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赞的力量
我的一位同事是一位典型的望子成龙的“严母”。
凡是见过她对儿子大声呵斥的人都会对当时的情景记忆深刻。一方面震惊于她语气、神情的严厉,另一方面惊讶于她的儿子,那个8岁小男孩的若无其事。
“没有办法,”这位母亲说,“儿子从幼儿园起,就是‘闯祸大王’。”她每天去学校接孩子,都提心吊胆地怕老师又叫住她告状。当着那么多的家长,很难堪。虽然她也知道儿子并不坏,只是控制不住自己,而且他脾气特别倔,每次母亲骂他时,他都是用若无其事的沉默来对抗。这就使我的同事的责骂一点点升级,而效果却每况愈下。“打也没用,我还觉得手疼,他却一点事也没有。”我的同事叹着气说。
然而有一天,这位母亲却欣喜若狂地对我说,前一天晚上,儿子小声地要求她看一看练习本上老师写的字。她以为儿子又做了坏事,翻开本子才发现老师在满分的作业后面写的是:学习有进步,近来表现好,希望以后保持。这时,她才想起今天儿子特别乖,吃完饭,抢着要洗碗,然后又自动去做作业。
当这位满心欢喜的母亲一遍遍地向我背诵老师的评语时,我也为她感到衷心的高兴。
那位在作业后面随手写下评语的老师可能没有想到,她的寥寥数语,会让学生的家长如此兴奋(比发财了都高兴);也许她更没有意识到的是,她的此举很可能就是这个男孩子新的开端:不但让他为了得到更多的赞许而努力改变自己的坏习惯;也让他的母亲发现,有时候一句赞语比任何暴风骤雨般的责骂都更有力量。
也谈表扬与批评
表扬、批评,是教育工作中经常运用的重要手段。
有人将这看成是帮助学生形成责任心和增强自控能力,转变学生行为习惯的“特效药”。在三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深悟教育和学习活动理应是极其愉快的事情,不应使人焦虑和厌倦。最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教师是使用批评次数最少的教师,而使用批评次数最多的教师往往是工作成效不高的教师。据心理学家验证,人总是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这决不是虚荣。鼓励、赞许更能增添人的自信心和决心,这往往是成功的巨大动力。学生获得表扬、奖励次数越多,他们的行为活动的再发性就越高。“数子千过,莫如奖子一长”,要尊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一、怎样才能使表扬的效果更好呢?
1、实事求是。树立不同的典型作为学生的榜样,注意榜样的层次性。这样既能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2、选择适当的语言和方式表达教师的意见。只用个“好”字表扬所有的人和事,容易给人搪塞、虚假的印象,但也不是总要做大报告、长文章。有时点点头,拍拍肩膀,笑一笑,说一两句贴心话,帮助整理一下衣着打扮,挑掉落在头发上的树叶,都会引起对方感情上的触动,缩短师生间的距离。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教师的情感表露在语言、表情甚至举手投足等姿势上,越能引起其情感上的共鸣。
3、在“量”和“度”上要适当。表扬不要过于频繁和滥用,不要“千金难买”,也不要“一钱不值”。
心理研究表明,花费金额相同的奖金,用于多次小奖比用于一次大奖效果好。奖励的形式要符合受奖者的愿望,同是两元钱价值的奖品,在上面题词、盖章并当众授予。
比不题词、不盖章悄悄地发给效果好。
4、表扬要及时。运用现代通讯工具,及时地通报表扬的内容。诸如测验成绩比前一次提高了,思想行为表现有了进步,改正了某个缺点,给家长通个电话,使受表扬的学生得到很大的鼓励,其他学生也会争取让家长借电话热线喜获佳音。
5、让学生始终保持成功者的姿态。经常指出学生的成功与经常指出学生的错误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让儿童获得劳动的欢欣及取得成绩的愉悦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
二、如何讲究批评的艺术性呢?
