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我们的许多学校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空洞地强调师德代替扎实的学校管理的情况。比如,有些学校的教学质量下降了,不是认真分析其原因,从招生、宣传、教学组织、教师调配、奖惩力度以及后勤保障等各方面去找原因,而是指责教师队伍师德败坏、工作不认真,然后找出几个所谓的“典型”,大张责罚乃至开除了事。有些学校不是认认真真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沉下去实实在在地了解学生思想和学习的实情,而是以“崇高的师德”要求教师,把一切管理职责都推给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结果是学校脱离实际的管理与教师脚踏实地的管理互相脱节,教师的威信和学校的形象都受到损害。
有些学校的管理者忽视学校应该承担的与家长的沟通责任和对教师的保护责任,不愿意承担辨明是非弄清曲直的工作,听风就是雨,一有风吹草动就把教师的师德拿来批判,什么都相信,就是不相信本校教师的师德。还有一些学校嘴上说行政人员和后勤人员是为师生服务的,事实上却是管理有余服务不足,被动有余主动不足,主动服务的空缺,又得教师们以“大度”“容忍”的“师德”去填补。教师已经不是“校长——教师——学生”三维体系中的一员,而是为学生服务、受行政管理、被后勤摆弄的角色。
更为严重的是,在有些学校中,师德甚至成为管理层奖惩失当的借口。“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本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原则之一,运用经济手段调动教师积极性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学管理的基本手段。但是有些学校却“优不奖、劣不罚”,或者“优小奖、劣小罚”,更有甚者是“优得奖,劣也得奖”。其举措的理由,大多又归之于师德。前两种情况,说是教师要乐于奉献、安贫乐道,不要计较经济得失;后一种情况说是虽然有些人的业务能力不佳,但是他的师德还是好的。
以上以“师德”为理由取代有效的奖惩制度,受到影响的自然是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最终受到影响的还是学校的整体利益。通过这些以片面强调师德代替学校管理的问题,我们不能排除有学校管理者私心作祟甚至腐化堕落的情况存在,但是我认为主要的是反映了管理者的无能。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以上问题的产生突出表现了许多学校管理者管理理念的落后。黄仁宇先生在讨论古代中国“以道德代技术”的统治方式时曾经指出:“一个具有高度行政效率的政府,具备体制上技术上的周密,则不会接二连三地在紧急情况下依赖于道德观念作救命的符箓。说得严重一点,后者已经不是一种好现象,而是组织机构违反时代,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推陈出新的结果。”他认为,将所有管理制度问题都道德化的处理方式“意在使行政问题简化,以适应政府本身的低能。”其实,黄先生的论断用以评析当下某些学校的管理方式也是非常准确的。有不少学校的管理者似乎仍然坚信:只要拥有一群师德高尚、业务精纯的教师,就可以使得学校的工作蒸蒸日上。但是正如社会学家们常说的那样,一群天使建立的没有制度的社会可能还不如一群恶魔建立的有有效制度的社会。如果一个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或者不能行之有效,那么即使教师群体极为优秀,其教学效果和学校声望也不可能很好。在眼下这个强调法律和制度的时代,还期望用道德的符箓来简化问题、解决问题,那真是“组织机构违反时代,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推陈出新”了。
其次,以上问题也突出表现了许多学校管理者基本管理技能方面的缺失。用经济杠杆来刺激员工的积极性,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选人要慎重而用人要不疑,单位要让员工有归属感和安全感……这些在企业管理中最最基本的原则,在我们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中还比较新鲜,或者说还有很大一部分停留在学者的呼吁与文章当中。学校当然有其特殊性,但是学校又不可能脱离社会,在学校的管理中,一些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还是非常适用的。但是我们的许多学校管理者却缺少这方面的素质和意识。如果说教师这个职业还处于一种半专业化状况的话,那么学校管理者就几乎是非专业化了,往往是“教而优则仕”,甚至于“教不优则仕”,很少经过系统的培训与进修,其管理技能主要依赖于经验的积累。这些经验型的技能能够敏感有效地处理一些枝节问题,但是却很难在更多的情况下尤其是全局方面引领学校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由于实际上缺少基本的管理技能,使一些学校管理者最后只有求助于“师德”,或者说“强制性的集体良知”。但是,所谓“强制性的集体良知”只能适应涂尔干所说的“机械团结”型的群体,而当今的学校显然已经不再是那种类似于无机物质聚合的“机械团结”型的群体,它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差异性,要用有效的制度和管理来连接和维持的“有机团结”型的群体。因此,可以说缺少基本的合乎时代要求的管理技能的人,是无法成为合格的学校管理者的。
