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光学玻璃梦
虽然回国前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当踏上这块土地之后,王大珩还是被国民党统治下的种种乱象震惊了。
首先是带回国的行李取不出来。没办法,只好连托人带找关系,活活折腾了半个多月才把属于自己的东西拿了出来。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被托的人一笑,说了实话:你是刚回国,不了解这里面的道道。告诉你吧,要是早把钱顶上去,你这行李早就拿出来了!
接着就是怎么也买不到三等车的票。只有头等车、二等车,爱买不买。二等就二等吧,无非多花几个钱,回家心切,钱多钱少也都是次要的了,王大珩想。但待上了车才发现,整个一列火车只挂了一节三等车厢。难怪买不到三等车的票呢,人家压根儿就没想卖那种赚不了几个钱的廉价票。再仔细看看就明白了,这二等车其实就是三等车,只不过是换了个二等车的牌子挂上了,车厢一律没变。
再往下就越来越叫王大珩吃惊了。领工资要用麻袋去装,买一张大饼要拿一张大饼那么厚的一摞钱,买一块豆腐要用摞起来足有一块豆腐那么高的一捆钞票。在北平领了第一个月的薪水100块金圆券,有人立刻指点王大珩,你得赶快去把它兑换成现大洋,不然就得眼瞅着它变成废纸了。走到街上,就见站着一溜换金圆券的,不免叹了声:这年头发什么财的都有哇。叹罢后便从第一个开始问,嫌价钱高再去问第二个、第三个。依次问下去,竟一个高过一个。再回头去找第一个时,却早已不是刚才的价了,又涨了。他这才明白过来,敢情这价是见风涨的。索性不换了,揣着100块金圆券下秦皇岛去上海。坎坎坷坷地走到上海后,才发现这下亏大了,那100块金圆券只够买三碗光面的了!
不仅生活难’做事更难。
回国之后不久,王大珩就接到了严济慈先生的邀请。严济慈先生当时在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任所长,他刚好在物理研究所里支起了一个光学摊子。听说王大珩从英国回来的消息后,严济慈先生十分高兴,他非常希望专攻应用光学的王大珩能参加进来,就立刻发出邀请,请王大珩到北平研究院来从事光学研究工作。
但当王大J行到了北平研究院后,却又意外地收到了另一个邀请秦皇岛耀华玻璃厂厂长兼总工程师龚袓同的邀请。龚祖同是王大珩的清华校友,早王大珩几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龚祖同又去了德国学习应用光学。龚祖同回国后就想要搞光学玻璃,他用了几年的时间东奔西跑到处寻找机会,却一直未能如愿,只好暂栖在耀华玻璃厂了。但龚祖同却始终没有放弃搞光学玻璃的念头,他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请求王大珩到他那里去,利用耀华玻璃厂的现有条件,两人联起手搞出中国的光学玻璃来。
一面是德高望重的严济慈先生的邀请,一面是老校友言辞切切的请求,王大珩两难了。考虑再三,王大珩最后还是下了去秦皇岛的决心,因为秦皇岛更具备搞光学玻璃的条件,因为他实在无法抵制光学玻璃对他的诱惑。王大珩告辞了严济慈先生,带着他的光学玻璃梦,满怀希望地奔向了秦皇岛。
但王大珩来得太不是时候了。他到达秦皇岛时,东北战场的硝烟正在向华北地区迅速蔓延。越来越近的枪炮声,震慑得秦皇岛瑟瑟发抖,到处是关于战争的传闻,到处是惶惶不安的人群。战争,如同一柄高悬在人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猝然落下。在这种紧张的时刻,人们根本就没有可能思考生存以外的任何事情了。
