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心疼孩子,多次找班主任求助。班主任对任××似有成见,认分不认人,家长与班主任之间关系冷淡。为此,孩子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认为再怎么学也白搭了,有时一提学习就头痛,还有其它身体不适,但对画画颇感兴趣。母亲曾带孩子到医院检查,西医中医都看过了,查不出什么毛病。百般无奈之际,母亲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心理咨询机构,带孩子前来求询。
【案例2】王×,男,9岁半,小学三年级学生。父亲是工人,母亲为某副食商店售货员。据教师反映,王×的智力水平属于中上等,二年级时学习成绩在班里还属于中等偏上,但进入三年级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期中测验两门主课均不及格。
王×的性格比较外向,嘴很甜,人乖巧,有人缘,虽不是班里的少先队干部,但在朋友圈中说话有人听。王×一家原住在闹市区,后因住房拆迁,搬到城郊新建的开发小区。由于小区的建设不配套,国营蔬菜商店、水产品商店等一直没有建起来,因此小区内便逐渐形成了一个农贸市场。在农贸市场中,有附近的农民前来经商者,也有一些小区的居民加入到个体业余经商的队伍中。王×的父亲便是其中一员。王×的父亲主要经营新鲜蔬菜。从市区批发市场购进赶鲜的高档菜,在小区农贸市场出售。遵父母之命,王×近半年来下午放学后也常帮助爸爸卖菜。如果儿子表现好,生意做得也称心,父亲就给儿子以奖赏,或给买点好吃的东西,或给点零花钱。久而久之,王×对帮助爸爸摆摊卖菜产生了兴趣,而对学习的兴趣则越来越下降。王×的母亲对孩子也十分放纵。她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晚上吃过饭后,为图家中清静,经常催着孩子出去找同学玩,10点钟以前不要孩子进家门。鉴于以上一些原因,王×的厌学情绪愈益增长,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他甚至对同学说:“学习什么,真没劲,还不如跟我爸爸跑跑腿,要吃有吃,要钱给钱,那多够味!”
实例分析
案例1中任××的厌学情绪主要同学习成绩下降、父亲粗暴体罚有关。咨询中经智力测查(采用瑞文标准推理能力测验),证明这个孩子智力没有什么问题,属中等水平。但在口头随机检查时,发现任××的可逆性思维较差,对有关数概念的相互关系搞不清楚,这可能与其知识的漏洞有一定关系。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向任××的母亲提出如下咨询建议:
(一)杜绝粗暴体罚,给孩子应有的爱和关心,努力创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气氛。
(二)鼓励孩子发展特长(绘画),通过特长显露使孩子体验成功的欢乐,并促成其兴趣向课程学习迁移。
(三)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添置错题备忘本,经常归纳、分析错题的原因,并定期重做),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必要时可聘家庭教师为孩子补课。如能请到任课教师利用星期天或寒暑假为孩子个别辅导,这不但有助于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密切家长与教师的关系。
案例2中王×的厌学症无疑是家庭不良因素影响的结果。
父亲工余经商捞外快,把孩子也拉上了,还不时有所奖赏,予以“积极强化”;母亲图清闲,晚上10点之前不让孩子进家门;父母都很少把孩子的学习放在心上。处于这样的一种家庭氛围,孩子又怎能对学习发生兴趣?又怎能不产生厌学的情绪呢?在孩子看来,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反正爸爸妈妈不计较这个,只要乖乖听话,让父母高兴就行。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父母的主导倾向是什么,对孩子有何期望和要求,往往是孩子愿不愿意学习和怎样去学习的指示器。因此,矫治王×的厌学症,关键要从改变家庭环境入手,帮助王×的家长切实认清教育子女学习的意义和责任,但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因为王×家长身上所反映出的问题,实际上是同整个社会存在的“重钱轻学”的不良风气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而矫治像王×这样的厌学症,必须从社会系统工程的观点出发,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都来关心下一代的学习和成长,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真正解决问题。
不过,就学校教育来说,还是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努力为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多做一些工作。据此,我们向王×的班主任提出这样几条参考性的咨询意见:
