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为此,打破唯“升学率”论学校办学质量的传统做法,将课程的实施与发展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发展相结合,从学校领导班子、制度与管理以及教学研究制度等方面建立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学校评价制度,共同加强对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等各方面的监控。
(4)考试的改革重点
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关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淡化记忆性内容为主的考试;考试命题应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
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考试的方式应灵活多样,体现先进的评价思想,如辩论、课题研究、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可考虑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考试相结合。同时试行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同一考试也可多样化呈现,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考试还可分类、分项进行,加强综合评价。
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一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对考试的结果应加强分析指导,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而不应成为给学生“加压”的手段。
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建议参考其他评价结果(如学校推荐性评语、特长、成长记录袋等);将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分开,前者重在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水平,后者具有选拔的性质;逐步扩大高一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等。
四、教学评价带来的教学建议
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思想带给我们一个崭新的工作思路,许多课程实施者感到有些无从下手。为此,我们建议,可遵循行动研究的方法开展工作:
第一,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了解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与新理念。
第二,组织有关人员,讨论“实现课程改革目标需要什么样的评价体系、评价工作思路与评价制度”,也可将题目分解以后再进行讨论。对照新课程倡导的教育评价思想,再分析讨论的结果。
第三,反思已有的教育评价工作,寻找与新课程倡导的教育评价思想相一致的地方,进行经验总结,同时,寻找差距与不足,制定改进计划。
第四,采取行动,具体实施在讨论和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新评价工作计划。
第五,进行阶段性评价,采用多方面信息,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丰富、补充和改进评价工作方案,再继续下一阶段的评价工作实施。
总之,就在这样一个往返循环的过程中,完成评价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此外,在课程评价改革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善于从以往的工作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事实上,不少实验区在素质教育探索的过程中,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旧有评价体系与制度的局限性,为此,部分实验区或学校已经或正在进行一些教育评价改革的尝试和探索。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其中一些做法自觉不自觉地与新课程倡导的教育评价思想不谋而合。这就需要实验区有意识地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总结,分析和提炼这些优秀的经验,并思考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方面。这种新旧工作的衔接,便于帮助一线教师和学校领导迅速找到改革工作的关键,加强认识,深化行动。因此,面对新课程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不要简单、盲目地全盘否定原有的工作,要善于对以往的工作进行总结,寻找有效的突破口。
(2)要善于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新课程改革倡导开放的精神和相互学习的精神,尤其前期实验阶段是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通过大胆实践转化为实际工作效益的过程,因此,缺乏成熟、完善、具有即行性的指导意见或工作方案是正常的。但这种情况常常会给实验区的具体工作带来一些困难。这就需要各实验区发挥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一方面通过学习,自己摸索;另一方面,学习借用“外脑”,打破固步自封的陋习,走出学校和地域的局限,主动和高校等科研机构接洽,寻求支持,同时广集信息,学习和借鉴其他兄弟学校和地区的经验。在开阔视野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和分析,寻找适合本实验区、本学校的工作突破口。
(3)有效选择工作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工作。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需要多方的参与、支持和协调,是一个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但由于教育评价不可回避的导向作用,教育评价改革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备受各实验区的关注。因此,不少实验区难免会产生急躁的情绪,如对评价改革现实环境的不满,或者强求面面俱到或“步到位的急功近利思想。为此,推进本次教育评价改革,首先要求各实验区建立“系统工程”“分层推进”的共识,其次建议各实验区尽快选择有效的工作突破口。通常,工作的突破口来源于:①前期工作经验;②最容易操作和见实效的方面;③热点问题或矛盾集中的方面等等。至于如何确定,应遵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尤其不能脱离实验区和学校的发展现状。也因为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要选择了有效的工作突破口,该方面的变化自然会引发教育评价工作的全面碰撞,产生教育评价工作整体的优化,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如果想等待所有条件成熟了再行动,经验告诉我们,通常就已陷入被动、落后的局面。
学生评价
一、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本次课程改革学生评价工作的基础,应包括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评价方法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工作环节:
(1)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学科学习目标以各课程标准为依据,各课程标准已列出学科学习目标和各学段应达到的标准,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建议。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很难截然分开进行,也没有特定的课程来培养和专门促进一般性发展目标的发展,通常一般性发展目标蕴涵在学科学习中,与学科学习目标同步发展,而且也常常融合在一起进行评价。此外,评价标准应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加以表述。
(2)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工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配合内容的性质与需要。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了多元的、综合的评价内容和标准,那么相对应的评价工具与方法就应注重多样化,因此新课程倡导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尤其强调质性评价方法的应用。只有将质性的评价方法和量化的评价方法相结合,才可以有效地描述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也才能评定复杂的教育现象。因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打破将考试作为惟一评价手段的垄断,要求重视和采用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习日记或成长记录等,关注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考试仍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应注意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和对象,可选择不同的考试方法,如辩论、答辩、表演、产品制作、论文撰写等灵活多样、开放动态的测评方式。此外,需要注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相结合,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相结合,只有这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和质性的评价方法才能落到实处,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3)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这是全面评价学生的关键,这些资料通常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和同伴的观察与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成绩与作品集、其他有关或说明学生进步的证据等。常用的收集方法有:标准化考试、以成绩为基础的评价、学生工作样例、对学生行为表现的观察、访谈与调查等,同样强调量化与质性评价方法的结合。这些资料不仅应涵盖学生发展的优势领域,也应涵盖被认为是学生发展不足的领域,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发展建立全面的、客观的资料档案,清晰描绘出学生成长、发展的曲线。学校、教师需要和学生一起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对学生发展的成就、潜能和不足进行客观描述,对学生的考试结果等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一个分析报告。建议这一报告除了客观描述的部分,在评价的部分应采用激励性语言。
(4)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这是发展性评价的意义所在,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甄别和选拔,而是在于如何通过评价来促使被评价者改进,促进其发展。因此,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应根据信息收集后的分析报告,根据学生发展的成就、潜能和不足,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达出来,制定改进计划。通常,改进计划中注意将学生发展优势领域方面的特征向其发展不足的领域迁移,以促进其潜能获得不断的发展。
二、成长记录袋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