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南极点上怎记风向南极点位于南纬90°,地球之“底”。因而不论什么方位都是北方。可是气象观测和科学研究上不能那么记,那么记也没有意义。因此必须像确定一个地方时区那样确定一个参照的基本方向。他们设定通过格林尼治的经线为0°,这样,从东经90°方向吹来的风就记为90°(风向);从180°和西经90°来的风,其风向就是180°和270°等等。南极点上风向比较稳定,多数来自东经26~54°那个方位(即风向为26~54°),年合成风风向为38°。南极点上盛行26~54°风向的原因,是因为它位于大约向东经83°方向升高的坡上,在重力和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南极内陆的风速一般比沿岸地区小。据长年资料平均,南极点年平均风速48米/秒。极夜期间风速大些,极昼期间风速小些。
科学家推测地球的归宿
根据科学推测,地球形成46亿年以来,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不但孕育了万物生灵,还培育了人类文明。然而,有生就有灭,地球将以什么方式走向“生命”的终结呢?
最初,有些人认为地球最终将变成一个巨大的“水球”。理由是,太阳就像火炉一样,它的能量将逐渐减少,温度和光度也不断下降,最终会熄灭。因此,地球也逐渐冷却,寒冷地区不断扩大,海水不断冰冻,生命相继灭绝。
随着人们发现了太阳发光的奥秘,有些科学家又提出了地球以“火化”告终的新观点。他们认为,太阳现在是以氢核聚变的形式向外不断辐射能量,在大部分氢燃料耗尽之后,氦和其他较重元素将会接替反应,而且所产生的能量远远高于氢聚变。由于太阳外壳将会剧烈膨胀,总有一天,地球就会被太阳吸引进去而熔烧成灰。
世界生态环保种种
生态村英国科学家在英格兰中部的霍克顿修建了第一个生态村,这种村舍采用风力发电,饮用水从钻井里抽取再储存在自来水系统里备用,排出的水通过“生物净化系统”来处理。房屋基本修在地下,保温性能非常好,因而用不着供暖设备。房顶基本和地面相平,上面长满绿草,西南的一面墙由玻璃门窗构成,目的在于向室内提供自然光线和热能。
生态墙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等城市,有一种用绿草“筑成”的墙,这便是巴西独有的生态墙。它是采用一种空心砖瓦垒砌的,一砖四瓦组成的一个方单位,里面填进精心筛选的土壤和草籽,在砖瓦下接通喷泉式水管,按时朝上喷灌,几个月后绿油油的草便从上面长出来,各种花也绽蕊开放。这种墙十分好看,不仅美化了环境,更主要作用是减少噪音,净化空气及隔热降温。
生态楼德国柏林建造了第一座生态办公楼。这座大楼的正面安装了64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来替代玻璃,其造价不会比玻璃贵。屋顶的太阳能电池“负责”供应热水。屋顶储存的雨水先用来浇灌屋顶的草地,从草地渗透下去的水又回到储存器,然后流到大楼的各个厕所冲洗马桶。楼顶的草地和储水,能局部改善大楼周围的气候,减少楼内温度的波动。
生态画瑞典最近推出一种能保持空气新鲜的生态画。它与一般的画不同之处是,其表面涂有一种微孔涂层,该涂层能吸收、分解诸如油烟、烧焦物、葱等刺鼻异味,把这些味转化成毫无气味的无害气体,另外还可调节空气温度。居室、厨房、餐厅、办公室的墙上贴上这种画,既要用于装饰,又可清洁空气。
生态时装在人们伴随饮食“回归自然”热之后,用棉、麻、毛丝等天然纤维织物制作的时装日益流行,人们称之为“生态时装”。西班牙时装设计中心推出的生态时装,以绿色、蓝色为基调,象征原野、森林、蓝天、大海、花纹图案则模仿山川、丛林景观或花鸟虫鱼造型。香港推出的“环保时装”,以有色棉花为原料纺纱织布,免去染色,衣服上的拉链、别针等则用不锈合金制成,免去电镀、减少污染,钮扣用“椰壳钮”,尽量体现回归自然。
为什么要保护海洋环境
人们一定以为蔚蓝色的大海,浩瀚无边,让人心旷神怡。可是,你有没有想过,陆地上的各种污染物也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海洋。长期以来,人类也直接、间接地把海洋作为处理废物的场所,使海洋成为一切污染物的“垃圾箱”。
海洋污染使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许多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受到损害。
不少海洋生物已濒临绝迹,有的海洋生物已经灭绝,使海洋生态系统向着简单化方向退化。
有人会问了:“表面受污染并不影响鱼类的生长啊!它们都生活在水中,偶尔才露一下头的。”可是,水是流动的,表面水质污染漫延深底海洋,海洋也受到污染,改变了鱼、虾、贝类等的生活环境,造成了渔场外移,滩涂荒废。当沿海水域受到大量植物营养元素的污染时,浮游生物急剧地繁殖,使水色变赤。
海洋的污染使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在海洋生物体内蓄积,移祸于人类。比如:海盐遭到污染,长期食用受污染的海盐,必然会对人类健康造成损害,因此,要保护好海洋环境。
现在,海洋污染状况的监测,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我国从1978年开始进行这个监测,这种监测已经与世界各国同步进行。看来,海洋污染会随着人们的关注而减少。
沙漠本是大水箱
今天,地球上沙漠的面积已经大于月球的表面积,然而沙漠还在不断扩展和延伸,这就是沙漠化。沙漠化主要由自然力引起,但人的因素(如砍伐森林等)和动物对绿色植被的破坏起了促进作用。
从卫星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出,撒哈拉沙漠在5年内扩大了50万平方千米,而在短期内又缩小了75万平方千米,也就是说,沙漠就像原生动物一样的伸缩。国外的气象学家认为,沙漠面积的增大与地球气候转冷有关,较冷的空气密度较大,因此吸收潮气较少,造成的雨量也较少。
