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地球能养活多少人,进行潜在承载力研究时,对浩瀚海洋的前景意义不可忽视。有人曾经计算,地球上的生物每年大约生产1540亿吨有机碳,其中1350亿吨来自海洋。然而人类目前每年从海洋获取的各类水产量尚不过1亿吨,其中渔获量约1000万吨。鱼类是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人类现在所需的蛋白质,大致有10%来自海洋。海洋中除鱼类外,还有不少生物可供食用。有人认为,海洋可为人类提供的食物,要比陆地上全部可耕地所提供的食物多1000倍,这无疑是个惊人的数字。一旦进入海洋全面开发,它将成为人类最大的食品库。到那时,地球的人口承载力将用万亿甚至10万亿计,这恐怕不是天方夜谭。
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类自身的发展没有必要了呢?
绝非如此。我们之所以列举上面那些数据,为的是表明前景是良好的,切不可以“人满为患”而悲观。但在一定程度上,特别是近期实行计划生育又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人类在耕地上的投入,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不要说在较短时期内不可能普遍达到高水平,就是全面达到中等水平也绝非易事;其次,要在全球或大区域间实行大批量粮食流通,且不说贫困地区会受到购买力的限制,单就完成这个运输量也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何况在某些时候还会因政治或军事条件的限制而不可能实行这种流通;再者,全面开发海洋,把海洋变成人类的主要食品基地,更不是指日可待,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因此,尽管地球有着巨大的人口潜在承载力,却切不可否定计划生育的深远意义。特别是多事的当今世界,要实现人类社会的稳定发展,逐步提高物质和文化水平,适当控制人类的自身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像我国这种人口众多,可耕地面积又相对较小的国家更显迫切。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我们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力量来满足我国人口的需要。试想,如果我们需要进口2亿人口的粮食,以人均250公斤计,至少需进口5000万吨粮食,是个多大的运输负担!因此,惟一的道路是自力更生。通过1982年的人口普查,已查清了我国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如果再在查清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质量、数量和分布的基础上,研究我国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力,就能为科学地制订我国长远的人口政策,规划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才能保障社会主义建设健康地发展。
有道是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今天的科学技术虽为人类的食物来源展现了异常迷人的前景;可是,还没有任何一个科学家敢断言,将会有某种物质来代替土地而成为人类食物的源泉。
土,来之不易。光秃坚硬的岩石,需要经历悠悠万年岁月,经光、温、水、风的作用,才能风化为疏松细碎的“风化层”;这种仍属的“半成品”的“成土母质”还需通过微生物旷日持久的参与,方可逐渐形成具有肥力的、能生长植物的土壤;而能使作物安居乐业的农业土壤,即耕地,则是人类对土壤开垦、耕种、施肥、灌排、不断改造利用的劳动产物。
那么,人类生于斯、长于斯的地球上究竟还有多少土地呢?