第一,厌学的倾向表现在王×身上,但其直接原因却在于家长的“模型示范”和放纵自流。因此,学校应同家长取得联系,全面介绍和分析王×近来的学习变化,充分肯定其优点和长处,委婉地指出由于家庭的影响而导致孩子厌学的情况,晓之以理,融之以情,力求引起家长的重视和警惕。
第二,教师要抓住王×这一典型事例在全班进行教育,但不要点名公开批评。可以少先队队会的方式,引导同学们围绕“重钱轻学”的问题进行讨论,使大家明确少先队员到底应该怎么办?是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是学不学无所谓,有钱吃喝自在就行?这不仅对王×是一种教育,而且对激发全班同学的学习动机也有积极意义。
第三,可适当组织几名学习好的同学或班干部定期到王×家中帮助他补习功课。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给王×以具体的帮助和监督,另一方面也是对家长的暗中提醒和促进。当然,在采取这种措施之前,应事先征得家长的同意。如果王×的家长不同意这样做,则不可勉强,因为勉强去做只能把事情搞得更糟。
第四,教师应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生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应大力开展好课外活动,通过课外活动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对学习的吸引力。这种课内外学习气氛的不断改善和活跃,对于调动王×的学习热情,克服厌学情绪,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强迫症概述
强迫症又叫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官能症。它是指患者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不能自行克制的观念、意向和行为的存在。病人虽能意识到这些观念、意向行为是不必要或毫无意义的,但就是难以将其排除。这里介绍的是儿童强迫症,其发病年龄多数在十至十二岁之间。
1.儿童强迫症的表现特征
(1)反复计数。如走路时反复数电线杆;上下楼梯时计数楼梯;一遍又一遍地数课本或其它图书上的人或物的数量等。
(2)反复洗手。有的患儿一天甚至洗手几十次,一次竟持续十几分钟。
(3)反复玩弄手指,反复摇头。有的孩子如此表现时,明显反映出其神经症症状。
(4)反复进行自我检查。如反复核对作业、检查书包里的东西等。
在此应指出的是,只有当这类呆板、机械的行为保持时间长而且严重地造成儿童适应不良时,才可考虑其是否是病理现象。
强迫观念则表现为穷思竭虑地想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如不停地回想电影(电视)中的某个情节,强迫自己反复思考某一类问题。有的甚至知道自己的这些行为和想法是毫无意义的,但就是克制不住自己要去做去想。
2.儿童强迫症的成因
(1)精神因素。儿童在生活中碰到重大变故,如父母离异、亲人丧亡等精神刺激,引起恐惧,使其忧心忡忡、胆颤心惊,这是强迫症的主要诱发因素。
(2)性格因素。这类儿童的性格大多内向、胆小拘谨,待人特别有礼貌,优柔寡断,行动较古板。
(3)家庭影响。父母性格内向、偏异,有洁癖、强迫行为、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影响。
病案与诊治
【病案1】
患者情况:陈某,男,十岁。生长在双亲家庭,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平素少言寡语,不善于与同学交往。近两三个月以来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每人放学回家常呆坐桌前,家庭作业做得明显没有过去认真了。问他在想什么,他总不理睬。家长找不出原因,据事后回忆,这孩子走在马路上总是要数电线杆,半年前更是数了一遍又一遍,不停地数,家长虽不知其中的心理原因,也常对他婉言劝导或严厉指责,均不能使之改变这种反常行为,至后来,他在家长或其他人批评、劝导时,还表现出焦躁、愤怒的情绪。
分析诊断:正常儿童在其发育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这种强迫现象,但正常者出现这种现象是短暂的,而这个孩子的这种强迫现象却较长时间地持续保持,且在受到干扰时产生焦虑情绪和发脾气;另外,在与其母亲交谈时得知,这孩子的父亲特别喜欢清静,常干涉孩子在家里大声说话,看电视也只能戴上耳机听声音。我们还知道,这孩子属内向性格,其智力水平较高,年龄又处于儿童强迫症较易发生的阶段。所以,基本可以断定,这个男孩患的是儿童强迫症,他表现出的是典型的强迫行为症状。
施治方案:根据以上分析,心理医生拟对这孩子试用系统脱敏疗法来进行心理治疗。并首先告诉孩子母亲什么是系统脱敏疗法及怎样开始进行治疗。
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习惯的目的。
这是治疗患儿强迫行为较有效的方法,首先,让其母列出儿童强迫行为的大体次数和激惹的情景,然后对每一种情景下的强迫行为逐步进行脱敏。