龚袓同满怀歉疚地看着王大珩,他从王大珩那英气勃勃的眼神中看出这就是他一直要寻找的那个人,这就是注定要与他搭档搞出中国的光学玻璃的那个人!龚祖同真想对王大珩说:总算找到你了,今后我们就绑在一起干吧!但他张了张嘴,只能无奈地说:“真对不起,没想到时局会突然变得这么紧张。好不容易把你请来了,眼下却又什么也干不成了。没办法,我们只好以后再从长计议了。真对不起。”
一盆冷水一滴不剩地从头顶一直浇到了脚下,王大珩只觉得心在一点点地紧缩。他想说,自已满怀希望地从北平跑到秦皇岛来,不是为了来听一声对不起的!他想说,自己之所以放弃北平研究院的职位来到耀华玻璃厂,就是因为他们心中共同拥有一个光学玻璃梦!他想说,对于他来说,这个梦是一个永远无法拒绝的诱惑,因为这不是个人的,是属于整个民族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学之梦!他想说,在他的心目中,这个梦远比个人的一切得失都更为重要,为了这个梦,他随时准备毫不犹豫地舍弃自己的一切。他想说,他一直努力这样去做,他舍弃了许多。但结果,梦,却碰在了坚硬的现实面前,粉碎了……
王大珩默默地望着龚祖同,望着眼前这位比他年长十岁的学长。他知道龚祖同自回国后就一直在为光学玻璃四处奔波,但至今也没有找到一个更好的出路。从学长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里,王大珩看到了内中潜藏着的执着和坚韧,看到了心里燃烧着的焦虑和希望,看到了那种难于言表的深深的遗憾和抱歉。
王大珩什么也没有说,他无话可说了。
回英国还是去解放区
秦皇岛之行受挫之后,王大珩接受了龚祖同的安排,离开秦皇岛来到上海,暂栖在上海耀华玻璃分厂。
这是王大珩回国后度过的最苦闷彷徨的一段日子。没有事情可做,即便有事情也不可能去做,只有无奈地等待。在等待的苦闷之中,王大珩给英国朋友汉德写了一封信,讲述了自己回国后的所见所闻,倾吐了积郁在心中的失望和苦恼。王大Iff告诉汉德,从回国后他就一直在四处奔波,但至今也找不到一点希望,他开始怀疑自己选择在这个时候回国或许根本就是个错误。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充满希望的转机却悄悄地来到了他的身边。
到上海后,王大珩得知原清华大学物理系吴有训先生现在也在上海,就立刻前去拜望。王大珩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吴有训先生正在物理系任教授。当年,吴先生风度翩翩、才华横溢,深受清华学子们的崇敬。此时,吴先生正暂时依托在上海交通大学。十几年过去了,师生相见之下自然有许多的话要说。他们谈了很久,回忆了过去在清华的日子和离校后的经历,也谈到了各自目前的处境。面对尊敬的先生,王大珩不知不觉地袒露了自已的心迹,他激动地讲述了自已回国后的种种感受,表达了心中对国民党腐败现状的不满和对共产党寄予的希望。王大珩很久没有这么畅快地倾吐了,他只顾激动地倾诉着这一切,却没有注意到自已流露出的进步的思想倾向已经引起了吴有训先生的注意。
就在这次拜访后不久,有一天,吴有训先生突然捎信请王大珩到他家中去一趟。王大珩以为吴有训先生找自己有什么急事,就立刻匆匆赶去了。到了吴有训先生家,王大珩才觉出了诧异,急急地把自己叫来了,吴有训先生却仿佛并没有什么急事,只是东一句西一句地嗤着一些闲话。自然而然地,吴有训先生顺着话头就说到了国内的局势,说到了共产党、解放区,说到了共产党要在东北解放区建立一个大连大学的设想,说到了要建这样规模的大学需要很多像王大珩这样有志的高级知识分子……
话就说到这儿了。
但对王大珩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王大珩猛然抬起头惊讶地望着吴有训先生。
吴有训先生正紧张地注视着他,目光中闪着灼灼的期望。
王大珩脸上的表情由惊到喜,由喜到激动,突然,王大珩激动地一下站了起来,斩钉截铁地说出了两个字:“我去!”
