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规模经济与灵活性的双重冲击,联邦制成为企业既能保持小群体的独立,又能享受规模效应好处的方案。在联邦组织中,辅助功能表现得更为充分。辅助原则要求所有经理摒弃“僭越”下属而进行决策的习惯,他们应该适应通过培训、指导和扶持的方式使下属自主决策。除非出现严重损害全局的情况,经理不得出面干预下属。联邦制组织改变了传统的组织管理理念,它认为组织的活力主要来自外围,而不是来自中心,企业的活力源于下层而非上层。联邦组织用自身复杂的组织系统来适应世界的复杂性,依靠一个统一的权力和体制来实现一系列复杂的目的,同时也不忽视外部世界的多样化,与日益复杂多变的时代同步,尊重多样性,尊重差异。联邦制组织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汉迪断言,在组织的演变过程中,向联邦制发展是必然的。
随着社会的日益复杂,多样化问题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在各种组织中,这势必会引发某些不确定的风险。查尔斯·汉迪认为,控制组织多样化风险的办法,就是采用联邦组织。当今的企业组织越来越倾向于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私人组织。
3I组织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社会,查尔斯·汉迪认为,在组织核心部分,如果人们想从知识中获取价值,仅靠自己的脑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用的信息和有价值的思想。因此,他提出了3I组织理念。
3I组织中三个I分别指智慧(Intelligence)、信息(Information)和思想(Idea)。3I组织是以追求真理为目标,使用智能机器,有着高素质的人才,内部有认同式管理文化氛围的组织。
质量就是企业组织的真理。追求质量的真理并非一种空洞的口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任何组织要生存的前提是它有着优异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无数的事例表明,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来追求短期利润的行为必将受到市场的惩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里,组织只有保证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才能够生存,牺牲质量获得短期利润则会导致组织短命。在此意义上,质量就是组织的真理,起最终决定作用;没有人也没有组织可以在谎言中活得长久。
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当代是智能机器的时代,计算机的使用已经并将继续革新组织的工作,智能机器可以减少监控员工的监督机构,然而明智的组织更愿意把计算机等机器看做是高素质人才的助手。一个聪明的组织总是把计算机和优质机器设备作为高智商员工的有益补充,而一个低效的组织则会把灵敏的机器设备交给笨拙的人使用。在某种程度上讲,3I组织是信息化组织,因为这种组织本身要求智能机器与人才的人机互动,从战略角度提高组织成员的思考能力,组织成员都是合作者与相互学习者,组织成员的思考能力是组织最珍贵的资源。在3I组织中,对智能机器的投资额度是不断增加的,拥有专业知识以及肯思考的员工会更加吃香,组织的整体规模则有可能减小,组织的工作效率则会加倍。
3I组织还需要一种智慧型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备新的技能、新的才能以及不同的职业模式。组织中的每个人应具备商业知识、技术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思维能力,并能与实际相结合。在3I组织中,组织核心中的每个人都将担负起经理的职责。组织核心的人员数量越少,越需要灵活性与责任感,需要成员承担更多责任。
3I组织要求每个成员不仅仅要有某一方面的专长,还需要能够担当起对组织利润、组织人事和组织目标的责任感。因此,在3I组织中,管理者不再是一种身份,不再是组织中的一个阶层,管理成为组织中员工直接从事的活动。这种活动可以理解为能够传授、学习和开发的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往往不愿意服从而是喜欢认同,因此,在3I组织中,不能靠命令来经营。高素质的人才经常比那些所谓的主管掌握更多的信息,并且工作责任感较强。他们对自己有着坚定的信心,不需要别人瞎指挥。
查尔斯·汉迪认为,对于高素质人才的管理不能通过命令来进行,只能通过“认同”来达成共识。强求无法取得服从,遵从学院式文化而达成共同理解是进行有效管理的唯一方法。聪明的组织领导者应该通过“说服”和“同意”来管理高素质的员工。
以前的组织只对行为付酬而不对思想付酬,但在3I组织中,思想和行为均可得到报酬。这种经营方式上的差别是3I组织与以前的组织的最大差别。今天卓有成效的组织都在迅速学习,来不断地适应新的机器、新的成员和新的赞同文化。在风格和特点方面,这些组织都是一种新型组织,虽不容易管理和领导,可是在未来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中,越来越需要这样的组织。
适当的自私
有人说自私的品质会慢慢吞噬一个人的心灵,并逐渐使其变得麻木不仁。因此,没人喜欢自私的品质,也很少有人愿意与自私的人打交道。但查尔斯·汉迪在《饥饿的灵魂》一书中却提出了人要“适当的自私”的原则。这一观点像重磅炸弹一样,炸开了争议的闸门。
所谓适当的自私,就是关注自我、追求自我价值,寻找超越小我的自我位置,最后承担起尽可能发挥自我的责任。查尔斯·汉迪认为,关注自我、追求自我价值在当代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对自我的追求将使我们认识到自尊最终只能来自责任、来自我们对他人和其他事物的责任感。
查尔斯·汉迪指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为了财富,为了权力,为了追求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自身的价值反而失落了。当一个人只能用职务、用头衔、甚至用编码来显示的时候,这个人自身在哪儿?“我是谁”这个困扰了无数先哲的难题,被工业社会急剧放大了。
