素为主导的传染病,也是日益受社会心理因素和个人生活方式的制约。原先的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这些因素的作用,从而暴露出它的局限性。美国学者恩格尔在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了生物医学模式应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亦称之为“现代医学模式”。这一模式几乎概括了影响人类健康的各种因素,突出了社会心理因素在导致疾病中的作用,使人们在对疾病和健康的总体认识上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这也就是说,现代意义上的健康已经大大超出了疾病的范围。一个人健康与否应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这3个方面来评价才算是完整的。1989年,WHO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从而使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目前,世界各国学者公认它是一个全面的、明确的、广泛适用的、科学的健康概念。
那么,为什么要把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以及道德作为健康组合的有利补充和发展呢?
想一想自己平日有没有碰见过这样的人:虽体壮如牛,可胆小如鼠、意志薄弱;虽膀大腰圆,可心胸狭窄、空虚颓废……这样的人能算健康吗?据了解,现在不少青年学生中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如忸怩、胆小、忧郁、依赖、神经质、人际关系不良等。世界卫生组织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对上海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接受调查的1100名学生中有上述问题的比例最低的项目是10%,最高的项目达到40%。这充分说明,心理健康问题确实值得重视,身体无病即健康的观念已经落后了,必须加以纠正。
医学的发展也从理论上提示,人们必须认识到自身的整体性。人,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精神道德健康是不可分割的。在一定意义上还可以说,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超过了生理因素。身体上的疾病很多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中医学认为,引起疾病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七情过于波动,或波动持续过久,可使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堵塞、肺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疾病。如大怒伤肝、暴喜伤心等。西医认为,心理的异常变化,如过分激动会使大脑皮层过度兴奋,从而使神经系统紊乱,导致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等机能失去平衡,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病变。这也是在说明心理与生理之间要保持平衡。现代医学指出,在一切不利的条件中,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莫过于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对此,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再说一下社会适应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同时还是一个个性张扬的社会。因生活、工作节律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对人们的精神状态和适应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以往时代所没有的诸多压力和问题,以我国而论,从社会经济体制变革、劳动的重新组合、家族结构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以及与这些相关的个人生活中的挫折、多样的人际关系、紧张的工作与竞争、现代化的都市生活等,都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满足符合社会发展对人的各种各样的要求,只有这样,生活的质量才会不断地提高。如果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就会产生诸多的不适应、不协调,这种不适应、不协调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压抑、紧张的情绪持久存在就可能导致身心产生疾病。
再说说道德行为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往人们在讨论健康问题时,只强调身体、心理、社会3个方面的因素,而忽视了道德行为也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健康表现在自觉履行道德义务、能按照社会规范标准来约束、支配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良好行为与习惯给他人带来快乐或幸福。当代大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已趋向成熟与稳定,但他们遇事易冲动而不顾及后果,往往会做出一些与他们良好的道德认识相反的不良的道德行为,造成了不该发生的不良后果,这给他们的心理和精神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人类对健康的理解已经不能停留在只注重身体生理状况而忽视心理因素及社会适应和个人的道德行为的重要作用了。
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医学的理论也告诫我们,必须重视人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人的机体必须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协调才能获得健康。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环境的破坏及污染已经造成许多疾病的产生和对人体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对人自身健康的重要性的基础上,人个体的适应能力如何,即个体能否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以不断适应环境,以及个体能否改变环境使之适应个体需要的能力,就不能不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而成为“健康”的有机组成部分了。
