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在昌司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在此期间,他研究了光学玻璃的光谱吸收与褪色,研究了BO组分对光学玻璃折射率的影响,研究了光学玻璃不同煺火条件对折射率、内应力及光学均匀性的影响,改进了煺火样品折射率微差干涉测量方法……虽然由于保密的原因,王大珩还有许多研究成果都没有机会得以公开发表。但英国还是真实地记录下了一个叫王大珩的中国人的名字。
至今,在英国还有王大冲的一项专利。那是王大J行到昌司后的第一项科研成果。到昌司后不久,王大珩与他的英国同事一起对玻璃行业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经过认真的分析,他们预见到稀土光学玻璃具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便及时地开展了稀土光学玻璃的研究。这一项目的开展,使昌司成了英国最早进入稀土光学玻璃领域的厂家,也使他们两个人成了英国最早研究稀土光学玻璃的人。他们的研究成果在英国获得了专利。
1966年,英国“科学仪器展览会”在天津开幕。众所周知,英国的精密仪器行业起步早,发展快,科学仪器十分先进。人们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兴致勃勃地在英国专家的引导下参观那些精密仪器。当走到一台V-棱镜精密折射仪面前的时候,英国专家突然提高了嗓音向大家介绍说:“请各位注意,现在,我想请各位仔细看一下摆在你们面前的这台V-棱镜精密折射仪。这台性能非常好的仪器是在40年代由昌司玻璃公司设计出来的,至今,它仍是光学玻璃实验室和工厂沿用的基本测量仪器。我想告诉你们的是,设计这台V-棱镜精密折射仪的是一位中国人。这位中国人因为这项设计曾经获得了英国科学仪器协会颁发的‘第一届英国青年仪器发展奖’。当时,获得这项殊荣的只有三位年轻人,而这仅有的三个人中间就有一位是值得你们骄傲的中国人,他叫王大珩,请记住这个中国青年的名字!”
多年后有人问王大珩,为什么他们那一辈留洋的老科学家很少崇洋媚外。王大珩说:“可能是因为我们了解他们,与他们共过事,知道大家彼此彼此吧?”想了想又说:“总之,有一点我们心里很清楚很有底,那就是真正做起事情来,我们中国人绝不会比人家差。”
汉德和紫罗兰的故事
王大珩在伦敦大学最要好的同学叫汉德。汉德是个长得很帅气的苏格兰小伙子,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脸上永远带着一副坦诚开朗的微笑。汉德出身于平民阶层,上伦敦大学以前一直在玻璃厂工作。他没正式上过大学,是通过自学考试获得大学资格认证的。后来,汉德所在的工厂发现这个小伙子很聪明,很有培养前途,就把他送进了伦敦大学应用光学系深造。在大学里,汉德功课很好,各种活动都很活跃。但汉德却很佩服王大珩,非常愿意与王大珩在一起研究问题、探讨课题。他毫不掩饰自己对王大珩的佩服,固执地认为王大珩很了不起,坚持说王大珩将来一定会更了不起。
那时,王大珩常给汉德讲自己的祖国,讲祖国的古老文化,讲祖国现在的悲惨处境,讲自已渴望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有一次,王大珩请汉德在一家中国餐馆吃饭。那家餐馆附设有一个专门经营中国民间艺术品的小商店。吃过饭后,王大J行便带着汉德细细观赏那些精美的中国工艺品,兴致勃勃地一一为汉德做介绍。直把汉德看得目瞪口呆,赞不绝口。从此,汉德便深深地为中国民间艺术所折月艮了。
后来有一天,汉德突然来找王大珩,说他要订婚了,他想在订婚时为新娘选择一件精美的礼品。可他跑了许多地方,看了好多东西都觉得不满意,就想起了王大珩,想起了那些精美的中国工艺品。汉德恳切地请求王大珩一定要帮他在中国艺术品中选出一样东西送给他未来的妻子。他说他认为只有中国艺术品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品,只有中国的艺术品才配送给自己最心爱的人。王大珩很为汉德对中国艺术的迷恋所感动,就精心挑选了一幅苏绣送给了汉德。那幅苏绣上刺绣的是一束清新淡雅的紫罗兰花,素白色的背景上,紫罗兰姿态优雅地伸展着腰身,羞涩地摇曳着一朵朵淡紫色的小花,于动人的娇美中透出一派高贵脱俗的气质。王大珩告诉汉德,苏绣出自于自己的故乡苏州,它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名绣之一。
在学校时,王大珩曾与汉德共同制作过一个胶合镜头。这个胶合镜头是由两个镜片黏合在一起制成的。王大珩和汉德各自研磨加工了一个镜片,然后把两个镜片紧紧地黏合在一起,加工出一个完整的胶合镜头。他们合作得很成功,做出的镜头效果非常理想。当时,汉德曾经高兴地说这是他们友谊的象征,他和王大珩的友谊就像这个胶合镜头一样,紧紧地连在一起,永远不会分离。
毕业后,王大珩和汉德还一直保持着联系。王大珩在英国的整个期间,他们之间的交往始终都很密切。汉德十分了解王大珩念念不忘发展祖国光学事业的心愿,十分理解王大珩渴望掌握光学玻璃的迫切心情。所以后来汉德才竭力向昌司公司老板推荐王大珩,使王大珩得以进入昌司公司工作。
只是王大J行回国后就与汉德中断了联系。起初是因为一直没稳定下来,总想等稳定下来后再与汉德联系。待到稳定下来之后,却又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政治运动。在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下,只要有点海外关系的人都人人自危,都害怕会被无缘无故地扣上一顶里通外国的帽子,王大珩就更不敢跟汉德联系了。结果这一断,就断了30多年!
改革开放以后,与外面的交往逐渐多了起来。有一次,王大珩前去参观一个英国举办的展览会,走着看着,突然发现自已面前的展台竟是昌司公司的。没想到昌司公司也来参展了!王大珩愣了一下,不由自主地在心里叫了一声:汉德!随着这声呼唤,那埋藏在心底的久远的友情突然间澎湃起来。王大珩有些冲动地立刻找到昌司公司派来的参展人员,迫不及待地向他们打听汉德的消息。没想到,昌司公司的人一听说他就是王大珩,立刻高兴地拉住他的手连声说道:“可找到你了!可找到你了!”原来,他们都知道王大J行,都知道昌司曾经有过一个出色的中国物理师,名字叫作王大J行。他们说汉德常向他们提起他。
重相逢时,王大珩和汉德都已年逾70了。王大珩是利用去英国开会的一次机会与汉德见面的。当时,汉德早早就跑到火车站去接王大珩,一见面,两位老人久久地拥抱在一起。汉德坚持要王大珩去他们家住,说是为了欢迎王大珩,他把儿子媳妇全家人都叫回来了,大家要好好团聚一下。进了汉德家的门,王大珩的眼前突然一亮,一幅清新淡雅的紫罗兰迎面悬挂在客厅正中。几十年过去了,紫罗兰仍旧那么高雅清丽,仍旧那么娇美新鲜。王大珩走上前去,轻轻地抚摸着这幅显然一直被主人精心珍藏着的苏绣,心中不由感慨万千。汉德太太很自豪地告诉王大珩说,许多人都以为这是一幅中国画呢。每当有客人称赞这幅画画得漂亮的时候,她就会得意地让客人走到近前去仔细看一看,她就会告诉客人这是一位中国朋友送给他们的中国苏绣,告诉客人苏绣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是中国名绣之一呢!王大珩听着,一股暧流缓缓地从心底汩汩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