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耸云端的大树总是率先吸收阳光雨露,却也最容易受到大风的吹折,而那些低俯的小草虽然一直以来都被压制在丛荫之中,低调示人,可是它们往往更能傲立风霜,更能够强劲地生存下去。其实人也是这样,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那么就要懂得低头示弱,就要保持低调谦卑的姿态,只有把自己放得更低,才有机会爬到更高的地方。
4你越是表现得卑微,就越是能够展示自己的价值
英国心理学家查克在研究同情心的作用机制时,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越是表现得低调谦卑,越是表现得可怜的人,越是容易引起别人的关注,而那些看上去非常强势,且咄咄逼人的人,往往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尽管每个人都渴望成为强者,可是在面对强者的时候,弱势群体却总是更占优势。
这种心理现象实际上并非出于单纯的仇视和嫉妒强者的心理,而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倾向,可以说多数人都不喜欢那些表现太过强势的人,都认为强势的人往往无法准确体现自己的价值,无法赢得更多的关注,也缺乏让人感动的因素。而一旦这些人表现得更加卑微一些,他们的形象就会好很多,因为大家会觉得他是一个有理想,有奋斗,有上进心的人,会觉得这个人识大体,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因此往往会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关注。
东汉和帝刘肇的皇后阴孝和因为在宫中行“巫蛊之术”而被废除,只能在冷宫中郁郁而终,而经过这次的风波,皇后的位置一直处于空缺状态,很显然,虽然没有人提及此事,不过立皇后是迟早的事,而且很多妃子和贵人都意欲争夺皇后之位。
随着后宫的不良影响慢慢消逝,刘肇开始重新考虑立后。当时他认为贵人邓绥知书达理,待人和善,人缘很好,是新皇后的最佳人选,不过选后毕竟是大事,身为一国之君的他也不敢自己擅作主张,何况前车之鉴历历在目,他不想再次引起宫闱斗争。为此他只能先对邓绥进行多方位的调查,他暗中派人对宫人和大臣做了一次民意调研,希望借此了解他们的想法,结果大家一致赞同让邓绥当皇后。
看到大家没有什么异议,刘肇悬在心里的一块大石头开始放下,于是准备册封邓绥为后,可是就在他提前将这个消息透露给邓绥之后,这位未来的皇后竟然主动找到刘肇,坚决拒绝了皇帝的好意。其实邓绥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她也想要坐上皇后的位置,不过她知道现如今的局势还不明朗,时机也不够成熟,此时如果贸然答应下来,日后难免会有危机。不过她已经掌握了皇帝的心思,知道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因此不急于一时,不如放下身份,暂时退让一步,让自己更加卑微一些。
邓绥告诉刘肇说自己身为贵人,无论怎样洁身自好,也难免会卷入争宠的宫闱斗争中去,所以对阴孝和的死也有一定的责任,她希望自己能够替前任皇后超度亡灵,顺便为大汉祈福。堂堂的皇后候选人竟然愿意如此卑微地为一个犯了错误的人守灵,这让刘肇很是感动,于是答应了她的要求。此后的三个月里,邓绥果然闭门不出,一心为前皇后超度,为大汉祷告。
皇帝认为她贤惠大度,谦卑待人,很有皇后的风范,于是更加坚定了要立她为后的想法。没过多久,皇帝再次提出册封之事,群臣也都纷纷附和,可是邓绥依然拒绝了,她认为阴孝和刚死不久,自己如果立即上位,不免让人家误认为自己是依靠宫廷内斗上位,这样自己声誉被毁是小,皇家的威严受损事大。
皇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同时也为邓绥深明大义和委曲求全感到震惊。几个月之后,等到大家彻底淡忘了阴孝和皇后这件事,刘肇第三次向邓绥提出了册封,这一次,邓绥再没有拒绝,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刘肇的新皇后。
邓绥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后,并不是因为她的强势,也不是因为她的能力,而是因为她足够卑微,而恰恰是这种卑微展示出了她非同一般的气度和价值,展示了她对于全局的掌控能力,所以她的成功实际上是必然的。
