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夫耕出一代名城
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发现都是由于偶然的机会,腓尼基著名商业和航海城市乌加里特的再现于世,便是一个典型实例。
腓尼基东邻叙利亚,西濒地中海,南毗巴勒斯坦,北接小亚细亚,坐落在黎巴嫩山和地中海之间的一个狭长地带,由于地处西亚海陆交通的枢纽位置,所以商业和航海业格外发达。公元前3000年左右,一支说塞姆语的民族从阿拉伯半岛迁徙至此,自称迦南人,擅长造船和航海。“腓尼基”一词的原意为造船者,希腊文中,“腓尼基”意为“紫红之国”,这是因为腓尼基以产紫红染料和紫红布匹著称于世,行销地中海沿岸诸国。
腓尼基人曾先后建有乌加里特、比布鲁(黎巴嫩之朱拜勒)、西顿(今黎巴嫩之赛达)、推罗(今黎巴嫩之苏尔)等若干奴隶制城邦,其中以乌加里特最负盛名。
乌加里特坐落在叙利亚西北最大海港城市拉塔基亚郊外的沙姆拉角,掩埋在一个名叫“茴香丘”的山丘之中,西濒地中海,是古代著名的商业和航海中心。直到1887年,人们才从埃及开罗南面287公里处的阿马尔那遗址出土的文书中得知这座腓尼基名城的名字,但是,没有人知道它的确切位置,更不用说其他具体情况了。
1928年3月的一天,阳光普照,晴空万里,一名农夫在沙姆拉角翻耕农田时,意想不到地发现一座古墓,消息传开后,立即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一代名城乌加里特重见天日的时机终于来临了!
2.乌加里特的兴盛与衰亡
当时叙利亚仍处于法国殖民统治之下,贝鲁特文物局闻讯后,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了试掘,结果发现这是一座迈锡尼式的古墓。1929年,法国政府从国内派遣谢费尔前往叙利亚,主持这一地区的发掘工作。谢费尔来到叙利亚后,率领骆驼队千里迢迢赶赴现场,正式组织系统的调查发掘,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已持续发掘10年。二战期间,发掘工作一度中断,1948年才得以恢复,20世纪80年代,发掘次数达40余次。沙姆拉角遗址展现了从新石器时代至罗马时代的完整文化序列,尤其是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3世纪青铜时代晚期,乌加里特城的情况更是清楚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遗址所在的山丘形状略呈梯形,面积约22公顷(22万平方米),平均高出周围地面约15米,发掘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七分之二。发掘区主要集中在山丘的东、北、西三面。
从发掘结果来看,乌加里特城主要分成三部分:北边的卫城区和工商业者居住区,西边的宫殿区和居住区,以及郊外的港口区。
卫城区有两座神庙,还有祭司的邸宅。两座神庙内分别供奉着巴阿尔神像和达贡神像。神庙墙壁极厚,以达贡神庙为例,厚度达5米,神庙高出周围地区,基本结构为前堂后室,后室设有圣殿及其它辅助设施,是叙利亚北部神庙的典型模式之一。
祭司的邸宅中,供奉着祭祀神灵的青铜武器等贡品,其中有3个房间是文书库,存放着大量的泥版文书,内容包括神话、宗教书籍、叙事诗等,还有包括苏美尔语、巴比伦语和乌加里特语3种语言在内的辞典。
宫殿区由三座宫殿和一座带塔的堡垒以及小神庙构成。这里官府、衙署鳞次栉比,在不少衙署里出土了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文书,内容涉及到腓尼斯统治下的城乡状况、兵役赋税制度、租税征收、与赫梯等国签订的条约,以及有关内政外交方面等资料,为了解腓尼基当时的国内、国际局势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港口区位于距沙姆拉角约800米的米内·埃尔·贝塔,俗称“白港”,如今仍是一个船舶停泊的小港湾。在乌加里特全盛时期,这个港湾曾深入到内陆120米,是驰名地中海的国际港口。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迦南人以及来自爱琴海方面和塞浦路斯岛的商人纷纷到这里定居,形成商业贸易和航海业中心,港湾里常年停泊着保卫城市的军舰。
沙姆拉角早在公元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至公元前3000年青铜时代初期,腓尼基人成为这里的主要居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此后代代相传。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乌加里特城邦国家形成。
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3世纪,乌加里特的北面是赫梯王国,南面是埃及帝国,它处在两个强邻之间,构成一个缓冲地带,其东邻两河流域更是动荡不安。因此,对于乌加里特这样一个新兴的王国来说,要想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外交手腕就显得至关重要。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乌加里特首先是与赫梯结盟,继而又与埃及帝国缔结友好条约,沙姆拉角遗址中出土的埃及中王国法老塞乌塞尔特一世(公元前1971—前1928年左右在位)赠送的护符、项链以及塞乌塞尔特二世(公元前1897—前1878)之妃的雕像便是最有力的凭证。
乌加里特是国际性的港口,商旅云集,百货辐辏。市场上出售的商品有从海贝中提炼而成的名贵紫红色染料、葡萄酒、橄榄油、玻璃制品,还有来自塞浦路斯的铜器、象牙和木材等。两河流域的马里古城出土的“马里文书”中,记载了公元前18世纪与乌加里特贸易往来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当年乌加里特商业活动范围之广。
腓尼基人同时从事海盗活动,到处掳掠人口,贩卖奴隶。并且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了许多殖民地,作为商业活动的据点,其中最著名的迦太基,曾一度称霸于地中海。
在沙姆拉角遗址中出土的泥版文书,年代相当于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初期。泥版上面的文书是以一种楔形字母写成,共有30个(无元音),与以前所知道的任何一种文字都不相同,它是公认的迄今所知的最早的字母文字。从1930年起,德国的鲍尔教授与法国学者维罗洛和多尔姆相继释读成功,他们确认乌加里特语属姆语族,与腓尼基语以及《圣经》中所使用的希伯来语关系密切,后来在腓尼基南北通用的由22个辅音字母组成的腓尼基语就是从乌加里特语演变而来的。希腊字母、罗马拉丁字母以及后世的西方拼音字母均是由它发展而来,因此乌加里特字母文字的形成,对推进人类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乌加里特城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中叶毁于地震,事后重建。100年后,沦为迈锡尼人的属地。值得一提的是,公元前1290年,赫梯与埃及在叙利亚的卡迭石交战,赫梯获胜,双方缔结和约,乌加里特在其中曾担任调停人的角色。
据埃及史料记载,公元前13世纪,以好战著称的“海上民族”摧毁了地中海沿岸一座座城市,公元前13世纪末至公元前12世纪初,乌加里特城也遭到覆亡的厄运。此后,乌加里特相继沦为其它王国的属地,日趋萧条和衰落,最终销声匿迹,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