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飞行的动力来自发动机,鸟类飞行的动力却是由肌肉的收缩产生的。飞机在飞行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燃料(汽油),鸟类在飞行过程中消耗的是由食物变成的化学能,而且所消耗的能量的数量特别少。
例如,有一种小鸟叫做金色鹬(音yù),从加拿大越海飞到南美洲,连续飞行,不吃不喝,行程三千九百公里,体重只减轻了60克(作为能量而消耗了)。飞行动物采用了什么样的原理,具有怎样的精巧结构,使得它们有这么高的飞行效率?若能赶上鸟类的飞行效率,一架轻型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的耗油量,将大约可以减少90%。这件事对飞机设计师可真是具有巨大的诱惑力!
鸟类、昆虫,这些地球上最早的“飞行家”们,它们还有其他许多优异的飞行特性。而那些特性又正是现代飞机所不具备的,因此是将来设计新型飞机时可以模仿、借鉴的。可以预测,继续深入地研究虫、鸟的飞行原理和结构特点,一定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有效地改进现有飞机的性能,为航空事业的发展增添异彩!
远航之谜
月夜,成群结队的绿海龟在穿越大西洋的万顷波涛之后,到达了远航的目的地——全长仅有几公里的阿森松岛,一个个争先恐后地爬上海滩。这些大海龟原来生活在南美洲的巴西沿海,是在两个月前从那里启程的。在陆地上,海龟的动作迟缓而笨拙;在大海里,却游得十分潇洒而轻松,一路上奋力地划动着船桨般的扁平四肢,昼夜兼程,战胜海流和波涛,游过了两千多公里。
这些大海龟历尽千辛万苦,远涉重洋来到这孤零零的小岛,究竟是为了什么?晨曦中,沙滩上蠕蠕而动的绿海龟,一个个身影清晰可见。当天光大亮的时候,我们可以看清楚了,原来它们是来这里“旅行结婚”的,一些雄海龟已经爬到雌海龟的背上交配了。交配之后,雌海龟们在海滩上爬行着,好像在寻找什么。终于选中自己的地盘,停了下来,把后肢的长趾伸进沙里,左右开弓,缓慢而有节奏地挖着。过了一些时候,身后就挖好了一个深坑。又过了一些时候,一个个圆圆的东西就从海龟的泄殖孔掉落进坑里——它们在产卵了。产完卵,大海龟就用后肢把周围的沙子填进坑里,将卵盖住。在完成了这个神圣的使命之后,海龟们又爬向大海,成群结队地开始了返回巴西沿海的旅程。
阿森松岛位于赤道附近,在这个季节里,天气晴朗,阳光普照。海滩上的细沙不断地吸收着太阳光的热量,使埋在沙坑中的龟卵渐渐孵化。两个月后,小海龟破壳而出,一窝蜂似地从沙中钻了出来,争先恐后地爬向大海。这些小生命也象它们的父母一样性急,出生后不久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成群结队地远航,游回双亲生活的地方——遥远的巴西沿海,它们也要寻本求源,落叶归根。
这是一种多么奇异的本能!大海龟来了又去了。小海龟在这里出世,转眼间又离开了这里。这种回游活动远在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年前就开始了,今后仍将继续下去。每年的三月,生殖季节到来之前,成年绿海龟便急匆匆地离开巴西沿海向阿森松岛远航,六月间又踏上返回巴西沿海的航程。小海龟在巴西沿海长到成年之后,也是每年三月开始同样的旅行。
一代又一代,绿海龟们全是如此,它们准时起程,又准时返回,走的全都是同一条道路。
至于海龟的远航,除了认为它们借助海流和海水化学成份(味道等)导航外,有些科学家认为它们还具有凭借地球重力场导航的本领。
根据常识我们知道,要到某地去旅行,光靠能够确定方向的罗盘还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还必须有一张指明具体路线的地图。动物回游和迁飞时,要经过长距离航行而能准确到达目的地,也同样应该既具备“罗盘”又要有“地图”。许多动物可以利用各种本领确定方向,已经得到了实验证实。那么,什么是动物使用的“地图”呢?地球磁场、地球重力场或者夜空的星象是否就是这种“地图”?关于这个问题,看来还需要科学家的艰苦工作,才能找到确切答案,从而彻底揭开动物远航之谜。
那些从事航海、航空导航仪器研制的工程师们,也在盼望尽快揭开动物远航之谜,并为这项研究工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很想从对动物导航本领的研究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从而设计和制造出性能优异的新型导航仪器,促进航空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我们相信,一往无前的科学家们,巧夺天工的设计师们,一定能够如愿以偿!
