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320600000012

第12章 核能利用(1)

电力是清洁能源,发电所消耗的能源原料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它们占了发电所消耗的能源的85%。据统计,已探明的油气储量只够人类再消费40余年,而煤炭也只够消费300年左右。此外,煤炭和石油燃烧产生的污染问题也是令人担忧的。更重要的是,煤炭和石油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将它们烧掉实在是很可惜的。为了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原子核能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原子核能也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原子结构的认识历程

19世纪90年代,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已突破原子的藩篱,开始钻入原子的内部,去看个究竟。

在19世纪下半叶,人们发现在真空管的阴极发出一种射线,所以就称它为阴极射线。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人们对阴极射线的认识大大加深了,尽管对这种射线的认识尚不能统一。1895年,刚当上维尔茨堡大学校长的德国科学家伦琴(1845—1923年)对阴极射线的穿透能力进行研究。他注意到阴极射线管内产生的绿色荧光。他猜想是阴极射线撞击管内残留的气体引起的,或撞击玻璃引起的。为此有必要深入研究。

伦琴

为了防止管外射线对阴极射线的影响,伦琴用黑纸将阴极射线管包起来。晚上,伦琴依然做实验,他偶然地发现阴极射线管下方的荧光屏上发出了荧光。这是怎么回事呢?阴极射线是不能穿过玻璃管壁的。他将手伸到荧光屏前,这确实吓了他一大跳,在荧光屏上隐隐现出了自己手的骨骼影子。

接着,伦琴将书册、铝片、木板、砝码盒放在阴极射线管与屏之间,这些东西都成了半透明的东西。

由于阴极射线在空气中只能行进2.5厘米,可是将线平放在离射线管2米远时,这些现象仍可以发生。伦琴知道这是一种新发现的重要现象。他决定在弄清这现象之前不向外界透露。一连几个星期他都泡在实验室里,人们“怀疑”,伦琴是不是“疯”了?妻子询问时,伦琴也只是说,“我正在做一些人们说‘伦琴疯了’的事情。”

伦琴还利用这种新射线进行拍照。这时,伦琴的夫人到实验室来,伦琴让她把手放在平台上,而后接通阴极射线管,拍下了她的手骨。照片很清楚,连手指上戴的戒指都清晰可见。妻子问伦琴,是什么射线具有如此大的魔力?伦琴回答是“无名射线”。妻子随口说道:“又是一个X!”伦琴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名称,是的!“那就叫它X射线吧!”

1896年1月2日夜,维也纳《新自由报》即将付印时,编辑部收到了一份急件。拆开一看,里面是一只手骸骨的照片,只见骸骨的无名指上还有一只订婚戒指。次日,报上登载了独家新闻“物理学教授伦琴的新发现”,并附有那张照片。读者看了这条新闻,无不为之惊叹。

X射线的发现使伦琴获得1901年度诺贝尔物理奖,然而皇室要授予他贵族的头衔时,伦琴却拒绝了,并且放弃了为X射线申请专利,无私地将它奉献给全人类。

X射线的发现大大刺激了人们探寻未知世界的决心。同时这一发现还为人们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找到了一把钥匙。

X射线发现之后,许多科学家都投身到X射线的研究。仅1896年,全世界出版关于X射线的书就达50种,发表科学论文达1000多篇。在这些研究中,法国科学家又作出了新的发现。

1896年的元旦刚过,著名法国科学家彭加勒(1854—1912年)收到伦琴寄来有关X射线发现的论文和手骨照片。彭加勒在法国科学院介绍了伦琴的新发现,同时,还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否发荧光的物质在阳光作用下发出X射线呢?这当然引起了A.H.贝克勒尔(1852—1908年)的注意,他向彭加勒问道,X射线是从管子的哪一部分发出的?彭加勒答道:似乎是从管子中阴极对面有荧光的地方发出的。贝克勒尔认为,X射线应该是从荧光物质发出的,为此他马上着手研究荧光物质。

