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示范是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只有将生态农业技术和生态农业模式广泛应用于农村经济建设中,才能发挥真正的效益。但生态农业示范应该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结合,从而促使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生态家园建设
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是多年来我国农村能源建设、特别是沼气建设的完善和发展,是一项以民为本的工程,对于解决贫困地区的“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生态环境建设,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约有1000个县位于中西部的山区和丘陵区。它们集生活、文化、生态贫困和县级财政贫困于一身,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点和难点。现行体制的“九龙治水”、单项治理,是这些县久治不愈的关键所在。生态家园建设内容丰富,具有综合效益,应是这类地区脱贫的切入点。以此入手,先使群众摆脱贫困,群众有了信心,各项经济建设就能逐步进行,这正是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时代意义所在。
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实施对封山育林工作、小流域治理和开发工作、解决山区居民饮水工作、扶贫工作、发展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工作、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农村卫生工作、山区建设工作等都有推动作用。各方面的人财物力如能有计划地协调起来,分工合作,生态家园建设就能加速进行。比如,我国许多城市都在郊区建设了奶牛场、猪场和鸡场等,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但大量粪便成了污染源,如果与建设沼气池结合起来,既得沼气又得有机肥,不仅可以形成一个新兴产业,而且还是一项重大的农村卫生建设工程。又比如,水利部门为缺水山区居民建设饮水工程,如果在此基础上,帮助建设生态家园,使他们富裕起来,就更完美了。林业部门年年在山区造林和封山育林,另一方面山区居民则年年毁林开荒和砍伐树木作燃料,一个沼气池一年相当于减少3亩森林砍伐量,封山育林的成果也就保得住了。因此,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是接口工程,可以和许多工程接轨、配套,使许多工程更加富民和便民。
全国生态农业建设有什么成效
从1994年以来,农业部等7部委局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工作,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02个,覆盖了全国30个省区市及5个计划单列市。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有机结合起来,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1.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生态农业示范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年增长84%、72%和68%,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22,06和15个百分点。
2.促进了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农业示范县的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其中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734%,土壤沙化治理率达到605%;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个百分点;秸秆还田率达到49%,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省柴节煤灶推广率达到72%,节省了能源,保护了植被;废气净化率达到734%;废水净化率达到574%;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319%等。
3.发挥了相当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充分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到2002年底,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已经超过400个,其中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已达300个。
金寨县怎样发展生态农业
安徽省金寨县根据小流域区域特色,围绕主导产业,合理开发小流域内的水、土、光、热等自然资源,创新模式促进生态农业发展。这些模式是:
1.“围绕山转”的林、茶、栗、药、果、特镶嵌模式:综合采取等高撩壕、水平梯整地、修建“三保”工程等措施,对25度以下的山坡地实行水平等高线点穴式开发,发展茶叶、板栗、蚕桑、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生产;25度以上的山地全部退耕还林,实行封禁治理。
2.“围绕水转”的特种养殖模式:利用项目区修建的塘、库、坝等水利设施,发展青虾、黄蟹、银鱼等特种水产养殖,实现水中求财。
