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傣族人民流传着这样一个美好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姑娘,生来就喜欢听唱歌,每当天黑以后,她就来到大森林,听一只叫若戛兰托的鸟唱歌,并且深深地爱上了这只鸟。有一天,有个王子到森林里打猎,看见这个姑娘长得十分漂亮,便向她求爱,并要她跟自己一齐回王官去。姑娘拒绝了他,告诉他,她已爱上了大森林,把她那颗火热的心交给了若戛兰托。王子很妒忌那只被姑娘爱上的鸟,扯开弓,一箭把鸟射死了。姑娘十分悲痛,为了悼念她心爱的若戛兰托,她把若戛兰托所唱的歌全都学会了。从此,她到处去歌唱,从黑夜唱到黎明,从冬天唱到春天……据说,这就是傣族第一代歌手的产生。
“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颗,我们傣家的歌手就有多少个。”能歌善舞的傣族人民引为骄傲地这样说。是啊,像星星一样多的一代一代的傣族歌手就这样不停地歌唱着,他们把歌记录在经书中,刻在贝叶上,更把歌声撒播到人们的心田。
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傣族歌手,他一生都在不停地歌唱!明净的瑞丽江水滋润了他永不衰竭的歌喉,秀丽的勐秀山哺育了他想象的彩翼,他的歌像富饶的勐卯坝子一样宽阔无尽……他歌唱傣族人民的历史和传说,他讴歌天地间的光明和正义,诅咒人世间的黑暗和邪恶,他吟唱人民昔日的悲苦和今天的欢乐,憧憬着美好未来,他从瑞丽江畔唱到春城,从春城唱到北京,以他燃烧着青春激情的独特的歌声向我们走来,他,就是深受群众喜爱的著名傣族歌手庄相。
二
“前半辈子唱的是苦歌,后半辈子唱的是甜歌。”庄相曾经这么说。是的,当新中国如朝阳升起在东方,共产党和毛主席把阳光雨露洒满边疆,各族人民迈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边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使我们的歌手“怎能不放声歌唱”:
英明的党啊,红太阳,
你的恩情像永远流不尽的瑞丽江,
你的恩情像数不清的彩云,
我就是有七次生命,
也唱不完你的恩情。
孔雀啊,
请把我激情的诗章和鲜花,
托在宝石的金盘中带去,
献给党和毛主席——
傣家的亲爹娘。
他的歌,从此增多了欢乐,翻滚着激情;他的歌,融合着深沉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基调,贴着祖国母亲深情的歌唱。
1911年2月5日,庄相生于瑞丽江边广拉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原名叫岩赛。他5岁丧父,6岁就去替别人放牛。人生的悲欢忧乐,民间文学的丰富多彩,大自然的神奇美丽,交织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他经常骑在牛背上,放开童稚的喉咙,伴着竹歌唱。8岁时,母亲为了满足他求知的欲望,按照傣族人民的习惯把他送进奘房(佛寺)当嘎布(童僧)。由于他聪敏好学,几年后就能熟练地背诵傣文佛教经书。书中许多优美动人的民间故事和长诗深深地吸引了他,大大提高了他的文学修养,大量的经书抄写又锻炼了他的写作才能。18岁被升为二佛爷。这期间他写了一些令人喜爱的情歌。25岁他还俗回家,靠帮人栽秧干活谋生,当了八年贺六(引群众上奘房的带头人)。后来,他流浪到缅甸,给富人采茶帮工。以后他走了许多地方,目睹了边疆各族人民的苦难和悲愤,走到哪里就为哪里的人民歌唱。由于他丰富的生活阅历,较高的文学素养,和善于汲取民间文学的养料而又具有群众喜闻乐见形式的歌唱,因此处处受到傣族群众的热烈欢迎。
三
诗的民族闪耀着诗的智慧,诗的智慧滋养着民族的天才。解放后,庄相被吸收参加了工作,在姐相亲身参加了边疆“和平协商土改”,1956年以后,几次被送到内地参观学习。党的关怀、祖国母亲的温暖、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热浪,使他的诗情像水银柱一样升腾,他写了很多诗歌(遗憾的是后来大多散失了)。1960年,他创作了长诗《孔雀啊,迎着朝霞飞翔》。1961年6月1日,他发表了童话长诗《幸福的种子》,云南民族出版社很快出版了汉、傣文对照本。他的创作热情日渐高涨,连续发表了《太阳照亮了瑞丽江》、《喜鹊传喜讯》、《瑞丽江之歌》、《一朵红花》、《三朵银花》、《党——红太阳》、《星星落在竹楼上》等十多首短诗。他深情地抒发出自己的心声:“祖国啊,傣家慈爱的妈妈,傣家用什么向你报答?”“社会主义到处都在胜利前进,我怎能不放声歌唱?”“我站在瑞丽江边,心哟,永远贴着祖国母亲歌唱!”一篇篇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诗章,倾诉着对祖国的赤子之情,倾诉着傣家人新生活的喜悦之情,被傣族群众吟诵传唱。
