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某由于自幼生活在父母争吵当中,后来父母又离异,缺少母爱和父爱,幼小的心灵受到严重创伤,精神上十分压抑,持久地具有忧郁感和孤独感,在一定的诱因作用下,最终发展成缄默症。因此对钱某的治疗一方面要改变其生活环境,使她心理上有安全感,克服孤独、害怕、自卑的心理;另一方面则要帮助她消除精神紧张,一般采用行为疗法进行矫治。
初诊时,医生感觉钱某精神状况欠佳,神情呆滞,虽由母亲陪护,见到医生仍十分害怕。医生拉着她的手,热情、亲切,态度和蔼地同她谈话,采取正面引导,力图调动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她相信医生能治好她的病。
接着,医生同钱某家属和学校沟通,组成由患儿家长、学校和医生参加的治疗小组。根据钱某的病情,医生决定在她病好之前仍让她住在生母家里,并设法改变她的生活环境。要求她继父主动与孩子交往相处,母亲要细心照顾她,如陪她看电视,给她讲故事,还要求老师多去家访,同学们也要多找她玩和学习。由于孩子的状况实在令人同情和惋惜,所以包括她继父和老师在内,大家都表示会尽力配合医生治疗。
在取得钱某的充分信任后,医生进一步与她交心,同她一起共同回顾成长过程及父母与她自己的关系。帮助分析不良的家庭环境会造成心灵创伤,但自己的感情脆弱也应该克服,帮助她增强自信心和勇气,使其能在心情轻松的状态下接受治疗。医生还给她少量的安定片,维生素B1,脑安康口服,以辅助治疗。
一个月后,钱某病情逐渐好转,能同老师讲讲话,偶尔也与同学出去玩。老师和家属对她在学校或家中的一切活动都作了记录,定期向医生汇报。医生每次知道她同老师讲了话或与同学出去玩了都夸奖和鼓励她,并指出她所取得的疗效,对她的病情好转加以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她继续努力接受治疗。
二个月后,钱某病情明显好转,愿意到校学习,并能主动跟同学一起玩。上课也能回答问题,口吃现象消失了。在家里能与父母讲学校的事情,心情愉快,恢复了正常孩子的天真、活泼,孤独、恐惧、不安感已消失了,重新建立了自尊心和自信心。钱某还与医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事很愿意讲给医生听。
为了进一步让钱某适应社会和家庭环境,医生把她的亲生父母、继父继母、老师、同学都召集在一起为她的痊愈开了庆祝会。孩子亲人及老师、同学都在会上发了言,祝贺钱某病愈并表示今后一定更关心更爱护她,与她平等相处,让她感受到更多的温暖。会上,同学们演出了节目,钱某也和同学一起唱歌,医生观察到她心情很激动,自己的眼眶里也不禁有了湿润。
“你们为什么要生我?!”
一位中学二年级的学生,以非常激动的语气责问她的母亲说:“你为什么要生我?”面对这样的提问,这位母亲感到颇为恐慌,不知如何作答。这个时候,如果母亲敷衍地回答说:“因为有了你,只好生下来,我又有什么办法呢?”这样的话,只有更加伤害女儿的自尊心,而且加深母女之间的隔阂。
对于孩子这种不客气的责问,又有几个做家长的能好好地、明确地回答呢?也许最合适的答案应该是这样:“因为我们想要个孩子,所以才生了你的!”这个时候,孩子也许会反驳说:“你们想要孩子,可是我不想生下来!”或者说:“那么你们应该更加疼我才对呀!为什么……”。所以,我们现在来探讨这一问题:
“为什么要生我?”;“要是不被生下来多好!”“你们还不是为了得到快乐,才生下我的!”诸如此类的一连串自我否定的话,都是孩子在青春期里容易有的表现。
在青春期里,这种强烈意识到自我的心理现象,往往还有不安定的状态。青少年本人虽然极欲寻求答案,但是他们这时的人生前途及异性问题,仍未能确定出来,当然他们的精神,更加不稳定了。此时他们并不能领受旁人的干预爱护。于是,为了达到自我防卫,他们自然会在自己和社会、父母之间,筑起一道墙来。尤其是父母,对他们而言,是眼前的权威人物,这不仅仅使他们产生逃避心理,而且会有反抗或挑战的行为爆发出来。一般而言,儿子对父亲,女儿对母亲,这种逆反心理表现得更加突出。
这种逃避或反抗的行为,也和现实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他们怀疑为何只有自己的遭遇这么糟糕而产生。青少年处于身体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动荡时期,学业,人际关系,异性关系,或为自己的身高,相貌而产生的烦恼、自卑,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他们的心灵。为了要逃避痛苦,所以他们才有否认自我存在的想法,因此才会对父母说出:“你们为什么要生我!”这种话来。如果再加上对出生的疑虑、长相与父母不同,以及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对父母的反感会更趋加深,会认为父母根本不看重他(她),而变得孤僻寡合。一般来说,青少年期对父母权威的不满的现象,也正是任何人从家庭将要迈向社会时,都曾经验过的一种“对自立的斗争。”当他们的存在在社会上有了某种程度的认可时,他们就会对自己负起责任来,和父母亲的这种斗争也自然而终止了。
根据一位心理学家的调查,在这一心理斗争的过程中,儿女们虽然在表面的态度上,对父母表现得非常强硬,但在迎接休战的这一段期间,其实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早已吸收了父母的思想和意见;同时,也学习了父母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他们在这种年龄里,是无法了解这些才是促使他们成长的要素。正因为他们不了解,他们才觉得苦恼。
如果一定要回答“为什么要生我”这个问题,有人认为只有从绵延不断的历史这一方面予以说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相传了几亿年以上的历史所赋予我们的,而且今后也将继续几亿年以上的命脉。我们每个人都身负承前启后的责任。如果要对生命有所不满的话、那除非改变整个人类的历史了。
关于长相的问题,如果单靠解释说理,或者只是草率地回答:“你和父母不像,但和祖父母很像呢”。这样的答案,年轻人是绝不会感到满足的。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一个人的长相是时刻在变化的,要想如何去变,就要全靠自己的努力了。”这虽然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自我主张,但仍然能带给正在苦恼中的年轻人一些启示,可能整个思想还有很大的转机呢!
为人父母者,别忘了随时在子女面前表现些许鼓励之情啊!
人们对于人生的生疏感,可能一生都无法消除,所以我们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去创造自己的人生,甚至于创造自己的长相。
患孤独症的儿童
儿童孤独症是发生在儿童早期的一种较为严重的精神疾病,该病一般起病于两岁半以前,男孩多于女孩,病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孤独离群、情感冷漠、语言障碍、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适应困难、特殊依恋、智力迟钝等。
近年来,儿童孤独症颇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据统计,我国患有此病的儿童已超过了四十万人。这四十万孤独症儿童给众多家庭带来了无尽的苦恼,也给社会增添了极大的负担。遗憾的是,屹今为止,儿童孤独症的病因仍未查清,治疗孤独症的方法和技术也处于探索之中。就目前而言,被治疗人员采用最多的治疗方法要数行为疗法,而其中放松疗法又是最受推崇的一种,这里我们介绍两个使用此法矫正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较为成功的案例。
骆某年已八岁,却仍无言语能力,只能发出一些单音节,生活不能自理,动作僵硬,关节弯曲困难,做走路、跑步等动作时极不协调,且摆动幅度很小,他平均每天都要发生两三次异常行为、表现为大哭大闹。用双手猛打自己的头,或用头撞墙,或一边拍打自己的身体一边顿足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