二、在“师德”中突出强调“管理者师德”
从道家的理念来看,领导者应该“无为而治”,如果说他们要有所为的话,那也是选贤与能,选好大臣,把一切交给他们,君主就可以垂拱而治了。但是当代的学校管理者却不能如此,指望着选好一批教师,自己就可以优哉游哉了。学校的管理者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这些工作却不能仅仅是事务性和程序性的工作,它还包括课程改革、教学评估、学校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其核心,应该是所谓的“道德领导”。也就是说,在我们关注教师的师德的时候,管理者的师德也应当受到重视,应当被突出强调。
可以说现在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相对来说已经比较完备(虽然有些并不合理),包括国家颁布的师德规范,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细化标准,各地区以及各学校的具体政策,应该说是无论巨细、包罗无遗。但是学校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却没有类似的规范和体系,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学校的管理者(甚至包括后勤服务人员)与教师一起工作在教育第一线上,其分工不过是“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教书育人”的区别,既然都是育人,那么就应该一体要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对学生来说,他们并不在意谁是教师谁是管理人员,学校所有职员的言行都可能对他们产生影响,如果不强调“管理者师德”,或者对管理者的职业道德要求比较松,那么很可能出现教师长期的熏陶感化成果,被某些管理者瞬间消弭的后果。并且,学校的管理者作为学校的领导群体,其职业道德要求除了应该有师德的绝大部分内容外,还应该有一些特殊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应该强调管理者做到以身作则。我们有些管理者口中的“以身作则”似乎只是说给教师听的,要求教师给学生做榜样,但是管理者们其实更应该以身作则,不仅是对学生,更是对教师。也就是说,要求教师们做到的,管理者先要能做到。要求教师不接受家长的宴请,管理者们能否先减少去高级酒店的次数?要求教师进行英语口语考核以增强国际交流能力,管理者们能否在出国考察时先省掉翻译?总之,只有管理者做到了以身作则,师德也好,校风也好,都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第二,应该强调管理者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教师的职业道德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不断进修学习,提高业务能力。相比而言,我们的学校管理者在这方面似乎没有太多硬性要求,而这却正是管理者的核心能力所在。管理者应当不断参与学校管理方面的系统的权威的培训,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仅仅依靠假期出国考察那点走马观花的印象和平时开会交流语言不详的感觉是不够的。除了一般的行政、财务管理能力外,管理者还应该是学校前景的制订者、文化的维护者以及课程专家。总之,管理者需要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在管理者走上管理岗位时不一定具备的素质,就需要在以后的系统培训中不断培养。
第三,应该注重管理者行为的公心、公平、公开。学校管理者身兼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应该受到公务人员职业道德的约束,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行为必须公心、公平、公开。从某种意义上说,缺乏这些职业道德比缺乏管理能力更能毁掉一所学校。公心是指管理者必须为学校的整体利益决定自己的行为;公平是指管理者应该遵循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处事公正;公开是指管理者应该把自己做出的重大决定及其理由、财务档案和其他相关的信息向师生公开,使自己的行为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一所学校就是一个整体,只有这所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都能遵循自己的职业道德,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培养优秀的人才才不只是一个理想或口号,最终成为现实。也只有强调“管理者师德”,才能使“师德”的概念外延真正圆融起来,形成一个合谐的整体,进而通过师德建设把当前的基础教育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