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墨然分别后,林嫣忍不住想起了上次大家聚餐时,老记者郭佑和王璐璐你唱我和,讲的一件跟墨然有关的事情。
据说墨然和韩正两人曾经一起打过报社创刊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架,堪称报社记者被打史里的“传奇”——因为他俩还手了,而且还把对方打伤了。
这是报社唯一一次记者在采访中与打人者动手的案例。因为自此之后,报社便强力要求,各记者采访时不得与人动手,违者将受重罚。所以,这也意味着,韩正与墨然此次的经历将不可能被复制。也正是因此,这件事被报社的八卦新闻奉为传奇。
据说那时,墨然刚来报社三个多月,刚刚从实习记者转正。韩正也只是一名编辑,不是社会新闻部副主任。
事发当天中午,墨然和摄影记者张樊在报社附近一家饭馆吃饭。出来时,旁边一家理发店门口突然聚集了一大帮人,有人说是抓住了一个小偷,有人说是打架。
如果真抓住了一个小偷,倒是可以写一条新闻。抱着这种想法,墨然和张樊挤进去一看,一个一米八几的壮汉抓着一个人的手腕,还有另一个人在旁边拉扯。围观的人说,被抓住手腕的那人就是小偷。
墨然于是上前客气地自报家门,问那壮汉具体是个什么情况。谁知对方一张嘴就是脏话:“谁他妈丢东西了?哪有小偷?你小子谁啊?滚一边去。”
墨然皱了皱眉。那三个人满嘴酒气,既然没人丢东西,也没有小偷,那跟这种人可实在没什么好说的。他和张樊转身离开。墨然走在前,张樊走在后,突然就听见张樊一声大叫。
墨然回头时,只见那个一米八几的壮汉正抡起拳头朝张樊头上砸去,嘴里还嚷嚷,“我打你丫的!”谁也不知道那壮汉为什么突然打人,唯一可解释的,也许是张樊胸前挂的相机触怒了此人。墨然冲上前去拦,那个壮汉又抡拳来打他。
据说,那时墨然还不知道记者不能还手的规矩。于是他还手了。张樊则被另外两个人逼在墙边。摄影部当时有两套最好的摄影器材,一套正好就在张樊那儿。张樊护着机器,无法还手,只有硬生生地挨打。
墨然心急想过去帮忙,跟那个壮汉越打越越凶。此时韩正正好路过。一看是他俩挨打,韩正急了,冲上前去就跟那两个人打在了一起。
打了没一会儿,深度新闻部的邢如椽老师也经过这里。邢老师大声喊“别打别打”,两手就去拉住打张樊的两人中的一个。
他们打架的地方是去报社的必经路口,消息很快传到报社。
--
燕报新闻中心主任徐凌风闻讯赶来时,那三个打人的人已经快要站不住了,张樊已经躺在地上了。
徐凌风赶紧把大家拉开。作为领导,他是最知道记者挨打是不能还手这条铁律的,可是记者平白无故挨打,更让他心疼、气愤不已。
张樊伤得很严重,满脸满身都是血,机器是没事,可人快不行了。墨然、韩正倒没受什么伤,可和对方互打,肯定也挨了不少拳头。
随后赶到的警察把一帮打架的人全都带到了派出所。后来张樊因重伤住了一个多月的医院,墨然和韩正连着做了一个星期的笔录,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人来问他们当时打架的情况,反复的问。
那个壮汉,门牙掉了3颗,另外两个人一个骨裂,一个敏感部位血肿。警察认定双方是互殴。墨然他们后来才知道,那三人都是同一单位的员工,中午本来一起吃饭,只是因为喝醉了酒一言不合,才在街头拉扯起来。
这件案子前后调查了大半年才完结。对方找了关系施加压力,燕报也动用一切资源顶住压力。终的结果是,鉴于双方互殴且都有伤,此事后来不了了之。对于张樊,单位给了许多照顾和资金上的帮助。
当时郭佑讲完这件事,还来一句:“方中老说没挨过打的记者不是好记者,我看,是没还过手的记者不是好记者吧!我和赵乾都挨过打,现在还老老实实呆在社会新闻部,你看这俩还手的,一个现在是副主任,一个去深度做调查记者了,两个人都前途无量!”