一个人越是想要表现自己,反而越容易贬低自己的价值,一个人越是想要抓住获得发展的机会,可能越是要失去这个机会。很多时候把自己看得更加卑微一些,将自己放到更低的位置上,我们的能力和价值才更容易被人重视,我们才更有机会获得成功。而那些强势的人实际上只会降低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只会让自己失去更多的魅力。
林肯总统出身贫寒,但是他从来不曾规避这一点,反而在竞选的时候尽量以一个农民的身份来为自己拉选票,那时候他经常骑着牛车去演讲,结果很快俘获了美国选民的心。有些心理学家就此分析,林肯将自己摆放在一个弱势者的地位上,实际上更能够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更能够获得选民的同情和信任。
今天,很多人竞争的时候,在别人面前,总是表现得很强势,想方设法让自己看起来更加强大一些,因为我们误以为自己的实力会得到大家的认可,会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关注,可实际上你的强势只会让别人更加远离你。而一旦你表现得更为弱势一些,表现得更为卑微一些,那么实际上反而会增加自身的价值和魅力。
5你比别人更能忍,就比别人更容易收获成功
宋代大词人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在苏轼看来,但凡那些大人物,都必定有着过人的气节和超强的忍耐能力,他们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影响自己的生存大计,不会因为逞匹夫之勇而随时让自己陷入险境。
古往今来,但凡能够忍受屈辱,能够忍受磨难和打击的人,往往都可以成就一番大事业,而那些冲动刚烈,不喜欢低头,不喜欢隐忍的人,常常会因为性格缺陷而招致失败。比如说刘备,他因为义弟关羽被吴军杀害一事,一直耿耿于怀,结果不听从诸葛亮的劝告,草率出兵东吴,最终落得个八百里火烧连营的悲惨结局,蜀国从此元气大伤,只能开始转入战略收缩的状态。而韩信当年受胯下之辱,伍子胥则背负着父兄被杀的仇恨,勾践卧薪尝胆二十年,孙膑装疯尝粪,这些人最后都获得了惊人的成就。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总会遭遇一些不公平的对待,总会受到别人的排挤和打压,但是那些强者往往会选择退让和忍耐,往往会主动去避免正面交锋,减少产生摩擦的可能性,这样一来就可以确保生活变得更加平稳,同时也为他争取到了更多发展的机会。
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娄师德位高权重,深受武则天的器重,同时也赢得了大臣们的尊重,可以说他的政治生涯非常平稳,这在喜欢争权夺利的封建社会是比较少见的。而他之所以能够赢得所有人的尊重和爱戴,不仅仅在于他的能力,更在于他的人品和交际手腕。
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娄师德完全可以表现得更加高调、强势一些,可实际上他却更像是一个兢兢业业、如履薄冰的小官,而且他一生都在寻求一种平衡,尽量减少冲突,尽量减少自己的敌人。为此,他常常在冲突中选择隐忍退让,而这就是他的为官之道。
有一次,他的弟弟升任代州刺史,离京赴任之际,娄师德将弟弟叫到一旁,然后郑重地对弟弟说道:“为兄现任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一职,而你现在又承蒙圣恩出任州郡的最高长官,人们难免会疑忌,这个该怎么化解呢?”
弟弟知道自己的兄长一直以来都不愿意与人结仇,为人处世非常小心谨慎,于是当即答道:“大哥所说的我明白,我去代州上任之后,即使有人往我脸上吐痰,我自己擦掉就算了,绝对不与对方计较,请大哥放心。”
身为宰相的弟弟,能说出这番话来也算是很难得了,虽然在整个朝廷中,也没有几个人敢于和他对抗,毕竟他哥哥是朝廷重臣。可是娄师德听了弟弟的话后却感到非常不满意,他连连摇头说:“这正是我担心的地方啊!别人往你脸上吐痰,这说明他对你已经非常不满,才会有这种过激的举动;你把它擦掉就更加惹恼了对方,唾沫么,不擦也会干,你只要朝对方微笑就好。”弟弟听后,立即点头同意下来。
有个朋友听说这件事后,就问娄师德为什么要如此谨慎,如此委曲求全呢?别说是擦掉唾沫,就是直接吐别人几口唾沫,估计也没有人敢吭声。娄师德苦笑着说:“我并不是还怕谁,但是如果自己能够忍受下来,那么为什么还要把矛盾激化呢?这样很容易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时候朋友才真正领悟到娄师德为什么能够官拜宰相且受人拥护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善于隐忍,懂得委曲求全,不争一时长短,所以才能够出人头地。
