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艳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
【释义】
人人都在争走的道路自然会很狭窄,如果能够后退一步,那么,大家都能够感到路面宽平一步;过于浓郁的味道会让人感到很腻,而且它是短暂的,如果清淡一分的话,这种清香就会弥留很久。
【解读】
在加拿大的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也许人们会认为山谷随处都有,没有什么新鲜的。不过加拿大魁北克的这条山谷却很值得一看,因为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树,而东坡只有雪松。因此,这一现象便成为一个谜,不过许多人都没有参透其中的含义,一直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后来,这一奇观的谜竟被一对夫妇揭开了。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对婚姻濒临破裂的夫妇,为了重新找回昔日的爱情,他们决定做一次浪漫的旅行。如果在这次旅行中,双方能够找回以前纯真的爱情就继续生活下去,如果不能就平心静气地友好分手。
于是,他们就来到魁北克的这条山谷,可是他们刚到山谷时,就下起了大雪。不得已他们只有先支起帐篷,在帐篷中他们挑起帘子,向山坡上望去,漫天飞舞的大雪再加上特殊的风向,使得东坡的雪比西坡的雪大得多,而且来得密。一会儿,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层积雪。不过,当雪积攒到一定的程度时,雪松的枝丫似乎富有弹性,自然地向下弯曲,将压在自己身上的积雪抖落在地上。这样一次又一次重复同样的动作,使得雪松完好无损。与雪松相反的是其他的树,它们不具备能屈能伸的弹性,所以当雪积攒到一定程度后,树枝就被压断了。
西坡的树木有一些逃过了这次劫难,不是因为它们有与雪松一样的智慧而躲过了此劫,而是因为西坡的雪小,所以西坡除了雪松,还有松柏和女贞之类。
帐篷中的妻子发现了这一景观,对丈夫说:“东坡肯定也长过杂树,只是它们不能领会曲与伸的道理,所以才会被大雪摧毁。”
丈夫没有说什么,只是点头当做默许了。两人默默地对望许久,终于拥抱在一起,两人都领悟出了这其中的道理。其实人与人相处就如同这山坡上的树木一样,当你不能承受压力时,只需要弯曲一下,像雪松一样后退一步,这样就不会被压垮,而且能够使生命力更加顽强。
生活中,那些能屈能伸、收放自如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美好的人生;而那些固执己见、患得患失的人则可能会使自己心情烦躁,精神紧张,人生充满暗礁。在生活中处理邻居朋友间的关系时更应该懂得收放自如,这样才容易给自己带来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心态平和 好运长久
【原文】
人之际遇,有齐有不齐,而能使己独齐乎?己之情理,有顺有不顺,而能使人皆顺乎?一此相观对治,亦是一方便法门。
【释义】
每个人的际遇各有不同,机运好的可施展抱负成就一番事业,机运坏的虽才华卓越却一事无成,在各种不同的境遇中,自己又如何能要求特别待遇呢?每个人的情绪各有不同,因为情绪有稳定的时候,也有浮躁的时候,自己又如何能要求别人事事都跟你合作呢?假如自己能平心静气来观察,设身处地反躬自问来想一想,也是人生中一最好的修养门径。
【解读】
曾国藩曾经说过:“大命由天定”。这话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有些“宿命论”的意味,但是许多与生俱来的东西的确是无法改变或者说非常难以改变的。
有一个学生问他老师说:“有两个人年龄相近,面貌相似,可是他们却一个长寿富贵,美名远扬;一个却短命贫贱,恶名昭彰。为什么?”
老师告诉他:“生死有命,各有不同,你可以任意而为。你想拼命追求,没有人会阻止你,也没有人会反对你。日出日落,各忙各的,谁知道为什么他会那样?说完了,这都是命啊!”
然而,人们在小的时候往往是不大相信命运的,觉得凡事只要努力,总会有所收获,就像社会上流行的口号:人定胜天,气死老天。渐渐长大,遇到了许多天逆人愿、力所难及的事,才觉得命运不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生不由你,生在什么地方不由你,生为男人女人不由你,生于贫家富家不由你,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你的人生起点不由你;死不由你,古代多少帝王将相梦想长生不老,最终不过南柯一梦;有的人天生丽质,人见人爱;有的人天生丑陋,羞于见人。有的人吃得再多也不发胖,有的人只喝凉水也能长肉。人的许多疾病,细究根源,多多少少都与遗传基因有关,而遗传基因是自己能决定的吗?
如此来看,人是不是就要在命运面前俯首称臣?
不然!
首先,无论怎样的人生,都有顺与不顺。相对顺的人,对命运的看法可会乐观些,不顺的人,可能会悲观些。在这个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年代,每个人的生存压力都会不断地加大。所以,哪怕你认为只有1%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你也应该付出100%的努力,因为命运是上帝伸出的一只援助之手,能不能拉住是你的运气,去不去拉则全在你自己!