咨询与治疗:按照心理医生的指导,孩子的母亲首先向孩子的父亲转达了治疗意图,并要求他给予配合,不要太多干涉孩子的正当心理需求,给他一个不压抑的家庭气氛。然后开始对孩子实施脱敏疗法——他们有意带孩子外出,到那些有电线杆的路上去漫步,但是起初必须选择电线杆稀小的路段,往后再逐渐过渡到电线杆或树木较多的地方。外出时,讲些孩子喜欢听的故事,以转移其注意力。开始时,孩子一边听故事,一边仍不时去数电线杆,但由于大人讲的故事十分精彩,电线杆又稀少,孩子渐渐就减少了数电线杆的次数,一次,两次,三次……多次,慢慢地,他的注意力就集中到听故事上来了,而不再无聊地数电线杆了。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脱敏,两个月后,他们又带孩子来复诊时,孩子已经消除了数电线杆的强迫行为。
【病案2】
患者情况:一位母亲来信告诉心理医生:“一个月前,我女儿林某(十二岁)和我去逛街购物,我为她买手套,但颜色却拿不定,她一会儿说白的好,一会儿说黄的好,最后决定买了黄色。但是回家后,她又觉得白色的好,缠着我去给她换,我就回到市场上去换,但白色的已经卖完了。女儿很懊丧,从此竟添了‘吃后悔药’的心病,现在干什么都要问问父母,非要父母作出肯定的答复才会去做,真不知她是怎么回事!我们非常担心。”
分析诊断:林某患的是儿童反应性强迫心理症。
所谓反应性心理症是由于某一生活事件(这事件或许很严重,或许根本无足轻重,关键是当事人感到难以承受),使当事人产生了强烈的精神不安,以致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失衡的反应。
其反应可能是恐怖、可能是焦虑,也可能是抑郁,而强迫现象则是最常见的。一般说来,问题的性质越严重,反应越厉害。林某对一件小事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说明或许是她的心理素质太差,或许这反应本身有更深层的心理含义,不过由手套事件而借题发挥出来罢了。可以设想,即使为她换到了白色的手套,多半也难以平息她的不安。
施洽方案:针对这一患者的具体情况,心理医生认为应当采用反应阻止疗法给她施治。
这种疗法的基本模式是:给患儿一个先导刺激,这一刺激导致患儿出现强迫症状,并使焦虑增强。而此时,采取强制手段制止其强迫行为。
咨询与治疗:心理医生写信给林某的母亲,请她前来心理诊所,向她说明了林某的病症,并教给她了治疗方法。在医生的指导下,林某的家长采用了如下方法:家长有意在厨房里放了三种品牌不同的酱油,然后安排林某去取酱油来拌她最喜欢吃的一种凉菜。林某便表现出了犹豫不决的神态,要求父母明确指定取何种品牌的酱油。此时父母告诉她,那几种酱油的标签上本就明确他说明了适宜做什么菜品的调料,是很容易选择正确的,既然容易作出正确选择,就不应当事事由父母作出判断而应由她自行选择。这时她显得更为犹豫,父母遂责令其必须自作出选择。于是她出现了焦虑反应,然而由于父母坚持要她去拿,她也就勉强地去取来了酱油,拌好凉菜后,她表现出了后悔的情绪,觉得自己没拿对酱油。父母也强制其不得后悔,并告诉她:你拿得很对,根本不应后悔!此后,父母经常设置这类需作选择的事情让她做,并强制她不得犹豫和后悔,否则便会给予一定惩罚。久而久之,她的强迫行为和焦虑反应渐渐消退了。用这种反应阻止治疗技术进行治疗的半年后,林某的强迫症治好了。
儿童恐怖症
概述
儿童恐怖症是指儿童对日常生活一般的客观事物或处境产生过分的恐惧,而且持续强烈的恐怖情绪反应超过了实际情况所存在的危险程度,虽经安慰解释,仍不能清除恐惧,甚至回避、退缩而影响日常活动。
1.儿童恐怖症的类型
(1)动物恐怖症。如怕猫、狗、蛇等,有的甚干害怕到精神失常的程度。
(2)社交恐怖症。怕与父母分离、怕生人、怕当众讲话、怕拥挤、怕与异性接触、怕上幼儿园和学校,怕考试。目前发现怕考试、怕见老师、怕上学的儿童有增多趋势。
(3)自身损伤恐怖症。怕出血、怕鬼怪、怕流氓、怕传染病、怕生病、怕死等。
(4)对自然事物和现象的恐怖。怕黑、怕闪电雷击、怕被独自关闭室内、怕登高等。
2.儿童恐怖症的成因
儿童恐怖症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环境、教育造成的,而其中义以父母的行为方式、教育方法的不当为主:
(1)父母对孩子溺爱。父母出于溺爱和不放心,过于保护、限制儿童的许多行动。
(2)父母用吓唬威胁的方法对待孩于的不听话、不乖顺。父母的教养方法不当,在孩子调皮时采用威压方式制服孩子,久之,造成孩子心理疾患。
(3)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有的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毫无顾忌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所见所闻或经历过的一些可怕的事情,有的父母对某一事物或现象存在恐怖,在孩子面前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使孩子也深受其害。
(4)大人过严过高的要求。父母不了解儿童心理、生理特点,像要求成人一样要求孩子,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
(5)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睦或对孩子缺乏一致性,一贯性的教育等。家庭成员的不和睦本身就会给孩子带来惊恐与焦虑,而朝令夕改式的教育更使孩子无所适从。
病案与诊治
【病案1】
患者情况:丁某,男,十三岁,对别人和自己咳嗽非常恐惧,甚至提到咳嗽这个词也感到恐惧。回忆不起这种恐惧是怎么开始的。
分析诊断:初步诊断为儿童恐怖症,建议先服用一些抗焦虑药物,开少量安定片,并让其母亲带他在服药前后定期作心电图、肝功能、血象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