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是我国隋朝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他的一生中亲自采集各种药物八百多种,配制的药方五千三百余首,著书三十卷,二百三十二门,为我国医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世人为了纪念的丰功伟绩,称奉他为“药王”。
聪明的小药师
孙思邈自幼聪明过人,七岁开始读书,“日诵千言,过目成诵”,学习非常用功。因为小时候患有疾病,后来他改学医道。
孙思邈的家乡在山西洪洞,那里盛产药材,他一面学习医书,一面背着药篓,穿山越岭,进山采药。小小年纪,就走遍了家乡的名山大川。采回来的那些药草,一一晾晒,晒干后加工成中药。每一种草药,它什么药性?能治什么病?适合哪种人服用?孙思邈都要亲自进行尝试。药都是有副作用的,有些不知名的野药草毒性特别强,一不小心会把人毒死,孙思邈每次都冒着生命危险才获得第一手资料。八百多种草药,五千多种药方,他经过多少次努力呀!真正是“酸甜苦辣,咸涩麻腥”,伴随了他的一生。
孙思邈二十岁时,医道学成,凡是找他看病的人,有钱没钱的,一律不收费,还腾出房子给远道而来的病人住,并亲自熬药给病人喝。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有人请他看病,风雨无阻,从不推辞。
山村里,有的人白天视力正常,一到了晚上,什么也看不见,不知得了什么怪病,都来找到孙思邈看。孙思邈发现,患这种病的都是穷人,整天干活,又吃不饱,更谈不上营养。医书中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他让夜盲症病人自己上山捕打猎,吃动物的肝脏,果然,这些患夜盲症病的人就慢慢地好了。
神医呀!神医!
孙思邈是世界上导尿术的发明者。有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病,撒不出尿来。孙思邈看到病人难受的样子,他想,吃药已经来不及了,正好看见邻居小孩拿着根青葱管吹着玩,孙思邈决定用葱管来试一试。于是,他从小孩要过葱管,在火上轻轻烧了烧,消毒后,小心翼翼地插进病人的尿道,不一会,尿果然顺着葱管流了出来。
当地有几家生活富裕有人找他看病,这些病人,常常是浑身发肿,肌肉疼痛,整天没劲。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怪病呢?为什么好好的人会浑身酸痛无力呢?孙思邈看来看去,诊断这些人得了“脚气病”。他就仔细研究,为什么穷人会得夜盲症,而富人会得脚气病呢?这肯定与日常饮食有一定关系。富裕人家多吃精米白面,鱼虾肉蛋,而穷人多吃五谷杂粮。粗粮夹杂着米糠麸皮,精米白面把这类东西全去掉了。因此,脚气病很可能就是缺少米糠和麸皮的某些物质引起的。于是,他试着用米糠和麦麸皮来治疗脚气病,结果疗效很好,不到半年,周围得脚气病人都陆续治好了。
孙思邈长期采药制药,治病救人,积累了许多著名的药方,后来他把这些药方集成一部书,叫《千金方》,这些药方每一个都价值千金,非常宝贵,所以叫“千金方”。
一天,孙思邈行医来到山里,山上有座庙,山坡上有个小男孩在哭。孙思邈上去问小男孩:“小朋友,你为什么一个人在这里哭呀?”
那小男孩对孙思邈看看,一个瘦瘦的老头,也不理他,又哭。
孙思邈又问:“你家大人呢?”
那小男孩停住哭,手对山下一指。
孙思邈看看,有个男人正往山下走去。孙思邈估计那男人可能就是小男孩的父亲,就喊:“老乡,你为什么不等你孩子一起走呀?”
那男人听有人喊,又回过头往山上走,走到孙思邈跟前说:“他是我儿子。不瞒你说,这孩子从小就有个毛病,只吃素,不呼晕,不但什么肉都不吃,连鸡蛋也不吃!你看这孩子长的!今年都十五岁了,才这么点高!听人家说,不吃晕的孩子应该到庙里做和尚。我就把他送来了,可他死活不肯当和尚,非要跟我回家,刚才被我扎实揍了一顿!”
孙思邈一听,马上从袖中取出一包药末交给那村民,说:“你先把孩子领回家,把这剂药给他熬了。三天后,来这里见我。”
那村民对孙思邈看看,问:“仙家大名?”
“孙思邈。”
“啊!你就是孙神医呀?”村民一听,马上拽了一下儿子一齐给孙思邈磕头。
三天后,那村民高高兴兴地领着小儿子来到庙上见孙思邈。
孙思邈问他:“孩子口味如何?”
那村民激动地说:“好了!吃了你的药,第二天就想吃肉了。你真是神医呀!”
其实,孙思邈给这个村民的药方,也不是什么特别金贵的药,只是一些药草制成的药沫,这种药可以改变人的味觉腺而已。
他的行医“十要”
孙思邈的声誉立即传遍了长安城!
不久,隋文帝知道了,下召请他出任“国子博士”的高官。
孙思邈不想离开他的乡亲,不想离开他的山川,不想离开他的医药研究,装病谢绝了皇帝。
孙思邈一生十分注重医德,他告诫学子们,医生一定做到“十要”,一要热爱祖国的医学;二要医术精益求精;三要视病人如亲人;四要不为名利;五要不畏艰险赴救;六要加强责任感;七要医生和病家不谈与治病无关的话;八要对患者一视同仁;九要切勿骄傲;十要团结同道。
孙思邈活了一百零一岁,他把一生所积累的验方编成《备急千金要方》,还著有《摄生论》、《福寿论》等医书。孙思邈的医学著作集七世纪以前中国医学之大成,充实和扩大了我国的医学宝库。他的高尚医德,永垂青史!民间各地建起大大小小的药王庙,一千多年来,香火不断,人们用各种形式怀念这位伟大的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