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孩子稍大以后,给孩子零用钱也要讲究方法。定期发放零用钱,并严格执行约定时间到了才给下一次的零用钱。一开始时,父母可以以“周”为发放零用钱的时间单位。等到孩子习惯后,时间慢慢拉长为“月”。这种方式除了可让小孩学习在固定时间内分配金钱消费之外,也可训练孩子的用钱能力。
3.培养记账习惯。由于孩子年纪小,或不知如何记账,刚开始时,父母可帮助孩子将未来一星期所需的花费记录下来,然后逐日补上额外支出项目,慢慢养成小孩记账的习惯。等到建立几次记录后,慢慢放手让孩子自己记账。该步骤的好处是,父母们可藉此检视孩子的消费倾向,若发现有偏差,可适时纠正。
反季购买,点拨女儿做聪明的消费者
很多女孩买衣服都是应季的,即到了什么季节该穿什么衣服了就买什么衣服。这种购买方式,在许多女孩看来很正常,虽然花在买衣服上的钱有时很让她们心疼,虽然她们明明知道这件衣服是去年的款式而且去年过季的时候价位比现在低几倍,但她们也没有想过改变自己的消费方式。
但是,有一部分女孩就不一样了,她们虽然也是工薪阶层,可是衣着总是那么时尚光鲜,看质地就知道是大牌子。有人猜这些女孩肯定是把钱都花在服饰上的“月光族”,其实不然,这些女孩都是相当地会过日子,每个月存折的数字都在递增,她们衣着上档次的秘诀就是反季购买,这令她们钱省了,着装品位却提高了!
娟娟是典型的喜欢漂亮衣服的MM,可是传统的消费意识约束着她决不能花钱超过每月的计划,娟娟不仅拥有一份体面的写字楼工作,工作之余还利用自己的英语特长做着一份家教的兼职,逛商场淘宝的时间与其他女孩相比就少之又少了。这让喜欢漂亮服饰的娟娟很是苦闷了一阵子,娟娟虽然收入不低,但是花钱却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以尽量少的钱打理出尽量高的生活档次。
苦闷了一段时间后,娟娟悟出了个窍门,就是每年大商场反季促销的时候,都会有很多名牌打折出售,虽然买回去的衣服要闲置一季,得等到来年再穿,但是只要眼光好,会挑选,绝对能够跟得上潮流,况且名牌的设计变化每年都不是很大,好的质地大方的设计甚至能够穿上几年都不落伍。服装这样,鞋子也不例外。
有一年春天反季销售,娟娟花了350元买了一双全皮齐膝的皮靴,当时那双靴子只是稍稍有点过时,但是上好的质地完美的设计完全可以把这个弊端给掩盖。果不其然,秋天来临的时候,娟娟把皮靴蹬在脚上,很多姐妹都问:“这靴子不错呀!花了几位数呀?”当娟娟把价位说出来的时候,几个姐妹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她们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可是这样的不可思议在娟娟那里已经是习以为常,娟娟觉得高品质的生活不一定非要高付出,只要精打细算,只要选购有方,反季购买也可以拥有时尚的衣装!