研究荧光物质是贝克勒尔家族的强项。贝克勒尔的祖父A.C.贝克勒尔(1798—1878年)和父亲A.E.贝克勒尔(1820—1891年)都是法国科学院院士,他们对荧光现象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其中A.E.贝克勒尔的研究最为突出。A.H.贝克勒尔对荧光也很有研究。

开始,对荧光物质发射X射线的研究并不顺利。当贝克勒尔有所动摇时,他看到彭加勒发表的一篇有关X射线的文章。彭加勒认为:“是否所有荧光足够强的物质都既发出荧光又发射X射线,而与产生荧光的原因无关。”彭加勒的新看法再次激发了贝克勒尔的决心。

到2月下旬,贝克勒尔采用一种铀盐做实验。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在荧光物质发光之前,通常要将荧光物质放在阳光下晒一晒,用灯光照一下也可以,贝克勒尔正是这样做的。他将铀盐与用黑纸包好的底片放在一起,再将它们拿到阳光下晒上几个小时。

当他冲洗底片,果然发现底片曝光了。贝克勒尔向法国科学院报告了这一结果。

为了重复实验结果,贝克勒尔要重作实验。不巧的是,几天的天气都不好,无法进行实验。这时他将铀核和用黑纸包好后的底片一同放入了抽屉。在科学院例会的前一天,贝克勒尔为实验作准备,他取出一张底片冲洗,看看底片的质量。冲洗之后,贝克勒尔原以为即便有曝光现象,底片上的影像也是很淡的。可是结果却大不一样,底片不但曝光了,而且铀盐的黑色影像非常明显。很清楚,使底片曝光的原因是由于铀盐发射一种神秘的射线造成的。人们为此命名为“贝克勒尔射线”。

铀盐辐射的新射线类似X射线。尽管贝克勒尔的新发现并未引起轰动效应,却引起了居里夫人(1867—1934年)的注意。她把这种性质命名为“放射性”。当时居里夫人开始作博士论文,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1867—1906年)建议她选择放射性的题目。当然,这样的题目是有风险的,为此,皮埃尔·居里放下了手中的研究工作,与夫人一起在这片陌生的园地进行“拓荒”。此后,居里夫人发现钍也具有放射性,并将具有放射性质的铀和钍之类的元素称作“放射性元素”。

皮埃尔·居里

居里夫人

不久,居里夫人得到一批沥青。这种沥青是奥地利的一家公司提取铀之后渣滓,居里夫人发现沥青还具有放射性,并比铀和钍的放射性更强。居里夫妇分离出一种新元素,他们命名为钋,这是为了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发现沥青中还有新的元素。新元素与钋不同,原因是钋与铋的化学性质相近,而新元素与钡的化学性质相近。进而居里夫妇推断,沥青中含有新元素,他们命名为镭。

也许人们并不怀疑物理学家的测量,但受“眼见为实”的影响,像化学家那样分离出新的放射性元素也是必要的。虽然居里夫妇认为有必要为抱怀疑态度的人分离出新物质,但困难非常大。除了缺乏经费的支持,他们连一间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

他们的实验室是一间破木棚,夫妇二人在屋里支起一口大锅,实验器具摆在破桌子上。他们不管严冬酷暑,不怕烟气熏呛,夜以继日地进行分离工作。抱着怀疑态度的人讥讽这对夫妇,他们准是疯了。

居里夫妇不管别人怎么看,他们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最终从几吨矿渣中分离出012克氯化镭,并且确定镭的原子量为225,测得镭的放射性比铀强10万倍以上。3年后,居里夫人又提炼出纯镭物质。他们发现镭能自发地释放能量,1小时可释放567焦耳,1千克镭释放的能量是1千克煤释放的能量的40万倍。这说明镭原子内部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而且镭是可以分割和变化的。新的发现为人们打开原子世界的又一扇大门,并且为原子攻坚战揭开了序幕。