郭佑长得有一点点胖乎,王璐璐损他:“得了吧,就你那身板,还还手呢!别人一推你就滴溜溜不知滚开多远了!”一帮人笑趴在饭桌上。
--
燕报有很多传奇。在社会新闻部呆久了,林嫣听说了很多人的“传奇”故事。
比如此次打架事件中去拉架的邢如椽老师,也是燕报的传奇之一。
燕报不兴叫记者或编辑为老师,可是邢老师是唯一的一个例外。报社不管编辑还是记者,都叫他邢老师。因为邢如椽是一个真正的老师——他是京城一所著名大学的教授。
因为对新闻很有兴趣,邢老师来燕报做了兼职记者,刚开始是在社会新闻部,后来去了深度新闻部。林嫣到燕报的时候,他已经去做兼职编辑了。
据说邢老师刚来燕报没多久,就遇到了一场节日期间桥梁垮塌致多人死亡的恶性事件。当天现场全部被严密控制,所有赶到那儿的记者,包括燕报去的五六名记者,全都被拦在长长的警戒线外,沿途密集的保安、警察、武警,将塌桥现场守得插翅难进。
唯独邢老师不知道用了什么办法突破封锁,进入到了核心现场,拿到了最震撼人心的一手材料。由是邢老师一“战”成名。
邢老师的人脉资源尤其广泛。他总有渠道获得许多独家重磅线索。他的线人资源,几乎遍及三教九流,各行各业。在他做了编辑之后,还总有人给他打来电话传递各种线索。
由于邢老师的档案、劳动关系都不在燕报,因此他也成为燕报唯一没有正式劳动合同的记者。但邢老师在燕报享受的一切待遇,都跟正式记者毫无分别。即使做了编辑,也同样享受正式编辑的待遇。
燕报领导惜才爱才,可见一斑。
--
深度新闻部主任廖世平据说也是个传奇。他原来是音乐学院科班出身的音乐才子,刚毕业时混过音乐界,还混过演艺圈,做过替身演员,后来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
燕报的深度部,就是他一手创办。据说他刚来燕报报道时,正好徐凌风接待的他。
那时徐凌风还不是新闻中心主任,徐随口问了一句;“你本科什么专业的?”廖世平答:“音乐。”
徐凌风难以置信,脱口而出:“学音乐的懂做新闻吗?”廖世平当时没有回答。但第二天就不再去上班。直到徐凌风给他打电话,请他回来。
幸好,廖世平脾气虽大,却还算听话,徐凌风一打电话,他很快就回了。两人不打不相识,从此成为知交。
徐凌风后来看了廖世平的简历才知道自己失言。在来燕报之前,廖世平在南方报业已呆过数年,发表过很多非常有影响力的报道。
徐凌风曾对人说,他最怕和世平同宿一间房,因为每次两人一同宿,都会忍不住聊业务聊到天亮,“不胜其苦。”然而报社每次组织出游或是出外开会时,他们照例选择住一间房,聊通宵。
燕报人的率真大度、重业务,由此也可见一斑。
--
在此次打架事件中受伤的张樊,其实也是一个牛人。
张樊大学毕业后在老家开了个酒吧,在当地混得颇有名堂。但他一直对摄影特别感兴趣,干着干着觉得开酒吧没意思,干脆把酒吧转给朋友经营,自己来京闯荡,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摄影专业。
后来,张樊应聘成为燕报的一名摄影记者,拍了许多非常有影响力的片子,还拿过国内多个摄影大奖。
林嫣听说,就连燕报的社长高群,也是个卓尔不凡的全才,不光在传媒领域是业界翘楚,在传统文化方面也非常有研究。高社长还写得一手好字,报社门口“燕报”两个大字,就是高总在燕报创刊时写的。
据说高总在书法方面造诣颇深,在书法界也颇有声名,许多人都找过他,希望高价购买他的一幅字。可惜,高总写字,要么是兴之所至,要么是情有所寄,平时写的就少,更不会卖。
……
燕报似乎汇聚了太多传奇的人物。很多人并非新闻科班出身,但照样在新闻采访上很有建树。
“不一定要学新闻,才可以做个好记者。生活阅历越丰富,做记者也许会做得越好。”
林嫣想起有一次跟着墨然去采访,墨然教导她如何做个好记者时曾这样说过。
他说,“因为你吃过很多苦,经历过很多事,所以你看问题会更深刻,也更容易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是做一个好记者必须要有的情怀。”
林嫣真庆幸自己当时坚持己见,甘愿背井离乡来到京城,进入了这样一个尽是传奇人物的传奇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