老古语说:“有钱不买半年闲。”父母千万不要以自己老式的购买方式约束这个时代的女儿。虽然说有钱不买半年闲,但是很多衣服放个半年明年再穿也同样不落伍,而且过季反季的商品一般都会很便宜,应季买一件的钱在过季或反季时可以买两件到三件。
所以很多聪明的女性经常在夏季买冬天的衣服,两件毛衣和一件羽绒服在夏季200多元就可以拿下,可是到了冬天连其中的一件都搞不定。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过季和反季的商品要有自己的判断,判断这个商品过不过时,过季不过时就可以买,假如这个商品今年已经很流行了,那么明年再穿肯定过时就不要买了。因为反季购买的底线是省钱,如果买回的东西来年不能穿,就得不偿失了。
从商家的角度来说,反季是个促销手段,能够让利给消费者。这个促销方式对于老百姓对于厂家都有好处,老百姓花低价买到更多的商品,厂家减少库存和积压,也减少了损失,双方有利。
教女小贴士
反季购买虽然能够带来实惠,但是一定要谨慎。也就是把握好衣服的质量和时间等特性。
作为一名聪明的消费者,在反季消费中应该理性,不要看便宜就买,要看到底适合不适合自己。尤其是面对名牌,不要一看是名牌拿起就走,要仔细挑选,并选择质量好的商品。过季服饰一般都不能马上使用,要长时间放置,等到消费者真想使用时,如果发现质量问题,却早过了退换期,那时就吃亏了。
提前教女儿学会理财,给未来设个防
大多父母一直在努力给子女最幸福的童年,为此,在零花钱的供给上也是毫无节制,至于孩子怎么花这些零花钱父母则不会放在心上,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儿童理财教育的现状。
苗苗家里很有钱,每天上学父母都会主动塞给孩子一些零花钱。父母给她的零花钱没有什么具体的计划,孩子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反正花完了父母就主动给。于是,苗苗与其他同学相比,就显得零花钱比较富足,在学校里是名副其实的“有钱人”,一个人花到不知怎么花,就给同学花,每到周末就请关系好的同学外出吃饭,有时还唱唱歌。
老师家访的时候把这个情况反馈给家长,觉得有必要让苗苗学学“理财”。苗苗的父母觉得有道理,妈妈给苗苗规定了每月可用钱的数额,告诉苗苗如果钱没有花掉,可以替她存在银行里,并且按照银行利息的双倍给她奖励。不要看苗苗年龄小,但也挺会算计的,她一想,每月可花钱是固定的,自己现在节约一点,以后就会有更多的钱用来钱生钱,这才合算。此后,她就变得“小器”起来,不再给同学花钱,买东西也不再那么大手大脚,自然她的“财产”也在不断地增加。
看到苗苗的可喜变化,苗苗的父母又为苗苗建立了一本她自己的“账簿”,苗苗计划存够钱去买电脑学习机。其实,苗苗的父母之所以让苗苗自己攒钱买电脑学习机,就是让孩子在这个攒钱的过程中体味到理财的快乐!为以后人生路上的合理理财打下基础。
当前,中国的父母往往更重视孩子的健康、学习和品质的培养,有的父母受传统观念影响,尽量回避与孩子谈钱,怕玷污孩子“纯洁的心灵”。面对以上理财观念,摆在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孩子手中有过多的零花钱,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各种各样的成长问题。比如,孩子只知道花钱,却没有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创造财富的能力。
父母在给女儿购买衣服或学习用品时,应事先告诉她自己所能承担的支出数额。然后帮助女儿列出日常所需或学习用品的清单,和孩子一起计算出清单总额并与可以支配的资金进行比较。
如果面对预算超支,让孩子自己决定裁减,若孩子不愿裁减,便只能拿出她自己的储蓄。这个过程可以使女儿学会有节制地花钱,学会预算、财务决策等。
节假日买礼物时,先让孩子确定礼物的大致价格,不管这笔钱是由家长支付还是让孩子用自己的储蓄承担。重要的是一旦预算确定下来,就要坚持。
如果预算超支,可引导孩子考虑选择其他礼物,也可鼓励孩子购买质量有保证的打折商品。为了鼓励孩子“少花钱多办事”,家长可把打折的钱奖励给孩子,或把钱存起来,或买自己必需的物品。
当前的投资形式有许多,家里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无论是银行存款、股票、房地产、期货、债券、黄金,还是共同基金、外币存款、海外不动产、国外证券等,家长有必要让孩子接受一些熏陶和了解,初步让孩子了解银行存款的安全性最高,变现性也强,但获利性相对地低了;股票、期货则具有高获利性、变现性,但安全性低;而房地产的变现能力低,但安全性高,获利性则视地段及经济景气而有弹性,无论选择哪一种投资,都要配合大经济环境和时局变化。
教女小贴士
孩子总要独立生活,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里,“理财能力”就是“生存能力”,“理财教育”起步晚,孩子对社会的适应性就会差。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父母不妨学学美国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理财的,一步步实现对孩子理财能力的提高:孩子三岁的时候,教她辨认硬币和纸币的区别;四岁的时候,让孩子了解每枚硬币是多少美分,能够买到多少东西;五岁的时候,要孩子知道基本硬币的等价物,告诉孩子钱是怎么来的;六岁的时候,孩子就能够找到数目不大的钱,能够数大量的硬币;七岁的时候,让孩子懂得看商品的价格标签;八岁的时候,让孩子知道想要赚钱必须工作,钱可以存到银行里;九岁的时候,让孩子制定简单的一周开销的计划;十岁的时候,让孩子知道每周节约一点钱,以备将来有大笔开销的时候使用;十一岁的时候,知道购物时比较物品的价格;十二岁的时候,懂得使用银行业务中的术语并学习制定两周开销的计划。
学会储蓄,做个不折不扣的“财女”
在旧有的观念中,女子经常和才学、门第联系在一起,很少会有“这个女孩是个财女”这种评论,女孩即使有钱,似乎也不像多才多艺来得那么令人赞叹。当下,在越来越追求个人价值的这个现实性很强的社会,如果还坚守在过去那个时代的理念里,坚守储蓄只是过日子时家庭生活的内容就显得很落伍了!因为女孩有钱才有更多的主动权,才更有实力!