万家灯火
太阳从天边收去它的余辉,夜幕笼罩了大地。然而,那宇宙中的光(星光和月光),人间的灯,却使这宁静的夜呈现出一幅绮丽的景象:天上繁星闪耀,人间灯火通明。
我们还知道,每当黑夜降临,动物界也会燃起“万家灯火”,在各处发着神秘的“生命之光”。这种可以与天际的群星媲美的、忽明忽暗的各色生物光,更给人以神秘之感。
在这万家灯火之中,人们最常见、也最熟悉的便是萤火虫的发光。
夏天的夜晚,你在灌木和草丛中,在矮树林里,在稻田边,看到的那些不断升起的点点淡黄和淡绿色的闪光,那就是萤火虫点亮的一盏盏小灯笼。天上繁星眨眼睛,地上流萤点点明。面对这样一幅美景,我们不难想见,唐代诗人杜牧是以怎样的心情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我国晋代少年车胤,用装在绢袋里的萤火虫代替烛光勤奋学习的故事,是一段流传已久的佳话。西印度群岛的土著人,常把一种萤火虫缚在赤脚的趾上,在丛林小径中行走时用以照路。巴西一些地区的少女,则将这些漂亮的“小灯儿”系在头发上,作为别致的饰物。在日本更有“萤火节”,这一天人们在湖上荡舟,纷纷把笼中的萤火虫放出,看萤火与繁星争辉。
萤火虫并不是为了人们爱看,才点亮它们的“小灯笼”的,萤的闪光是这种小动物的“求偶信号”。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看到点点流萤不是在毫无目的地飞行,可能刚才还是单独一个,忽而就会成双成对,前后追逐。你再仔细看又会发现,先是雄萤发出寻找配偶的闪光信号,雌萤看到后就会发出信号回答,凭着这种奇特的“闪光语言”,雄萤就可以找到雌萤了。
萤火虫的种类很多,能发光的就有两千来种。萤火虫的种类不同,它们的发光器的个数和长的位置不同,发光的颜色不同,每回发光的次数不同,发光的亮度也不同。据说,西印度群岛的一种扁甲萤,发出的光特别亮,三十七、八只扁甲萤发出的光就可以达到一烛光(发光强度的单位)!一只扁甲萤共有三个发光器,胸部两个发绿光,腹部一个发橙红色光。牙买加的一种萤火虫,群集在棕榈树上的时候,整棵树就像浴在一片火焰之中,700米外都能看得见。北京香山一带的萤火虫,比我国南方的一些萤火虫要大得多,发出的淡绿色光也极明亮。这种萤火虫只有一个发光器,长在腹部尾节上。
萤火虫是一种小昆虫,它的发光器就更小,但却能发出明亮的光,这是因为发光器里有着极精巧的结构。萤火虫的发光器是一个扁平的光盘,主要由发光细胞层和反光细胞层构成。发光细胞里面,含有荧光素和荧光酶两种物质。荧光酶是发光的催化剂,在它的作用下,荧光素在细胞里的水分的参与下和氧化合而发出荧光(氧气是通过一些微小的气管进入细胞内的)。供给这种发光反应用的能量,是萤火虫体内的一种高能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
除了萤火虫和其他一些昆虫以外(陆生动物中的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两栖类动物,都是不能发光的。),发光生物最多、发光现象最为普通的地方,是那波涛汹涌、浩瀚无际的海洋。那里的许多海绵动物、珊瑚虫、蠕虫、水母、甲壳类、软体动物、鱼类等都能发光。
海洋发光生物,大多数栖息在深海。由于太阳光照不进去,海洋深处永远是一片黑暗。然而,由于发光生物的存在,却使那里充满繁星似的闪光,呈现一多彩的诱人景象。你看,那数量众多的单细胞海生植物——甲藻,它们发出的光是那样明亮,以致于这些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的小动物所占据的地方,简直成了一片火海,奔腾的海浪看起来就象火舌一样。而在布满发光甲藻或是其他发光微生物的海水之中,游动的鱼体周围,又会显出多彩的光晕。有一种称为“钓鱼者”的,又叫蛤蟆鱼,它的背鳍的第一棘已经变成了一根长长的丝状“钓杆”,顶端有一个象盏小灯笼的膨大的发光器。附近游过的鱼类,往往会把在水里摆动着的这盏小灯笼误认为是可口的食物,上去就是一口,想把它吞下去。谁知,这时却把大口一张,周围的海水突然形成一股下陷流,随即把“钓杆”连同那条贪吃的鱼儿往口中一甩,便坐食美餐了。你也许听说过,还有一种小乌贼更有意思,当它遇到危险的时候,能喷出一团发光的液体,形成一个火球,使来犯者吓一大跳,闹了个晕头转向,而小乌贼呢,则趁机脱身了。
现在,我们常用的照明光源,基本上都是电光源,是用电来发光的。而上边所说到的发光生物,则是由生物体内一些物质的化学反应而引起发光的。因此,生物发光是一种“化学发光”了。发光生物的发光方式,也不都是一样的。生物种类不同,发光的方式也不相同,一般说来发光方式有三种。
一种是“细胞内发光”。这种方式的发光,整个过程都是在生物体内的发光细胞里面进行的,而且都有专门的发光器官。萤火虫的发光,就属于这一种。
另外一种是“细胞外发光”。采用这种方式发光的生物,在发光过程中要把引起发光的荧光素和荧光酶从发光细胞内排出,在体外引起发光现象。海洋里的一种小动物海萤,就是这样发光的。
“共栖细菌发光”了,的发光属于这一种。实际上,的身体的任何部分都不会发光,它的那盏“小灯笼”本身也不会发光,就象蜡烛台本身不会发光一样。秘密是在“小灯笼”里面窝藏着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菌,而那些细菌会发光。发光细菌靠供给养料,则以细菌作钓饵。两种生物互相依存,谁离开对方也活不成。