3.“围绕景转”的旅游牵动模式:结合生态旅游开发,先后建起天堂寨高山生态农业观光园、茅坪茶叶良种繁育观光园、七邻高效蚕桑观光园等10个生态农业观光园,以旅兴业。
4.“围绕路转”的长藤结瓜模式:在公路主干道沿线,结合生态治理,培育起白塔畈优质粮油、南溪蚕桑、响洪甸库区名优茶等10大生态农业经济区,构筑了209、210省道两条生态农业经济带。
5.“围绕庭转”的庭院经济模式:在项目农户中建设沼气池,配套开展改厨、改厕、改舍;推行猪—沼—茶、猪—沼—桑、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循环发展庭院养殖、种植业。
目前,该县已成为全国无公害茶叶、无公害蔬菜基地县和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区之一。
磐安县怎样发展生态农业
浙江省磐安县从本地的实际出发,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根据本区域的资源特征,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为基本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增加物质和科技的投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效地防止农业环境污染及资源的破坏,保持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努力实现农业的优质、高产、高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环境保护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使农业生产得到可持续发展。该县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1.面源污染控制:严格按照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全面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到2007年,全县年使用化肥总量减少20%,各类农作物专用肥使用量达到3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到85%以上;安全、节能、无污染的太阳能和沼气普及率达15%以上;规模化畜禽饲养率达6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处理率达90%,污水排放处理率达90%以上;粪便资源利用率达到70%以上。
2.绿色产业:到2007年,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建立无公害基地,有标志牌识别,面积占基本农田的60%以上,其中50%通过省级以上认证。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生产实现全程标准化,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90%以上。主要农产品获得绿色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无公害率达到100%;省级以上优质名牌产品面积比例达到50%以上,产品有商标或标识。
3.组织管理:大力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到2007年,参加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占总农户数20%以上。建立完善的绿色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管理机制,完成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在主要农产品市场建立农产品质量速测点,保证农产品安全,质量稳定,优质品率高。
4.农民收入:通过发展和增大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合作社组织带农户的经营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
5.科技进步:在保护基本农田和保持粮食自给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继续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挥资源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更加明确。继续实施“种子种苗工程”、“沃土工程”,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平衡配套施肥技术、无害化技术、生物技术和无公害生态养殖技术等,到2007年,生态农业技术到位率提高2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增加15%以上。
武宁生态农业三位一体的效益如何