教师应用批评这个工具要公正,态度要诚恳,感情要真挚。必要时态度可以严厉、尖锐。还要区别批评对象的个性特点,尽力创设运用批评时的激励情景,讲究批评的艺术性。
1、暗示性。用体态、语言或缩短与学生的空间距离,示意学生“我在关注着你”。用声调的变化、作业本上的“?”表示“我不满意你”。暗示的目的在于启迪受批评学生自觉反省。
2、委婉式。语气倾注感情,词锋虽是尖锐,用句却要很谨慎。
3、幽默式。幽默的方式可以消除批评时的抵触情绪,使批评更好地进入学生心灵。
4、教师用积极文明的语言批评学生比用消极、粗鲁、野蛮的语言批评学生效果好。如下列三组用语,前一句的效果总比后一句的效果好些。
不要别人帮助,自己试着去做。
不要抄袭邻座的答案来骗人。
请坐好,第三组的小朋友的精神特好。
不要无精打采地坐在椅子上。
谁会回答请举手。
不要大喊大叫地回答问题。
人是有感情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表扬少批评,多奖励少惩罚,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对学生的缺点,哪怕是错误,可以通过艺术性的教育达到理想境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小学教育是门科学,也是艺术。这个艺术就是激励,就是鼓舞。
表扬与批评的心理学原则
实验和经验都表明,表扬与批评对学生的学习和品行都有明显的强化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上进心.消除学生的不良行为。但是,如果教师不懂得表扬与批评的心理学原则,滥用此法,不仅会失去这一方法应有的积极作用,甚至还会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因此,阐明表扬与批评的心理学原则,对教育工作者正确而有效地施教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展性原则使用表扬与批评的目的,是要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辨明是非,分清善恶,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但在现实中,有的教师背离发展性原则,不是从教育和发展的高度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而是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还有教师把学生当作“气容器”,借批评发泄自己的怨气。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出发进行表扬和批评,尤其在批评学生时,更要注意发展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这是指表扬和批评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一是一,二是二。不论是对学生的肯定还是否定,都要力求客观公正、恰如其分,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情况。过分的表扬会使学生滋长骄傲自满情绪,只见其优点,不见缺点;只能听正面意见,不能听反面意见,长期下去就会影响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表扬过多就会失去其效用,即使教师表扬的学生确实表现不错,结果也会使大家反而觉得乏味:重复、频繁的表扬还可能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被表扬的学生反而成了众矢之的,处于被孤立的境地。
对学生的错误,都应严肃地、及时地进行批评教育。
但这种批评教育一定要合情合理,恰如其分。一个学生如果总是遭受教师过分严厉的训斥和一味的指责,就会形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失去上进的信心,降低志向水平。
学生的抵触情绪、心理上的被愚弄和自尊心的被伤害,往往来自教师不公平的批评与惩罚。
情感性原则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使他们产生情绪和情感上的波动。如果学生对教师的表扬与批评无动于衷,那么,表扬和批评就没有效果。师生情感相容,亲密无间,是表扬与批评的情感基础。如果学生对教师有反感、惧怕和抵触情绪,那么,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不管它正确与否,总是给予拒绝。由于情感上的障碍,学生甚至把教师的表扬视作对自己的讽刺与挖苦而不予接受。同是批评,学生是否接受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师生间情感融洽,学主可能会把这种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真正的关心和爱护;相反,学生可能认为教师是千方百计地整治自己。
个性原则表扬与批评必须符合个性特点。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只有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施以表扬和批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批评学生“八忌”
一忌批评过滥。二忌批评过急。
三忌批评偏向。四忌批评粗暴。
五忌批评失真。六忌批评靠压。
七忌批评“随便”。八忌批评软弱。
轻声细语的批评效果好
放声吼叫,大声训斥,没有轻声细语的嘱咐好。
大声训斥的时候,父母更多展示的是自己的尊严、威严,而没有顾及到孩子的自尊心,更没有和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进行一种心的交流。而轻声细语地批评、嘱咐的时候,更多的是把孩子的利益放在了受尊重的位置上,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父母的心与孩子的心处于一种平等交流的位置上,当然孩子容易从内心深处受到触动,随之而产生的是对父母由衷的爱。家长采用耳语,弯下身子讲话,甚至把孩子找到僻静处悄悄地说话,这都体现了对孩子的一种尊重,一种保护。采用轻声细语的批评方式,体现出一种父母与孩子友好商量的姿态。这种姿态的结果是让孩子感到最终作出的决定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并不是父母强加于他的。俗话说:“伤树不伤皮,伤人不伤心。”孩子的自尊心是稚嫩的,如果由于我们批评方式不当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那可得不偿失。