“超铀元素”的插曲

居里夫妇发现镭的放射性之后不久,物理学家卢瑟福(1871—1937年)发现镭辐射出的射线可分为两类:α射线和β射线(后来别人又发现γ射线)。卢瑟福认为,放射性元素在辐射时会自然地变成另一种元素。这种革命性的理论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进一步的研究知道,α射线是一种高速的原子核粒子——氦粒子,β射线是一种高速的电子流,γ射线是光子流。它们常常作为原子核物理学家手中的“利器”,这也是分析微观粒子的重要工具。

随着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不断加深,人们首先注意到放射性原子释放的能量。根据,放射性原子释放的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凭空创造。贝克勒尔认为,在原子内部的某个地方有一种能源,人们尚不能认识它的真实面目。

为了对原子有更深入的认识,人们尝试着将原子击破。最早的尝试也是卢瑟福进行的。首次获得成功是在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使氮核转变为氧-17,并放出一个质子。卢瑟福发现,并非只有放射性原子内部存在某种能源,所有原子内部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这种说法差不多是显而易见的。原子核的空间非常小,要将众多的核子紧紧地束缚在原子核内,这是需要极大的核力的。铀和钍放射性原子缓慢地将能量释放出来,这与一般的原子是有些不同的。

其实,关于原子内部的能量早就有人作了合理的猜测。1899年,美国科学家钱伯林(1843—1928年)估计,太阳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可能与物质的放射性有关。当然,这时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还非常模糊,“原子内部”和“原子内部的能量”的说法几乎不具有什么实际意义。甚至卢瑟福在作完轰击氮核的实验之后,由于所消耗的能量远远大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他认为,从原子核中获取能量只是一种幻想。

中子发现后,由于中子不带电,中子就成为一种很好的“子弹”。中子射入原子核不会像α粒子(带2个电子的电量,且为正电)那样产生排斥。中子与原子核的结合称作“中子俘获”现象。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1901—1954年)最早进行了“中子俘获”的实验。值得指出的是,为了提高俘获中子的效率,中子跑得越慢,中子在原子核近旁的时间就越长,它也就越容易受到原子核的吸引而被俘获。所以,慢中子被俘获的可能更大。费米是最先发现慢中子的用处的。如何减小中子的速度呢?中子不带电,用电磁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但是人们发现,当中子碰到很大的原子核时,中子弹开时的速度几乎是不变的;当中子碰到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原子核时,原子核就会被中子撞得后退,并吸收了一部分中子的能量,中子弹开时的能量就会减小,速度会放慢。使中子速度变慢的原子核就被称作“减速剂”。空气中分子的能量取决于温度,中子速度减小到与室温相当的空气分子运动的速度差不多时,中子与室温下的空气分子能量也差不多,所以这样的中子就被称作“热中子”。

1934年,费米利用中子轰击铀核。铀是当时已知元素中原子序数最高的元素。费米的实验在于得到比铀的原子序数更高的元素,这种元素被称作“超铀元素”。

从理论上说,用中子轰击铀核,铀核俘获一个中子之后会发生β衰变。这就是说,中子释放一个带负电的电子而变成质子,进而使元素的原子序数增加1,即得到第93号元素。依法炮制,我们还可以得到第94号元素、第95号元素、……所以利用中子可以制造新元素。

费米和他的同事进行了用中子轰击铀核的实验,果然发现铀核俘获中子后释放出β射线。这是否就意味得到第93号元素呢?如果是,这就是一个重大的发现。意大利人迫不及待地将此公布了出来。

面对新的发现,有一位科学家非常冷静。这就是德国女化学家诺达克。她大胆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方面,她认为超铀元素的发现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另一方面,铀核俘获中子后,铀核很可能会破裂成碎片。诺达克的看法非常有价值,她首次提出了核分裂的看法。遗憾的是,人们并未认真对待诺达克的看法,甚至她本人也没有去作一作这个实验,看看实际上会不会产生“碎片”。相反,多数人推测,诺达克的看法就像是用一个小小的棒球撞击一座房子,它怎么能将房子击碎呢?!