生物发光和人工光源(电灯等),发光过程是不一样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当把手慢慢地凑近电灯泡时,我们立刻就会感到灯泡是很热的(如果不小心用手摸着了灯泡,还会挨一下烫)。这说明,电灯在发出光的同时,还放出了大量的热。而当你把萤火虫攥在手里时,只会看到它一闪一闪发光,却感觉不到有热放出来。放热和不放热,正是这两种光源的本质的区别。在发光的同时还放出热的光源,叫“热光源”。热光源发出的光,叫热光。只发光、不放热的光源,叫做“冷光源”。这种光源发出的光,叫冷光。
很多人工光源(如白炽灯)发出的都是热光。生物发出的光,都是冷光。
冷光源比热光源有许多优点,主要的是它的发光效率高。
我们现在用的白炽灯,是靠灯丝发热而放出光,灯丝一般要烧到3000℃的高温。在这个过程中,要有90%的电能变成热浪费掉,只有10%的电能变成了光,就是说发光效率只有10%。而生物发光,由于不发热,所以把化学能全部都变成了光,就是说发光效率几乎是100%。如果我们能够把世界上使用的烧灯丝的灯泡,都换成和生物发光类似的冷光源,你算算会节省多少电呢!
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对荧火虫等动物发光的研究,已经获得很多成果。先是从萤火虫发光器中分离、提取出了纯的荧光素,后来又分离、提取出了荧光酶。取得这些成果可是不容易呢!每只萤火虫发光器里面的荧光素和荧光酶的数量,都是很少很少的,要提取象一张邮票那样重的荧光素,就要用33000多只萤火虫,更何况,要把这两种物质和其他物质分离开,必须经过复杂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呢。接着,科学家们又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荧光素。这就给人们制造类似于生物发光的冷光源,提供了可能。这种光源不仅发光效率高,而且可以用在不能使用电光源的场合,如在水下,或在充满爆炸性瓦斯气体的矿井之中。
现在,人们已经能够初步采用掺和某些化学物质的方法,得到类似于生物光的冷光。许多研究者也在继续深入探讨生物发光的机理,希望能够从中得到某些启示,以便制造出高效人工冷光源。看来,人类大规模使用冷光源照明的日子,可能为期不远了。到那时,不仅会出现各种廉价的冷光发光体,而且还会装设出冷光发光墙,那可真是“夜如白昼”了。那时谁要想知道现在我们用的各种电灯是个什么样子,他就只好到博物馆去看了。
可爱的青蛙
静静的池塘,水平如镜。圆圆的荷叶上,颗颗晶莹的水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水珠旁,蹲着一只大青蛙。它的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专注地凝视着前方。
就在这只青蛙眼睛的正前方,开放着朵朵淡红色荷花。花繁叶茂,好看极了。可是,美中不足,落在花瓣上的一只绿头苍蝇不禁使人生起厌恶之感。这时,人们多么希望享有“捕虫能手”之称的那只大青蛙赶快去吃掉它!
苍蝇就在青蛙眼前,可青蛙却一动也不动。是在打瞌睡呢,还是它眼大无神视力不佳?
突然,那只苍蝇拔腿要跑。就在这一瞬间,只见青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准苍蝇腾身一跃,张开大口,翻出舌尖,一下子就把苍蝇粘住,卷进嘴里,吞下肚去。
原来,青蛙只是不理睬不动的东西,对活动的昆虫却是明察秋毫哩!正是因为青蛙有这样一双眼睛,再加上它那舌根长得靠口边的长舌头、粗壮有力的后腿,因而它就能够准确地捕捉食物和逃避敌害。
青少年朋友们要问,青蛙的眼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视觉特点,它是怎样看东西的呢?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先让我们谈谈科学家们所做的有趣的实验吧。
把一只青蛙放在一个铝制半球形屏的球心位置上,让它观察在屏上出现的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这些小物体是用铁片做的,在屏的外侧用一块磁铁就可以使它们固定不动,或者沿屏来回移动。
再把蛙眼通往脑的视神经暴露出来,在视神经上插上极细的微电极,并用导线把微电极分别跟示波器和扬声器连接起来。这样,做实验的人就既能通过示波器观察到眼睛发出的神经电信号,又同时能听到喇叭里发出的由这些电信号转换成的声音。
当青蛙看到了什么东西的时候,蛙眼的视网膜就产生神经电信号,并把这些电信号通过视神经传送给大脑。也就是说,把看到的东西报告给了大脑。因此,用上边讲到的这样一套实验装置,人们可以直观地看出,蛙眼对某种物体有反应(有神经电信号发出),还是没有反应(没有神经电信号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