综上所述,一个人只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道德行为良好,才算是健康的人。
健康的10项标志
世界卫生组织对衡量个人健康情况提出的10项标志是: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起日常生活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应变能力强,能较快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4)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5)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
(7)头发有光泽,头屑少;
(8)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9)牙齿清洁,无龋齿、无疼痛,牙龈无出血而颜色正常;
(10)肌肉丰满,皮肤富于弹性。
亚健康状态及成因
一、亚健康的含义
亚健康是近年来新提出来的一个概念。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是指机体在内、外环境不良刺激下引起心理、生理发生的异常变化,但尚未达到明显的病理性反应的程度。从生理学角度来讲,就是指人体各器官功能稳定性失调尚未引起器质性损伤,医学检查所得到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均无明显的异常,医生无法做出明确的诊断。在此状态下如能及时调控,可恢复健康状态,否则就会发生疾病。亚健康状态基本上是由于机体组织结构的退化或老化及生理功能减退所致。因此,目前将人体衰老的表现也列为亚健康状态的一种类型。
亚健康在临床上常被诊断为疲劳综合征、内分泌失调、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等。其在心理上的具体表现是:精神不振、情绪低沉、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易惊等。在生理上则表现为疲劳、乏力、活动时气短、出汗、腰酸腿痛等。此外,还有可能出现心血管系统的变化,如心悸、心律不齐等。
国内、外研究表明:现代社会完全符合健康标准的人只有15%左右,属于有疾病在身的人占15%左右,其余近70%的人都处在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打个比方,如果健康和疾病是生命过程的两端的话,它就像一个两头尖的橄榄,中间突出的部分就是处于健康与有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包含前后衔接的几个阶段,即:与健康紧邻的可称为“轻度身心失调”,常表现为疲劳、失眠、胃口差、情绪不稳定等,占人群的25%28%。这种失调状态持续发展可进入“潜临床”状态,此时就会呈现出发展某些疾病的高危倾向,人群中有这种状态的人超过1/3。他们除了表现为身心失调外,还常常伴有慢性咽痛、反复感冒、精力不支等。另有约10%的人处于潜临床和疾病之间,即“潜临床”状态,身体已有了病变,但症状还不明显,已从健康驶向疾病。
二、亚健康的表现症状
1.躯体性亚健康
(1)疲劳感。大学生的疲劳感主要是以“脑力性疲劳”为主。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头痛、头昏头重、嗜睡、烦躁、四肢乏力,甚至恶心呕吐;看书看了一大段也不知其意思;等等。这多为用脑时间较长,体内二氧化碳蓄积过多导致的。
(2)失眠或睡眠不良。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醒后难以入睡;多梦,易惊醒,似睡非睡等。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导致的。
①精神心理因素。学习工作压力大,过度紧张,造成精神压力大,竞争激烈等。
②生活不规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没有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以致生物钟发生了紊乱。
③失眠恐惧症。即使睡着了,也认为自己没有睡着或睡眠时间不足。
(3)头痛。主要是指除了器质性疾病外所致的紧张性头痛、偏头痛。是由于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疲劳、生活不规律引起的。
(4)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失眠健忘。
(5)体质虚弱。由于体质下降,经常容易患感冒。平时畏寒肢冷、腰酸背痛、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
(6)眼皮跳。睡眠不良、疲劳、寒冷、紧张时易发生。
(7)超重或过瘦。
2.心理性亚健康
(1)焦虑感。焦虑的核心内容是“担心”:担心考试不及格;担心一些事情会发生;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担心自己不受欢迎;担心不被他人认同;担心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处理好人际关系,时常感到“闹心”。
(2)疲倦感。典型的感觉是“活得很累”、“烦躁不安”。此类人常表现为:无精打采、空虚、消沉、颓废、厌倦、烦闷、缺乏热情等,这是心理性亚健康的典型表现。
(3)无聊感。失去生活中的热情、激情,常常处于被动观望状态,特点是空虚、幻想和机械化,自知痛苦,但又很难自拔,常常伴随无助感。
(4)其他。敏感多疑、忌妒、虚荣、自卑等。
3.社会适应性不足(人际交往性亚健康)
(1)严于待人,宽以律己型。此类人在社会关系中看对方的缺点洞若观火、明察秋毫,对自己的毛病却浑然不知、自鸣得意,在生活、工作中习惯于对别人要求严厉、批评、挑剔、指责多,表扬、鼓励、宽容少。
(2)自私自利型。此类人与人交往时,一事当头,先为己利,凡事不吃亏,难以找到真心朋友。
(3)固执、偏执型。此类人处事爱钻牛角尖,经常与人发生无谓的争执、争吵,“好抬杠”、“认死理”,性格中具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甚至“撞了南墙都不回头”的特点。
(4)冷漠孤僻型。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不愿与人交往,缺乏沟通,喜欢独来独往,对于公共事业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对人冷漠,缺乏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