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节奏感和哲理性的文字
作者:泰戈尔
国别:印度
入选理由
泰戈尔散文质朴清新的风格,其实是建立在完美的抒情技巧、和谐的内在节奏和丰富深刻的哲理之上。
背景搜索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印度文学巨匠,诗人,散文家,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出生在印度一个开明地主家庭,青年时赴英伦学法律。他八岁开始写诗,二十一岁出版第一部诗集《暮歌》,二十五岁已蜚声国内文坛。19世纪90年代,他到乡下替父亲管理田产,也迎来了创作的多产期,书信体散文《孟加拉掠影》就诞生在此时。1913年,宗教抒情诗集《吉檀迦利》为他赢得诺贝尔文学奖,并使他成为首位获奖的东方作家,在东方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1919年,泰戈尔为抗议英国制造阿姆利则惨案而决然辞去英国爵士封位。之后,他曾于1924年、1930年访问中国和苏联,他的创作风格对冰心、徐志摩等中国作家影响很大精神参与了积极的反帝国主义、反法西斯活动。
泰戈尔以惊人的创作激情和多方面的艺术探索为后人留下了数量众多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及绘画。诗歌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等。散文名著有《孟加拉掠影》《在中国的谈话》等。
作品快读
《孟加拉掠影》是泰戈尔隐居孟加拉乡间时写的书信,被有心的侄女收集起来作为他五十岁生日的献礼,遂开创了孟加拉语书信体散文的先例。正如作者在文集序言中所说:“只有在思想情感过剩从而郁积起来之时,书简才可能成为一种任凭笔墨恣肆的文学形式。”那一段自南无拘的孟加拉乡野生活,让太戈尔的思想情感任意驰骋,任凭笔墨恣肆成了早期散文的代表作——《孟加拉掠影》。
对孟加拉自然风光的诗意抒写是文集的主要内容。恒河风光旖旎的水乡、孟加拉广阔无限的原野温柔地拥抱了泰戈尔,让他深深迷醉其间,并体验到一种物我交融的神秘境界:“我自己的意识,似乎流过每一片草叶,每一条吮吸着的根,和树液一道穿过树于向上升,在翻着波浪的稻田里,在沙沙作响的棕榈树上,欢乐地颤栗着进发出来。”(第三十七篇)泰戈尔感到:“我非得表达出我与大地的血缘关系和我对她的亲属的爱不可。”于是,他饱蘸着自己生命的灵汁来描绘大自然变幻美妙的瞬间,捕捉大自然一颦一笑的神韵。在泰戈尔极富诗情的描摹中,大海与小河(第一篇、第七篇),河岸边的稻田与树林(第十八篇),羁旅中的圆月与风暴(第十一篇、第十二篇)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孟加拉风光写意画卷,带着芒果树的清香和恒河的水沫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
乡野生活不仅使泰戈尔亲近大自然,更使泰戈尔博大人道的心灵贴近了民众。在文集中,他怀着浓厚的兴趣细致生动地描写了孟加拉农村的风俗人情:从吉卜赛人的流浪生活(第八篇)到乡村顽童的游戏(第十三篇),从河埠头送别新娘的场面(第十六篇)到恒河里女子戏水的风情(第二十l一篇)。对民间生活真诚而热切的体察使泰戈尔更加关注人民的苦难,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民众深挚的悲悯与关爱。他为在洪水和暴雨中抢收的农民(第五十篇)而悲哀,也为在英国统治下噩梦一般生活的加尔各答人民(第十四篇)而忧郁。对人世间苦难的思索使泰戈尔的作品升华出一种崭新的生命哲学——“泛爱”,并“在印度辽阔的平静的,奉为神圣的森林中达到完美的境界”(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这种“泛爱”的人道精神使泰戈尔的作品有了穿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片段精读
孟加拉掠影
一只只船停靠在码头上,浪迹天涯的人们,在阔别一年之后.从遥远的工作地回到故乡来,过难近母大祭节。他们的箱笼包裹装满了礼物。我看见一个人,在他的船靠近岸边时,换上一条刚刚折叠过的满是皱褶的细洋布腰带,在棉布衣眼上套了一件中国丝罩衣,小心翼翼地整理那已经利落妥贴地围在脖子上的围巾,然后步下船来,朝村里走去,手里高擎着一把雨伞。