6懂得吃亏的人才能赢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趋利性,也就是说我们在做决定或者在实施某个具体行动的时候,都是向着为自己谋福利的方向去的,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让自己受益。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不愿意做出让步,都不愿意吃亏。可是这种趋利性发展到最后往往会成为一种“趋害性”,因为越是不愿意吃亏,越是精明算计别人的人,越是容易被人算计,越是容易吃大亏。
正因为这样,有人说“吃亏是福”,虽然听起来有些别扭,毕竟吃亏并不是一件好事,可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吃亏实际上只是暂时的,它只是一种暂时的投资策略。虽然眼前是吃了亏,可是随着你让利越来越多,别人也会主动为你吃亏,愿意和你合作,可以说吃亏实际上更好地把握住了时机,可以为我们赢得更大的利益和更多成功的机会。
著名作家郑渊洁曾经说过:“不懂得吃亏的人是绝对占不到任何便宜的。”只有善于吃亏,只有吃得起亏,我们才能够有更多的收获。香港首富李嘉诚就是一个懂得主动吃亏的人,他在生意上曾经给过儿子李泽楷这样一个建议:“我和别人合作,如果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么我只拿六分就可以了。”可以说这是李嘉诚在生意场上的写照,也正是因为李嘉诚吃得起亏,能够让利于那些合作伙伴和客户,他的生意才能越做越大,也才能坐拥千亿家产而成为中国的首富。这也印证了一句话:“企业家在获得成功之前,首先应该是一个慈善家。”因为吃亏就是企业家和商人的生意经。
清朝时,晋商闻名天下,当时的山西是中国最著名的富豪集结地,而且他们的生意也遍布全国,有的晋商甚至将生意做到了国外。实际上,从当时的大环境来说,山西的地缘优势并不十分明显,这往往会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一个死穴,不过晋商很有生意头脑,堪称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商人群体。
乔致庸就是当时最有名的晋商之一,而他是靠贩卖茶叶起家的。一开始的时候他就把生意做得很大,大家都看到茶叶有利可图,所以很多不法商贩为了挣钱不择手段,往往会干出一些故意缺斤少两的勾当,结果很多人开始效仿,这严重破坏了茶市交易。除此之外,这对乔致庸这样的大商人来说,往往也是致命的打击,毕竟随着茶商的声誉被毁,很多茶农和买家都不愿意和茶商做生意了。
为了留住自己的茶农,乔致庸想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那就是主动吃亏。比如他每次去福建的武夷山贩茶时,都要求茶农按一斤一两的标准来制作斤茶,也就是说他从茶农那里买来一斤一两的茶叶,然后按照一斤的包装和价格出售,这样一来就等于说他每出售一斤茶叶就要损失掉一两。人们都说商人唯利是图,哪有让自己吃亏而便宜别人的道理,如果每次都这样主动吃亏,还有什么利润可图?
总而言之,家人和朋友都认为乔致庸疯了,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买卖,这不明摆着自己吃亏吗?一些同行也取笑他没有生意头脑,把利润让给别人,简直就是一个大笑话。可是当其他竞争者都在精明地算计别人时,乔致庸却仍旧坚持糊涂地做着“赔本”买卖。结果当别人的生意越做越窄时,乔致庸却迅速积累了足够的人气和声誉,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主动找到乔致庸做生意,这让他很快就打通了市场。
数年之后,当初与乔致庸一同出来做生意的伙伴们一个个都在南方挣扎,有的则回到了老家,而乔致庸此时已经北进中原,并最终成功打入俄罗斯市场,实现了自己“货通天下”的远大理想。
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很精明,从来都不会犯错和吃亏,办起事来也非常到位,可实际上越是精明的人越是难以获得更多的收益,而那些看上去非常糊涂,常常吃亏的人却能够在吃亏的时候收获更多的利益。
中国有句话叫“盲人点灯,予己方便”,盲人什么也看不见,却还要想办法为别人点灯,这自然是一件吃亏的事情,殊不知点灯后帮助别人照亮前行的路,那么别人自然也就不容易撞到你身上,而最后受益的还是自己。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懂得当一个清醒的盲人。做人不能太精明,更不能一味追求眼前的利益,有时候不妨主动吃亏,让利于人,先让别人尝到甜头,这样才有助于建立起更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