接下来就是在吴有训先生的引见下与沈其益见面了。
沈其益是共产党人沈其震的胞弟。当时,沈其震受潘汉年的领导,正在上海、南京等地动员科技人才赴解放区创办大连大学。身为南京中央大学教授的沈其益一直在暗中协助,联络人才并分批秘密送往香港,再由沈其震负责把他们从香港转送到解放区。
王大珩后来才知道,吴有训先生早在任南京中央大学校长时就与沈其益有着很深的交往。由于吴有训先生思想进步,倾向共产党,因此一直受沈其益的委托在暗地里为共产党联络人才。王大珩去拜望吴有训先生时,沈其益恰巧来上海开展工作,吴有训先生就把王大珩的情况介绍给了沈其益。沈其益与王大珩面谈后,决定尽快送王大珩去解放区。
那以后就开始了一段紧张而又激动人心的日子。一切都是在秘密中进行的,秘密地联络,秘密地做各种准备,秘密地躲开所有人的耳目。每一天都开始变得新鲜了,每一天都开始充满了希望。终于到了要动身的时候了,王大衔却突然接到了一封来自英国的电报。
电报是英国昌司玻璃公司的老板发来的,大意如下:
尊敬的王大珩先生:
我从汉德先生处得知,王先生回国后境况一直不佳,始终无以施展才能。王先生在我公司任职多年,工作卓有成效,我非常希望王先生能够重新回到昌司公司,与我们共同发展昌司的事业。
如王先生有意,请速回电,我将为您提供一切方便。
原来汉德在收到王大珩在上海写给他的那封信后,得知王大珩回国后的近况。汉德十分为王大珩的处境担忧,他立刻找到老板,向老板提出了请王大珩回来的建议。老板本来就很欣赏王大珩,当初王大珩离开昌司回国的时候,老板就很遗憾。听了汉德的建议,老板马上应允,并立刻发来了这封邀请电报。
在当时,这无疑是一封使所有人都羡慕不已的电报,国外有一个现成的职位在等着你,那里有好的工作环境,有优厚的生活待遇,还有人愿意为你去那里提供一切方便。在当时国内那种纷乱的社会环境下,能寻到这样一个好的出路,能得到这样一份可口的“洋羹”这是多少人都求之不得的。没有人会放弃这个送到眼前的极好机会的。人们纷纷跑来向王大珩告别、祝贺,他们断定王大珩立刻就会动身前往英国。
但王大珩却沉默着。
如果这封电报来得早一些,王大珩或许会动心。面对无以发挥才能、无以施展抱负的现实,王大珩很可能会接受英国朋友的真诚帮助和英国公司的热情邀请,带着失望和遗憾愤而离国,再一次漂洋过海远走他乡。但是,这封电报毕竟是来迟了一步。在接到电报之前,王大珩就已经对自已今后的道路做出了最后的选择。虽然在选择的那个时刻,王大珩只说出了两个字:我去!但从王大珩嘴里脱口而出的这两个字,却是并非谁都能轻易说出口的。这两个字的后面有着极深刻的背景。那里有历史,有中国人忍受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屈辱;那里有父亲,有几代知识分子的不懈努力和追求;那里有希望,有对毛泽东预言中的那个新中国的无限向往。
再也没有什么能使王大珩改变了。王大珩义无反顾。
感谢汉德,感谢这份来自英国的电报。这份电报来得太是时候了,王大珩正愁着找不到借口离开上海,一个最好的借口就送到王大珩的面前。王大珩谎称自己已经决定接受昌司公司的邀请,准备立刻取道香港回英国去。于是,一路绿灯放行。
所有的人都以为王大珩去英国了,但王大珩却在沈氏兄弟的安排下,悄悄地来到香港,在香港秘密地登上了一条开往朝鲜的俄国货船——AZOV号。当“AZOV”号渐渐驶出黑暗的时候,王大冲看到右舷处的海平面上出现了一抹微白的光亮,那光亮不断地升腾扩大,终于露出了半个殷红的太阳。那刚刚露出海面的太阳顶着天浴着海,顷刻间便把沉静的海面渲染得血一般浓烈鲜亮。王大珩久久地凝望着远处那轮喷薄欲出的太阳,耳边响起了毛泽东那段极富感染力的话——
新中国站在每个人民的面前,我们应该迎接它!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
从破烂市场上捡回一个物理实验室
一进入解放区,王大珩立刻觉得一股春风般的温暖扑面而来。
王大珩怎么也没想到在这里他们会受到如此热情的欢迎,怎么也没想到他们这些人会成为共产党的座上宾。不仅大连大学对他们的到来表示了热情的欢迎,连旅大区党委书记欧阳钦都亲自出面接见他们,对他们勇于冲破封锁,毅然来到解放区参加建设的行动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这是王大衔第一次接触到共产党人,第一次接触到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共产党人的真诚和热情给王大珩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