稻浪滚过田野,发出沙沙的响声。芒果树和椰子树的树梢耸入碧空。越过这些树木向远处望去,地平线上低垂着棉絮般的白云。棕榈树叶的边在微风中起伏着。沙洲上的芦苇就要开花了。一派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
刚刚踏进家门的游子的感怀,望眼欲穿的亲人们的热切期待,这秋日的天空,这世界。轻柔的晨风,树林、灌木丛以及河中微波为风吹动而发出的瑟瑟颤抖,这一切会合起来,深深地触动了我年轻而寂寞的心。我从窗口向外眺望,心里有说不出的欢乐与悲伤。
从路边窗口看到的世界掠影,使我产生了新的愿望,或者不如说,使我的宿愿以新的形式出现了。前天,当我坐在船窗边时,一只小渔船从旁边漂过,船夫唱着一支曲调并不十分优美的歌。但它使我想起了多年以前的一个夜晚。
(选自《孟加拉掠影》,刘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妙语撷萃
我以为,像人一样生,像人一样死,热爱并相信世界,既不把它看做是造物主的幻想.也不把它视为魔鬼的诱惑,就足够了。
阅读赏析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孟加拉掠影》表现了泰戈尔“观察事物范围之广泛”,“他的内心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的命运和遭遇的同情”,“足以证明他的多才多艺”。《孟加拉掠影》就像采集自孟加拉乡间草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情真意切且如诗如画,流畅清丽又深蕴哲理,称得上泰戈尔散文中的精品,反映了他独具个性的散文风格。
泰戈尔的散文风格质朴、清新自然,有着“清水出芙蓉”之美。正如作者自述的那样:“只有把诗的语言和表现手法的那种华丽而羞涩的面纱揭去,在散文自由的天地里,行文才得以自然。”所选的《孟加拉掠影?十九》正是这种风格的集中体现。在这篇写于孟加拉的“春节”前夕的散文中,作者娓娓细述了远方游子回归故乡的场景,并由此抒发了万千感慨。“棉絮般的白云”、摇曳着芦苇的沙洲、还有“轻柔的晨风‘’与”河中微波“构成了令人浮想联翩的秋景,作者”年轻而寂寞的心“从游子归家的现实飞回孩提时代的月夜,想起了月光下驾舟放歌的浪子。泰戈尔就像一个写意派的绘画大师,让孟加拉的一草一木在他的笔端充满灵性。从他那和大自然一样亲切自然的文字里,我们看到恬静安宁的灵魂与自然的相互和谐,充满了印度式浓郁的东方情韵。不过,态戈尔散文最动人的地方还是来自他那博大悲悯的心灵中”诗意盎然的思想“。他不仅在回忆往昔中感叹韶华易逝,更在生死的无常中抒发理想主义的情怀:“带着诗人的歌曲”,“就像热切的疾风”“走遍全世界”,“把歌唱给人们听”。事实上,泰戈尔也正是这样做的。他运用炉火纯青的技巧和清新隽永的语言来歌唱他的“泛爱”理想,使他的作品成为真、善、美的完美融合并同时被全世界所接受。这就难怪冰心会对泰戈尔推崇备至:“读其书,我好像探得了我生命中的生命.探得了我生命中的泉水一样。”
延伸阅读
链接一泰戈尔世家和泰戈尔的童年
泰戈尔家庭原姓塔克尔(孟加拉人的尊称,意为“圣”),泰戈尔是它的英文变称。泰戈尔的祖父德瓦卡纳特“王子”。同时他也是一位思想家和文化名流,当时许多进步人士的改革运动都得到他有力的支持。
这位“王子”的继承人德本德拉纳特不同于父亲的热衷社交,他性格内省慎思,潜心于哲学和宗教著作的研究。他兼具三种不同的气质:对宗教的笃信,对艺术的敏感,对实际工作的精明善断。对名气更大的儿子,他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他的温文尔雅、尊贵大方,博得了“玛哈希”(意为“大圣人”)的美称。
德本德拉纳特有个庞大的家庭,他拥有15个子女。女儿婚后,女婿也长住于他家的。此外,还有一些亲戚和众多仆从。子女是在充分的自由和严格的家教、对宗教的虔敬与对美妙生活的享受紧密结合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个家庭继承了父亲所热爱的印度文化传统,又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常举行哲学和宗教讨论会、诗歌朗诵会,经常演戏,还有不时安排的音乐会。
