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皮尔彭特只好再改行,最终选择当了牧师,试图为人们的灵魂向善而努力。然而,他又因为支持禁酒和反对奴隶制而得罪了教区信徒,被迫辞职。
1886年,皮尔彭特先生去世了。在他81年的生涯中,似乎一事无成。
那么,这个小人物的心中有没有过美好的梦想呢?
皮尔彭特比较乐观,也比较诙谐,凡事都不是很执著一念,可是他一直都想着,这个世界,连同他自己的人生都应该非常美好,这样才不枉度过一生。
尽管如此,皮尔彭特平凡的一生,还是显得缺乏光彩。
但是,畅销书作家福格姆却决心要写皮尔彭特的一生。
1987年冬天,在华盛顿州的山谷中,天空晴朗,屋外的积雪厚达3英尺,天气寒冷。雪橇已经准备好了,挂在红缰灰马上的铃铛摇动不停,叮当作响。福格姆和同伴们一起出发了,一路上留下了这样的歌声:“冲破大风雪,我们坐在雪橇上,快奔驰过田野,我们欢笑又歌唱,马儿铃声响叮当,令人心情多欢畅……”
雪霁晴空、北风、欢乐的氛围……福格姆陶醉在这美好幸福的瞬间。
这首《铃儿响叮当》的歌曲的作者,就是皮尔彭特先生。
在一个圣诞节的前夜,作为礼物,他为邻居的孩子们写了这首歌。
一位和蔼慈祥的长者送给孩子的礼物。一个普通人送给这个世界的礼物。
歌中没有耶稣,没有圣诞老人,有的只是风雪弥漫的冬夜,穿越寒风的雪橇上清脆的铃铛声,还有一路欢笑歌唱、不畏风雪的年轻朋友们的美好的心灵。
皮尔彭特先生或许没有想到,他一生中偶一为之的作品,竟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竟那么撼动人心,被越来越多的人传唱。在今天,它已成为西方圣诞节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与他个人的人生遭遇产生了强烈的反差,说明了什么呢?
选择,再选择,生命中一次又一次试图为自己的未来找到最合适的位置,但是现实中有许多让人失望,让人懊恼的人与事,眼看着自己苦心经营的理想渐渐幻化成一个泡影……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毕竟,已经认认真真地走过了一生,选择了,努力了,没有任何后悔。生活依旧美好。
生活在某一时刻里,出于种种因素,固然可能抛弃怀抱美好思想的人,但生活不会抛弃美好的思想。永远不会。
只有选择好好地生活,才有机会认识自己,认识生活,认识每一天的重要意义。
皮尔彭特先生没有因为个人的失意而放弃自己的思想,始终相信人生和世界都应该美好。他没有随波逐流,他在谋生的各个行当里都被品行不如他的人挤走,但这并不说明他的理想和追求没有价值。
因为今天,他的歌声仍旧凝固在人们的心灵深处。
也许是由于皮尔彭特一直都想说一些什么,但是却找不到合适的言语。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世界,一样闪动着迷人的光彩。平凡的心灵,单纯的“白日梦”,却是最确切地表达了内心的需求,展现了完美的理想。
8.“宁静简单地生活”——隐居者尼林夫妇的梦想
要是说在现实中,想要“宁静简单地生活”,好像是一个没有争议的“白日梦”。
机器、人声、汽车、音乐、撞击……宁静,是不可能的。
争执、欲望、欺诈、背叛、贪婪……简单,也是不可能的。
但是,宁静与简单恰恰简直就是人类心中最纯净的渴望。
1932年,美国经历了经济大萧条最为艰难的时期。
在艰难的大萧条时期,已经过惯了优越生活的人们一时间无法面对这场几乎是突如其来的打击。许多实业家在连连亏空,面临破产的严峻形势下濒于精神崩溃的边缘,还有的人无法想像未来的生活,继而选择了自杀来结束目前的苦难……
在这一年,尼林夫妇离开了繁华的纽约,成为20世纪维蒙特州绿山的拓荒先驱,开始了“宁静简单”的生活。
尼林夫妇一直以来就是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和平主义者、素食者,也是充满了开拓精神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的人生理想是创造出一种完全依赖自己的巧智、劳力、坚忍维生的纯粹自给自足的生活形态。