在地球上,陆地面积有14800万平方公里,其中近1400万平方公里被冰雪覆盖着,所以,实际上受人类支配的土地大约只有13400万平方公里。在这当中,耕地约占10.8%,草原和牧地约占22.3%,林地约占30.1%。
在134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按当今世界人口计算,人均拥有量约为0.024平方公里。由于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世界各国人均土地拥有量的差异是非常大的。
土壤如此重要和难得,理应倍加珍惜,但实际上其遭遇却颇为不幸:
土壤侵蚀,触目惊心。由于森林、草地被破坏,土壤失去了“绿色保姆”
的庇护,使土壤侵蚀犹如火上添油。据报道,全世界地面每年约有270亿吨土壤流失,美国每生产1磅谷物就要流失近10磅土壤,难怪有人感叹地说,美国每出口1吨小麦,同时也从密西西比“出口”10吨左右的土壤。中国大陆的水土流失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每年付诸东流的沃土达50亿吨以上,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损失氮、磷、钾等肥料4000多万吨,这个数字等于全国1年生产化肥量的总和。仅只黄河流域,每年就要流失土壤16亿吨,难怪有人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
耕地被占,代价沉重。贪图近期或局部利益,不惜以沃土良田大兴土木,农作物失去了用武之地。据统计,在过去的几十年内,中国被占耕地面积达数亿亩之巨。此外,肉眼难辨的土壤污染也在悄悄产生,不仅土壤微生物和肥力受损,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品质,而且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
乱施滥用,劣化严重。由于过度放牧、不适当地使用农药,以及风害、盐害等原因,地球上土壤的劣化正日趋严重。
这时土地已经是伤痕累累,不堪重负。根据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国际土壤学研究中心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一些国际组织的200多位科学家经过2年多的调查研究,认为地球上土壤退化的程度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在1945~1990年的45年中,全世界约有1246万平方公里的土壤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它相当于地球上11%的植被面积。
其中937万平方公里的土壤遭到中等程度的破坏,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壤遭到严重破坏,另有相当于全世界植被面积1%的土地变成了不毛之地。其中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的土壤退化问题最为严重,那里土壤中的水分流失高达74%。所谓土壤退化是指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微生物等成分遭到破坏,土地失去了生产能力,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使用土地不当造成的。
一方面土地面积在萎缩,另一方面人口数量在增多,这更加剧了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土地资源。
据联合国的资料称,1975年世界人均耕地为0.0031平方公里,到2000年将下降到0.0015平方公里,即减少一半。20世纪70年代,平均0.01平方公里耕地养活2.6人,到2000年,要养活4人。
人口增长造成城市膨胀,建筑物增加,这也要损失大量土地。据统计,世界上大城市的面积正以高出人口增长率2倍的速度在发展。预计,在20世纪的后1/4时间内,全球新增的建筑面积将是原有建筑物的2.5倍。未来城市的发展,仅人类居住一项,世界每年要失去14万平方公里的耕地,6万平方公里的牧场,18万平方公里的森林。显然,对破坏土地的行为如不加以有效制止,按人口计算的农业面积将大幅度减少,这是对人类食物来源的巨大威胁。
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本来就少,由于人口增长过快,比世界人均耕地就更少了。20世纪50年代初人均耕地0.0018平方公里,80年代为0.001平方公里,到2000年将降至0.0008平方公里;50年代平均每0.01平方公里耕地养活5.5人,20世纪80年代是9.8人,到2000年要养活12人。中国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非常快,在1957~1980年的23年间,由于基本建设、房屋建设等原因,占掉的耕地约有33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减少约1.33万平方公里,即便加上这23年开荒增补的21万平方公里,还净减1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面积。
为了解决人口与土地的矛盾,人类采用了种种方法增加粮食产量,如开发处女地,积极改善排灌系统,大量使用化学肥科和化学农药,这些都收到了显著效果,但却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循环生态系统,并使这个系统愈来愈失去其自然性,变得不稳定和脆弱起来,使许多地方的土地资源都发生严重的退化现象,生物生产量不断下降,甚至完全丧失了生产能力。估计,全世界每年被迫弃耕的农田有5~7万平方公里。
在这弃耕的农田中,沙漠化是一大主要原因。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全世界受沙漠化影响和危害的土地已达3600万平方公里,即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4,而且还存在不断蔓延的趋势;迄今受沙漠化影响和危害的人数,已经占到世界总人口的1/6左右;沙漠化加剧了旱灾的灾情,尤以非洲最为严重,并且加剧了人口的贫穷化。由此可见,在全球范围内沙漠化是一个直接影响环境与发展的严重问题。
中国有沙漠、戈壁、风沙化土地133.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9%,超过耕地面积的总和,有将近1/3的国土面积受到风沙威胁,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亿元人民币。更让专家们忧虑的是,治沙速度赶不上沙化速度,土地沙漠化继续扩大。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有1560平方公里,上世纪80年代增到2100平方公里,在上世纪90年代的土地沙漠化速度可达1.32%。许多历史上曾是丰美的草原已沙漠化,致使“沙进人退”。造成这种局面,自然因素占有5%,人为因素占95%,主要是长期超载放牧、盲目垦荒、水资源利用不当和采矿及交通破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