著名诗人、演员、音乐家和学者常常成为座上客。“玛哈希”让子女们自由发展各自的特长,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而不加限制,态度极开明。泰戈尔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在他的性格形成时期,从这个环境中饱吸了智慧和美的养份,“印度文艺复兴的急流潮涌从他的四周澎湃而过”。
由于是父母最小的儿子,被大家昵称为“拉比”的泰戈尔成为每个家庭成员钟爱的对象。但他并不受互溺爱,恰恰相反,这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十分简朴。鞋子和袜子要在儿女们长到10岁时才按宗教法规批准穿用。泰戈尔在中尔答进过4所学校,但他都不喜欢。他厌恶那种无视个性的教育制度,厌恶远离自然的、牢笼般的教室,对教师的敌意态度和野蛮体罚更不能容忍。他喜欢的是校外的花园、池塘、春天和白云。后来他还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院和在孟加拉学院读书,但都没有完成学业。他后来致力于教育革新,与此不无关系。
相形之下,他的家庭给他的熏陶是极明显的。泰戈尔丰富的历史、文学和科学知识都源自于父兄。
链接二《吉檀迦利》节选欣赏
1
请容我懈怠一会儿
来坐在你的身旁
我手边的工作等一下子再去完成
不在你的面前
我的心就不必知道什么是安逸和休息
我的工作变成了无边的劳役海中的无尽的劳役
今天,炎暑来到我的窗前
轻嘘微语
群蜂在花树的宫廷中尽情弹唱
这正是应该静坐的时光
和你相对
在这静寂和无边的闲暇里
唱出量生命的献歌
(冰心译)
60
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
我的上帝
让我一切的感知都舒展在你的脚下
接触这个世界
像七月的湿云
带着未落的雨点沉沉下垂
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
让我的全副心灵在你的门前俯伏
让我所有的诗歌
聚集起不同的调子
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
成为一股洪流,
注入静寂的大海
像一群思乡的鹤鸟
日夜飞向他们的山巢
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
让我全部的生命
启程回到它永久的家乡
(冰心译)
链接三泰戈尔对我国文人的影响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印度伟大作家泰戈尔的散文诗,可以说影响了中国一代文学先驱。我们知道,泰戈尔一生同情中国。他曾两次访问过中国。他访问之后,他的作品大量地译成汉文。当时翻译的绝大多数是散文诗,因此,泰戈尔对中国的影响首先是散文诗。从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起,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不少体裁像《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一类的作品,这其中有沈尹默、刘半农、冰心、鲁迅、郭沫若、瞿秋白、徐志摩等人的作品。在他们中间,冰心可以说是受惠于泰戈尔最深的“私淑弟子”了。泰戈尔的散文诗如心有灵犀一点通一般地打动并启发着中国的新一代的女诗人、女散文诗作家——冰心。她写了颇有影响的《寄小读者》,便是最好的例证。
受泰戈尔泛神论的影响,冰心的创作走向温柔的爱的吟颂。徐志摩的艺术风格与冰心较为接近,同样地追求清新明快和温柔亲切,又带着一点淡淡的忧愁。但仔细品味,徐志摩过于空灵,他缺乏冰心那种求索人生的不懈和爱国主义的绵绵深情。
泰戈尔对中国散文诗的影响是广泛的。而惟独冰心最得泰戈尔思想和艺术的精髓,成了“最有名神形毕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子”(徐志摩《泰戈尔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