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事情过了头,就成了祸害。一旦降下的雪太大时,造成的损失就不小了。这一点好多人不相信,这里举个例子看看。1983年1月17日~19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特大降雪。许多地区积雪深厚,最严重的可达半米深,结果电线结冰,通信、输电线路中断。仅江苏省就有六百二十多万伏以上的输电线路被切断;两万多根电线杆倒伏,南京机场关闭了近一个星期,京沪铁路停运一天多。
冷冻灾害的最大受害者是农作物,它造成大面积农作物减产,甚至冻死。
为此,人们还把低温的冷冻形象地分为“倒春寒”、“寒露风”。1976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江南广大地区出现了明显的“倒春寒”,湖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五省因为烂种而损失3.5亿公斤种子,占播种量的1/3。
酸雨、大雾、阴雨等
酸雨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由于地面上的二氧化硫(SO2)和氧化氮(NO)被大量地排放在空中,经过水汽凝结后,形成带有硫酸(H2SO4)和硝酸(HNO3)的雨,再降落到地面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
酸雨导致了湖泊中的鱼类成批地死亡,浮游生物、藻类减少。日本石弘之指出,欧洲从20世纪60年代起,湖面1公顷以上的85,000个湖泊中,有21,500个受到酸雨的影响。其中11,000种鱼类及水生昆虫骤减,2000种完全灭绝。酸雨还使一些农作物、树木的根茎受到侵蚀,不少森林死亡,农作物减少。联邦德国的一份调查表明:由于酸雨的影响,该国森林受害面积曾经在一年中上升了9.7个百分点。一些建筑物也未能脱离苦海,像印度的大理石建筑泰姬陵、雅典城亚克罗波利、我国的乐山大佛,都因为酸雨的影响,已经面目全非了。
大雾,是贴近地面大气层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而形成的微小水滴或冰晶。雾分平流雾和辐射雾两种。辐射雾,由白天蒸发的水汽在晚上降温时产生,它一般在晴天出现;而平流雾,是由暖湿空气在推移过程中,遇冷而形成,它在一天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形成。
大雾的危害不仅仅限于使交通受阻,如我国华北地区曾出现的一次罕见大雾,破坏了高压输电线路的瓷瓶绝缘,造成大面积断电事故。而酸雾的出现,更叫人触目惊心,1952年12月5日,伦敦地区发生了硫酸雾,雾中二氧化硫浓度积聚越来越高,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三天,直到12月8日才结束。
这次大雾使近4000人死亡。
洪水泛滥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洪水发生,1995年更是屡见不鲜,连续不断,而且范围大,灾害重。
美洲新年的钟声刚刚敲过,隆冬季节多雨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遇到了连续9天的暴雨,出现了近10年来最严重的洪水;3月再次遭受洪水的袭击,损失20多亿美元,为本世纪以来加州范围最广、损失最大的洪涝灾害。在美国南部和中部,5月份暴发的洪水也造成了近40亿美元的损失。6月,加拿大西南部的艾伯塔南部因暴雨和落基山融雪,河水高出正常水位9.8米,造成该地近百年来最严重的洪灾。南美洲巴西的圣保罗和萨尔瓦多也先后因暴雨洪水引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淹没了附近居民聚集区,数十人死亡。哥伦比亚暴雨引起塌方,至少造成10人死亡。
欧洲新年伊始,冬雨颇丰的西欧受到一场极为严重的暴风雨袭击。创法国降水量150年来同期最高记录,4万多间房屋、800多条道路被毁。英国北部3条主要河流及其支流水位都创本世纪最高记录。莱茵河在德国的水位达10.67米,为6年来最高记录。在荷兰,水位高出海平面16.63米,为40年来最高位,25万人被迫撤离。这次洪水不仅给西欧造成人员伤亡,也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挪威6月的非季节暴雨和高山融雪,电引发了125年来最严重的洪水。
亚洲是每年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1995年尤为频繁。
朝鲜8月份受到近百年未遇的巨大洪水袭击。520多万人被困,68人死亡,据报道,经济损失达150亿美元。雨季到来之前,孟加拉和印度等国已多次受热带气旋袭击。其中孟加拉国的洪涝是1988年来最严重的,全国有一半地区、700万人处于洪水的威胁中,500多人死亡或失踪。
在东南亚,由于连续暴雨,中南半岛河流水位猛涨,红河、湄公河、湄南河流域洪水泛滥,越南170多人丧生,南部最大产粮区一片汪洋,约20多万间房屋被淹,造成严重毁坏;柬埔寨2900多公顷良田被毁,数百人无家可归;泰国的这一年是12年来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一年,死亡近200人,毁坏良田50万公顷。印度尼西亚上百人死于洪水。损失最为严重的是菲律宾,洪水和台风造成约2500人死亡和失踪,无家可归者达100多万。