这一对志同道合的夫妇离开纽约之后就踏上了“寻找好日子”的旅程,“简朴、免于忧虑……把握时机做一个有用的人,过和谐愉悦的生活。”
尼林夫妇在自己的农场里辛勤工作,多多少少有一点儿苦行禁欲。喝水,吃亲手耕种的蔬菜和水果,很少用蜂蜜,几乎不用糖、茶、烟酒、咖啡,通过采集枫糖来换取现金和其他日用必需品。他们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在自己的土地上工作,休息,再工作,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亲近大自然,学习生命中许许多多不容易发觉的理念与哲思。
20年后,尼林夫妇成功了。
通过与众不同的“隐居”生活,尼林夫妇写下了一本农场生活手册——《过好日子:如何在滚滚红尘中过清明与简朴的生活》。这本书出版于1954年,但是在当时,却几乎是无人问津。
1954年,正是二战后美国恢复经济,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经历了大萧条和战争的美国已经再一次焕发了当年的风采。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的进程一步步加快,人们为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站稳脚跟,都是急匆匆地生怕自己被时代所抛弃。每一家的客厅里的电视机,每一家后院中的烤肉架,每一条郊区车道上的旅行车都是当时“好日子”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象征。
所以,尼林夫妇的生活,还有他们的心得自然会被人们所忽视,也不会有人理解。
但是,1970年《过好日子:如何在滚滚红尘中过清明与简朴的生活》平装本出版后立即成为了空前的畅销书。被誉为“20世纪的《湖滨散记》”。这本书在追求爱、和平与精神力量的呼吁声中俨然已经成为深深具有疏离、落寞与孤独感的战后人的新圣经——
凡事尽力而为。
与自己和平共处。
找一份你自己真心喜爱的工作。
每一天都亲自接触自然,感受脚下的泥土。
不要忧虑。
找时间仔细想一想生命与这个世界,学会发觉生命中的趣味。
善待动物。
每一天都要与人分享某些事情。
如果你独居,就写信给朋友,倾吐心声。
设法帮助他人。
过简单的生活:居住、饮食、衣着、避免杂乱。
这都是健康长寿的尼林夫妇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世人提出的人生建议。一方面努力工作,一方面尽量减少生活的压力。如果人们真的能够在生活中实行这些建议,那么,“好日子”就会真的在此时此地了。
也许很多人认为尼林夫妇的行为是一种对世俗与现代文明的挑战,也有的人认为他们不合时宜的举动并不能够证明什么。众说纷纭的讨论,本身就不能够代表尼林夫妇的心声,他们向往的,追求的,想要创造的就是一种没有纷扰的宁静生活,所有的关注与评说,都是附加的,完全违背了他们的意愿的行为。
而他们自己的初衷和目的其实都非常简单。为什么要把这本来十分美好的生活,弄得非常复杂呢?
现代人把“宁静简单地生活”看做“不可能”,而他们就想让世人知道美好的日子是“可能的”。只是由于人们的内心世界,以及无边无际的欲念困扰了身心。尼林夫妇的“释放”恰好是人们寻找自己的本心的一个最好的办法之一。
如果白日梦里,生活宁静而简单,那么,尝试一下“白日梦”,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9.“为世界装上轮子”——汽车大王亨利·福特的梦想
“相信我,只有在那里,才能实现我多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亨利孩子般的口气,努力把他最真切的梦想,一字一句地告诉给妻子克拉拉。
但是,克拉拉一直都懵懵懂懂,所以她只能对妹妹,对其他不理解的人这样解释丈夫怪异的行为,“亨利正在制作一种东西,或许哪天我会告诉你。”
不管怎样,这倒的的确确是亨利的梦想——“为世界装上轮子!”