不管怎样,费米的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并得到许多人的支持。

核裂变的发现

1938年,约里奥-居里(1900—1958年)和南斯拉夫的沙维切利用慢中子进行实验。在实验中,他们发现了一些新的现象。从实验产物中看,它的化学性质很像镧,镧的原子序数为57。这与超铀元素的说法是相矛盾的。他们在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实验的结果是超铀元素假说所不能解释的。应如何解释呢?约里奥—居里夫妇也是颇为踌躇的。

约里奥—居里夫妇的踌躇表现出科学家在探索未知领域的心态,是很正常的。不过他们的发现还是引起一些人的注意。

他们将研究结果发表之后,德国物理学家哈恩(1879—1968年)的助手施特拉斯曼(1902—?)看到了约里奥的文章,马上推荐给哈恩。由于哈恩同小居里有过激烈的争吵。他对施特拉斯曼的推荐并无兴趣。只是在施特拉斯曼的一再坚持下,哈恩衔着雪茄,勉强地听施特拉斯曼的讲述。这个消息深深地打动了哈恩,他大声说道:“这不可能,一定是他们搞错了!”不等雪茄抽完就朝实验室跑去。

连续几个星期的实验,他们多次重复了约里奥的实验,在检验核反应的生成物时,哈恩认真分析了它们,证实它们中有镧,也有钡。查元素周期表就可以看到,它们只有铀原子量的一半多。按照过去的经验,应产生与钡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镭,因为铀核释放2个α粒子就可生成镭。哈恩与斯特拉斯曼认真地分析了从生成物中分离出的物质,并试图找到镭,结果是徒劳无功。经过认真的分析,哈恩认为,所假设的放射性元素根本就不存在,也就是说,分离出的产物是钡,而不是镭。

实验的结果是不错的,可如何说明这样的结果呢?如何使人相信他们的分析呢?如果铀核分裂成大小差不多的两半,这倒是过去从未发现过的现象。发表这样的结果,特别是如何解释这样的结果,比起约里奥-居里夫妇,哈恩就更加踌躇了。

这时,哈恩想起了以前的伙伴迈特纳(1878—1968年)。本来迈特纳是在德国工作的,她是奥地利籍的犹太人。在反犹的法西斯政权统治下,她的处境并不好,后来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奥地利的国籍就不能保护她了。这样,迈特纳不得不离开德国,来到了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迈特纳在得知哈恩的实验之时,圣诞节来临了。

这时,在哥本哈根工作的弗里施(1904—?)来瑞典看望姑姑迈特纳。对于哈恩的新实验,弗里施也像哈恩不相信约里奥-居里夫妇一样,他对哈恩的实验也有所怀疑。但迈特纳则不然,因为她知道哈恩的实验工作是很严谨的。

同类推荐
  • 数学发展的世纪之桥希尔伯特的故事

    数学发展的世纪之桥希尔伯特的故事

    本书以青少年为主要阅读对象、介绍这位出生于法国的数学家、“数学世界的亚历山大”、“哥德巴赫猜想”提出者的生平、在数学领域的建树。
  • 海洋中的食物链(海洋与科技探索之旅)

    海洋中的食物链(海洋与科技探索之旅)

    在海洋生物群落中,从植物、细菌或有机物开始,经植食性动物至各级肉食性动物,依次形成被食者与摄食者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链,亦称为"营养链"。食物网是食物链的扩大与复杂化,它表示在各种生物的营养层次多变情况下,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状营养关系。物质和能量经过海洋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各个环节所进行的转换与流动,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一个基本过程。本书就带领读者去认识海洋中的食物链。
  • 怎样做好砌筑工

    怎样做好砌筑工

    建筑业企业生产操作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工种(职业)范围包括建筑业企业施工、生产、服务的技术工种,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准入技术工种目录中砌筑工的职业代码为6230201,工种代码砌筑工为12010。
  • 核能前景