热浪横行
1995年另一个肆虐全球的灾害是热浪。
南亚每年有一个热季,时有热浪天气出现。但是1995年的热浪持续时间长,从4月下旬至6月中旬近2个月里,整个南亚饱尝着热浪之苦。印度北部不少地区高温曾达50℃左右,首都新德里达46℃;巴基斯坦中南部达50℃,南部的贾科巴巴德达53℃;孟加拉、尼泊尔也受到热浪的危害,南亚约有近700人在酷热中死去。高温伴随着干旱,农作物受到了严重损失。
7月中旬,美国中西部和东部受1980年以来最严重的热浪袭击,许多地方温度高达历史记录,芝加哥13日气温高达41℃,酷热天气使得7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也很严重。
随后,热浪又越过大西洋闯入欧洲,中欧与南欧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持续高温,西班牙许多地方气温超过40℃,塞尔维亚和科尔瓦多达45.6℃,意大利大多数城市温度升至35℃,米兰38℃,法国巴黎气温曾升到36.2℃,为1976年以来最高值,即使在不太热的荷兰,气温也达35℃。
1995年在北美东海岸飓风特多,被命名的热带风暴已达19个,是50年来风暴最频繁的一年。特别是8月份以来,极具威胁的风暴接踵而来,美国南部、墨西哥、加勒比海及其附近地区死亡137人,损失77亿美元。强度和危害最大的Opal飓风10月上旬初横扫墨西哥湾沿岸及美国佛罗里达等州时,最大风速达83米/秒,涌浪高4米,59人丧生,数万人受害,这也是1992年以来袭击美国本土最强的风暴,损失约30亿美元。飓风Roxanne肆虐墨西哥,它是一个月内第3个袭击当地的飓风,最大风速60米/秒,16人死亡,42人失踪,30万人无家可归。加勒比海连受飓风影响,也给背风群岛带来严重灾害,死亡约20多人,许多居民住房被夷为平地,数百人受伤。
全球气候性灾害事件频繁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最近,美国托马斯·卡尔等高级科学家利用美国1910年以来48个州的气候资料进行的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极端恶劣气候现象有明显增加,可能是温室效应造成的一种迹象,但这个结果是否对全球有普遍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暴雨频繁
1995年6月中旬后期,副热带高压急剧北移,华南前汛期结束。从6月下旬至7月上旬长达半个月的时间内,强降雨带一直稳定在江南北部,湘、赣、浙、苏南和皖南持续出现暴雨或大暴雨,暴雨过程在半个月内竟达6次之多,黄山曾出现253毫米的日最大降水量。上述各省这半个月的降水总量一般在300~500毫米,部分地区达到600~90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至5倍,湘、赣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创了建国以来的最高值。
由于降水时段集中,雨量大,致使江、河、湖泊和水库的水位持续上涨,居高不下,鄱阳湖出现建国以来最大洪水,洞庭湖和长江下游干流出现建国以来第二大洪水。
暴雨洪水造成的灾情是惨重的。仅湘、赣两省就有173个县、市受灾,380余万人一度被洪水围困,650人死亡,房屋倒塌,企业停产,农田被淹,铁路中断,两省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30多亿元。
旱灾肆虐
局部地区洪涝、大范围干旱是西北地区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但2003年西北地区东部的异常干旱却是多年罕见的。例如:一些地区5月的降水量一般不足20毫米,不少地区滴雨未下,陕、甘、宁、青的一些测量站出现了建国以来月降水量的最小值。进入6月,这些地区的降水仍持续偏少,旱情持续发展。
冬春连旱,春夏连旱,导致西北一些省区灾情严重。仅陕西省受旱面积就达3200万亩,210万人饮水困难。地处渭水之滨的古城西安曾一度供水紧张。
热带气旋
孟加拉湾发生的热带风暴,实际上是孟加拉海面形成的一股强大的空气漩涡。它一面旋转,一面迅速移动,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现象。这种风暴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名称。在亚洲东部的中国和日本,叫做台风;菲律宾叫它碧瑶风;北美洲叫做飓风;印度半岛叫它热带气旋。但也有把风速超过15米/秒,或按风力等级超过8级的持久的强烈的风,称之为风暴。一般把9级的风称为烈风,10级的风称为狂风,11级称为暴风,当风力超过30米/秒(12级时)就称为飓风了。但是,不管何种称呼,本质上都是风暴,这是不容置疑的。