“民间文学是滋养着新的作家文学永不枯竭的源泉。”(高尔基)庄相是继承革新的能工巧匠,他善于吹奏诗的魔笛。这期间的重要收获是两首长诗。《孔雀啊,迎着朝霞飞翔》通过傣家姑娘瑞喊在新旧社会的不同遭遇,唱出了傣族人民对旧社会的无比哀愁和对新社会的无限热爱。“在封建领主统治的年代,乌云笼罩着这个地方,遍地是刺人的荆棘,遍地是吃人的豺狼。坝子是官家的,寨子是官家的,田地和竹林是官家的,官家霸占着这个地方……”在那苦难的生涯中,瑞喊和岩葛的爱情之花自然遭到摧残,但是,他们热烈追求自由幸福的理想永远不会熄灭。如果说,《孔雀啊,迎着朝霞飞翔》更多的是以悲歌激起人们觉悟,不要忘记昔日的苦难;那末可以说,《幸福的种子》则是一曲壮歌,鼓舞人们不畏艰险曲折,去勇敢开拓光明幸福美好的未来。《幸福的种子》取材于民间葫芦种子的传说,作者以真挚澎湃的激情,运用丰富瑰奇的想象,结合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塑造了青年岩旺这一个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典型形象,从而讴歌了傣族人民勤劳、善良、智慧和百折不挠、大公无私的精神品质。长诗描写傣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地方,“坝子里有一颗幸福的种子,深山里有吃人的魔王,魔王抢去了幸福的种子,全勐的百姓年年遭殃。”魔宫中善良的“银罕”鸟不怕牺牲,悄悄偷出了种子,交给了穷困的岩旺夫妇。他们辛勤养育幸福的种子,但凶残的魔王百般摧残它。岩旺为了找到圣洁的仙水救活种子,勇往直前,在金哥鸟、孔雀、金鹿、白象的帮助下,终于战胜了妖魔,取回了仙水,使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岩旺把幸福的果实分给了全勐百姓:
眼瞎的人吃了重新见到太阳,
耳聋的人吃了重新听到歌声,
老人吃了像少年一样英俊漂亮,
勐巴拉西撒遍了幸福的种子,
太阳永远照耀着这个地方。
别林斯基称诗人“始终是自己民族精神的代表人物。”雪莱也说:“唤醒人心,并且扩大人心的领域,使它成为能够容纳许多未被理解的思想结构的渊薮。”很显然,庄相精心塑造的岩旺这一典型形象不正是傣族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结晶吗?作者所讴歌的幸福的种子不正是历史上和现实中傣族人民善良的愿望和美好理想的象征吗?长诗强烈的浪漫主义气质、鲜明的民族风格情调、绚丽的森林气息和边疆色彩,是那样动人心弦、多姿多彩。诗人把它献给新中国的儿童,也献给了各族人民。
四
诗的智慧创造了诗的民族,诗的民族哺育着诗的智慧。傣族人民的优秀歌手庄相奉献给祖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是深挚的赤子之歌,即是说,在他全部的诗歌中,始终颤动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它们表现在对光明的追求和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尤其更多的是表现在对社会主义祖国深沉的爱恋、对党的真挚歌颂。它们是“从心灵深处汲取感情”的诗,是“握拨一弹,心弦立应”的歌。这一鲜明的特点,五、六十年代就很突出,在经历过狂风恶浪之后,诗情更浓更醇了。人们清楚地记得,在十年浩劫的年月里,庄相也受到了冲击,他的很多作品竞被打成“毒草”,歌手的喉咙被钉上了镣铐。这时有人出高价请他到外围去“避难”,去“歌唱”,还保证他“吃穿不愁”。他斩钉截铁回答道:“金鹿眷恋绿色的草地,大象喜爱茫茫的森林,我难舍生我育我的故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庄相,是死是活也要留在祖国的热土上!”他曾回乡务农、到干校受“改造”……歌手的声音可以关闭一时,但永远不会嘶喑!粉碎“四人帮”后,春风吹暖了人心,催放了百花。老歌手青春焕发,豪情涌心扉,诗歌开新篇。特别是建国三十周年前夕,庄相又一次来到北京,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歌手、诗人座谈会。他噙着热泪,正正头巾,清清喉咙,又歌唱了:
党中央扫除了‘四害’,
新生的祖国一派兴旺;
党的政策像洁净的圣水,
浇灌着万木百花吐露芬芳。
象脚鼓和铓锣重新敲响……
我们迈步长征斗志昂;
让民族文艺事业像山高水长,
让‘四化’之花在祖国处处开放!