多年以后,亨利的这个无人理解的“白日梦”变成了全人类的文明财富。
1892年秋的一个早晨,亨利·福特的家门口簇拥了许多人,他们都是来为亨利和克拉拉送行的。经过仔细挑选的一些家具和行李物品被装在几辆马车上,亨利和克拉拉站在人群中与亲友话别。
亨利自然是喜气洋洋,而克拉拉则是满腹心事。经不住亨利的一再劝说,克拉拉到头来还是同意了亨利的搬家计划,秋收刚刚结束,他们就动身前往底特律城。
在所有的人当中,最难过的应该算是亨利的父亲威廉。老人知道,如果说上次亨利的离家出走还带有些男孩子的稚气、只是儿子对外部世界的一次小小探索的话,那么这次搬迁标志着亨利彻底告别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开始融入城市,成为其中的一分子了。
亨利的祖父约翰·福特和祖母托马辛娜·福特都是爱尔兰人,曾在柯克郡的一家英国人的庄园里作雇工。在英国人的压迫下,爱尔兰农民的生活十分艰苦。早在1832年,福特家族的成员就踏上了美洲的土地。到亨利出生的时候,福特一家已经是当地非常殷实的家族了。
作为长子,亨利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农场上,他更关心修理钟表之类的琐碎小事,他喜欢,迷恋,沉醉。机械的质感与美感已经把他完完全全地征服了。
一次,大人都出去了。把小亨利一个人留在了家里。结果小家伙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把瓦壶装满了水,然后用布条和纸紧紧塞住壶嘴放在火炉上烧。结果到最后,瓦壶爆炸了,瓦片灰尘四散飞扬,其中的一块碎片打在了他的脸上,留下了一道疤痕。
还有一次,亨利的妹妹玛格丽特走进来说:“爸爸,你送给我的八音盒也被亨利拆开过了。”当家人非常恼怒的时候,玛格丽特接着说:“不过,亨利已经给我装好了,跟原来一样。”说着,玛格丽特打开八音盒,悦耳的音乐随之响了起来。
这么多年来,老威廉费了许多心血,做出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总是想缓和自己和大儿子紧张的关系,把他引上“正轨”。特别是在亨利成家后,威廉寄希望于幸福美满安定的家庭生活能够挽留住自己的大儿子,来继承自己的农场和田园。然而,他的努力终究没有战胜城市和机器对亨利的巨大吸引力。
天晓得亨利的心在哪里,城市的喧嚣,还有那些零零散散的机器,到底牵动了他的哪一根神经?他说这是他的“梦想”,可是,他的“梦想”到底是什么呢?
“我终于还是失去了他。”老人站在一旁,心中充满了悲哀。
在亲人们的告别声中,马车出发了,亨利向亲友们不停地挥着手,当他回头看自己的妻子时,发现克拉拉的眼里闪烁着泪花。
“亲爱的,我知道你为了我作出了多么大的牺牲。”亨利安慰着妻子,“请相信我,我们会在那儿生活得很好的。”亨利停顿了一下,“因为只有在那里,才能实现我多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为世界装上轮子!”白日梦,毕竟也是“梦想”……
尽管没有得到父亲的理解,亨利对自己还是充满了信心。
回到自己在底特律的家,亨利请来摄影师,站在那辆他所发明的车前照了一张像作纪念。从留下来的相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这辆后来成为美国汽车史上一座里程碑的小车从外形上看还确实不错,当然,其简陋程度也是有目共睹的。例如车的喇叭是用门铃代替的,控制车的方向的装置就像一只小船的舵,而且车从整体上看像个营养不良的孩子一样单薄,不是很结实。可是,站在车前的亨利头戴圆顶礼帽,蓄着整齐的胡须,双目炯炯,信心十足地看着镜头。是的,对于他来说,儿时就有的那个神奇的梦想现在只是刚刚开始,在步入中年之后,他终于艰难地踏上了一条让他流芳百世的路。
但是最初,亨利和亨利的“车”实在是令人担忧。没有人理睬他的“杰作”,至于他本人,人们称他“底特律城的疯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