强烈的风暴在陆地上很少见,多半发生在海上。当风速达到15~18米/秒时,就会折断微枝和干树枝,使人觉得前进有困难。强烈的风暴气流形成漩涡时具有阵性的特征,通常风力越强阵性越大。风暴速度要比平均风速大得多,因而它的破坏力相当惊人,可以摧毁篱笆院墙,揭走屋顶。它吹越海面时,当风速达到每小时120多公里时,可以掀起10多米高的巨浪,最高可达30多米高。这是两个较小的海浪在海面堆叠而形成的,当它推进到岸边时会叠起一片浪墙,汹涌上岸,席卷一切,使沿海地区顿时满目疮痍。
热带风暴在海上形成之初,只是热带海洋一股低压带暖空气向那里汇流聚集并不断上升,形成巨大的气柱。这股巨大的气柱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地冷凝成云和雨,从而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使这股气流上升更快。强烈的空气漩涡不断旋转,迅速移动,便形成了强烈的热带风暴。据科学家估计,热带风暴从海洋中卷走的水达25万吨,这些水在冷凝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130亿吨核弹爆炸的能量。当受热的空气上升越来越快时,新的空气不断聚集于风暴中心,这样又形成了速度更猛烈的风暴。孟加拉湾孕育的热带风暴之所以如此猛烈,就是这个缘故。
在热带风暴来临之时,先是天空中出现白色薄雾,然后越来越浓,变成浅黄,日落时呈橙色和红色的余晖,显得格外光亮。孟加拉南部4月29日日出与日落时分呈现出的异常景色,正是热带风暴在形成过程中的天象变化。
然后,海上空气开始振荡,大块乌云扑来,狂风呼啸而至,大雨倾盆而下,黑沉沉的乌云笼罩着海洋与大地。当风暴吹到海岸时,隆隆雷声响成一片,狂风卷起的巨浪猛扑而来,冲击着船只、树木、房屋和仓皇逃生的人们。
热带风暴一般不会在赤道附近形成,通常发生于南北纬度6°~20°之间。除了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之外,世界上还有一些地方经常发生这种灾害性气候。如加勒比海(安的列斯群岛附近)和墨西哥湾、菲律宾附近的东亚海上、中国南海和东海、日本海、毛里求斯岛的印度洋、太平洋的赫布里底斯群岛和萨摩亚群岛区域等。其中北太平洋西部大多发生在菲律宾以东的海面,但行进的路线不同,一般分为三路:一路向西,经南海在我国两广地区和越南一带登陆;一路向西北,穿越我国台湾岛,到福建和江苏沿海登陆,又一路向北,又转向东北,移向日本。而大西洋上孕育的热带风暴,直径一般为800公里,有的超过1000公里,风暴中心称为“风眼”,即有约半径为5公里至30公里的平静区。“风眼”四周,包围着一环浓密的云。因地球自转,在北半球使风暴中心移动的风偏右,向着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使风暴中心移动的风偏左,朝着顺时针方向旋转。风暴来临时,风势异常猛烈,同时带来滂沱大雨,造成严重灾害。
在世界历史上,不少地区和国家曾经受到过这种热带风暴的袭击,并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破坏。
1681年,热带风暴曾将一艘大船抛到高出湖面3米的悬崖上,还将被毁坏的屋里的破烂家具搬运到8万米宽的海湾。
1780年9月,热带风暴袭击巴巴多斯岛时,这个岛上的城市、乡村被夷为平地,破坏了石堡,并把重炮刮到了几十米之外。在圣卢西亚岛停泊的大船被掀落到一所市立医院里。有40多艘舰船葬身海底,连同在太平洋上被击毁的船只,总计在400艘以上。
1837年,圣托马斯岛上,热带风暴激起的巨浪,曾将海底的一块巨石抛到了岸上,保护港口的要塞彻底被毁。
1935年9月,热带风暴把美国佛罗里达一列火车除车头和煤车厢外,都抛出了路轨,并把一艘轮船抛到了岸上。
1938年9月,美国东北部长岛和新英格兰遭到热带风暴的袭击,风速每小时近200公里,连续4天倾盆大雨,10多米高的巨浪卷走了一座60米高的无线电铁塔,普罗维登斯海上的巨浪高达30多米。
1942年9月,强烈的风暴侵袭前苏联欧洲部分地区,摧毁了成千的大树和电线杆,揭走了无数房屋的屋顶。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第三舰队在海上突然遇到热带风暴,损失十分惨重,有146架飞机被毁,800多人丧命。
1949年6月,热带风暴袭击日本海岸,将近1300只渔船沉入海底,失踪渔民达千人以上,在九州附近有一艘轮渡遇风而没,130名乘客中仅有2人得救。
1950年7月,一次强烈的风暴袭击法国。飓风伴有水龙卷和冰雹,个别地方厚积雹层过半米,使河水猛涨2~3米,引起了大面积的水灾,许多区域内葡萄、小麦、马铃薯等农作物全部被毁。
1963年10月,古巴遭到热带风暴的袭击,6天之内降水2025毫升,造成了空前的灾难。
1969年,被命名为“卡米拉”的热带风暴袭击美国,造成了256人死亡,财产损失达15亿美元。
1973年10月,在我国海南岛琼海登陆的热带风暴,造成了无数房屋被毁,其破坏程度可与一次地震相比。
1979年5月,热带风暴袭击洪都拉斯北部沿海,有100多万棵香蕉树被毁。
1980年8月,“艾伦”飓风进入加勒比海地区,造成了上亿美元财产损失,死亡100多人。它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登陆时,将一艘载有1200万加仑原油的油轮,从布朗斯维尔港刮到了一个荒岛沿岸的浅滩上。
多么惊人的破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