查尔斯·汉迪也指出,当人类处于物质匮乏年代时,“我”必须为物质化生存付出极大努力;但到了物质丰盛年代时,离开了物质就无以显示出“我”的存在。过去,人们总是担心自我会损害他人,丧失责任,危及社会。然而,正是工业社会造成的自我丧失,或者叫做自我无意义,严重挫伤了人类的责任意识。
《圣经》中有一段话:“圣主对那坚持不怠的人说,我将会给你一块白色的石头,上面刻有唯一受赐者本人知道的名字。”查尔斯·汉迪认为这种玄妙的宗教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象征,让人们努力追求自我价值。查尔斯·汉迪说:“人生就在寻找这块白石头,只有当你可以自由自在地完全发挥自我之时,你就可以得到白石头了”。
遗憾的是,人们并不能一开始就知道白石头上写的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这使人们在寻找白石头的旅途中会遇到许多困阻,有些人在困难和疑惑中放弃了寻找,只有坚持不懈自我追寻的人才能最终获得白石头,寻找到自我。
“认识自我”,是寻求白石头的第一步。查尔斯·汉迪认为,每个人对各自的白石头的追寻是没有尽头的。因此,他建议开始探索的时间越早越好,不断使自己超越以往的高度,以求实现人生的更高境界。他特别指出,他人也享有“适当的自私”,我们要认识到,一个人的潜力只有通过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才能发挥出来。自私是“适当的”,不能走向极端。
认识自我需要一个过程,没有人能够突然之间找到白石头。查尔斯·汉迪总结出三个步骤,即生存、成就、自我表现。这可以看做是一个人发展的不同阶段。
生存:这类人为生活必需所驱动。属于这一类型的人们,其首要目标是获得生活安全感。虽然其中有些人生活在贫困之中,但大部分人生活还算过得去,并不想改变现有的生活。这类人比较保守,不愿生活有太多变化。
成就:这类人为外在力量所驱动。他们是一些颇有事业心的人,受过良好的教育,胸怀大志,追求名誉和地位并将其看作人生成功的象征。他们希望得到人世间最好、或至少是令自己满意的种种东西。这类人是社会的动力。
自我表现:这类人为内在力量所驱动。他们的生活动力来自要表现自我的才智和信仰。这类人中有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也有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还包括虔诚的牧师、自豪的工匠、绣花般打务园圃的农民等等。受内在力量驱动的人可能是受人瞩目的大人物,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基本上已经超越了物质利益的追求,而更多地关心道德与社会。他们的价值体系基于对个人发展、自我实现、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生活质量的关注上。
白石头不仅是个人的,企业也有自己的白石头。汉迪认为,组织唯一兼具灵魂和良知,才可能在当今社会占有一席之地并持续发展。很显然,汉迪关于企业白石头的观点卷进了“企业是否应承担社会责任”的论战。
20世纪7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一篇名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赚取利润》的文章,使“企业社会责任”成为热点话题。之后,不断有学者反驳弗里德曼的观点,提出了“相关利益人说”、“企业公民说”、“慈善投资理论”等多种理论。其中,“企业公民说”要求把企业当作社会公民来对待,企业在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要承担作为“公民”的责任,如企业的社区化、公益化等。汉迪是“企业公民说”的支持者之一。他认为,企业本身也是社会公民,他们享有权利,同时也有法律和习俗加之于他们的责任。
失去自我的人,就像一个“空雨衣”。这个象征来自明尼波利斯的公园雕塑《无语》。一个铜铸的挺立的雨衣,里面空空如也。汉迪认为,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白石头,才能复原雨衣里面应该存在的“人”。
最糟糕的自私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对他人漠不关心,也毫不宽容。适当的自私则是超越自己,是一种可敬的品行,也就是德国哲学家康德所理解的道德。康德认为,我们生来即有道德的冲动,但必须靠我们自己把它实际的意义找出来。如果我们用心且花时间去思考的话,一个可敬社会的运作方式将会出现。这个过程必须从我们自己开始,同时这些是非观念也会蔓延和冲击到每一个人,并且渐趋稳健。到最后,正义与公平的定义就会浮现出来。
9种悖论
查尔斯·汉迪在明尼波利斯一个野外的雕刻公园看到JudithShea所创作的雕像“无语”的时候,心中充满着对这个世界的重新认识。
雕像“无语”是三件作品组成的雕像群中最主要的一件,是一个铜铸的雨衣,它笔直地站立在那里,但却是空的,雨衣的下面没有人。在查尔斯·汉迪看来,这件空心雨衣正是人们无法摆脱的悖论的象征。
查尔斯·汉迪指出,伴随着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在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9种悖谬。
1.智慧的悖谬
查尔斯·汉迪指出,智慧是获取和应用知识与诀窍的能力,是当代社会创造财富的新源泉,甚至在某些时候已经替代了传统资本主义所赖以存在的基础。然而正是这样一种新财源造成了第一个悖谬。智慧的悖谬源于智慧无法通过任何手段转让,即使一个人将自己的智慧拿出来与他人分享,这个人本身的智慧也不会减少。同样,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去占有他人的智慧。
查尔斯·汉迪还指出,更加复杂的是智慧难以衡量,它不会出现在资产平衡表中。对于智慧,谁也无法强制它的分配,同样也无法阻止它的获取,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受教育等形式获得智慧,从而获取通往权力和财富的机会。
2.工作的悖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