与人民同憎爱、共悲愤、齐欢乐的诗人,才能把阳光撒播到人们心田。近四年来,他创作发表了《我怎能不放声歌唱》、《你是粉红的荷花》、《象脚鼓又敲响了》、《泼水节之歌》、《喊曼戛那》、《飞翔吧,美丽的金孔雀》等二十多首诗。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民族政策、边疆农村经济政策不断落实,仓里囤儿冒尖,田里机器轰鸣,边寨里溢满了笑语欢歌。庄相难抑他内心的激动:“乡亲们哟,请听我老布涛的祝词:愿我的歌声像蜜汁流人人们的心房……美满的家庭如十五的月亮,幸福的生活如初升的太阳充满新房。”“愿生产一天比一天发展,边疆一天比一天兴旺。”(《喊曼戛那》)
情真,才能出好诗。庄相是写爱情诗的高手。他的优美的爱情诗在村寨里普遍传唱,在电台上反复播送。傣家人说它“像蜂蜜一样甜,像美酒一样醉人,像秧苗一样青新。”你听:
你是粉红的荷花金色的蕊,
美丽的始娘:
我愿是碧绿的湖水,
日夜来把你护卫。
你是光彩夺目的宝石,
心爱的姑娘:
我多想变成闪光的金子,
和你唇齿相依。
你是五彩缤纷的金孔雀,
多情的姑娘;
我是洒满露珠的树叶,
和你永不分离……
这歌吟纯洁美好的爱情跳动着青春火焰的诗句,是那样隽秀、明媚、清新、缠绵,确实像蜂巢中流出的蜜,像傣家的菠萝和糯米酒。
酿蜜的时代更有壮丽的生活。近期中,标志着庄相诗歌新成就的是《泼水节之歌》。它以浓烈真挚的感情,热情优美的诗句,欢快明朗的音调,歌出了傣族人民欢迎自卫还击战凯旋归来的子弟兵的心声:“从黎明到清晨,人们挑来清粼粼的井水,穿上漂亮的节日盛装,等候在村口路尾。鲜花簇簇,水珠串串,旌旗飘飘,瓜果累累,象脚鼓排成长长的舞队……”孩子、老人、姑娘们深情地向英雄战土泼洒幸福吉祥的水,尽情倾吐了对子弟兵的鱼水之情。
啊!小伙子们把鼓敲得更响,
金色的‘孔雀’在水花中展翅飞。
军爱民呀民拥军,
军民团结如钢铁堡垒。
泼呀泼,欢声笑语一片片,
宛若春日雨霏霏。
年年过节不似今,
今日泼水情最深、歌最美!
‘水!水!水!’。
这首诗歌吟了牢不可破的军民团结,歌颂了人民军队捍卫祖国“四化”建设的英雄形象,在继承傣族传统诗歌的基础上创造出鲜明的民族风格,获得了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在历史的回音壁上,庄相留下了一首首傣家人的祖国之歌。它是喷香的缅桂花,它是醇美的糯米酒,它是雄浑的象脚鼓声,它是不息的瑞丽江水…
“愿我的歌啊,像圣洁的泉水,流向村村寨寨,洒遍人人心扉。”庄相虽已七十高龄,但人民的歌手像凤凰木一样不老,像大青树一样常青!我们热情期待他唱出更多更美的歌。
1981年7月1日昆明
(原载《边疆文艺》丛刊《民族文学评论》1981年第一辑)