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对于实现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特别是对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必须强化和扩展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和开发利用能力,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从而为创造性地实施高中新课程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分析框架
普通高中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做到“心中有数”,就必须建立课程资源的分析框架,以便对课程资源的类型进行划分,确定课程资源的筛选原则以及规划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渠道。
一、划分课程资源的类型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根据普通高中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折中一点的课程资源概念,即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要正确理解课程资源,必须对课程资源有比较清晰的分类。课程资源的分类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哪种角度划分课程资源的类型,都要注意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逻辑上要清晰,划分的课程资源类型不能自相矛盾和过多交叉重叠;二是要有利于分析和解决学校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要有利于我们看清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主要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途径和办法。只要把握住这两个基本原则,课程资源的分类就是比较合理的,我们就可以据此建立起比较切实有效的分析框架。
可以考虑选择几个基本的角度来划分课程资源的类型,并用以指导学校的课程资源建设。比如,按功能特点来划分,可以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按空间分布和支配权限来划分,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此外,还可以根据许多不同的角度来划分,例如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与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纸质资源与电子声像资源,时间资源与空间资源等等。
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其中,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它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就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当然,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更多地是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两者并没有绝对的界线。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的素材,也包含着课程的条件,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络、人力和环境等资源就是如此。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其中,校内课程资源可以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也同样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由于划分标准的不同,课程资源还可以划分出许多不同的类型,在此很难一一涉及。不过,按照功能特点和空间分布对课程资源进行分类,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普通高中课程资源的基本分析框架。
二、确定课程资源的筛选原则
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但究竟哪些资源才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还必须通过筛选机制过滤才能确定。
从课程理论的角度讲,至少要经过三个筛子的筛选才能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所以,开发课程资源,特别是开发素材性课程资源,必须反映教育的理想和目的、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求、学习内容的整合逻辑和师生的心理逻辑。
在对课程资源进行筛选时还必须注意坚持优先性和适应性的原则要求。第一,坚持优先性原则。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远非学校教育所能包揽,因而必须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和在充分考虑课程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精选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素材性课程资源,使之优先得到运用。比如,中小学特别是高中教育要承担自己的责任,要帮助学生学会能够建设性地参与社会生活的各种本领,那么它就必须对于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所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以及社会为个人施展才能所提供的种种机会进行综合的了解,作出恰当的判断,筛选出重点内容并优先运用于课程。同时,那些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性课程资源应该优先予以保证。第二,坚持适应性原则。课程的设计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一般学生对象的共性情况,也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具体特殊情况。如果要为特定教育对象确定恰当的目标,那么仅仅考虑他们已经学过的内容还不够,还需要考虑他们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以及能够提供的条件性课程资源背景。除了考虑学生群体的情况外,还要考虑教师群体的情况。并且,对于课程资源的优先性和适应性问题,应该广泛地听取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反映他们的要求和呼声。只有这样,课程资源才能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三、规划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渠道
从学校层面来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除了充分利用普通高中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以及精选相应的教学辅助材料之外,还应该进一步规划和开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渠道。比如,可以大致参考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途径:
第一,关注社会生活,不断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和选择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以及开发和利用相应的实施条件等。
第三,研究和确定学生的素质现状,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养,以确定制定学校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第四,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以及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第五,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登记表,把课程资源的类型、所有者、获取方式、开发动态和使用事项等登记造册,分类存档,归类管理,一方面便于查找、调用、更新和补充,另一方面据此可以不断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更好地创造和积累课程资源建设的经验,实现课程资源更大范围的交流和分享。
除此之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要考虑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广开思路,多渠道发掘校内外的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作用。
建立课程资源的协调与共享机制
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对于普通高中的课程实施都有重要价值,但它们在性质上还是有区别的。就利用的经常性和便捷性而言,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占据主要地位,校内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础和重点,是学校课程实施质量的主要保证。校外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对于充分实现课程目标具有重要价值,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只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今后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使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整个基础教育范围内包括高中阶段的教育从根本上改变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策略。
在校内课程资源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是高中课程资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高中课程的基本素材和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教师对于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建立在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充分利用基础之上,并且要积极主动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扩展,使标准和教材成为支持教学的课程资源,而不是束缚教学的绳索。
与纸质印刷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材的形式和内容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但从普遍的情况来看,教材仍然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由于教材多样化的逐步实现,普通高中面临一个重要的教材选用问题。学校选用什么样的教材,除了课程政策上的考虑之外,还应该对教材本身的内在品质及其对学校师生的适应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应该看到,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要呈现学科知识,还应该考虑到如何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所选用的教材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精选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及时体现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并且能够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等方面的建议。一方面,我们要确认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重视教材建设,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又必须认识到教材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我们要改变把教材作为惟一课程资源的观念,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
学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普通高中的教材开发和建设,反映和表达自己的需要和呼声。广大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知识、技能、方式、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成果,是校内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更加鲜活和细致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对于这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学校要对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使用效率。要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图书馆、阅览室等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应该帮助学生有效地接触体现在学者、科学家及艺术家作品中的人类遗产。这些作品的意义在于它们的资源价值,在于学生能从中吸取可终身受益的教诲。学校在图书馆、实验室和其他专用设施、设备等的服务时间、服务方式和使用效率上,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以适应高中学生日益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各门课程之间要尽可能形成共用的专用教室、计算机房、实践基地等,做到物尽其用和一物多用。
学校要树立课程成本的观念,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益,提倡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和师生共同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各种学习资源。学校不能不顾学校和学生的经济负担能力而一味追求条件性课程资源的现代化,更不能让现有课程资源大量地闲置和浪费。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作用,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协调和共享机制。
学校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具体需要,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电影院、工厂、农村、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职业学校、成人教育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和开发信息化的课程资源,有效发挥各种公众网络的资源价值。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就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交流、共享的重要平台。农村地区的普通高中还可以根据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开发各种独特的课程资源。
从普通高中课程资源的现实情况来看,建立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协调和共享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学校要善于合理发掘和运用社区及其他兄弟学校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也可以向社区和其他学校辐射。比如,可以在特色课程、专业教师以及场地设施等课程资源方面广泛地开展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真正的课程资源共享还必须建立相应的经验交流和合作研讨机制,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和办学思想研讨等活动。
各级行政部门有责任加强管理,在政策上建立健全校内外课程资源的相互转换机制,强化各种公共资源间的相互联系与共享。比如在各种基地建设和共享方面,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和教师校本培训基地之类,政府就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各类示范性高中以及各类优秀教师应该在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协调和共享机制建设方面作出更多的贡献。从技术层面来讲,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渐打破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划分界线,从而在很大程度使得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和优越性越来越大了。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要逐步深入
普通高中在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普通高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并且逐步引向深入。
一、课程资源的建设纳入课程改革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