欣欣5岁的时候父母以她的名字给她办了张储蓄卡,从那以后欣欣养成了储蓄的习惯,无论是得了奖学金还是拿到稿费,欣欣第一想到的是拿出一部分存到卡上,然后才开始别的消费。那时候,很多家长就觉得欣欣看上去比别的孩子更珍惜钱,更会考虑到没有钱的时候会怎么办,更知道积极努力赚钱的意义!
那个夏天,在老师的安排下欣欣和几个女同学去帮一位残疾人开的摄影器材店卖东西,刚开始,大家卖得都不错,可是一两个小时后,几个孩子便开了小差,不卖货了。只有欣欣仍然坚持下来,而且天黑了来逛街的人也多了,欣欣就拿出十几个相册到店外面叫卖,有模有样的架势吸引了很多顾客,有一位老人说:“就冲这小姑娘也买一本!”因为欣欣深得老板的喜欢,于是每逢周末欣欣完成功课后父母都鼓励她去那家店里帮忙卖货。
令欣欣的父母欣慰的是,每当老板给欣欣工资,欣欣都会坚决拒绝。爸爸妈妈问她:“你不是很喜欢储蓄吗?老板给的工资不是正好可以储蓄吗?”爸爸妈妈本意是试探女儿,谁知女儿回答得很郑重,欣欣说:“妈妈我珍惜钱,喜欢储蓄,但是去那里卖东西不是为了钱,再说那家店的生意也不是很好,我是为了帮助那位残疾人阿姨!”听了女儿的表白,欣欣的父母开心极了。这下,父母就不会担心女儿“钻到钱眼”里去了。
女人的勤俭持家离不开正确的储蓄习惯,而这一好习惯的养成又得益于她从小时候便开始的储蓄观念。储蓄是理财的基本,若儿童能建立良好的储蓄习惯,意味着理财观念已开始萌芽。父母鼓励孩子存钱,并不是非要利用孩子的这些钱干什么大事,而是培养孩子能够为一个比较长远的消费目标而努力的耐性和坚持。
在培养孩子养成储蓄习惯的过程中,父母最初是以脚踏车或者会说话的布娃娃为存钱目标的,但是孩子得到的绝不仅仅是她向往已久的一辆脚踏车或一个会说话的布娃娃,她还得到了能够让她终生受益的意志力和计划性,还有拿到钱就想到储蓄的习惯,这些将令她终生受益。
如果家长在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中无意间让孩子形成“金钱至上”的意识,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一定要有意识地把握好“度”的问题。
当家长把压岁钱、零花钱存到孩子的储蓄卡里时,家长要让孩子懂得钱放在家里不会“长大”,但存到银行可以变多一些,也就是取得利息收入,让钱自己去生钱。
教女小贴士
在父母的引导下,当孩子学会并爱上了储蓄的时候,有一个问题值得家长注意。那就是,当孩子看到自己储蓄卡里的数字越变越大,为此着迷的时候,家长就应该稍微调整一下孩子的心态,让孩子利用储蓄的钱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比如,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病时,告诉孩子要尽一份孝心,带领孩子把自己存折里的钱取出一小部分,买点水果给老人。让孩子明白钱能帮助生病的老人,不要一味地存钱,该花的时候就花。这样不仅不会让孩子偏执地关注自己资产的增长,还能增加孩子的情商和财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