    核能前景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科学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这不仅能使青少年获得生活和未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青少年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科学教育,让广大青少年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是创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奋斗。
  • 课堂上学不到的趣味科学·人体奥秘

    课堂上学不到的趣味科学·人体奥秘

    为什么人眯眼看东西会更清晰?人磨牙是因为肚子里有虫子吗?为什么人一紧张心跳就会加快?胆越大,胆量就越大吗?人饿了肚子为什么会咕咕地响?人在睡觉时为什么会流口水?千奇百怪的大千世界到底有多少秘密?意想不到的答案通通都在书里!不信就翻翻看吧!
热门推荐
  • 女配逆袭:隔壁玩家闹什么

    女配逆袭:隔壁玩家闹什么

    从小立誓长大做明星的柳绵终于考上了京戏,还没来得及好好撒撒野就莫名其妙挂掉了。喂我说,黑白无常大哥你们真的没有抓错人吗!?结局有男主,系统很欢脱。
  • EXO之明星女友

    EXO之明星女友

    她是S.M首位三次出道的女星,第一次是演员,第二次是solo歌手,最后是以组合的形式。他们,S.M首席男团,十二个不同个性的花美男,却在那年夏天遇见了她。黄子韬与她斗智斗勇;金钟大遇到互相‘嘲讽’;朴灿烈与她,好吧,是被欺负;边伯贤与她,伯贤,不要嘛;金俊绵与她惺惺相惜,同是天涯沦落人;吴亦凡与她,不要再说我啰嗦了;金珉硕与她,我真的啰嗦吗;金钟仁与她,为什么在和我跳舞的时候,不敢看我的眼睛;都暻秀与她,那个嘟嘟啊,你做的饭真好吃,呵呵,那个,所以呢,我以后还是不要学好了;吴世勋与她,世勋啊,能不能叫我声欧尼啊(明明你小好不好!!!)?鹿晗与她,求求你了,好鹿晗,我不要再学中文了;张艺兴与她,中文真的好难学啊?为什么一定要学会说中文啊;张艺兴与鹿晗:“因为韩国媳妇总是要见中国公婆的嘛!”在没有遇到你们之前,我从未想过要与公司抗衡,但,谁让我遇见了你们呢?——苏璇。有一部分是剧情需要,请bigbang和少时的饭们表介意。
  • 好男孩是炼出来的

    好男孩是炼出来的

    本书共分十章,以男孩要炼着养为贯穿全书的主线,分别从培养男子汉气质、“穷”养男孩更出息、承受挫折的能力、炼出责任感、培养独立意识、炼出自控力、培养为人处世的能力等方面入手,为天下父母在培养男孩方面提供了许多有益建议。
  • 青春仓惶叶落长安

    青春仓惶叶落长安

    身处钢筋混凝土森林的我们也有仰望星空的权力,历经沧桑的自己也有回首青春的瞬间。从西安到西藏,从青春到不惑,岁月似乎从未老去,但年轮却一层层打磨着疲惫且丰盈的灵魂。
  • 如果来不及说再见

    如果来不及说再见

    亲情是水滋润我们,友情是树环绕我们,爱情是浪击打我们。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自立自强

    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自立自强

    《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自立自强》是一本青少年励志类读物,从自立自强方面阐述了如何为人处事,有哪些经验和教训,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图书。
  • 我为魔法之王

    我为魔法之王

    横扫三百六十六国,统一人类,我将成为魔法之王,角逐天与地的霸权!
  • 弃天戾地

    弃天戾地

    灵气世界中还有另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主角可以修炼,配角的也可以很强大。
  • 宇宙道具客户端

    宇宙道具客户端

    吴庸,人如其名,他的确很无用。喝白水会呛到鼻子,吃豆腐会嗑到牙齿,连啃暑片都会卡到喉咙,当真是造孽啊!­但是,所谓物极必反,衰极亦将致福,这一天,一件荒唐的怪事,吴庸彻底地摆脱了倒霉的纠缠,并且还得到了掐住命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