现代家庭教育应该特别重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就会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现代家庭教育最忌讳的,就是家长一厢情愿,本着良好的动机却收到消极的后果。
班主任如何选择批评方式
一、商讨式批评。以商讨问题的态度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被批评者,这是较为缓和的方法,它最适用于反应速度快,脾气暴躁的学生。
二、提醒式批评。主要以暗示为主,其语言内容多为提醒、启示之类。对性情机敏,疑虑心理较重的学生是有益的。当他们做错了事时,只要稍给点指责的信号、暗示或提醒一下,便会较快地意识到批评者的意图。
三、参照式批评。也称对比式批评,是借助他人、他事的客观形象,运用对比方式烘托出批评内容,使被批评者感受到客观上的某种压力,认识自己的不对之处。
四、启发式批评。以提问为启示,把要批评的内容用提问方式表达出来,这种委婉的批评,适用对象是善于思考、性格内向,各方面比较成熟的学生。因为这一类学生一般都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对自己的过失,一般经过一段时间会自我醒悟。把批评的信息以启发式传递给他们之后,就会及早引起他们注意,明确老师的意图,客观上为他们的自我转变创造条件,又可以避免“正面交锋”,效果较好。
五、逐步式批评。强调批评的进度要有层次,逐步进行,而不是批评的内容全部输出,使人下不了台。对于自尊心较强的学生这种批评方式是非常适宜的。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期望外界和老师承认他们的自我存在。如当众批评,不分场合,语言尖锐,“全盘托出”等情况。叫受批评者一时难以接受,导致对抗。而此种方法可以使其对批评逐步适应,从而逐步接受,而不至于一下子“谈崩”。
关怀与批评并行
德国著名漫画家卜劳恩的《父与子》享誉世界已久,曾由鲁迅先生介绍到中国。有一组《必须按顺序》是这样的:儿子碰倒了墨水瓶,墨水洒了一地,父亲怒气冲冲地抓住儿子要打屁股,却发现儿子的裤子上有一道口子,便耐心地给他补好裤子,然后再打屁股。故事显得很好笑,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索的东西。
作为教育工作者,即使心中有气,也要制怒,要冷静,莫忘自己批评学生是为了教育好他(她)。假如你碰到这样的情景:你正讲着课,一个迟到的学生满头大汗地跑来了,怎么办?你有好几种选择。如果你掏出手帕先让他擦一下汗,静一静,然后告诉他以后不要迟到,学生会感受到你饱含着爱的批评,效果是不用说的。再比如:
两个学生打架,其中一个受了伤,如果先不批评,而是首先关怀其伤势,尽管可能是不碍事的小伤,我想学生在感受到你的爱的同时,可能已知道错了,这不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吗?
以退为进,“曲线”育人
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现代学生的多维变化,迫使我们班主任老师变通管理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育人艺术。批评违纪学生,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工作,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值得我们去探究其中的奥秘。批评恰当而得力,便一举多得,一劳永逸;反之则徒劳无益,甚至前功尽弃。笔者在实践中摸索一点批评的“先后艺术”。供大家参考。
一、先闻后切。批评,从形式上应该先观察,倾听和获取各种相关讯息,而后作准确判断。俗话说,无风不起浪,任何错误都是有缘由的。批评的前奏不该是阴着脸,吊着嗓,而是微笑从容地倾听。学生的不满情绪和过激言行其实都是其合理的发泄,我们应该耐心、细致,设身处地与之分担后,再作理论。有时候,学生一言不发,似乎无动于衷,而这恰恰是极度愤怒或遭受委屈的表现,我们绝能简单地就势定论——理屈词穷,无可辩驳!先闻之时,我们既要防止学生以哭代诉,也要避免自己以闻代切。一般而言,“闻”要保证量,不要随便打断,也不要轻易否定;“切”要讲究质,先闻之后的“切”,更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正有理有据,褒贬分明,达到批评教育的最佳效果。
二、先扬后抑。从内容上讲,批评学生一定要先肯定他们值得肯定的优点长处,再就事论事,批评他们身上的缺点错误。成年人都不会轻易地承认自己的过失,向他人赔礼道歉,何况十几岁的青年学生呢?凡人,都有被尊重、肯定和恭维的渴望,因此先让学生坐气球升天,再坐降落伞,他们才会心理平衡。在应酬学中,肯定对方就是帮助自己获得对方,满足自己。迟到的同学可能是学习过度熬夜而醒不来;打架骂人的同学可能讲义气,重友情,为人直率而不拘小节;上课讲话的同学可能听讲用心,思维活跃,见解独特而不盲从权威等等,只要你想抬高(“扬”),“何患无辞”?当然,“扬”要扬得适度,“抑”要抑得有力,毕竟,批评教育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三、先礼后兵,从态度上讲,批评一定要讲究“先礼后兵”这个程序和“礼、兵”的程度。无论何种学生,也无论犯了何类错误,他们在人格上仍然是平等的,我们绝无理由打击、挖苦或侮辱他们。即使明知无可救药(这只是假设),我们仍然要心存希望,以礼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给一个笑脸,端一把椅子,递一块手绢,拍一下肩膀都会唤起违纪学生的正义和良知。对待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简单粗暴是第一大忌,因为现代学生愈来愈服软不服硬。须知,学生毕竟不是军人!在现代班主任眼里,“礼”是无限的。“兵”总是有限的。因此,“礼”的时候不要“兵”,“兵”的时候仍要“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