素有“青山秀水”之称的江西省武宁县,近年来,站在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发挥优势,坚持打“生态牌”,大力推广“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平尧村依山傍湖,村民房屋掩映在路绿树成荫的果园中,一排排整齐的果树当围墙,一幢民房仿佛一座山间别墅,全村300多户人家,全部走上了生态农业产业化“种养沼”之路。例如,村民徐鸿建一家发展果园200余亩,生产柑橘、杨梅、枇杷、板栗等果品。同时利用果园的天然条件,每年放养鹅、鸡1000余只,出栏生猪30多头,又利用猪粪发展沼气,全家年收入达10万余元。走进他的家,看不到一般农户的脏乱,灶台上沼气嘶嘶作响,没有一丝烟尘,庭院四周是果树,满眼绿色和生机。像平尧这样的村庄,在武宁县190个行政村中占65%以上,像徐鸿建这样的农户,在武宁县已达3000多户。“养殖+沼气+种植”的生态农业经济,促进了绿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黄姜开发有限公司、锦福食品、达辉食品、园中园食品等一些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又促进了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发展生态农业,不但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去年,武宁县农民人均收入达2676元。农民曹江民办生态果园,经济效益不菲,浙江客商实地考察后,以股份形式一次性投资60余万元扩大种养规模,如今他的果园由先前不足80亩发展到300多亩,并建立起了花卉、盆景培育基地。
江苏省沿江高效花木产业带是怎样建设的
江苏省扬州市为了发挥沿江地区传统花木生产优势,培育壮大全市花木产业特色,规划在沿江16个乡镇现有花木生产基地基础上,建设“沿江高效花木产业带”。2000年,项目区花木面积已发展到2万亩,占全市花木总面积的80%以上,年实现花木营销产值2亿元。“沿江高效花木产业带”项目实施以来,基地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花木生产面积达202万亩,占全市花木面积的95%,实现产值102亿元。其中江都市丁伙、曹王、花荡3个乡镇花木面积达118万亩,丁伙镇花木面积500亩以上的专业村2个,100亩以上的专业组8个,10亩以上的花木专业户49个。郊区建成2250亩的花木生产基地,生产各类盆花250万盆,观叶植物5万盆,微型盆景150万盆,草坪10万平方米,鲜切花100万支。花木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江都曹王至花荡十里花市,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和完善,扩大经营面积1万多平方米,新增摊位200个,花木年交易额达2000万元。花木经纪人队伍迅速发展,江都市丁伙镇花木经济人队伍发展到150人,其中经纪人大户陈洪顺年经销花木300多万元。
里下河水产特色产业群建设
江苏省里下河水产特色产业群计划在里下河水产重点区域建成115万吨优质商品鱼、600吨甲鱼、2000吨青虾、2000吨罗氏沼虾、5000吨河蟹、7万亩稻田养殖等6大养殖基地,建立完善5个水产优良苗种繁育基地,4个区域性水产批发市场,50个年运销千吨水产品运销联合体,3个水产龙头企业。近年来,里下河水产特色产业群基地水面达30万亩,水产品产量112万吨。以高邮张轩、横泾、江都吴堡和宝应柳堡、西安丰等乡镇为中心的罗氏沼虾、青虾养殖基地,养虾产量达3100吨。沿湖区域河蟹养殖基地,产量达6500吨。宝应长沟等乡镇为主体的甲鱼养殖产量达1190吨。规划中的四大水产批发市场建设进度加快,市场规模扩大,辐射力增强。扬州水产批发市场进行迁址扩建,占地20万平方米,水产品年成交量比往年增加了近万吨。高邮临泽批发市场规范化场地建设,车船成交摊位有100多个。水产品运销大户经纪人联合体发展迅速。重点商品鱼基地乡宝应县柳堡乡从事水产运销的经纪人达306个,拥有活水车12部,活水船218条,水产品运销辐射12个大中城市,年销售水产品8000吨左右。
江苏省扬州星河生态农业园
扬州星河生态农业科技园位于仪征市郊宁通高速公路北侧,占地面积2600亩左右。园区建设总投资8000万元,委托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中国美院的专家规划设计,园区由景观旅游区、新优园林植物种植区、休闲度假区、生活服务区和科普教育区组成,将进行新优园林景观植物培育,种植名优花卉、观赏植物、竹类植物、水生植物等生态观光品种,逐步将星河生态农业园建成南京、扬州等大中城市的后花园,建成名优花木试验示范基地、生态观光农业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
朴席三益生态农业园
三益生态农业园位于江苏省仪征市朴席镇,位处沿江高等级公路和长江之间,润扬大桥北桥尾西侧,交通十分便捷。规划总面积2600亩,其中林地1200亩,水面400亩,种植地1000亩。全部按照发展生态农业要求,建设有机农业园、百花园、百果园、山珍园、神龙百草园、农史馆、农业科普教育区等,发展成一个农业生产的大观园,形成集生态农业生产、科技示范、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园区。
马集蔡湖生态果品园
位于江苏省仪征市马集镇蔡湖冲的生态果品园,创建于2000年1月,又名江苏省名优小水果良种繁育中心仪征基地,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生态果品园已初具规模。园区以引进国内外名优应时鲜果品种进行繁育、供苗,示范生产无公害果品为主要方向,现已建成无公害果品生产圃、种质资源圃和种苗繁殖圃,积极引进示范栽培经省内外区域试验表现良好的,早、中、晚熟品种搭配齐全的,品质好、商品价值高的名、优、特、新果树品种和其他经济作物品种,目前在园品种达9类80余个,年繁育甜油桃、水蜜桃、蟠桃、梨、葡萄、李、杏、枇杷等名优新果树苗木18万株。园区按照无公害果品生产要求,采用生态农业技术和环保农业技术,生产的名优无公害果品投放市场后深受消费者欢迎。园区的发展还示范带动我市丘陵山区农户因地制宜发展名优果品种植近2000亩。
苍溪县是怎样发展生态农业的
四川省苍溪县是2000年农业部等7部委确定的第二批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该县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和小康建设规划,坚持走“六个一”(一个经济园、一个硬化院坝和一条进出硬化路、一套小康农居、一口卫生井、一座沼气池、一口蓄水池)+“三配套”(圆圈气生态良性循环建设配套、退改调生态环境建设配套、生态庭园经济与生态庭园文化建设配套)为主的生态农业发展方略,几年来取得了良好综合效益,大大推动了苍溪农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