其次,世事无常,逆顺的反复,我们无法预料。失去也许会让我们收获更多,悲伤只能让自己无为的消沉。阵痛总要过去,总有破茧放翅的一天。
对待生活,要学会坦然置之。这是生活的哲理、做人的学问。真正的坦是独享寂寞,而又坚守有成;是处事无奇,而又为人有道,是淡泊明志,而又宁静致远。
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如何面对这已经发生的一切。只有坦然面对,才能固守一份超脱!学会坦然,你就会不以物喜而开怀大度,不以己悲而沉醉低迷。学会坦然,才有一颗平常心,才会生活美好、才会快乐!
山高峻无木 水湍急无鱼
【原文】
山之高峻处无木,而溪谷回环则草木丛生;水之湍急处无鱼,而渊潭停蓄则鱼鳖聚集。此高绝之行、褊急之衷,君子重有戒焉。
【释义】
高耸云霄的山峰地带不长树木,只有溪谷环绕的地方才有各种花草树木的生长;水流特别湍急的地方没有鱼虾栖息,只有水深而且平静的湖泊鱼鳖才能大量生长繁殖。这是因为地势过于高峻、水流太过于湍急的缘故;而这些地方也都不是容纳生命万物之处,所以有德的君子待人处世必须严加戒除这种心理。
【解读】
古人认为,伟大寓于平凡,在平凡中见伟大的人才是真伟人。才德之人见于细节,从点滴做起,这样才会在大是大非面前显示出品德的高尚。自命清高、孤芳自赏、标新立异的人,属于“高绝之行,褊急之衷”之辈,是君子所不足取的。
在现实中,伟大的人实际上就在我们身边。如同历史上的伟人活着的时候,他身边的人并没有觉得他伟大,包括他自己也没有觉得,而是经过多年之后,后人的评价,才产生了伟大。而孤傲、自认为了不起的人,往往会失去周围的环境,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脱离了生活。
一天,哀公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是君子?孔子回答说:讲话力求忠诚老实,不自以为是,具备仁义道德但表情上从不显出骄傲神色,思虑谋划明白通达但言辞上从不争强好胜,所以举止从容不迫,好像什么目的都可以达到,这样就可以称之为君子了。
所以,古人认为,君子就是谦虚之人,有涵养的人。君子是尽可能不与人争执、论辩,把锋芒和力量深深隐藏起来,深谙韬略之术的人。君子所说的每一句话,力求有理有据;做每一件事,力求有礼有节;君子随和、宽容、谦逊、自信,以静制动,以守为攻,以不变应万变。从外表上看,没有比君子更笨拙,更怯弱的人了。
生活中,有德之人、建功立业的伟人都是不怕孤独的,因而真理也往往只被这极少数的人所掌握,因为他们比常人更能耐得住寂寞。但这不是说人要把自己放到空中楼阁之中,让思绪永远停留在理想世界里,因为人不可能离开现实世界而生活下去,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将自己的理想付诸行动,而不是做一个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一苦一乐相磨炼
【原文】
一苦一乐相磨炼,练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
【释义】
在人的一生中有苦境也有逆境,只有在苦境与乐境中不断磨练,得来的幸福才能长远。
【解读】
中国有一句俗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就是说学习读书一定要专心,要能吃苦。明代宋濂求学的故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宋濂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个很有名气的人,被认为是大学问家,散文写得很生动。不知道底细的人,也一定认为他大概有很好的学习条件,其实不然,他幼年时家中很穷,但他想方设法地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并先后找到了著名的古文家吴莱、掀贯、黄缙等人做他的老师。
宋濂从小就特别爱学习、好钻研。那时候宋濂家里很穷,没钱买书,就只好到有书的人家里去借。借来以后,就抓紧时间抄写,以便按预约时间送还人家。
有时遇到天寒地冻的气候,砚台里的墨汁都冻成了冰,宋濂的手也冻得弯不过来,但他还是赶着抄写,不敢有半点偷懒。抄写完了,总是赶快把书送还,绝对不敢稍稍错过还书的时间,因为见宋濂守信用,所以好多人家都肯把书借给宋濂看,宋濂也因此能够博览群书了。
成年以后,宋濂就更加羡慕学者们的成就和品德,想学到更多的东西,但苦于没有好的老师作指导,也没有知名的朋友往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因此,他只好赶到百里之外,去找有名望的老师请教。
宋濂向百里外的老师去求教的时候,自己要背上书籍和行李,爬过高山,越过深谷。有时候天气寒冷,又刮着大风,飘着大雪,脚下的积雪有好几尺深,脚上冻了老大的裂口,宋濂也不知道疼痛。等赶到老师的家里,冻得四肢僵直,简直动弹不得了。老师家里的人给宋濂端来热水烫洗,又给宋濂身上蒙上被子,好长时间才暖和过来。
宋濂住不起学校,便和一个穷店主一起吃住,一天只吃两顿饭,更谈不上有什么鱼、肉可吃。和宋濂一起学习的人,都是穿着绣花的绫罗绸锻,戴着镶嵌着明珠珍宝的帽子,腰里系着白玉环,左边佩带着宝刀,右边备有香囊,打扮得光彩照人,就像神仙似的。而宋濂却穿着旧衣破袍,夹杂在这些阔学生中间,但自己从来没羡慕过这些人。因为宋濂有自己得到了知识的极大乐趣,什么吃的不如人呀,穿的不如人呀,这些便根本不去理会了。