虽然当前沙漠地区只居住着全球人口的4%,但实际上大部分沙漠并不是真正的不毛之地,沙漠中也不是没有水,如非洲东北部的努比亚沙丘下面有大量淡水,澳大利亚辛普森沙漠下面贮藏着87兆(即87万亿)立方米的水,撒哈拉底下是个“海”。沙漠下面的水是一种长期积聚的渗透水,带有粉笔灰的味道。只是这些水形成“河流”(暗河)的极少,而是含在沙漠下面多孔的石灰石或玄武岩中,沙漠中低洼的地方,这些水就渗冒出来,于是形成沙漠中的绿洲。
撒哈拉沙漠正在收缩与扩大
科学家发现,撒哈拉沙漠并非如一般人认为的那样一直在无情地向南推进,像是要吞没非洲北部。撒哈拉的广大地区,其实在经常地扩大和收缩。
有关撒哈拉沙漠不断扩大的观点,始于1916年,当年地理学家从高空拍摄了许多该地区的照片,这些照片显示沙漠正向南移。
近年来联合国的专家也估计,撒哈拉沙漠平均每年扩张3—12英里。尽管如此,长久以来科学家对此仍抱怀疑态度。
最近,科学家利用人造卫星,测量了从1980—1990年间撒哈拉沙漠的地面植物和降雨量,以此来测定它的范围。结果显示,在这期间,撒哈拉沙漠虽扩张7%,然而它的改变却年年不同,以至不能推断出一个长期的变化趋势来。
例如,从1980—1984年间,撒哈拉沙漠地带由340万平方英里,扩大到390万平方英里,扩张了15%。然而一年之后,撒哈拉沙漠却又缩小了282万平方英里,收缩率接近8%。
研究发现,1990年撒哈拉沙漠的南界,位于其1980年时南界以南的79英里处,却又位于1984年时的南界以北69英里处。专家由此推断,撒哈拉沙漠的实际情况,比人们一向假定的要复杂得多。
咸海悲歌
四周尽是滚滚盐沙,农田被吞没,难觅绿色植物;干涸的湖床上躺着一些锈迹斑斑的渔船;大湖已化整为零,不见生机。这是今年9月笔者在咸海地区参观访问时看到的情景。这似一曲曲悲歌,诉说着咸海的厄运。
咸海,又译“阿拉海”,古称“花刺子模海”,位于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处。咸海是地球上最早形成的内陆湖泊之一,千百年来孕育了中亚文明的摇篮——阿姆河和锡尔河。这两条河分别经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由东南向西北注入咸海。咸海流域的主要国家还有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流域面积69万平方公里。直到本世纪60年代初,咸海水量丰富,水域面积64万多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深度达534米,水上运输业发达,捕渔业兴盛。咸海是世界第四大咸水湖,湖岸四周是被称为泰加林的原始森林和沼泽地。咸海曾有“中亚草原明珠”的美誉。
而在35年后的今天,由于注入咸海的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水90%被截流用于农田灌溉,咸海水量已损失75%,湖水深度下降了近20米,水域面积缩小了一半。阿姆河三角洲的50个湖泊大都相继干涸,沼泽地上的天然植被相继衰败,退化为盐地和沙丘。水退沙进,干涸的湖底形成了面积约有36万平方公里的被称为“咸海沙漠”的盐滩。俄罗斯科学家预言,到2000年,咸海面积将缩小2/3,而到2010年,咸海将从地球上消失。
当飞机飞抵咸海上空时,我们俯视咸海,所见令人震惊:昔日那碧波荡漾的壮观湖面已不复存在,那一望无际的咸海已化整为零;一些坑坑洼洼的湖水显得有些发红;裸露在我们眼前的却是构成咸海海底的盐碛地。
什么叫“绿色行动”
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这是今天最能引起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们强烈共鸣的话题。你看:臭氧层耗损、温室效应、水土流失、森林减少、垃圾成山、动物灭绝、空气和水污染、癌症发病率上升……从我们生活的地方直到全球各个角落,抱怨、呼吁声不绝于耳。人们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短期的经济增长和繁荣,到头来不仅未能真正提高生活的质量,反而使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每况愈下。
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城市,你一定经常听到这样的叹惜:空气太脏、河水太臭、交通太挤、噪音太大。环境污染严重,大多的抱怨是无济于事的,我们最需要的是行动。
现在一些城市的人们已自发地在江河上打捞飘浮物,有关报纸曾刊载过这样的消息。这些行动给人特别的惊喜,他们的行为很高尚也并不孤独。在一些发达国家里,有一些叫绿色和平组织的非官方机构正在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他们正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同种种危害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社会公众的绿色意识已开始觉醒并开始化为自觉的行动。国外一些企业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德国已开发出绿色电视机、绿色轮胎,美国、日本也分别开发出绿色纸、绿色计算机、绿色汽车。我国也开发了无氟冰箱、无铅燃料、低毒涂料等。
环保意识正成为浩荡的世界大潮,未来世纪必将是绿色商品的世纪。而消费绿色商品,采取绿色行动是为了保护我们的都市、国家和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