十年寒窗,十年苦读。辛苦磨练,终成正果。明太祖起用他做翰林学士,当时朝廷上的重要文章都是他写的,他编修过《元史》,著有《宋学士集》七十五卷,在当时被人们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求学的例子说明:富有的生活并不意味着学识、知识的富有,生活的贫困并不意味着学识、水平的贫困,关键在于能否肯用功。那些和宋濂一起读书的富家子弟,配金戴银,学得并不好。所以凡有大成就的人都以知识为乐,而不以财富为乐。熬得寒窗,毅力苦读,辛苦磨练,才能修成正果。
风恬浪静中 彰显人生味
【原文】
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希处,识心体之本然。
【释义】
生活在安定、平淡的环境中时,就会发现人生的真正境界;生活在粗茶淡饭的清苦生活中时,就会体会到人性的真实面目。
【解读】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诸葛亮是智慧的象征,他兼备宰相之器与将略之才,在他的鹅毛扇指挥之下,多少大将东征西讨,决胜于千里之外。读过诸葛亮《隆中对》的人都应该知道,他把全国的局势分析得多么透彻,对未来历史走向的预见又是多么准确深远,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可以勾画出三国鼎立的蓝图,这样的才能怎能不让人叹服。但是,有谁知道他超群的智慧、高远的眼界是怎样磨炼出来的呢?
在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一封信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观点是:大丈夫立身处世,应该用“静”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应该用朴素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只有生活在恬淡朴素的环境下,才能够做到清心寡欲,也才能显示志趣,陶冶心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
炎热的夏日已来临,但是庙里的草地上依旧是枯黄一片。
为了给枯黄的草地添一些生机,小和尚跑到老和尚的禅房说:“师父,咱们在草地上撒点草籽儿吧!那片枯黄的草地实在太难看了。”师父赞许地看着小和尚说:“可以,等天气凉快一点吧!”
转眼间中秋到了,小和尚跑到老和尚的禅房去要草籽。小和尚接过老和尚手里的草籽快乐地跑了出去。当小和尚打开草籽袋子时,一阵秋风吹过,草籽儿被风吹落了一地,随即不知道飘到了何方。小和尚急得喊了起来:“师父,不好了!好多草籽儿都叫风给吹走了!”
看着小和尚着急的模样,老和尚不动声色地说:“没关系,留下来的是最好的,被风吹走的大多数是空的,种下去也不会发芽,随它去吧!”
小和尚听完师父的教导,又开心地跑了出去,准备把剩下的种子播种下去。可谁知,刚刚种下的种子又引来了一大群麻雀。小和尚急得直跺脚,跑着去告诉师父:“师父,不好了,不好了,刚刚种下的草籽儿又遭遇到麻雀的袭击,让它们给吃了,这下可完了。”师父和颜悦色地说:“不用担心,麻雀吃去的只是一小部分,那么多的种子,麻雀是吃不完的,顺其自然吧!”
播种那天夜里,忽然下了一阵暴雨。小和尚早早地起来去看他昨天种下的草籽,看后马上返回去找老和尚,说:“师父,这下可完了,草籽儿都让雨水给冲走了!”
老和尚温和地说:“没关系,冲到哪儿就让它在哪儿发芽儿生根,一切都让它顺其自然吧!”
半个月后,小和尚惊奇地发现,原来那片枯黄的草地上居然长出了一片青翠可人的绿色小苗,而且以前没有撒种的地方也有绿意泛出。
小和尚高兴得合不拢嘴,他想尽快地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师父。于是三步并做两步地跑到了师父的房间,对师父说:“师父太好了,咱们种下的草籽发芽了,而且没有播种的地方也有小草长出来。”
师父眯起笑眼,慢慢地点着头说:“顺其自然,顺其自然。”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凡事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不要把生活限定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标准上,一切顺其自然,摒除生活中令自己不快的事,在平凡中感悟幸福的真正含义,这样我们就可以收获幸福和喜悦。
低调韬光颂之美 露己之长杀身祸
【原文】
杨修之躯见杀于曹操,以露己之长也;韦诞之墓见伐于钟繇,以秘己之美也。故哲士多匿采以韬光,至人常逊美而公善。
【释义】
有表现欲望是好事,但过度的表现自己,就成了出头的椽子,必然先烂。
【解读】
众生平等,做人不卑不亢最好。好好的,犯不着低眉顺眼。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可以恃才傲物,必须保持与众不同的高昂姿态。
人来到世上,其一生都是在不断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自身的矛盾中度过的。而要处理好这些矛盾,不懂得低调,天马行空,一意孤行,不是“碰壁”,就是“触网”,肯定不会心情舒畅、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